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伊朗為什麼跟美國對著干
1. 伊朗與美國的關系緊張,主要是因為雙方在利益上的分歧和矛盾。盡管美國和伊朗之間的關系曾有過起伏,但近期因石油問題而加劇。伊朗試圖削弱美國在石油市場的影響力,這一舉動觸動了美國的利益,導致兩國關系惡化。
2. 伊朗地處亞洲西南部,地理位置重要,北接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和土庫曼,西臨土耳其和伊拉克,東界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並與哈薩克和俄羅斯隔海相望。伊朗南部瀕臨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和阿曼灣,國土面積約為164.5萬平方公里。
3. 伊朗地形以高原為主,海拔一般在900至1500米之間。西部和南部多山,如厄爾布爾士山和科彼特山,東部有加恩-比爾兼德高地,北部則有厄爾布茲山脈,德馬萬德峰海拔5670米,為伊朗最高點。西部和西南部是廣闊的扎格羅斯山脈,占據國土面積的一半。中部地區則為乾燥的盆地,散布著多個沙漠,如卡維爾荒漠和盧特荒漠,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只有西南部波斯灣沿岸和北部裏海沿岸有較小的沖積平原。西南部扎格羅斯山麓至波斯灣的平原被稱為胡齊斯坦。
2. 美國和伊朗矛盾在哪裡
核問題。
20世紀50年代,伊朗開始了核能源開發活動,並在當時得到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支持。1980年美伊斷交後,美國曾多次指責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掩護秘密發展核武器,並對其採取「遏制」政策。
國際原子能機構也多次就伊朗核問題作出決議,2010年6月,安理會通過"史上最嚴厲"制裁伊朗方案。
(2)為什麼伊朗跟美國對著干擴展閱讀:
美國准備以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理由,發動對伊朗的戰爭,美國通過第一次海灣戰爭,美打擊了伊拉克,主導和控制了海灣地區的局勢;通過北約東擴和科索沃戰爭,擠壓了俄羅斯的戰略空間。
布希政府上台後,受共和黨保守主義的影響,開始突出維護國家擴張利益,將俄羅斯和中國作為潛在的戰略競爭對手。"9·11"事件後,強硬的共和黨新保守主義集團更加得勢,以「反恐」的名義搞擴張,為此出台了"布希主義","先發制人"理論。
通過阿富汗戰爭實現了首次駐軍中亞,增加了對中亞、西亞、南亞局勢的影響力。對伊拉克戰爭,是美推行全球戰略擴張的又一重要步驟,在布希的心目中,發動這場戰爭關繫到美國的眼前和長遠安全,關繫到美國的世界霸權或准霸權地位。
3. 伊朗為什麼跟美國對著干
其實就是雙方的利益關系。
美國和伊朗現在關系惡劣,完全是因為雙方對利益的條件沒有談攏。其實美國和伊朗的關系一直以來並沒有很差。只是因為最近伊朗因為石油的關系與美國產生了一定的摩擦。伊朗想要動搖美國與石油的關系。所以觸怒了美國侵犯了美國的利益之後,美國和伊朗的關系才變得這么惡劣的。
伊朗的地理環境
伊朗位於亞洲西南部,北鄰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土庫曼,西與土耳其和伊拉克接壤,東面與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連,另與哈薩克和俄羅斯隔海相望。南面瀕臨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和阿曼灣,國土面積164.5萬平方千米。
伊朗國土絕大部分在伊朗高原上,是高原國家,海拔一般在900~1500米之間。西南部為厄爾布爾士山與科彼特山,東部為加恩-比爾兼德高地,北部有厄爾布茲山脈,德馬萬德峰海拔5670米,為伊朗最高峰。西部和西南部是寬闊的扎格羅斯山山系,約占國土面積一半。中部為乾燥的盆地,形成許多沙漠,有卡維爾荒漠與盧特荒漠,平均海拔1000餘米。
僅西南部波斯灣沿岸與北部裏海沿岸有小面積的沖積平原。西南部扎格羅斯山麓至波斯灣頭的平原稱胡齊斯坦。
4. 為啥伊朗老跟美國對著干
在3月2日開始的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會議上,伊朗核問題成為重要議題之一。與此同時,美國財政部3日宣布對11家伊朗公司實施制裁,這是奧巴馬政府首次對伊朗實施經濟制裁。
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巴拉迪2日強調,原子能機構希望能夠盡快搞清楚伊朗核問題中的一些情況,但在過去幾個月里,「由於缺乏伊朗方面的合作,這項工作沒有取得進展」。至今有關伊朗核計劃是否具有軍事性質仍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巴拉迪2月提交的一份報告認為,到今年1月底,伊朗已經累計取得1000多千克低純度濃縮鈾。分析人士認為,只要伊朗繼續對此濃縮,理論上就將獲得製造一枚核彈所需的核材料。不過據巴拉迪透露,伊朗的這些鈾材料都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控之下。
美國政府似乎趨向於接受伊朗暫無核武器計劃的結論。2007年11月,美國政府就發表情報評估,確信自2003年秋起,伊朗已暫停核武計劃,而且當前伊朗發展核武的可能性很小。美國新政府大致延續了這一看法。美國新任國家情報總監布萊爾2月在國會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作年度威脅評估報告時稱,伊朗並無啟動核武器計劃的跡象。美國國防部長蓋茨3月1日認為,伊朗短期內還無法製造核武器。盡管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倫日前表示相信伊朗有足夠裂變材料來製造核彈,但他指的是,伊朗在理論上具有將低濃縮鈾轉化為武器用核材料的能力。
鑒於布希政府同伊朗對抗而不對話的政策並無成效,奧巴馬政府正在檢討現行對伊政策,接連有政府高官表示願意同伊朗政府直接談判,並稱只要伊朗放棄核計劃,雙方就有可能化解敵意。伊朗方面則認為,只要美國改變其根本戰略,就有可能為雙方直接對話創造條件。雖然伊朗和美國都將對方改變政策作為對話前提,但這至少表明兩國都願通過對話來改善關系。
美伊能否談起來,也許不是大問題,但雙方能否談成,卻還很難說。美國願意同伊朗「面對面」,目的是讓伊朗放棄核計劃,即目前以鈾濃縮為核心的整個核發展,但這恰恰是伊朗堅決拒絕的。伊朗認為,它已確認不發展核武器,就應該理直氣壯地發展民用核能。伊朗顯然歡迎美國政府轉換政策,以直接對話的方式改善關系,但它很難付出棄核的代價。
由此觀之,伊朗和美國的核博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隨著美國新政府改變對伊朗政策,美伊啟動對話的可能在增大;但隨著伊朗核能力的上升,伊朗棄核在現階段還難有實質可能,美國對伊政策面臨的挑戰也隨之加大。
5. 伊朗為什麼要和美國對著干
因為伊朗腦殘而已。本來就是無知的腦殘為了自己的宗教獨裁而發動的革命,和美國對著干不過是為了其對內的獨裁而已。這樣獨裁者可以把自己的所有無能和政府的失敗的責任都推卸給美國。
6. 美英與伊朗之間究竟有什麼歷史為何雙方如此敵對英國駐伊朗大使館被襲與美國有什麼利害關系
伊朗是一個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地理上北鄰俄羅斯,南扼波斯灣通向印度洋的出海口,東連南亞次大陸,西接阿拉伯世界,並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儲量122億噸,佔世界第五位)。從19世紀起,伊朗就淪為英、俄兩大帝國角逐的場所。而在二戰結束後的冷戰時期,伊朗被納入美國的勢力范圍。
20世紀70年代初,國際石油價格上漲,波斯灣產油國財富陡增。巴列維王朝第二代君主冀望用石油美元買一個高速發展的工業化國家。然而,隨著經濟的膨脹,伊朗社會各種潛在矛盾空前激化,經濟高速發展尚未走完十年的路程,伊朗就爆發了規模空前的倒巴列維群眾運動。
1979年1月26日,巴列維被迫出走。首都德黑蘭萬人空巷,男女老少一齊湧上街頭載歌載舞,馬路上行駛的汽車打開大燈,不斷鳴笛以示慶祝。街道、廣場上大大小小的巴列維父子的塑像和畫像,幾小時內就被群眾推倒砸碎和焚燒。這次規模空前的社會動盪後來被稱為「伊斯蘭革命」。
這場「伊斯蘭革命」運動結束了巴列維家族對伊朗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為代表的神職人員執掌政權的「伊斯蘭共和國」。新政權希望藉助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意識形態改造伊朗:神權統治,均衡貧富,扶持弱勢群體,禁止西方文化,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的原教旨推行社會伊斯蘭化,美國和以色列被列為伊朗的頭號敵人。
「伊斯蘭革命」帶來的另一方面的壓力與影響是,大批舊政權的高級軍政官員遭到囚禁或處決,王室財產被沒收,富人們紛紛出逃,象徵美國文化的可口可樂、肯德基、麥當勞連同酒吧、咖啡館、電影院、紅燈區、賭場被一掃而光。伊斯蘭教清規戒律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昔日一向時尚的德黑蘭婦女蒙上了黑紗和長袍,街頭巷尾掛滿和塗滿了「打倒美國」的口號。但是當人們走過市中心最繁忙的高架橋旁,卻不能不想起美國。
體制的改變,再加上與美國的勢不兩立,伊朗一時間幾乎成為國際社會的棄兒。25年來,曾經石油滾滾,夢想做世界第五大強國的伊朗,經濟發展速度驟然下降,甚至有人推算,它足足倒退了有三十年。
與此同時,美國的勢力范圍從伊蘇邊界退到了波斯灣南岸,失去了對波斯灣石油運輸線的咽喉霍爾木茲海峽的控制權;美國在中東波斯灣失去了一個盟友和憲兵,相反增添了一個敵人;美國的石油財團被迫退出伊朗,從此失去了一個極富潛力的大市場。這就是美國視伊朗為「邪惡」國家的深層次原因。
人質事件導致美伊交惡
直接導致美伊交惡的導火索是發生於1979年11月4日的美國駐伊使館人質案。當天,伊朗學生沖入並佔領了美國大使館,50多名美國外交官被作為人質扣押長達444天。
人質事件被認為是美國自越戰後在國際上遭遇的最大挫折。為此,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導演了一場空中入境奇襲圍困使館的伊朗學生,並營救被扣使館人員回國的「藍光」行動。因行動失敗,卡特付出了落選的沉重代價。最終,當52名美國人質獲釋返回美國,這件事在美國公眾心目中至今仍是個揮之不去的夢魘。1987年,里根任總統期間發生的「伊朗門」事件,使得此後的美國歷屆總統對伊朗採取強硬政策時在國內極少遇到阻力。
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從一開始就是外向型的。新政權熱衷於輸出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意識形態,並將周圍一大批阿拉伯國家的政府稱為「反動腐朽政權」,引起鄰國的一片恐慌。
埃及、沙特、約旦、摩洛哥、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等阿拉伯國家,先後與伊朗斷絕了外交關系。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第二年就與鄰國伊拉克開戰,打了一場耗時8年的戰爭。這場戰爭耗盡了伊朗的國力,它的國際處境也十分孤立。
改革風潮的興起
世界在變,伊朗也在變。20世紀90年代下半葉,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全球化浪潮席捲世界,伊朗作為位居要沖的產油大國已經不可能置身世外了。古老的伊朗庫姆神學院用上了計算機和互聯網,占伊朗人口15%的新生代成長起來,強烈要求跟上時代的步伐,改變現狀。在這一背景下,溫和、開明的宗教人士哈塔米在1997年的總統選舉中以壓倒優勢當選,支持哈塔米總統的改革派議員又占據了多數席位。伊朗國內的政治氣氛逐漸寬松。
伊朗與許多阿拉伯國家恢復了正常的關系。20世紀80年代,伊朗曾對創作《撒旦詩篇》的英國作家拉什迪發出追殺令。為此,歐盟凍結與伊朗關系達10年之久,20世紀90年代末期,這一關系終於解凍。
1997年12月,伊朗作為東道主成功舉辦了伊斯蘭國家首腦會議,會上哈塔米總統提出了「文明對話」的倡議,主張世界上各種不同的文明相互交流和包容。
25年前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建立的是一個神權高於一切,十分意識形態化和政治化的一元化社會。25年後,伊朗不得不在革命與發展、大炮與黃油、一元化與多元化、「輸出革命」與「文明對話」之間做出抉擇。
7. 美國為什麼制裁伊朗
從伊朗革命之後,就一直與美對著干,就跟隔壁的朝,古(巴)一樣。現在的借口是核問題,鬧了幾十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