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伊朗這個國家為何要放棄波斯文化而改信伊斯蘭教呢
波斯是公元前這個時期的一個大帝國,但是它僅僅留下了一個建築文明,幸運的是這個建築物里包含了許多當時的文化,工藝等等,保留在了伊朗這個國家。所以,當“波斯文化”讓這個詞被提起的時候,我想很多人都會想起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它就是'伊朗'。
就是因為上述的這一些原因,導致了伊朗這個國家從此改信伊斯蘭教。
❷ 伊朗原來信奉的是明教,為何後來改信了伊斯蘭教
因為當時伊朗的很多教徒發現,信仰明教並不能為自己的生活帶來幸福和快樂,因此就換了自己的宗教信仰
❸ 伊朗,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美國,英國,巴西等國家中,哪些是以穆斯林為主的國家
伊朗:伊斯蘭教什葉派90%,伊斯蘭教遜尼派9%,其他1%
印度:印度教80.5%,伊斯蘭教13.4%,基督教2.3%,錫克教1.9%,佛教0.8%,耆那教0.4%
印度尼西亞:伊斯蘭教76.5%,基督教13.1%(新教5.7%,獨立教會4.0%,天主教2.7%),印度教3.4%,傳統信仰2.5%,無宗教1.9%,其他2.6%
巴基斯坦:伊斯蘭教97%,印度教1.5%,基督教1.3%,瑣羅亞斯德教(祆教)0.2%
美國:新教52%,天主教24.5%,猶太教1.3%,伊斯蘭教0.3%,佛教0.3%,不可知論0.3%,無神論0.3%,印度教0.3%,唯一神論0.3%,無宗教13.2%,其他0.3%
英國:基督教71.6%,伊斯蘭教2.7%,印度教1.0%
巴西:基督教89%(天主教73%,新教15.4%),無宗教7.3%
❹ 哪些國家有遜尼派和什葉派
伊朗,伊拉克等地有這兩派。什葉派原意是黨人;全世界大約有15%25的穆斯林屬於這個教派;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等地遜尼派原意是遵循聖訓(Hadiths)者;其餘85%25屬於此派;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國家及土耳其印度等地,中國大部分的穆斯林也屬此派。
(4)伊朗有什麼教會擴展閱讀:
什葉派(阿拉伯語:شيعى)是伊斯蘭教的第二大教派。 「什葉」,阿拉伯語音譯,意為「黨人」、「派別」。又譯作「十葉派」。什葉派與遜尼派、哈瓦利吉派、穆爾吉埃派並稱為早期伊斯蘭教的四大政治派別,是伊斯蘭教中除遜尼派外人數最多的一個教派。
什葉派(英文:Shi'ites)以擁護穆罕默德的堂弟、女婿阿里及其後裔擔任穆斯林領袖伊瑪目為其主要特徵,故又稱作阿里派。與遜尼派對立。該派只承認哈希姆家族的阿里及其後裔為合法繼承人,並尊奉阿里與其後代為「伊瑪目」,認為他們是「受安拉保護,永不犯錯誤」的賢人,且認為末代伊瑪目已隱遁,將以救世主(馬赫迪)身份再現。後因內部主張分歧,又相繼分化出凱薩尼派、十二伊瑪目派、栽德派、伊斯瑪儀派等支派和許多支系。
參考資料:網路-什葉派
❺ 伊朗首都德黑蘭城市簡介
德黑蘭(波斯語:تهران、Tehrān)是伊朗的首都,同時也是德黑蘭省省會,總人口達8,429,807人,是伊朗最大的城市,也是西亞地區最大的城市之一。
在20世紀,伊朗各地有大批民眾湧入德黑蘭定居,有認為德黑蘭的市區人口應要減少至少5,000,000人,德黑蘭有許多歷史上著名的清真寺、基督教堂、猶太會堂及瑣羅亞斯德教的火廟,德黑蘭是現代化的城市,高樓大廈林立,當中的阿扎迪塔及默德塔(Milad Tower)是德黑蘭的標志性建築,伊朗歷史悠久,首都也隨著時代的推進而變遷,德黑蘭是第32個伊朗首都。
德黑蘭的母語是帶有德黑蘭方言的波斯語,98%人口都使用母語,德黑蘭的大部分居民都是波斯人,在前伊斯蘭及伊斯蘭時代早期,德黑蘭在祆教里被稱為「拉伊」(Ray),即波斯古經里的剌伽。
2019年12月26日,位列2019年全球城市500強榜單第127名。
德黑蘭人口
在2006年,德黑蘭的人口總數約為780萬人。由於受到各國文化影響,德黑蘭的居民包括了全國各個民族及語族,他們代表了伊朗的各個民族(百分率不一)。德黑蘭的母語是帶有德黑蘭方言特點的波斯語,大部分的居民都是波斯人。居住在德黑蘭的少數民族包括亞塞拜然人、庫爾德人、俾路支人、亞美尼亞人、巴赫蒂亞里人(Bakhtiari)、亞述人、塔利什人(Talysh)等。
根據德黑蘭大學社會學系在2010年的調查發現,在德黑蘭各個地區的所有社會經濟階層當中,63%的德黑蘭人在德黑蘭出生、98%的德黑蘭人懂波斯語、67%的德黑蘭人在民族上自認為波斯人、13%的德黑蘭人略懂歐洲語言。
德黑蘭的民族社會狀況在1980年代發生了急劇的轉變。1979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導致了政治、社會及經濟的改變,許多伊朗人承受的政治、社會及宗教壓力增加而離開伊朗,當中不少是德黑蘭人,他們大多出走到加拿大、美國、法國、瑞典及其他歐洲國家,當中最多人移居到美國、加拿大及法國。
隨後的兩伊戰爭爆發,伊拉克入侵伊朗,又有一批德黑蘭居民為了逃避戰難而離開,特別是在伊拉克空襲德黑蘭期間。當時伊拉克得到世界強權的支持,經濟上的孤立成為了德黑蘭居民離開的更重要原因,戰爭結束後,他們在習慣了外國的生活後大多沒有再回國。在戰爭期間,大量伊朗西部及伊朗西南接壤伊拉克地區的居民湧入了德黑蘭。
不穩的局勢加上鄰國阿富汗及伊拉克的戰事使上百萬名難民湧入伊朗,德黑蘭如同一塊磁石一樣吸引著勞工來到幫助城市進行戰後的修復工作,他們所要求的工資較本地勞工廉宜。在聯合國難民署的協助下,許多難民得以被遣送回國,但德黑蘭仍有可觀數量的阿富汗和伊拉克難民不願意離開,他們對祖國的前景感到悲觀。許多阿富汗難民是通曉波斯語的哈扎拉族及塔吉克族,他們會說波斯語的方言,而伊拉克難民主要是來自美索不達米亞的什葉派穆斯林,通曉阿拉伯語。
德黑蘭宗教
伊斯蘭教十二伊瑪目派(什葉派中最大的支派)是伊朗的國教,大部分德黑蘭人都被認為是十二伊瑪目派的溫和信徒,但是由於缺乏獨立的統計,這個說法仍未得到證實。
德黑蘭的少數宗教族群包括伊斯蘭教遜尼派,伊斯蘭教蘇菲派,瑣羅亞斯德教,巴哈伊教,猶太教,基督教(包括東方亞述教會、亞美尼亞使徒教會、迦勒底天主教會、羅馬天主教會、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伊朗基督新教教會、亞美尼亞福音教會、伊朗神召會、亞美尼亞天主教會、俄羅斯正教會及長老宗教會的信徒),以及不可知論者和無神論者。基督教各教派在德黑蘭仍有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