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有多少派對

伊朗有多少派對

發布時間:2025-09-22 11:55:13

A. 伊朗國王巴列維

1919—1980年

我的顧問在我和我的人民之間建了一道牆,我沒有意識到發生了什麼。當我醒來時,我已失去了我的人民。——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

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常被簡稱為「國王」,他統治伊朗(通常被認為是近東最重要的兩個國家之一,另一個是埃及)將近40年。他是西方的盟友,利用石油帶來的巨大財富推動「白色革命」,推行西方化和世俗化。1979年,他被宗教領袖霍梅尼發動的伊斯蘭革命推翻。

他的家族幾乎是從無名小卒登上了王位。穆罕默德是禮薩·汗(Reza Shah)的長子,禮薩·汗是一個出生低微的波斯軍官,在俄國軍官為波斯卡扎爾王朝培訓的哥薩克騎兵團中升至將軍之位。禮薩·汗身材高大,身姿挺拔,嚴厲而野心勃勃,但受教育程度低。後來,卡扎爾王朝最後一任國王失去了對國家的控制權,國內充斥著宮廷陰謀、部落叛亂、經濟混亂、軍閥肆虐、種族沖突,民主革命思想、共產主義思想與分裂主義並存,還有外國干涉勢力——尤其是英國和俄國兩大帝國。1921年,禮薩·汗將軍率領他的哥薩克騎兵進軍德黑蘭,發動政變,出任陸軍大臣。1923年時,他已經掌握了國家實權。1925年,當最後的卡扎爾國王被流放後,禮薩·汗加冕,建立了巴列維王朝,並於1935年改國名為「伊朗」。

作為阿塔圖爾克的崇拜者,禮薩·汗加強中央集權,勵精圖治,推進伊朗現代化,處決任何反對者,團結分裂的省份,盡一切可能削弱什葉派神職人員的權力。王儲被送往瑞士的蘿實學院接受教育,在那裡,他接受了西方文化,愛上了滑雪。但1941年,當試圖在納粹德國和同盟國英國和蘇聯的夾縫間尋求出路時,禮薩·汗災難性地錯估了自己面臨的安全形勢。同盟國不能冒險讓伊朗及其石油落入納粹德國之手,因此他們派軍進入了這個國家,將禮薩·汗流放到南非。他在那裡死去。然而,同盟國並不確定應該在伊朗建立什麼政權,於是他們允許禮薩將王位讓給他年輕的兒子穆罕默德,穆罕默德的統治持續了37年。

戰爭期間,年輕的國王迫於蘇聯和英國的壓力,幾乎沒有其他選擇;但從一開始,他就試圖按自己的意願管理政府。戰後,盟軍終於撤出伊朗,他開始樹立自己的政治權威。在漫長的政治生涯中,他遭遇過西方因石油利益進行的干預、蘇聯的干涉以及宗教人士的反對。巴列維在偏執中成長,很少信任別人。總體來說,比起宗教人士,他更擔心美國、英國和蘇聯。他數次面臨各方勢力發動的政變,他的總理和部長遭到暗殺,他本人多次躲過暗殺。

總的來說,盡管他的政治生涯以災難告終,他的生存能力、不斷擴大的權力和影響力證明,他不僅有著堅持不懈的毅力,還具有政治謀略。但他是個奇怪的結合體,既膽怯害羞又自負狂妄,既能奮發圖強,又有享樂主義情結。他對人性的判斷常常是一場災難,對腐敗的裙帶關系和臭名昭著的助手的袒護,他組織的秘密破壞活動以及他領導的秘密警察,最終都起到了反作用。他有很強的權力慾望,但在危急時刻,他通常很懦弱,優柔寡斷,缺乏自信。

面對外國勢力安插的強勢總理,巴列維耐心地等待時機,以除掉這些勢力過於強大的對手。他小心翼翼地經營著自己的權力,罷免部長,控制軍隊。到20世紀40年代後期,他面臨新總理穆罕默德·摩薩台的挑戰。摩薩台是一個年邁、富有的封建地主。他以奉行民族主義聞名遐邇,主張將西方石油利益收歸伊朗國有。巴列維反對摩薩台,而摩薩台也引起了英國和美國的警覺。1952年,巴列維計劃解除摩薩台的職務,任命法茲羅拉·薩赫迪將軍為新總理。但這場由英國和美國情報部門,尤其是中情局近東及非洲主管克米特·羅斯福親自到德黑蘭指揮的政變一開始就流產了。巴列維逃往伊拉克,後逃往義大利,在薩赫迪將軍推翻摩薩台後立刻返回伊朗。

不久,巴列維又開始謀劃擺脫薩赫迪。20世紀50年代後期,巴列維已完全掌控伊朗,他對伊朗的統治是一種開明的君主獨裁。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對巴列維表示懷疑,認為他是一個獨裁者,但漸漸地,美國領導人開始將他視為同盟。巴列維一直擔憂美國和英國會給伊朗製造麻煩,總是和蘇聯保持良好關系,既視其為威脅又視其為保護傘。

他開始實施「白色革命」——一個現代化計劃,包括發展高科技、推動土地改革、實行包括女性在內的普選、削弱什葉派人士的影響、發展教育以及工業化等。當宗教人士在1961— 1962年發動一系列遊行抵制這個計劃時,巴列維任命他最親密的盟友阿薩多拉·阿拉姆為總理,授權他動用軍隊鎮壓。這場對宗教勢力的勝利給巴列維和他的高級助手帶來一個假象: 他們已經戰勝了宗教人士。

同時,為成為自封的海灣守衛者、近東軍事強國,他在美國的資助下建立起可怕的軍事機器。在國內,他利用秘密警察組織薩瓦克打壓共產主義者、民族主義者和宗教人士,但對人權的踐踏和普遍存在的酷刑使其越發不得人心。更糟糕的是,石油價格上漲給巴列維帶來無盡的收入,他將此用於實現一些過於雄心勃勃的計劃,購買更多美國武器,甚至開始實施核項目。石油帶來的財富導致大量腐敗。巴列維本人掌管著伊朗生活的方方面面,事無巨細,都由他說了算,但王室因腐敗而臭名遠揚。

巴列維年輕時娶了埃及最後一位國王法魯克的妹妹法絲亞公主,但這段婚姻以離婚告終。後來,巴列維娶了一個叫蘇拉婭的年輕伊朗裔德國女孩,她或許是他一輩子的真愛,但她未能留下子嗣。巴列維的第三次婚姻是幸福地娶到了漂亮的伊朗學生法拉赫·狄巴,他們有一個兒子做繼承人,還有好幾個女兒。但他的私密情史臭名遠揚。他的內廷秘書阿拉姆(曾任總理)的日記披露,他認為追求性刺激對在巨大壓力下保持身體健康有很大好處。他總是有很多情婦,巴黎克勞德夫人手下漂亮的應召女郎定期飛往伊朗與他行樂。

但阿拉姆的日記同時披露,國際上的成功、國內的奉承以及石油帶來的財富,使巴列維愈發沉溺於狂妄自大的妄想中。1971年,在一系列耗資1億英鎊的愚蠢活動中(其中充斥著帝國式的傲慢與法式昂貴餐飲),巴列維慶祝的不是波斯與伊斯蘭的關系,而是居魯士大帝創立波斯帝國2500周年:這些波斯波利斯 [1]式派對使他的名聲更臭。

然而,處於權力和成功巔峰的巴列維正遭受癌症的侵襲,並對此秘而不宣。而且,正是這些改革(教育、經濟和土地改革)的成功為他的毀滅播下了種子:中產階級雖主張教育改革,但因石油需求下降而正變得貧困,他們怨恨國內權貴及其腐敗;學生和自由人士被薩瓦克折磨;數以千計的農民搬到德黑蘭希望享受新繁榮,卻被遺忘在大片貧民窟中,並在那裡被宗教人士組織起來;阿亞圖拉·霍梅尼雖被流放國外,但他被很多伊朗人視為反對巴列維的精神領袖,並為革命設定進程。吉米·卡特對巴列維的關於伊朗人權的「善意提醒」進一步加重了巴列維的危機。

1978年晚些時候,當示威和抗議愈演愈烈時,巴列維已無精打采、心煩意亂。1979年初,局面已失控,巴列維逃離伊朗「去度假」,再也沒有回來。伊朗新政權對他的追捕與美國人的背叛使他被迫從一個國家逃到另一個國家,最後死於癌症。

[1]

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波斯古城,位於伊朗的西南部,今設拉子(Shiraz)東北。它是大流士一世和他的勝利者們舉行慶典的首都。

B. 伊斯蘭教派是什麼

伊斯蘭教分裂為什葉,遜尼二大派別。

C. 伊朗伊斯蘭革命的革命起因

民粹主義、民族主義以及隨著事態發展而牽涉進來的什葉派催生了這一次革命。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保守派對西方化和受到西方支持而在國家進行世俗化的國王所作出的強烈反彈,非保守派的人士也對社會不公和舊制度的缺失作出回響。國民認為國王負有不成為非穆斯林西方勢力(美國)傀儡的義務,他們認為這些西方勢力的文化會沾污伊朗。
國王政權被視為壓迫性、殘暴、腐敗及奢侈。政府的權責失職,其過於雄心勃勃的經濟計劃使經濟面臨瓶頸、短缺並出現通貨膨脹,保安部隊也無法應對抗議示威。當時的伊朗奉行皇權極度集中的制度,規模如此龐大的反國王運動意味著「實在有太多的示威者」,使保安部隊不知所措。
伊朗伊斯蘭革命令伊斯蘭教取代了君主政體,而霍梅尼及伊斯蘭意識形態能夠推翻國王巴列維在某程度上關乎什葉派所宣揚的伊斯蘭復興具有反西方化的意識。霍梅尼追隨了他所愛戴的什葉派伊瑪目海珊·本·阿里的足跡,而國王就像是海珊的仇敵暴君耶齊德一世。國王政權及反國王的世俗主義者低估了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運動,同樣要為此負上責任。國王政權認為霍梅尼的威脅不及伊斯蘭社會主義者,而世俗主義者則誤以為霍梅尼會持觀望態度。

閱讀全文

與伊朗有多少派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畫報怎麼打頂 瀏覽:476
英國結婚移民多久拿綠卡 瀏覽:86
伊朗屬於哪個國家哪個省 瀏覽:355
英國怎麼找日本合作 瀏覽:741
埃塞克斯英國排名是多少 瀏覽:715
中科院在中國有多少 瀏覽:844
伊朗有多少派對 瀏覽:12
伊朗跟西班牙哪個厲害 瀏覽:432
越南人2018年失蹤多少人 瀏覽:804
看印度電影哪個播放器 瀏覽:966
越南手機支付是什麼 瀏覽:463
中國的黑鷹直升機什麼型號 瀏覽:472
便利店買的速食義大利面怎麼煮 瀏覽:541
印尼酸枝沙發敲起來怎麼是空的 瀏覽:979
印尼電焊工工資多少 瀏覽:917
伊朗立國多少年 瀏覽:956
世界奇跡哪個位於伊朗 瀏覽:896
義大利春天開什麼花最好 瀏覽:531
越南萬成乳膠是什麼 瀏覽:763
中國無償援助越南的物質是多少 瀏覽: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