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甘肅「羅馬村」在哪裡,為何會被稱為「羅馬村」
在今天的甘肅永昌縣,有三座高大的人形雕塑坐立在縣中心區域。與我們一般見到的中國歷史人物雕塑不一樣,這三座二男一女的雕塑刻畫的卻是外國人形象:卷發、高鼻、眼窩凹陷、身材高大。那麼為什麼在中國的土地上會有外國人的雕塑存在呢?答案記載在雕塑後面的花崗石上,原來此二男一女皆為羅馬人。
永昌縣者來寨常被人們稱之為“羅馬村”,這里不僅有一座完整的以古羅馬建築風格建成的方亭——驪靬亭記錄著古羅馬士兵來華的歷史,還有一座殘破的驪靬古城遺址在無聲地講述著驪靬縣的千年歷史。而在離者來寨不遠的河灘村尚還有20多戶古羅馬士兵後裔存活在世。
而除了血統長相上還有所不同之外,經歷了數千年漢族文明的影響甚至同化,這伙古羅馬後裔在日常生活和行為舉止上與當地漢族人並無二致。
B. 甘肅人和古羅馬人有關系嗎
據央視—10套節目《走進科學》節目播出過,甘肅人有少部分可能是古代羅馬人與當地民族融合的後裔。
而且還有一則新聞可供樓主參考:
中國西部甘肅省永昌縣的郊外生活著一群深眼窩、高鼻樑、皮膚略帶紅色的人。據說他們是2000年前遠征中亞的羅馬士兵的後代。而今,他們居住的地方被稱為「羅馬村」,當地的旅遊業也因此興旺起來。
從甘肅省省會蘭州驅車5小時就到達了永昌縣。該縣約有人口25萬,縣城中央矗立著古羅馬人和中國人石像。
當地的導游自豪地介紹說:「這是為了紀念羅馬人來這里而於1994年修建的,現在已經成為永昌的標志。」據說把古羅馬人和中國人石像擺放在一起,是為了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的包容力,即使是與外族的軍人也能和平共處。
從石像所在的廣場沿北部郊外的石子路開車3 0分鍾,就是西漢時期賜予羅馬人的「驪軒城」遺址,現在只剩下了一部分城牆。據說是1989年蘭州大學的陳正義教授等研究人員發現的。
「驪軒」的名稱曾多次出現在中國古代的史料當中,據說是古羅馬的別名。後來的研究發現,漢語中「驪軒」的發音來自拉丁語「legion」,是羅馬軍團的意思。
據古羅馬史料記載,公元前53年羅馬執政官克拉蘇親率約4萬大軍遠征帕提亞(在今伊朗一帶),不幸戰死。其部下約6000人突破了敵軍的包圍向東逃跑後杳無音信。
據中國的《漢書·陳湯傳》記載,17年後的公元前36年,西漢王朝的戍邊軍隊在征討少數民族的過程中,遭遇了羅馬軍隊。陳正義教授等人結合中國和羅馬方面的史料,判定逃跑的羅馬軍人後來在中國居住了下來。據說這支軍隊後來歸順漢朝,作為僱傭軍在中國承擔起了戍邊的任務。西漢王朝賜予他們驪軒城。
起初,中國考古學家對這種觀點多持否定看法。然而,2003年驪軒城遺址附近發現了西漢時期的古墓群,從墓中發現了大約100具類似歐洲人的骨骼,身高在180厘米左右,從而證實了陳教授等人的看法。
能夠證明陳教授學說的另一個有力的證據是當地人的長相。據說羅馬人後代最集中的是距驪軒城最近的者來寨村。大約居住著300人,他們多數長著一副歐洲人的面孔。有的孩子父母親是亞洲人,但卻長著一雙藍眼睛。
他們的生活習慣也與周圍的村子有些不同。在埋葬死者時,周圍的村子都是頭朝北,而這里卻是朝西。有人推測這是表達對歐洲故鄉的思念之情。據說他們正月還吃一種像比薩餅一樣的食物,令人想起義大利料理。
最近,在國內外的媒體報道後,該村的知名度急劇提高。當地的居民也以「羅馬人」自居,大力發展旅遊業振興經濟。村子中央建起了仿古的羅馬宮殿式建築。當有遊客參觀或媒體前來采訪時,村裡的男人們就會穿起羅馬軍人的服裝,供客人拍照留念。
C. 平涼的生活條件怎麼樣
甘肅突然新增新冠病例,實際上早有原因。數據表明,從2月29號開始,甘肅現存病例一直在減少,直到3月4日降到最低。然而,3月5日和6日突然增至30例。原因並非3月4日發生聚集性事件,而是從3月2日20時至3月5日20時,311人由伊朗乘商業包機到達蘭州,即境外輸入性病例。大部分為我國同胞,而非外國人。對此,大家可能會有疑問,為何不嚴控,不禁飛。實際上,嚴防輸入性病例並非一刀切,病毒是全人類共同敵人。在伊朗的公民回來,醫療條件相對較好,且傳染源可控,對國內危害不大。因此,不要對回國的國民有任何偏見。
甘肅近日新增病例,實際上是由海外入境人員引起。盡管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海外疫情加重,不少人士選擇來華躲避疫情,導致境外輸入病例激增。目前,甘肅新增病例已得到控制,不會影響整體規劃進程。
甘肅出現新增病例的原因是3月4日和5日,309名在伊朗的中國公民乘坐包機直達甘肅蘭州。他們大部分是在伊朗的留學生或做生意的人士,且整個過程都有嚴格的防控措施,確保疫情不會擴散。選擇甘肅蘭州主要是因為該地疫情控制工作做得好,中醫治療效果好,治癒率高,且地理位置適合完成任務。
平涼的生活條件相對較好。平涼人生活得怎麼樣呢?大街、商場可見九零後過的舒坦,八零後開著好車,七零後憔悴,六零後有工作的悠閑,無工作的奔波,五零後省吃儉用。平涼氣候溫和,空氣質量清新,與陝西、寧夏、青海相鄰,旅遊景點崆峒山是道教名地,春夏遊客多。平涼適合老年人養生休閑居住,生活條件一般。
平涼物產豐富,歷史悠久,有大量煤炭資源,聞名中外的崆峒山,還有涇河穿過境內,人文資源豐富。地處甘肅東部,與寧夏、陝西相連,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交通要塞,被譽為甘肅東部的旱碼頭,交通發達。平涼人口適中,物價穩定,氣候溫和,是極佳的居住之地。城內商鋪眾多,美食娛樂豐富,能滿足一切生活要求。
D. 中國和伊朗關系怎麼樣和巴基斯坦比起來,哪個關系好
中國和伊朗關系一般吧,1971年8月16日,中伊兩國建交。能源上合作比較廣泛,伊朗的石油多數出口到中國,兩國關系比較穩定!
和中國關系好的當然是巴基斯坦,可以說世界各國中巴基斯坦是和中國關系最好的國家!
巴基斯坦和中國領導人都把兩國關系稱為「中巴全天候友誼」
中巴友好:
巴基斯坦參與救援汶川地震
巴基斯坦共有4架運輸機,其中兩架用於日常飛行,另外兩架作為緊急備用。目前有兩架運送救災物資的飛機仍在中國,巴政府經過緊急磋商後決定:動用剩下的兩架備用飛機。5月27日,一支由28名醫務人員組成的巴基斯坦醫療隊飛赴中國甘肅地震災區。為此,巴方專門動用了最後兩架戰備運輸機。
巴基斯坦婚禮上的新郎對於巴基斯坦的首批醫療隊赴甘肅地震災區進行救援,中國有關接待部門非常重視,也希望能為他們做好生活方面的安排。為此,國內專門向中國駐巴使館詢問巴基斯坦醫療隊的飲食安排問題。
巴外交部東亞司司長馬丁·汗告訴中國駐巴使館政務參贊姚敬,巴基斯坦醫療隊自己會帶一些簡單的食品,盡量不給災區增加麻煩和負擔。
「不要談錢」
急災區之所急。巴基斯坦在中國地震發生後共提供了兩萬多頂帳篷。中國駐巴使館非常清楚,這些帳篷對於經濟並不發達的巴基斯坦來說是筆很大的開銷,所以希望以中方購買的方式送給災區。但是經過幾次詢問,巴基斯坦國家減災局主席法魯克和其他巴方官員都拒絕透露帳篷的價格。
「這些帳篷是救災用的,是我們心意的表達,」法魯克說。
「巴方說:『這些援助不是用錢來衡量的。中國兄弟以前幫助我們的時候,跟我們要過錢嗎?』聽到這里我眼淚都出來了,」一位使館工作人員動情地說。
姚敬介紹說,根據市面價格,一頂帳篷一般約在200美元左右。光是帳篷一項,巴基斯坦的捐贈價值就達到了400多萬美元。
搬光戰備帳篷
巴基斯坦是全球向中國災區捐贈帳篷最多的國家之一。兩萬多頂帳篷不是個小數目。
巴政府在提出捐贈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太多,而是把救災放在了第一位,舉全國之力為中國地震災區抽調帳篷。這些承載著巴基斯坦人民深情厚誼的帳篷源源不斷地從伊斯蘭堡、卡拉奇、拉合爾等城市運往中國災區。
在伊斯蘭堡裝運帳篷時,竟然把戰略儲備倉庫里的帳篷全部搬光了。
喀喇昆侖公路上的愛心傳遞
巴基斯坦提供救災帳篷後,運輸又成為了問題。畢竟,巴方運輸機每架次只能運送不過二三百頂帳篷。為此,使館和巴方經過協商決定,大部分帳篷通過喀喇昆侖公路——中巴友誼公路運輸。
喀喇昆侖公路平均海拔高,路況復雜。5月21日,16輛集裝箱卡車從伊斯蘭堡啟運。由於在巴方境內距紅其拉甫口岸50公里處的冰川融化,中巴友誼公路被沖毀,淹沒路段達一公里,運送救災物資的貨車無法通行。
經過中國新疆路橋公司和巴方工程人員的連夜緊急搶修,道路最終恢復了通車。歷時4天跋涉,這支車隊終於抵達中國的紅其拉甫口岸,在大雪中和等候在那裡的中方人員舉行了交接儀式。
截至記者發稿時,還有巴方運送帳篷的車隊行進在泥石流多發的中巴友誼公路上,進行著千里愛心傳遞。
患難與共
2008年9月29日凌晨巴基斯坦西南部俾路支省發生強烈地震。地震發生當天,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向巴基斯坦總統扎爾達里致慰問電,代表中國政府和人民,並以他個人名義,向巴基斯坦政府和人民表示誠摯慰問,對不幸遇難者表示沉痛哀悼。胡主席是第一位向巴總統表示慰問的外國領導人。30日,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羅照輝將中國政府捐贈的100萬美元的支票遞到扎爾達里總統的手中。中國是地震發生後第一個向巴基斯坦提供援款的國家。這兩個「第一」,正如扎爾達里所說,再次表明了巴中兩國「比海深、比山高」的兄弟情誼。
E. 甘肅「羅馬村」在哪裡,為何會被稱為「羅馬村」
那是因為2000多年前歐洲古羅馬帝國有一群人失蹤了。西漢時期,一支羅馬軍團東進參戰後消失了。直到上個世紀,它才成為羅馬帝國歷史上一個懸而未決的案件。由於其難以理解的風俗習慣,它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後來,義大利、英國和澳大利亞的學者前來調查研究,終於揭開了謎團。
這些雇傭兵使用的魚鱗陣是羅馬戰法。驪靬縣從那時起就在中國歷史上。這些外地人的雇傭兵就住在這里,經過2000多年的混居生活,驪靬村的村民依然高大,鼻子高,紅皮膚,綠眼睛。村裡保存著羅馬建築風格。村民們的主食是披薩,村裡的墓葬中出土了許多類似的歐洲隨葬品,都表明他們是一群歐洲後裔,就是當年消失的羅馬第一軍團。
F. 漢朝與古羅馬是否曾有一戰甘肅的「羅馬村」又是怎麼一回事
穿越歷史,回到2000多年前的世界。此時的大漢王朝是整個東方最強大的王朝。在遙遠的西方,羅馬帝國通過征戰擴張的方式,成為了整個西方世界最強盛的政權。
在歷史上,羅馬和大漢之間也有過交流往來,在已經發掘的漢代壁畫上曾出現我帶有翅膀的天使以及雙頭鷹標志,這是當時羅馬軍隊的標志。
除此之外,據大量史書記載羅馬貴族曾以穿絲綢製作的衣服為風尚,據羅馬典籍記載,這些衣服都是來自東方一個叫做“賽里斯”的國家,“賽里斯”翻譯過來就是絲綢的意思,而當時世界上只有中國生產絲綢。
這兩個強大的帝國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軍事實力最強大的兩個國家,在史書記載中,中國與羅馬並沒有產生過大規模的沖突,但是在甘肅山村卻出現了一個羅馬村,相傳這個村落就是為了看管羅馬戰犯,這究竟是為何呢?
而至於大漢境內的“驪靬”這一地方的設置,其實要遠遠早於卡萊之戰,據發掘出來的漢簡當中顯示,這一地區建立於神爵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0年,所以當漢朝已經存在這個地名是羅馬軍團並沒有投降。
雖然種種事跡都表明羅馬村的傳說是假,但是還是有很多人表示不認可,因為在這個地區有著獨特的墓葬風俗,一般來講漢人的墓葬選擇要依據當地的風水,但是當地無論風水,死後埋葬時,頭朝西。所以有人推測,他們與西方有著獨特的聯系。
為了打破這一謎題,蘭州大學特派了專家團隊前往村莊進行研究專家團隊當地人的y型染色體進行了研究,希望從染色體當中探究這些人的祖先究竟是誰據研究表明當地人的染色體與北方漢人更為接近。
綜合來看羅馬村其實是一個謊言,他之所以可以得到很多人的認可,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當地政府為了發展本地旅遊業所塑造了一個噱頭。發展本地經濟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篡改歷史,編造謊言就不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