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想去伊朗旅遊,哪些古城被稱為詩人的故鄉
在伊朗的旅行中,我和當地伊朗人聊起,當地人說不少伊朗人的家裡都會藏有哈菲茲的一本詩集,想來這位詩人的地位堪比中國李白和杜甫的地位,甚至影響力會更高一些。
哈菲茲的故鄉就是伊朗的設拉子,如此看來這確實也算是一座詩人的城市。不過顯然伊朗的設拉子不僅僅只是詩人的故里,它也是一座極具波斯傳統特色的古城。
顯然設拉子不僅僅只是詩人的城市,它更是曾經波斯文明的象徵和發源地之一,而對我而言,設拉子古老的建築,對於日日常見的水泥森林來說,既新鮮又不免感概他的與眾不同。
㈡ 伊朗最後一任王後,為何晚年要靠寫回憶錄賺錢
作為伊朗最後一任王後,法拉赫·巴列維的名字並不響亮,因為她的丈夫,巴列維國王的政權被推翻,她們一家只能四處流亡。但作為女性,法拉赫的一生卻又是一部勵志史,她前半生與後半生分外鮮明的對比,任何人聽了都會唏噓不已。
法拉赫在自己的書里這樣說:
我,法拉赫·狄巴,不是婚前的女孩,也不是婚後的王後,我是名叫法拉赫的女人,嫁給了一個叫做禮薩·巴列維的男人,現在,我是姓那個男人姓的寡婦,因此,我的真正姓名是法拉赫·巴列維。這就是法拉赫,一個經歷了雲端生活之後,重新腳踏實地的女性。
㈢ 伊朗戲劇高潮到低谷
1919年,伊朗的戲劇界迎來了發展的新契機,歌劇團在德黑蘭的出現為這一文化領域注入了新鮮血液。其中,禮查·沙赫爾扎德組建的歌劇團以及1922年阿里·納季·瓦澤里組建的歌劇俱樂部,成為當時頗具影響力的團體。這些劇團的演出劇目不僅包括了翻譯自國外的經典作品,更不乏根據古典文學名著改編的原創作品。其中,諸如《納迪爾國王出征印度》、《納迪爾國王的最後業績》等新編劇目以及根據史詩《王書》(菲爾多西)改編的近40種劇本,展現了伊朗戲劇創作的深厚底蘊。
此外,基於12世紀大詩人J.I.內扎米的兩部愛情敘事詩《霍斯陸和西琳》和《萊伊麗和馬季農》也改編為同名歌劇上演,進一步豐富了伊朗戲劇的題材和形式。這一時期的伊朗戲劇創作呈現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然而,好景不長。1925年,禮查國王推行了嚴格的書報檢查制度,這一舉措不僅對文學創作造成了嚴重的壓制,也殃及了當時較為活躍的戲劇事業。戲劇創作再次陷入低潮,曾經的繁榮景象逐漸消失,戲劇界的發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公元前550~前331),人們每年舉行儀式,把一個名叫古瑪塔的篡位者的模擬人投入火中,表示對他的憤恨,這是伊朗戲劇的萌芽。在薩珊王朝時期(224~651),流行著一種「哭祭」儀式,也可視為一種早期的戲劇。相傳古代國王霍斯陸之子夏瓦什因拒絕王妃蘇達貝向他求愛,為躲避王妃陷害,請國王准予領兵抗拒來犯之敵,後被敵方殺害。人們憎恨王妃蘇達貝,緬懷王子夏瓦什,每年在王子殉難日演出這段悲慘故事的片段。這種哭祭儀式一直持續至10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