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美國為何與伊朗結仇為何發生沖突
美國和伊朗結仇並發生沖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953年伊朗政變:
1979年德黑蘭人質事件:
兩伊戰爭中的美國支持:
伊朗門事件與祈禱螳螂行動:
核問題與制裁:
地區沖突與軍事對抗:
綜上所述,美國和伊朗之間的仇恨和沖突源於歷史、政治、宗教和地區安全等多個方面。雙方之間的恩怨已經持續了數十年,至今仍未得到妥善解決。
Ⅱ 美國伊朗戰爭是哪一年
兩伊戰爭,又稱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始於1980年9月22日,持續至1988年8月20日,是伊朗與伊拉克之間長達8年的邊境沖突。兩國1200公里的共同邊界和阿拉伯河的自然分界長期引發爭端。宗教因素同樣至關重要,伊朗的什葉派政權和伊拉克的什葉派人口成為沖突的導火索。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後,兩國關系緊張加劇,伊拉克不滿伊朗未履行1975年簽訂的《阿爾及爾協定》,遂在1980年向伊朗發動進攻,引發戰爭。
美國在戰爭中扮演了支持伊拉克的角色,試圖遏制反美的伊朗政權。同時,伊拉克和阿拉伯國家獲得蘇聯和美國的軍事支持,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提供經濟援助。戰爭期間,雙方均使用了極端的戰術,包括人海戰術和化學武器。1982年,伊朗反攻成功,但伊拉克並未被徹底打敗,戰爭因此繼續了六年。
1987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要求停戰,伊拉克和伊朗分別在1988年接受該決議,並於同年8月20日實現全面停戰。戰爭結束時,兩國邊界恢復至戰前狀態。這場持續近八年的戰爭造成巨大的人員和經濟損失,兩國經濟均受到嚴重拖累。
兩伊戰爭總計造成約270萬人傷亡,其中死亡約100萬,經濟損失高達8,000億美元,使得兩國經濟倒退至少20年。這場戰爭沒有贏家,雙方均承受了巨大的損失。
Ⅲ 伊朗和美國之間最大的軍事沖突是什麼
最大的沖突就是美國的軍事基地遭受了襲擊。
但是,由於伊朗出口了中東的伊斯蘭革命並建立了以伊朗為中心的什葉派弧,它是葉門胡塞武裝部隊,黎巴嫩真主黨和巴勒斯坦哈馬斯武裝團體背後的大師。尼泊爾商會拒絕舉行儀式,成為中東地區的老闆。因此,伊朗的舉動實際上損害了沙烏地阿拉伯和以色列等美國盟國的利益,並與美國控制中東的政策嚴重沖突。因此,美伊斗爭將繼續下去,不可能就此停止。美國一定會繼續作出努力,以實現推翻伊朗政府的目的,伊朗仍然是美國的眼中釘和刺。
Ⅳ 伊朗和美國之間最大的軍事沖突是什麼
1. 美國和伊朗之間最大的軍事沖突之一是2020年1月3日,美軍在伊拉克的一次空襲中擊斃了伊朗高級將領卡西姆·蘇萊曼尼。作為回應,伊朗在1月8日對駐伊拉克的美國軍事基地發動了導彈襲擊。
2. 自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以來,美國和伊朗之間的關系一直緊張。兩國斷絕了外交關系,並在中東地區的沖突中持續對抗了超過四十年。
3. 美國的中東政策受到了損害,因為伊朗努力建立和擴大其在中東的影響力,包括在伊拉克。伊朗在伊拉克的影響力超出了美國的控制范圍。
4. 2018年,美國單方面退出伊朗核協議,並重新實施對伊朗的制裁,試圖通過經濟壓力和軍事高壓來阻止伊朗的核計劃和地區影響力擴張。
5. 盡管面臨美國的嚴格制裁,伊朗並未屈服。伊朗重啟了鈾濃縮計劃,並在2019年6月擊落了美國無人機,這被視為對美國在中東行動的直接挑戰。
6. 2020年1月,美軍在伊拉克的一次行動導致蘇萊曼尼被殺,伊朗隨後對美國在伊拉克的兩個軍事基地發動導彈襲擊,這標志著美伊緊張關系的高潮。
7. 美國在評估了報復行動的後果後,選擇了不進一步升級沖突,而是尋求和平解決方案。然而,伊朗在中東的影響力持續增強,這對美國在中東的盟友,如沙烏地阿拉伯和以色列構成了挑戰。
8. 伊朗的外交政策,包括支持黎巴嫩的真主黨、葉門的胡塞武裝和巴勒斯坦的哈馬斯等什葉派組織,進一步加劇了與美國的緊張關系。
9. 盡管存在緊張關系,美國仍然尋求解決伊朗核問題,並阻止伊朗的伊斯蘭革命輸出。美國對伊朗的政策目標是迫使伊朗改變其行為,並確保其核計劃不會威脅到地區安全。
10. 展望未來,美伊之間的軍事沖突可能不會結束,而是以更低級別的對抗和外交努力繼續進行。美國可能會繼續對其在中東的策略進行調整,以應對伊朗的挑戰。
Ⅳ 美國攻打過伊朗嗎
截至2025年4月,美國沒有正式攻打伊朗,但存在軍事威脅與摩擦。
在過去40多年裡,美國與伊朗恩怨累積,美國先後攻打伊拉克、阿富汗、敘利亞、利比亞等國,卻始終未與伊朗正式開戰,不過對伊朗施加了各種經濟制裁。2018年,特朗普領導的共和黨退出伊核協議並重啟、追加對伊制裁,伊朗則逐步中止協議部分內容。2025年4月12日,美伊在阿曼就伊核問題舉行間接談判,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13日威脅稱,若談判失敗,美軍准備對伊朗採取「深入且大規模的行動」。此前,美國防長下令航母戰斗群會合、調遣B - 2隱形轟炸機等,特朗普也表示若談判失敗,美以可能對伊朗實施軍事行動。
不過,美國軍隊直接登陸伊朗打地面戰可能性不大。一方面,美國在中東有諸多利益和目標,開戰難以保證這些目標能防禦伊朗導彈襲擊;另一方面,伊朗軍事實力不弱,其多山地、海岸線地形復雜,是天然防守屏障。但美國、以色列與伊朗相互空襲存在一定可能性,特朗普威脅動武更多是為在談判中占據優勢地位。
Ⅵ 美國伊朗戰爭是哪一年
概述
兩伊戰爭,又稱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直至1988年8月20日結束。兩國相鄰,共同邊界綿延1200公里,長約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邊界。長期來兩國存在著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沖突。另外,宗教也是兩伊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兩國雖然同屬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
起因
長期以來,兩伊存在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1971年初,雙方發生邊境沖突。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布邁丁的斡旋下,兩伊簽訂《國界和睦鄰條約》(即《阿爾及爾協定》),規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伊朗同意將克爾曼沙赫省的約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給伊拉克。兩國矛盾有所緩和,但未真正解決。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諾。1979 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執政後,兩伊關系急劇惡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稱要廢除邊界協定,雙方邊境沖突逐步升級。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伊斯蘭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伊斯蘭革命」,推翻伊拉克現政權建立「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至此兩伊戰爭就全面爆發了。自從戰爭爆發後,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別是阿拉伯國家的密切關注。
戰爭爆發
伊拉克在從蘇聯獲得了很大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則提供了經濟援助。 另外,美國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自1985年起,美國在出售給伊拉克武器的同時也出售給伊朗。這引發了後來里根政府的伊朗門事件。
這場戰爭進行得十分慘烈。戰爭雙方都常常使用類似於一戰中的人海戰術攻擊。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劑在內的化學武器。盡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戰爭和使用化學武器, 國際社會對其並沒有施加太大的壓力。
1982年6月,伊朗發動的一系列反攻奪回了伊拉克在戰爭初期佔領的土地。伊拉克鑒於可能被徹底打敗,向伊朗提出休戰的建議。此時,伊朗試圖打垮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這一建議。這樣導致戰爭又進行了六年。
在此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該地區,試圖保護海灣航道暢通。由此導致伊朗導彈攻擊美國斯塔克號護衛艦;以及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民航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喪生。
停戰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立即無條件停戰,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積極響應,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這項決議,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這項決議。在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後,兩伊同意從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戰。這是兩伊從戰爭走向和平的重要轉折。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影響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戰爭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30萬、傷60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 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 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戰爭結果
兩伊傷亡人數約270萬,其中,死亡約100萬,受傷約170萬。傷亡人數約占兩國總人口的4.5%,相當於4次中東戰爭傷亡人數的17倍。雙方經濟損失慘重,戰爭中的軍費支出和戰爭導致的經濟破壞共計到達8,000億美元,兩國的經濟均倒退了20年。
Ⅶ 伊朗和美國有什麼仇
伊朗和美國結仇主要源於地緣政治利益沖突、歷史遺留問題及意識形態差異。
地緣政治利益上,二戰後,伊朗巴列維王朝與美國結盟,目的是藉助美國力量遏制蘇聯並圖謀中亞。但冷戰中美國戰略調整,與海灣阿拉伯國家結盟,伊朗成為區域最大受害者,美不再支持其對抗阿拉伯國家,伊美同盟根基出現裂痕。此外,中東石油地位提升,阿拉伯國家實力增強,若中東伊斯蘭世界政治統一,會威脅美國在中東的控制,所以美國打壓可能挑戰其地位的伊朗。
歷史遺留問題方面,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推翻親美的巴列維王朝,建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美國對此不滿並加強進逼,引發伊朗人質危機,52名美國外交官和公民被伊朗扣為人質,雖最終和平解決,但兩國徹底化友為敵。
意識形態層面,伊朗是伊斯蘭共和國,實行政教合一制度,而美國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倡導民主、自由等價值觀,伊朗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對西方文明有排斥傾向,雙方在意識形態上存在巨大分歧。此後多年,美國對伊朗實施了嚴厲的經濟制裁,影響伊朗國家發展,伊朗則毫不服軟,雙方關系持續緊張敵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