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的姓氏是分級別的怎麼分的啊
印度種姓是在3000多年的吠陀時代形成的,印度種姓制度把人分為四個等級,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1、婆羅門是祭司貴族。它主要掌握神權,占卜禍福,壟斷文化和報道農時季節,在社會中地位是最高的。
2、剎帝利是雅利安人的軍事貴族,包括國王以下的各級官吏,掌握國家的除神權之外的一切權力。
婆羅門和剎帝利這兩個高級種姓,佔有了古代印度社會中的大部分財富,依靠剝削為生,是社會中的統治階級。
3、吠舍是古代印度社會中的普通勞動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階層,包括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他們必須向國家繳納賦稅。
4、首陀羅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實際上處於奴隸的地位。
各個種姓職業世襲,互不通婚,以保持嚴格的界限。不同種姓的男女所生的子女被看成是賤民,或叫不可接觸者,賤民不包括在四個種姓之內,最受鄙視。
在印度種姓制度概念中,白人的皮膚很白,是剎帝利,而對於黑人,在印度則是被看為低賤的達利特。中國人的皮膚不白不黑,被認為是剎帝利或者吠舍。
區分印度種姓一般是通過印度人的飲食或者服飾來區別,一般飲食清淡,穿著很高貴的都是婆羅門、剎帝利,而飲食肉食,穿著很樸素的都是吠舍和首陀羅,姓氏方面是很難區別印度種姓的。
產生的原因:
印度-雅利安人(以下簡稱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的七河流域後,為了把自己較白的膚色同土著居民較黑的膚色區別開來,開始使用瓦爾納一詞。在雅利安人佔領的地區便出現了雅利安瓦爾納與達薩瓦爾納。
隨著雅利安人的社會分化,從事祭祀的僧侶和以部落首領為首的武士集團逐漸同雅利安一般人民大眾脫離開來,而成為兩個特權等級。一般人民大眾則成為雅利安人社會內部的第三等級。這樣,再加上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在社會上便自然地形成4個地位不同的社會等級。
關於這4個等級產生的最早記錄,見於《犁俱吠陀》最後一篇的普魯沙贊歌。其中依次提到婆羅門、羅惹尼亞(即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種姓的產生當屬後期吠陀時代。
2. 印度為什麼不建廁所:印度人都露天排便
由於大部分印度人信奉印度教,教義要求信徒如廁要遠離住所及用作沐浴或飲用的水源,因此多達47%信奉印度教的家庭都不設廁所,且在公眾地方如廁已成為印度人的習慣。
在《摩奴法典》中規定了如廁的地點和方法。比如,不要在路上、灰燼上或養母牛的場所中大小便;也不能在犁過的耕地、水中、焚化壇及山上,寺廟廢墟、蟻巢或有生物棲息的洞穴中。
排泄時,決不要注視被風吹動的事物,或注釋火、婆羅門、太陽、水及母牛。用樹枝土塊、樹葉枯草等東西蓋住地面後,為保持清潔,應緘默不語,並裹緊衣物並蒙頭排泄。白天大小便時要面向北,而夜間則面向南。黎明和薄暮也為白晝。
(2)印度人怎麼犁地的擴展閱讀:
從體系層面說,經濟學家們已經指出創新擴散的兩大主要動力就是工業效用和消費者接受度。在廁所這個問題上,這兩者都存在明顯問題。
從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晚期,印度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經濟改革。在一場自上而下獲得中央財政支持的農村衛生設施計劃中,全國上下開始大建免費廁所。但是計劃天真的以為,只要有廁所,人們就會上。可計劃中的所謂受益者覺得根本沒必要建廁所,也不想用廁所。
進入新世紀以後,印度政府開始醒悟了:要想修廁所,先要培養如廁習慣。現在,國家還是會出資,不過變成支持公私合作的方式,其中涉及有NGO、小額信貸公司和其它其它社會企業,這些組織深入基層貼近群眾,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如廁教育活動。
3. 雅利安人入侵前的古印度文明是個什麼樣子
公元前600~公元800古代印度的歷史特徵在於瓦爾納制的確立及其向種姓制度的轉化,部落社會的同化及其向國家的轉化,授地制的興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轉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羅門教的興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轉化。
佛陀時期前6~前2世紀,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大雄創立了耆那教。公元前6世紀初,印度有16個國家。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屍、只薩羅、跋只、俱盧、般遮羅和犍陀羅等。孔雀王朝時期(前322~前185) 摩揭陀王國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與佛陀同時的頻毗婆羅。
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國王有權擁有常備軍和接受貢奉。在阿育王統治期間,印度古代奴隸制君主專制的集權統治達到頂峰。阿育王在國內修築道路,擴大灌溉工程,發展國家的經濟,使國家繁榮和興盛起來。
(3)印度人怎麼犁地的擴展閱讀:
古印度入侵時期:
公元前200~公元200,孔雀王朝滅亡以後,西北印度不斷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亞的巴克特里亞——希臘人在公元前2世紀初入侵印度次大陸的西北部。接著又有安息人、塞種人、大月氏人的入侵。其中最重要的是貴霜帝國在印度的統治。
薩塔瓦哈納時期(公元前100~公元200)薩塔瓦哈納王國300年的歷史使德干文化與北方文化互相結合。那裡的國王最早把土地授予婆羅門,並且對部落地區實行軍事統治。
4. 印度人對哪些動物崇拜
印度人相信許多動物都是超自然力量的化身,這種宗教意識讓印度人對某些動物產生敬畏心理,並衍生出不殺生觀念,使得新德里的動物多達450種,僅次於非洲內羅畢的650種。新德里市內的大片綠地提供了動物繁衍生息的環境,也演繹出人與動物的故事。
只有猴子敢管猴子
新德里市中心的紅沙石建築很有氣派,總統府、國防部和三軍司令部都在這里。這片古樹參天、草木繁茂的政府辦公區也是恆河猴的家園。據說這里至少有1萬只恆河猴。起初這些猴子只幹些淘氣的事,從辦公室偷幾粒花生豆或者水果,後來就膽大妄為起來,甚至「偷竊」國家機密。他們瞅准時機溜進辦公室,找不到吃的東西,就順走幾頁文件。統帥百萬大軍的印度高級將領也奈何不了他們,只能忍氣吞聲。為了防止國防文件丟失,三軍司令部將士只得把自己關在「鐵籠子」里,把一樓的窗戶都安裝上了防護鐵條。
這些恆河猴很有些背景,印度教大神之一哈奴曼就是一隻猴。根據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描述,哈奴曼可以騰雲駕霧,施展幻術,與大神羅摩一起拯救了善良的悉多,擊潰了代表邪惡的羅剎大軍。神猴哈奴曼是印度教教徒喜愛的神之一,幾乎家家戶戶都供奉著神猴像。大學者季羨林先生認為,哈奴曼就是孫悟空的原型。由於哈奴曼的緣故,印度人也對猴子敬畏三分,經常主動喂猴子食物。
當然,當總統府警衛發現猴子在窺視總統卧室時,就不得不向猴子討個說法了。政府部門招聘了幾只葉猴,葉猴比恆河猴個頭大,長相兇猛,恆河猴見了它們就逃之夭夭。這幾只葉猴成了政府「工薪族」,月薪600盧比,不過不是發現金,而是用香蕉來代替。葉猴們盡職盡責。每天早中晚沿著政府建築各巡邏一次,把恆河猴趕到了樹林深處,政府區才恢復了平靜。
牛被寵愛也被「陷害」
牛和田野在一起是一幅農耕圖,牛和汽車擠在公路上則讓人有時空倒錯的感覺,但這種景觀在印度大小城市都能見到。牛們大概也在考慮為什麼會是這樣,若有所思地反芻,叫喊和汽車喇叭也不能打斷他們的思考。新德里的警察每天都要收到幾十起牛堵塞交通的報告,但他們對牛也是急不得惱不得。
牛在印度文化中象徵著富饒和仁慈。公牛則是印度大神濕婆的化身。牛拉車、犁地,牛糞曬干後是燃料,糊在牆上讓屋內冬暖夏涼,撒在地里是綠色肥料,牛奶是印度人的主要食物。這一切讓印度人對牛感恩戴德,並把這一傳統帶進了都市生活。牛也就成了一個令城市人困惑的情感問題。印度在1959年就頒布了禁止屠宰牛的禁令。這看似保護牛,實際上是把牛給害了。牛一旦生病,大部分都得痛苦地慢慢死去。
牛也經常被人「陷害」。誰的汽車被撞了,如果找不到肇事者,就把責任推到牛身上。保險公司在牛那裡拿不到證據,又不敢教訓牛一頓,只得乖乖理賠。牛還是印度政治的砝碼,哪一個黨派把牛的地位抬得越高,哪一方在大選中獲勝的幾率就越大。獲勝的一方進入總理府後,就把這些牛的處境淡忘了,它們還是只能在公路上走來走去,等待下一次大選。
汽車要靠「大象」開路
印度的名勝古跡附近總有大象的身影。有的遊客騎著大象觀光,有的坐在上面照相。這些象本來屬於大自然,只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森林日漸稀疏。印度曾經有100萬頭亞洲象,如今只剩下了兩萬多頭。為了要填飽肚皮,這些大象也不得不收斂野性,替人打零工。
印度人崇拜大象源於古代戰爭中的大象軍陣。雙方交戰時,幾十萬頭大象如地殼爆裂般擠撞沖突,如雪崩般氣勢壓人。戰爭結束後,也不知道是人神化了大象,還是大象神化了人,印度歷史里浮現出大象與人合二為一的神———肥碩矮壯的人身上安著個大象頭,信徒們又讓他做了印度教大神濕婆的兒子。這個象頭神甘尼什逐漸成了印度教教徒頂禮膜拜的對象。甘尼什擅長清除各種障礙物,印度各種車輛上畫的大多是象頭神,意在祈求道路暢通。
從印度人與動物的種種關系看,印度教教徒並不是敬畏動物本身,而是動物背後那種左右命運的超自然力量。在印度,人對動物的感情混雜著喜愛與敬畏,而動物對人都沒有什麼戒心。野孔雀在城市綠地里悠閑覓食,鸚鵡在枝頭飛來飛去,就連蛇洞口也擺著盛滿牛奶的小碟子。這種和諧輕松的背後是信仰和傳統文化的約束力
5. 印度人為什麼不吃牛肉
印度人大部分信奉印度教,宗教對飲食有著很大的影響。眾所周知,牛在印度人心目中極為神聖。盡管很多牛在大街上游盪,但在餐館里,在任何招待會上,你是決不會吃到牛肉的。在印度去吃麥當勞,別忘了不要點牛肉的「巨無霸」,因為那裡只有羊肉的。外國人要想吃牛肉,只能到穆斯林聚居的專門店鋪去買,拿回家自己做。
由於宗教的原因,印度的素食者特別多。請印度人吃飯,先要搞清楚對方是不是素食者,否則會很尷尬。嚴格的素食者,是連雞蛋也不吃的,但牛奶一般都喝。有些虔誠的印度教徒,吃飯前還要做禱告。有一次,請印度朋友來家吃飯,大家落座後,突然發現一位朋友閉上了眼睛,嘴裡好像還在默念著什麼,片刻之後,才睜開眼睛開始吃。
6. 突然知曉印度是牛肉出口大國,嚇我一跳,牛肉哪來的宰殺神牛
因為印度的神牛是瘤牛,而宰殺的幾乎都是水牛。
牛的生活比人的生活好。在印度,這似乎不是一句空話。但前提必須是“神牛”。你不僅不必擔心被屠殺,而且處處受到尊重。你可以吃,喝,也可以被別人抱著。做“牛”做這事有什麼遺憾?這對水牛來說太可憐了。它必須努力工作,被屠殺。我能說什麼呢。
7. 印度的牛不能傷害更不能吃,那3億頭牛怎麼辦
在印度,牛是一種地位崇高的動物,被印度人民看作"聖物",一般是不允許人們去吃牛肉的。但是我們在一些電影或者雜志上經常看見印度"牛滿為患",大街、集市甚至是高速公路上到處都是,牛的數量如此之多,又不可以讓人們食用,那最後這些牛又都怎麼處理呢?真實情況讓人大跌眼鏡。
流浪的牛
牛的生活過得比人好,看來在印度確實不是一句空話。但是,前提得是"神牛"才行,不僅不用擔心被人宰殺,而且處處受人尊奉,有吃有喝有人抱,做"牛"做到這個份上又還有什麼遺憾呢?只是可憐了水牛,既要出苦力還要被屠宰,心酸何處說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