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伊朗歷史 | 伊朗門事件
伊朗門事件:一場秘密武器交易與國家利益的交織
在兩伊戰爭的硝煙中,伊朗與伊拉克的敵對關系如同冰冷的鐵鏈,然而,在1985年的黎巴嫩,一場意想不到的轉折悄然上演。美國與伊朗,這兩個彼此斷交的國家,因為人質危機和各自的戰略困境,開始了一場不為人知的外交遊戲——「軍火換人質」。
當時,黎巴嫩民兵組織綁架了7名美國公民,美國政府在霍梅尼教長領導下伊朗的強硬立場下,不得不尋求解圍之道。霍梅尼雖曾公開譴責美國,但面對國內的經濟困境和軍事制裁,他認識到緩和關系的必要。1985年7月,霍梅尼通過秘密渠道向美國傳遞信號,表示如果美國改變政策,伊朗願意重啟接觸,但條件是必須保密,以維護伊朗的聲譽。
為了確保信息的安全傳遞,伊朗人選擇了以色列作為中介,盡管兩國曾是死敵,但在對抗共同敵人薩達姆時,他們有著共同的利益。很快,美國總統里根收到了以色列的絕密信息:伊朗願意在霍梅尼去世後,通過釋放人質來展示其和解意願。
經過一系列的精心策劃,麥克法蘭主導了這場秘密交易。伊朗以購買能擊穿600毫米裝甲的陶式導彈為開端,美國通過「暗箱操作」,瑞士銀行賬戶的資金流轉,以色列的導彈供應,以及美國補充庫存,確保了交易的順利進行。首單交易成功後,美國人質本傑明·韋爾獲釋,美國政府對此大喜過望,里根總統親自致電以色列總理表示感謝。
接下來的1986年,交易規模進一步擴大。麥克法蘭親自攜帶里根的信件和象徵性禮物,承諾繼續提供武器,美國政府甚至秘密運送了1000枚陶式導彈和霍克導彈,進一步穩固了伊朗在戰場上的優勢。這次交易,美國政府凈賺了1800萬美元,其中一部分資金流向了尼加拉瓜的反政府武裝。
然而,這場秘密交易的曝光引發了伊朗內部的劇變。1986年,伊朗政權內部的哈什米因泄露美國秘密武器供應的消息,被霍梅尼以叛國罪處決。這一事件引發了「伊朗門」丑聞,美國政府形象受損,里根總統的親信如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波因德克斯特和中情局局長凱西等人被迫辭職,其中諾思中校因牽涉其中而被判刑。
伊朗門事件揭示了國家利益在復雜國際關系中的微妙平衡,以及一場秘密交易如何在看似不可能的條件下,改變了兩個國家的外交路線。這場歷史事件不僅影響了美伊關系,也在中東地區留下了深遠的烙印。
『貳』 伊朗門事件簡介
伊朗門事件,起源於1985年美國環球航空公司飛機上的人質返回美國,揭示了與伊朗背後操縱有關的秘密。這一事件對里根政府造成重大沖擊,被比作美國的「水門事件」。為了了解伊朗是否能影響黎巴嫩局勢,促使被扣押的美國人質獲釋,美國政府開始嘗試通過中間人與伊朗接觸。以色列外交部辦公廳主任戴維在總理佩雷斯的許可下,建議利用在伊朗活動的軍火商考柏·寧格蒂的網路,進行秘密談判。
在時任總統安全顧問麥克法蘭的支持下,里根總統批准了這一計劃。麥克法蘭及其團隊與伊朗代表進行了一系列隱秘會談,以一架飛機的軍用物資換取一名人質。談判分三階段進行,分別在1985年9月、1986年7月和11月釋放了三名人質。然而,事態並非一帆風順。1986年5月,麥克法蘭秘密訪問伊朗,伊朗提出了額外條件,但只滿足了關於巴列維國王購買的飛機配件的要求。當伊朗議長拉夫桑賈尼公開這一秘聞後,美國國內外對以武器交換人質的政策產生了強烈反響,因為這與美國過去不與恐怖分子妥協,不談判的立場相悖,引發了巨大的震動。
伊朗門事件是,美國向伊朗秘密出售武器一事被揭露,從而造成里根政府嚴重政治危機的事件,因人們把它與尼克松水門事件相比,故名伊朗門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