A. 1953年伊朗政變1950年代
1951年,伊朗因英伊石油公司的專利權爭議和拒絕提高費用,引發了民眾對國有化英伊石油公司的支持。親西方的阿里·拉茲馬拉總理遇刺後,伊朗國會通過了石油產業國有化決議,成立了伊朗國家石油公司,穆罕默德·摩薩台,一位受過西方教育的領導人,推動了這一進程,他被沙阿任命為總理。摩薩台試圖與英伊石油公司協商,但其折衷方案被英國拒絕,英方在沒有美國支持的情況下,策劃推翻伊朗政府。
那年夏天,美國外交官埃夫里爾·哈里曼訪問伊朗,試圖調解,但面對沸騰的民意,沙阿表示無法反對國有化。哈里曼的呼籲未能改變局勢,英國採取了封鎖伊朗石油出口和制裁等手段,加劇了阿巴丹危機。然而,石油收入的增加使伊朗財政狀況有所改善,這成為反對勢力難以忽視的事實。
在國際法庭上,英國的申訴失敗,摩薩台堅稱這是帝國主義的行徑。摩薩台試圖與美國合作,但英國首相丘吉爾對此表示不滿。1952年,英國的抵制行動導致摩薩台政府內部出現裂痕,尤其是在國會選舉中,英國特工試圖操控選舉結果。盡管民族陣線在大城市取得勝利,但鄉郊地區的問題引發暴力事件,選舉被推遲。
隨著國會議員辭職潮和議會解散,摩薩檯面臨內政挑戰,英國封鎖港口導致經濟危機,煉油廠工人失業。英國利用冷戰思維,稱伊朗將被蘇聯控制,說服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參與針對摩薩台的政變計劃。這一時期,摩薩台既要應對內部問題,又需解決民眾對經濟復甦的期待,而英國的行動使伊朗局勢日益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