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伊朗為什麼反美
伊朗是一個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地理上北鄰俄羅斯,南扼波斯灣通向印度洋的出海口,東連南亞次大陸,西接阿拉伯世界,並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儲量122億噸,佔世界第五位)。從19世紀起,伊朗就淪為英、俄兩大帝國角逐的場所。而在二戰結束後的冷戰時期,伊朗被納入美國的勢力范圍。
20世紀70年代初,國際石油價格上漲,波斯灣產油國財富陡增。巴列維王朝第二代君主冀望用石油美元買一個高速發展的工業化國家。然而,隨著經濟的膨脹,伊朗社會各種潛在矛盾空前激化,經濟高速發展尚未走完十年的路程,伊朗就爆發了規模空前的倒巴列維群眾運動。
1979年1月26日,巴列維被迫出走。首都德黑蘭萬人空巷,男女老少一齊湧上街頭載歌載舞,馬路上行駛的汽車打開大燈,不斷鳴笛以示慶祝。街道、廣場上大大小小的巴列維父子的塑像和畫像,幾小時內就被群眾推倒砸碎和焚燒。這次規模空前的社會動盪後來被稱為「伊斯蘭革命」。
這場「伊斯蘭革命」運動結束了巴列維家族對伊朗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為代表的神職人員執掌政權的「伊斯蘭共和國」。新政權希望藉助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意識形態改造伊朗:神權統治,均衡貧富,扶持弱勢群體,禁止西方文化,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的原教旨推行社會伊斯蘭化,美國和以色列被列為伊朗的頭號敵人。
「伊斯蘭革命」帶來的另一方面的壓力與影響是,大批舊政權的高級軍政官員遭到囚禁或處決,王室財產被沒收,富人們紛紛出逃,象徵美國文化的可口可樂、肯德基、麥當勞連同酒吧、咖啡館、電影院、紅燈區、賭場被一掃而光。伊斯蘭教清規戒律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昔日一向時尚的德黑蘭婦女蒙上了黑紗和長袍,街頭巷尾掛滿和塗滿了「打倒美國」的口號。但是當人們走過市中心最繁忙的高架橋旁,卻不能不想起美國。
體制的改變,再加上與美國的勢不兩立,伊朗一時間幾乎成為國際社會的棄兒。25年來,曾經石油滾滾,夢想做世界第五大強國的伊朗,經濟發展速度驟然下降,甚至有人推算,它足足倒退了有三十年。
與此同時,美國的勢力范圍從伊蘇邊界退到了波斯灣南岸,失去了對波斯灣石油運輸線的咽喉霍爾木茲海峽的控制權;美國在中東波斯灣失去了一個盟友和憲兵,相反增添了一個敵人;美國的石油財團被迫退出伊朗,從此失去了一個極富潛力的大市場。這就是美國視伊朗為「邪惡」國家的深層次原因。
人質事件導致美伊交惡
直接導致美伊交惡的導火索是發生於1979年11月4日的美國駐伊使館人質案。當天,伊朗學生沖入並佔領了美國大使館,50多名美國外交官被作為人質扣押長達444天。
人質事件被認為是美國自越戰後在國際上遭遇的最大挫折。為此,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導演了一場空中入境奇襲圍困使館的伊朗學生,並營救被扣使館人員回國的「藍光」行動。因行動失敗,卡特付出了落選的沉重代價。最終,當52名美國人質獲釋返回美國,這件事在美國公眾心目中至今仍是個揮之不去的夢魘。1987年,里根任總統期間發生的「伊朗門」事件,使得此後的美國歷屆總統對伊朗採取強硬政策時在國內極少遇到阻力。
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從一開始就是外向型的。新政權熱衷於輸出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意識形態,並將周圍一大批阿拉伯國家的政府稱為「反動腐朽政權」,引起鄰國的一片恐慌。
埃及、沙特、約旦、摩洛哥、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等阿拉伯國家,先後與伊朗斷絕了外交關系。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第二年就與鄰國伊拉克開戰,打了一場耗時8年的戰爭。這場戰爭耗盡了伊朗的國力,它的國際處境也十分孤立。
改革風潮的興起
世界在變,伊朗也在變。20世紀90年代下半葉,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全球化浪潮席捲世界,伊朗作為位居要沖的產油大國已經不可能置身世外了。古老的伊朗庫姆神學院用上了計算機和互聯網,占伊朗人口15%的新生代成長起來,強烈要求跟上時代的步伐,改變現狀。在這一背景下,溫和、開明的宗教人士哈塔米在1997年的總統選舉中以壓倒優勢當選,支持哈塔米總統的改革派議員又占據了多數席位。伊朗國內的政治氣氛逐漸寬松。
伊朗與許多阿拉伯國家恢復了正常的關系。20世紀80年代,伊朗曾對創作《撒旦詩篇》的英國作家拉什迪發出追殺令。為此,歐盟凍結與伊朗關系達10年之久,20世紀90年代末期,這一關系終於解凍。
1997年12月,伊朗作為東道主成功舉辦了伊斯蘭國家首腦會議,會上哈塔米總統提出了「文明對話」的倡議,主張世界上各種不同的文明相互交流和包容。
25年前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建立的是一個神權高於一切,十分意識形態化和政治化的一元化社會。25年後,伊朗不得不在革命與發展、大炮與黃油、一元化與多元化、「輸出革命」與「文明對話」之間做出抉擇。
❷ 伊朗危機的結果
在伊朗危機中,蘇聯遭到了失敗,英國也沒撈到多大的好處,只有美國後來居上,是最大的贏家。
美國首次動用核威脅
美國首次試圖動用核武器是1946年伊朗危機期間。按照二戰中美蘇的戰時協議,伊朗應由美國和蘇聯聯合佔領,戰爭結束後,蘇聯可以與英國共享伊朗的石油資源。然而,二戰結束後,蘇軍沒有按戰時協議撤出伊朗北部地區,反而向伊蘇邊境調集大量的坦克,同時在與伊朗接壤的亞塞拜然地區推行革命,這自然引起了美國和英國的極度不滿。美國總統杜魯門親自召見蘇聯駐美大使葛羅米科,發出最後通牒說,蘇軍必須在48小時之內,也就是1946年3月2日之前撤出伊朗北部地區。杜魯門對葛羅米科的原話是:「(否則)我們是會向你們投原子彈的!」杜魯門的要挾得逞了,蘇軍在48小時之內撤出了伊朗北部地區!
❸ 伊朗唯一的國中國,只存在一年就滅亡了,至今已被遺忘
從世界歷史來看,整個歷史進程中,產生了無數的國家和 *** ,至今到現在,全世界依舊保留了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是大部分國家都如大浪淘沙,在歷史進程中不斷曇花一現,被淘汰。尤其是很多國中之國,那更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產生的很突然,滅亡的也很突然。最典型我國近代國內產生偽滿洲國,就是典型的國中國,而且很快消失在歷史中。除此之外,包括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過國中國,但是都很快的滅亡了。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伊朗的唯一國中國,存在一年就被滅亡,到現在已經被遺忘了。
這個國家就是波斯蘇維埃共和國。波斯蘇維埃共和國,建立於1920年6月,主要領土范圍是伊朗北部的吉蘭省,是伊朗三十一個省之一,領土面積1.3玩平方公里,人口240多萬。主要是伊朗的吉蘭人,建國後,定都拉什特市,是伊朗近現代史上,唯一的國中國。那麼這個國家怎麼建立的呢?
這還要追溯的近代,伊朗面臨的英國和沙俄入侵的危險,當時整個伊朗被英國和沙俄南北夾攻,不斷的被入侵和佔領,整個國家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當時在北部的吉蘭省,那是深受沙俄的勢力影響。而在1919年,蘇聯十月革命爆發後,深受沙俄影響的吉蘭省,開啟了 *** 運動,在蘇聯幫助下,建立了蘇維埃政黨。
而且此時,蘇聯的策略是要輸出革命,而且也害怕西方國家通過英國,從伊朗向北進攻蘇聯。所以蘇聯派遣裏海艦隊,進入吉蘭省的裏海港口安扎利港,這使得吉蘭省的蘇維埃運動受到極大的鼓舞。面對當時伊朗王朝和英國的威脅,在蘇聯的支持下,吉蘭省蘇維埃的領袖穆爾扎·庫切克·汗,在吉蘭省宣布建國,成立波斯蘇維埃共和國,定都拉什特市,正式建國了。
而且建立了由11位委員組成的最高領導機構,但是實際大權掌控在蘇聯派駐的委員手裡,波斯蘇維埃成立後,很快勢力擴展到了臨省馬贊德蘭省。為此,伊朗 *** 和英國都非常緊張,害怕蘇維埃在伊朗的擴展,為此英國開始不斷的給蘇聯施壓。
最終蘇聯為了不激怒英國,保障自己的安全,所以最終妥協,跟英國簽訂了和平協議,英國保證不會從伊朗攻擊蘇聯。而蘇聯必須撤軍,必須停止對波斯蘇維埃的支持。而且跟英國人談好後,伊朗王朝 *** ,跟蘇聯也簽訂了《伊蘇友好協定》,保障了跟蘇聯的和平。
所以蘇聯看到自己的安全得到保障,而且當時國內局勢吃緊,內戰激烈的時候,開始主動從波斯蘇維埃撤軍。失去外部支持的波斯蘇維埃立刻陷入困境,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因為錯誤和激進的政策,使得波斯蘇維埃共和國內部,那是矛盾重重,最後被推翻。到1921年9月份,波斯蘇維埃這個國中國,存在1年3個月就滅亡了。
伊朗軍隊進駐吉蘭省,重新控制全國,波斯蘇維埃共和國,曇花一現,就消失在整個伊朗歷史中了。但是直到現在,伊朗北部地區,對於俄羅斯還是有很大的好感,所以比較親俄羅斯。但是這個曇花一現的國中國消失後,逐步被伊朗人遺忘,現在很少有人能夠知道,這個曾經存在一年多的波斯蘇維埃共和國了。
參考文獻:《伊朗近現代史》。
❹ 什麼是伊朗危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英蘇結成反法西斯同盟,1941年8月25日,蘇英聯合決定,由蘇軍佔領伊朗北部,英國佔領伊朗南部。蘇聯方面聲稱此舉系依據1921年蘇伊條約第六條所採取的行動,即如果第三國企圖把伊朗變成反蘇軍事基地,則蘇軍為了自衛可進駐伊朗境內。而實際上蘇英雙方所遵循的仍是1907年英俄協議對雙方在伊朗勢力范圍的劃定。1942年1月,蘇英伊三國在德黑蘭訂立同盟條約,規定蘇英兩國軍隊應在戰爭結束後6個月內撤軍。同年10月,美國成立「波斯灣後勤司令部」,也派遣後勤供應部隊進駐伊朗。
1946年1月,伊朗政府正式向聯合國提出控訴,指責蘇聯違背條約,製造伊朗內部分裂。蘇聯代表則辯解稱,撤軍問題可以談判,而亞塞拜然人和庫爾德人的分離活動則純屬伊朗內政,與蘇聯無關。同時在蘇聯的壓力下,伊朗也不再堅持其對聯合國提出的申訴。美英方面自然不肯就此善罷甘休,美國國務卿貝爾納斯表示,如有必要,美國將動用軍事手段。杜魯門則致函斯大林,措詞強硬地表達了美國的態度。美國政府還聲稱,美國在一旦需要的情況下,將到聯合國去提出蘇軍撤出伊朗的問題。面對這樣的形勢,蘇聯才終於退卻。1946年4月4日,蘇伊雙方經過私下談判,達成了蘇軍撤離的協議,條件是伊朗允諾將其北部的石油開采權長期租讓給蘇聯。5月6日,蘇軍全部撤離後,伊朗政府在美英的支持下,完全控制了北部的局勢。1947年,新選出的伊朗議會又否決了蘇伊聯合開采伊朗北部油田的協議。於是美國顧問和美國公司攜帶著武器與設備堂而皇之地開進伊朗,此時蘇聯除了表示抗議和警告外,已經無可奈何。
在伊朗危機中,蘇聯遭到了失敗,英國也沒撈到多大的好處,只有美國後來居上,是最大的贏家。 美國首次動用核威脅 美國首次試圖動用核武器是1946年伊朗危機期間。按照二戰中美蘇的戰時協議,伊朗應由美國和蘇聯聯合佔領,戰爭結束後,蘇聯可以與英國共享伊朗的石油資源。然而,二戰結束後,蘇軍沒有按戰時協議撤出伊朗北部地區,反而向伊蘇邊境調集大量的坦克,同時在與伊朗接壤的亞塞拜然地區推行革命,這自然引起了美國和英國的極度不滿。美國總統杜魯門親自召見蘇聯駐美大使葛羅米科,發出最後通牒說,蘇軍必須在48小時之內,也就是1946年3月2日之前撤出伊朗北部地區。杜魯門對葛羅米科的原話是:「(否則)我們是會向你們投原子彈的!」杜魯門的要挾得逞了,蘇軍在48小時之內撤出了伊朗北部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