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古代是怎麼知道有其國外他國家的
甘英(生卒年不詳),字崇蘭,東漢人。曾於漢和帝永元九年(97年)奉西域都護班超之命出使大秦(羅馬帝國)。他率領使團一行從龜茲(今新疆庫車)出發,經條支(今伊拉克境內)、安息(即波斯帕提亞王國,今伊朗境內)諸國,到達了安息西界的西海(今波斯灣)沿岸。這次出使雖未到達大秦,但增進了中國人當時對中亞各國的了解。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經過:公元前138年,他帶著百餘名隨從從長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11年。他不忘使命,設法逃脫,輾轉到達大月氏。那時大月氏西遷已久,無意再與匈奴打仗。張騫返回長安,向漢武帝報告了西域的見聞,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願望。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張騫率領使團,帶著上萬頭牛羊和大量絲綢,訪問西域的許多國家。西域各國也派使節回訪長安。漢朝和西域的交往從此曰趨頻繁。
西域都護的設立: 西域各國紛紛歸附漢朝。公元前60年,西漢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班超經營西域: 公元73年,東漢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幫助西域各國擺脫了匈奴的控制,被東漢任命為西域都護,他在西域經營30年,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系。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達波斯灣。166年,大秦使臣來到洛陽,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的首次直接交往
公元399年,東晉的僧侶法顯,不顧年事已高,與四位同仁一道從長安出發了。橫穿塔克拉瑪干,翻越帕米爾高原,到達中印度,經過14年的旅程,最後從海上回到中國。法顯此行,抄寫了佛教《律藏》。
公元629年,唐代僧人玄奘再次從長安啟程,開始了真實的?#35199;游記?#12290;經涼州、過流沙河、哈密、穿越天山山脈,來到撒馬爾罕,再前行,與大雪山的冰雪搏鬥,最後到達印度。
杜環 唐代旅行家。唐中葉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通典》作者杜佑的族子,生平不詳。唐玄宗天寶十載年(751),隨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出征西行至西域。與大食軍戰於但羅斯城(今哈薩克江布爾城附近),唐軍大敗,被俘甚眾,杜環從軍在營,被俘往亞俱羅(今伊拉克巴格達南庫法)。他遠游中亞和西亞的許多地方,行蹤直至地中海,歷時11年之久。唐代宗寶應元年(762),杜環乘商船從阿拉伯半島經海道由波斯灣、阿曼灣、印度洋,過馬六甲海峽、南中國海回歸祖國。這是一條海上絲綢之路,也是當時中國海外交通貿易的最遠航路。杜環回國後,將自己這段不平凡的經歷以及在西域、西亞等地的見聞,撰寫成《經行記》一書。杜環的西域之行,走過了當時東西方陸路和海道兩條絲綢之路,全程約計八萬里。他的行蹤范圍之廣,游歷時間之長,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上都是少有的。他是最早到達西亞和地中海的中國旅行家。它不僅向人們介紹了中亞、西亞和南亞地區的風土人情、地理概況,增進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而且還促進了東西方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及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B. 絲綢之路的故事
絲綢之路,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和洛陽為東起點(一說以洛陽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
都是用來交換東西的。就這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