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伊朗有什麼黨派
執政黨是伊朗伊斯蘭共和黨
伊朗伊斯蘭教什葉派的執政黨。1979年2月奉霍梅尼指示,由伊斯蘭教活動家拉夫桑賈尼、巴霍拉爾、貝赫什提,哈梅內伊和阿爾德比利等在德黑蘭創建。該黨在議會中佔有大多數席位,執掌國家立法、司法和行政大權。該黨推行伊斯蘭教什葉派教義和推行「百分之百的伊斯蘭化」的各項政策,對內主張政教合一,實行伊斯蘭教法,由教法學家執政(Wilayat al-Faqih),堅持把「伊斯蘭革命」進行到底。對外主張「不要東方,不要西方,要伊斯蘭共和國」和「輸出伊斯蘭革命」。
還有一些在野黨。不過這個黨的勢力最大,控制著伊朗革命衛隊,美國指責伊朗革命衛隊是獨裁的恐怖組織。
『貳』 伊朗三大盟友國是誰
現如今,有三個國家是外界普遍認為是伊朗在中東地區的最鐵三大盟友,它們分別是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這些國家在美國對伊朗實施制裁時,反而背道而馳選擇與伊朗展開各種合作。相關人士指出,一方面是由於伊朗在中東地區的實力的確很強,然而另一方面也是得益於伊朗曾對這些國家有過恩惠。而關於伊朗三大盟友的經濟實力如何,也是成為了大家熱議的一大話題。目前來說,敘利亞、伊拉克和黎巴嫩這三個國家裡,伊拉克的經濟實力是最強的,它也是一個富產石油的國家,目前其原油儲量排在全球第四位,此外敘利亞和黎巴嫩的經濟實力同樣不錯,它們均排在中東國家的中上游。
敘利亞
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阿拉伯語:?????????? ???????? ??????????;英語:The Syrian Arab Republic;法語:La République arabe syrienne),簡稱敘利亞,位於亞洲西部,地中海東岸,國土總面積(包括戈蘭高地)185180平方公里。北與土耳其接壤,東同伊拉克交界,南與約旦毗連,西南與黎巴嫩、以色列為鄰,西與塞普勒斯隔地中海相望,首都大馬士革。
黎巴嫩
黎巴嫩共和國(阿拉伯語:????????? ?????????;英語:Republic of Lebanon),簡稱黎巴嫩。位於亞洲西南部地中海東岸,東部和北部與敘利亞接壤,南部與以色列(邊界未劃定)為鄰,西瀕地中海,習慣上稱為中東國家。
公元前2000年為腓尼基的一部分。以後相繼受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和羅馬統治。7—16世紀並入阿拉伯帝國。1517年被奧斯曼帝國佔領。一戰後淪為法國的委任統治地。
1943年11月22日獨立。1975年爆發了一場持續近15年的內戰,嚴重破壞了黎巴嫩的經濟發展。近期黎巴嫩多發黨派之間的小規模沖突,和以色列,敘利亞兩國關系緊張。
黎巴嫩是中東地區最西化的國家之一,這與它和基督教有著十分密切的歷史有關,境內更有人類最早一批城市與世界遺產,這些文明古跡最古老的具有長達5000多年的歷史,因而在旅遊業中相當著名,主要經濟來源就是銀行業和旅遊業,二者占據黎巴嫩GDP的65%。
伊拉克
伊拉克共和國(阿拉伯語:????????? ????????,庫爾德語:?????? ?????;英語:Republic Of Iraq),簡稱「伊拉克」(Iraq),位於亞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島東北部,南方是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北方是土耳其,西北是敘利亞,伊朗和約旦各位於其東西兩側。
『叄』 為什麼伊朗最高權力不是總統
伊朗是政教合一的國家。
最高權力的不一定是總統,如德國有總統,但只是象徵出席一些國際活動,簽一些字,沒多大實權,實權是總理。
因為德國二戰戰敗後,總統是一種象徵,沒權力的。
如日本的天皇,英國的女王也是一樣,現在歐洲的皇室,所謂的王子,公主也一樣,只是國家發放津貼照顧一下。
言規正傳,
伊斯蘭革命後第一部憲法於1979年12月頒布,規定伊實行政教合一制度,神權統治高於一切。1989年4月對憲法進行部分修改,突出強調伊斯蘭信仰、體制、教規、共和制及最高領袖的絕對權力不容更改。同年7月,哈梅內伊正式批准經全民投票通過的新憲法。
伊斯蘭議會是伊最高立法機構。實行一院制,有270個席位,絕大多數議員屬伊斯蘭教什葉派,少數為伊斯蘭教遜尼派以及基督教和猶太教徒。議員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四年。第五屆議會於1996年6月組成,議長為阿里·阿克巴爾·納泰格·努里(Ali Akabar Nataq Nuri),1996年6月6日當選。1998年6月,努里再次當選為議長,任期一年。2000年2月18日,伊朗舉行第六屆議會選舉,本屆議會議席增至290位,目前已選出225名議員,支持哈塔米的黨派獲得170個議席,另有65個議席將在一個月後的第二輪選舉中產生。
領袖是伊朗國家最高領導人,也是伊朗政教合一的象徵。總統是繼領袖之後的國家最高領導人,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
以前的歐洲大多是政教合一的國家,如古羅馬,法蘭西,英吉利等等王國就是這樣,以前的中世紀,不是有一些大科學,被神權處死嗎?如哥白尼。
現在世界上,政教合一的不多了。主要分布在阿拉伯世界。
『肆』 中東地區矛盾的實質
(一)、該地區的宗教糾紛錯綜復雜。中東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等三大宗教的發源地。猶太教與伊斯蘭教、伊斯蘭教與基督教之間存有矛盾。伊斯蘭教內部如遜尼派、什葉派、蘇菲派等六派之間也矛盾重重。在伊拉克,薩達姆統治以遜尼派為基礎,其被推翻後什葉派獲得參政和平等權利,兩者今後的爭端還將繼續發展。多數阿拉伯國家的穆斯林是遜尼派。什葉派穆斯林以伊朗和沙特等海灣國家的信徒為主,所以1979年以來海灣和其它阿拉伯國家對伊朗的教義輸出抱有警惕態度。伊斯蘭教什葉派與遜尼派之間的矛盾是導致發生兩伊戰爭的重要因素之一;極端的原教旨主義組織與伊斯蘭溫和派別之間的矛盾常常導致國內政局動盪。黎巴嫩的教派沖突一度相對典型,黎是阿拉伯國家中唯一的由穆斯林和基督教徒兩大類居民組成的國家,全國只有1.04萬平方公裡面積、300多萬人口,最多時卻曾有分屬於兩大宗教派別的100多個黨派團體、30多支民兵武裝和數十家電台。
(二)、中東地理位置重要,素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稱。中東地區是亞歐非三洲的接合部,且正好位於東半球大陸的中心。中東周圍環繞著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裏海和波斯灣等國際海域,這些海域大大便利了中東與世界各地的聯系。溝通上述海域的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蘇伊士運河、曼德海峽和霍爾木茲海峽等,是重要的國際航道,也是扼守這些航道的重要門戶。中東地區這種適中、臨海的地理位置,使之成為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東方和西方、歐洲經西亞到北非的聯系紐帶和十字路口,從而在世界政治、經濟、軍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
(三)、中東地區石油資源極為豐富,有「世界油庫」和「石油海洋」之稱。中東石油有眾多優點——全球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1萬億桶,其中62.1%蘊藏在中東尤其是波斯灣,迄今已探明石油儲量居世界前五位的國家沙特、伊拉克、阿聯酋、科威特和伊朗等全部集中在波斯灣地區;石油開發條件優越,油層厚,油田大且分布集中,距海近,運輸方便,油井自噴率和單井產量高;中東地區石油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2/5,出口量約佔世界總出口量的2/3。20世紀90年代,美國、日本和西歐對中東石油的依賴率分別為12-14%、80%和60%。據國際能源組織預測,從1998年到2005年,中東石油供應量佔世界石油總供應量的份額將由24%上升至34%,到2010年這一比例將達44%,2020年達55%。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後的2004年,國際油價大幅上揚,沖破每桶50美元大關,2005年更是突破60美元大關。
(四)、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和超級大國等介入導致中東亂象叢生。殖民主義者在其殖民統治區採取「分而治之」等政策,給該地區留下嚴重隱患,這在領土爭端、阿以沖突和民族矛盾方面表現尤為明顯。伊朗與伊拉克、伊朗與阿聯酋、沙特與卡達、卡達與巴林、埃及與蘇丹、摩洛哥與西班牙等國家之間的領土爭端莫不與殖民統治有關。巴勒斯坦人與猶太人、塞普勒斯島上希臘與土耳其兩族之間以及庫爾德族與其他民族之間的矛盾也是由前殖民者一手製造的。 超級大國加劇了地區緊張局勢。冷戰期間,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該地區明爭暗鬥。二戰後該地區發生五次中東戰爭都與超級大國爭奪和幕後操縱密切相關。冷戰後,美作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在中東地區為所欲為,長期制裁伊朗、利比亞、蘇丹,轟炸並最終出兵伊拉克,對海灣國家軟硬兼施,同時偏袒以色列,拉攏土耳其和其他盟國。目前美又在極力推行「大中東民主計劃」,聲稱要在中東推進「民主自由」、根除恐怖土壤,引發地區國家的暗中抵制,致使地區局勢充滿著不穩定因素。
(五)、各國政體復雜多樣,現代政治制度發育並不完整,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平衡。二戰前,多數中東國家的政體是君主專制和君主立憲制。戰後,許多原來的君主制國家轉而實行資產階級共和制,但不少國家的共和政體仍帶有比較濃厚的傳統歷史色彩、宗教色彩並實行事實上的總統終身制。政治體制比較完善的代議制民主國家如以色列和土耳其。其它政體還有君主立憲制(如約旦、科威特、卡達和巴林)、君主專制制及酋長制(如阿聯酋)等。從總體上看,該地區的政治制度發育相對不成熟,容易引發局勢動盪。另外,不少國家腐敗嚴重,經濟發展失衡,貧富懸殊,兩極分化嚴重。越來越多的人把原教旨主義視為擺脫困境、實現「社會公正」的希望和出路,原教旨勢力趁機迎合群眾的不滿心態,煽動宗教狂熱,不斷採取暴力恐怖活動,導致國內政局不穩。
(六)、該地區較普遍存在水資源糾紛,一些學者稱呼「水戰爭」。中東地區幅員遼闊,但嚴重缺水,水資源只佔世界總量的0.4%。該地區有三個主要水系:兩河水系、尼羅河水系和約旦河水系。伴隨該地區水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資源紛爭必將進一步加劇。兩河均發源於土耳其東部山地,流經土耳其、伊朗、敘利亞和伊拉克四國,四國關系一直微妙。非洲的尼羅河流經9個國家,埃及和欲與其共享該河水資源的上游國家之間矛盾叢生,其中與衣索比亞和蘇丹之間的矛盾一度比較突出。約旦河的水量雖然只有尼羅河的1%,但它是巴勒斯坦地區唯一的水源,也是阿以沖突的焦點之一,巴勒斯坦、黎巴嫩、約旦同以色列圍繞該河水源利用問題進行過殊死斗爭和艱苦談判。敘以談判最為棘手的問題也包括太巴列湖水資源爭執。
『伍』 伊朗是政教合一的國家,國家領導權是不是都屬於最高領袖
國家的領導權確實是屬於最高領袖的,但是他們的民族黨派裡面也有非常厲害的領導人,這些水平都很高。
『陸』 內賈德是哪個黨派
沒有明確的資料顯示他是那一個黨派的,但是根據他和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及伊斯蘭教什葉派教徒的領袖哈梅內伊之間的親密關系和受到的極大的支持來判定的話,內賈德應該是伊斯蘭教什葉派。
『柒』 伊朗國內的強硬派,為何一直受到伊朗最高領導人的打壓
伊朗國內目前的狀況堪憂,所謂的伊朗最高領導人打壓強硬派無非是兩個黨派之爭,伊朗總統代表的是伊朗國內的溫和派而伊朗的精神領袖則代表著伊朗的強硬派,兩個派別之間的想法一直都不一致,主張也不一樣,而現在由於美國對伊朗實施制裁,並在之前主動單方面撕毀了乙核協議,所以現在強硬派在伊朗國內重新崛起,此時作為溫和派的代表,伊朗總統魯哈尼不得不在各個方面上打壓強硬派。
在美國的步步緊逼之下,伊朗本來就不穩定的政權開始發生了更大的動盪,產生了嚴重的內訌,而國家在內憂外患之際還自己搞內訌無疑是很危險的,伊朗總統作為溫和派的代表,既是為了打壓強硬派,也是為了讓全國人民上下一心渡過難關,所以才這么打壓強硬派。
『捌』 伊拉克大使館被圍攻,美國為什麼拿蘇萊曼尼開刀呢
因為在伊朗蘇萊曼尼的影響勢力龐大,如果將蘇萊曼尼成功刺殺,將會對伊朗的影響非常的大,所以說這是美國對於伊朗拒絕向美國出售石油的警告。在世界上如果刺殺別國的總統或者是其他的理事大臣,在國際法上是不允許的。所以說特朗普,也是害怕被世界的輿論所壓迫,於是就選擇了刺殺名聲並不是特別大的蘇萊曼尼。
蘇萊曼尼因為在伊朗的名氣並不是特別的高,他並不像伊朗總統那樣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那麼大,所以說特朗普為了堵住國際上的悠悠眾口,所以說就選擇刺殺蘇萊曼尼。美國的野心在於世界,他想要成為世界的霸主,這樣肯定會得到許許多多的人反對,而蘇萊曼尼就是伊朗反對美國霸權的代表,所以說美國總統特朗普肯定是先將他除之而後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