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戰結朿前在伊朗簽了什麼協定
一九六八年五月十三日在德黑蘭宣布《 德黑蘭宣言》,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 1日,蘇、美、英三國首腦И.B.斯大林、F.D.羅斯福和W.L.S.丘吉爾,在德黑蘭會議結束時發表的宣言。
德黑蘭會議在發表《德黑蘭宣言》和《蘇美英三國關於伊朗的宣言》的同時,還簽訂了對德作戰的《蘇美英三國德黑蘭總協定》。這個當時保密的協定實際上是《德黑蘭宣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規定盟國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實行「霸王戰役」計劃,發動「諾曼底登陸」的時間。確定在各戰場配合這一行動的作戰計劃。
宣言的發表,對於加強反法西斯聯盟各國間的團結與合作,徹底擊敗德國,加快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起了重要作用。
㈡ 二戰時期的伊朗是不是也親近納粹德國當時的巴列維王
二戰時期的伊朗與英美和蘇聯的關系都不錯,要知道伊朗的前身波斯曾是英國和沙俄的勢力范圍。當時,英美和蘇聯在中東地區有著廣泛的影響力,伊朗作為鄰國自然成為三國共同關注的對象。
據史料記載,斯大林曾要求伊朗靠近蘇聯,這主要是因為蘇聯認為伊朗地理位置重要,可以作為其在中東地區的安全屏障。這樣的地理位置使得伊朗成為了蘇聯的重要盟友。
此外,伊朗遠離二戰戰場,這里舉行會議比較安全。在二戰期間,伊朗作為中立國,遠離戰火紛飛的歐洲戰場,這使得伊朗成為了一個相對安全的會議地點。
當時,舉行會議的國家往往會選擇中立國作為會議地點,而伊朗作為一個中立國,且遠離戰場,成為了當時各國的首選。
綜上所述,二戰時期的伊朗之所以能與英美和蘇聯保持良好關系,主要是因為地理位置和歷史原因,以及伊朗作為一個中立國的特殊地位,這使得它成為了一個理想的會議地點。
㈢ 伊朗在二戰以前是哪個西方國家的殖民地
伊朗一直是一個獨立國家。歷史上,波斯曾是其古代名稱。盡管在歷史上,波斯確實曾被阿拉伯帝國完全佔領過一段時間,但這並未使其成為殖民地。在其他時期,波斯始終保持著獨立地位。
進入近代,伊朗的領土被歐洲列強劃分成了各自的勢力范圍。其中,南部地區主要受英國影響,北部則主要受到俄羅斯的影響。這種劃分使得伊朗在政治和經濟上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並沒有將其變為一個正式的殖民地。
值得注意的是,伊朗作為一個擁有豐富歷史和文化的國家,其獨立性和完整性始終未被完全改變。盡管在某些時期面臨外部勢力的影響,但伊朗人民始終堅守著自己的國家主權,維護著國家的獨立。
歷史上的波斯帝國曾是世界上最強盛的帝國之一,擁有廣袤的領土和輝煌的文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波斯帝國逐漸衰落,最終被阿拉伯帝國所征服。然而,即便如此,波斯並未成為殖民地。相反,它在歷史長河中依然保持著獨立國家的身份。
在近代,盡管伊朗面臨英國和俄羅斯的勢力范圍劃分,但這種劃分並未改變伊朗的獨立國家地位。伊朗人民始終致力於維護國家主權,捍衛民族尊嚴。
㈣ 在二戰時期,伊朗在做什麼
1939年二戰爆發後,伊朗雖然宣布中立,但是伊朗巴列維王朝開國皇帝禮薩汗其人非常親德。為了避免後患,1941年7月12日,蘇聯和英國大臣共同佔領伊朗的協議。8月5日蘇軍進入伊朗北部,同時英國,澳大利亞,印度混合部隊在阿拉伯河登陸,佔領伊朗南部。禮薩汗被迫在9月15日宣布退位,傳位給長子巴列維。17日,蘇英兩國完全控制伊朗。
1942年1月29日,伊朗被迫和蘇英兩國簽署三國同盟條約,伊朗同意盟軍駐扎伊朗,並盟軍運輸提供方便。而英蘇則宣布尊重伊朗主權和領土完整,並承諾在戰爭結束6個月內從伊朗撤軍。
1943年1月,美軍也在伊朗登陸,美國宣布也將遵守三國同盟條約。
1943年12月,美英蘇三國首腦德黑蘭會議再一次宣布尊重伊朗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
1945年6月,美英軍隊開始從伊朗南部撤軍。蘇軍卻拒不撤軍。9月26日,蘇軍扶持阿薩拜疆民主黨「起義」,成立以賽爾德賈法爾皮謝瓦里為總統的阿薩拜疆民族政府。12月15日,在蘇軍支持下,庫爾德民主黨在馬哈巴德宣布成立以加吉穆罕穆德為總統的庫爾德斯坦共和國。
在伊朗求援下,美英軍停止撤軍,後開始大舉增兵,中東美英軍隊進入臨戰狀態。
在美英軍隊壓力下,1946年3月25日,蘇聯被迫宣布將在2個月內從伊朗撤軍。5月25日,蘇軍從伊朗撤出。12月,伊朗軍隊攻入大不里士,亞塞拜然民族自治政府垮台,領導人逃入蘇聯。
1947年2月,伊朗軍隊進入庫爾德斯坦,庫爾德斯坦民主黨退入蘇聯。
伊朗重新獲得獨立和統一。
㈤ 什麼是伊朗危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英蘇結成反法西斯同盟,1941年8月25日,蘇英聯合決定,由蘇軍佔領伊朗北部,英國佔領伊朗南部。蘇聯方面聲稱此舉系依據1921年蘇伊條約第六條所採取的行動,即如果第三國企圖把伊朗變成反蘇軍事基地,則蘇軍為了自衛可進駐伊朗境內。而實際上蘇英雙方所遵循的仍是1907年英俄協議對雙方在伊朗勢力范圍的劃定。1942年1月,蘇英伊三國在德黑蘭訂立同盟條約,規定蘇英兩國軍隊應在戰爭結束後6個月內撤軍。同年10月,美國成立「波斯灣後勤司令部」,也派遣後勤供應部隊進駐伊朗。
1946年1月,伊朗政府正式向聯合國提出控訴,指責蘇聯違背條約,製造伊朗內部分裂。蘇聯代表則辯解稱,撤軍問題可以談判,而亞塞拜然人和庫爾德人的分離活動則純屬伊朗內政,與蘇聯無關。同時在蘇聯的壓力下,伊朗也不再堅持其對聯合國提出的申訴。美英方面自然不肯就此善罷甘休,美國國務卿貝爾納斯表示,如有必要,美國將動用軍事手段。杜魯門則致函斯大林,措詞強硬地表達了美國的態度。美國政府還聲稱,美國在一旦需要的情況下,將到聯合國去提出蘇軍撤出伊朗的問題。面對這樣的形勢,蘇聯才終於退卻。1946年4月4日,蘇伊雙方經過私下談判,達成了蘇軍撤離的協議,條件是伊朗允諾將其北部的石油開采權長期租讓給蘇聯。5月6日,蘇軍全部撤離後,伊朗政府在美英的支持下,完全控制了北部的局勢。1947年,新選出的伊朗議會又否決了蘇伊聯合開采伊朗北部油田的協議。於是美國顧問和美國公司攜帶著武器與設備堂而皇之地開進伊朗,此時蘇聯除了表示抗議和警告外,已經無可奈何。
在伊朗危機中,蘇聯遭到了失敗,英國也沒撈到多大的好處,只有美國後來居上,是最大的贏家。 美國首次動用核威脅 美國首次試圖動用核武器是1946年伊朗危機期間。按照二戰中美蘇的戰時協議,伊朗應由美國和蘇聯聯合佔領,戰爭結束後,蘇聯可以與英國共享伊朗的石油資源。然而,二戰結束後,蘇軍沒有按戰時協議撤出伊朗北部地區,反而向伊蘇邊境調集大量的坦克,同時在與伊朗接壤的亞塞拜然地區推行革命,這自然引起了美國和英國的極度不滿。美國總統杜魯門親自召見蘇聯駐美大使葛羅米科,發出最後通牒說,蘇軍必須在48小時之內,也就是1946年3月2日之前撤出伊朗北部地區。杜魯門對葛羅米科的原話是:「(否則)我們是會向你們投原子彈的!」杜魯門的要挾得逞了,蘇軍在48小時之內撤出了伊朗北部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