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甘肅的者來寨的情況
甘肅省永昌縣境內的者來寨村原本是一個古老的具有異國情調的土城堡。到了20世紀後,城堡漸漸成了斷壁殘垣。但不管怎麼變遷,者來寨的人們卻一直保持著他們固有的民俗:吃著類似歐洲人做的比薩餅,保持著一種對牛的傳統崇拜,每到節日總要做一些類似牛頭的麵食做祭祀用品,村民們經常手執紅布進行鬥牛表演。這里的每一代人中總有一些相貌酷似歐洲人:身材高大,高鼻樑,深眼窩,頭發棕黃並彎曲,汗毛較長,皮膚為深紅色。
20世紀九十年代,一名叫關意權的歷史學家踏進了者來寨。者來寨人的身世之謎終於被解開了。
關意權,1944年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歷史系,1975年,一直從事中亞史、羅馬帝國東遷研究的他意外地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2000多年前一支羅馬軍團在征戰中突然消失,時間與中國設立驪靬縣的時間大致相同,而「驪靬」則是過去中國人對羅馬的稱謂。那麼,兩者之間究竟有什麼聯系呢?關意權決心進行深入探究。
公元前54年,強大的羅馬帝國出兵4萬,由克拉蘇統帥軍隊進行征戰,在安息(今伊朗)獲取了大片的土地並掠奪了大量的金銀財寶。一年後卻陷入重圍,遭慘敗,剩餘部隊退向亞美尼亞,但就在這里,波斯的軍隊又出其不意地將他們包圍起來。經過激戰,克拉蘇的長子所指揮的第一軍團的6000人僥幸逃脫滅頂之災。幾年之後羅馬帝國與安息簽訂了和約,開始相互遣返戰俘。遣返之後,羅馬人大失所望:當年突圍出來的第一軍團竟然沒有一絲蹤影。
第一軍團的消失成了羅馬史上的一樁懸案,千百年來一直困擾著西方史學界。
關意權在研究中發現,近年來這樁懸案在中國得到了新的史學解釋:2000年前這支突圍出去的羅馬帝國第一軍團有近千名官兵被西漢軍隊所俘虜,遣送到了中國西部腹地。據中國史籍《漢書·陳湯傳》記載:公元前36年,漢西域都護甘延壽和副校尉陳湯,帶領4萬精兵走出西域,討伐郅支單於,在征戰的過程中,他們看到了單於手下的一支很奇特的僱傭軍。有史學家認為,當年陳湯等看到的這支隊伍一定是曾被單於降服的羅馬軍隊。依此而推斷,這一時期所出現的羅馬軍隊,定是在此前失蹤的羅馬第一軍團的殘軍!
史書上記載,甘延壽、陳湯等將士把這些羅馬戰俘帶回了中國,並讓他們定居下來。這時,漢朝設置了一個特別的縣,即「驪靬」縣,同時修起了驪靬城。可見,以國名定為縣名,其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這里定居的是羅馬人。
只有找到驪靬古城,才能找到這座古城與古羅馬人的聯系。
20世紀八十年代,關意權從蘭州出發,沿著河西走廊向西行進,按史書上介紹的漢代甘延壽軍隊的活動路線,實地考察當年羅馬人的可能落腳之處。
1989年,關意權的長子關亨也和父親一起加入了解開羅馬軍團消失之謎的行列。
1996年,在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陳正義的支持和幫助下,關意權和他的長子關亨查閱了大量的地方史志,整理了50多萬字的研究筆記,對中國西部戈壁灘上的70多座古城遺址進行了多方面的考證。他們查到甘延壽安置這批羅馬戰俘的落腳點就是在今天的甘肅永昌縣。一件件出土文物證實,甘肅永昌縣的者來寨古城遺址,正是關氏父子尋找多年的驪靬古城遺址,也正是羅馬戰俘的聚居地。
者來寨的村民們講漢語,族系也為漢族,共有400多人,其中200多人有歐洲人的相貌特徵。前不久,中國科學院古人類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對者來寨300多人進行了DNA分析,認為這里的村民們確實有歐洲人血統。
摘自《今日女報》非可文
2. 甘肅人和古羅馬人有關系嗎
據央視—10套節目《走進科學》節目播出過,甘肅人有少部分可能是古代羅馬人與當地民族融合的後裔。
而且還有一則新聞可供樓主參考:
中國西部甘肅省永昌縣的郊外生活著一群深眼窩、高鼻樑、皮膚略帶紅色的人。據說他們是2000年前遠征中亞的羅馬士兵的後代。而今,他們居住的地方被稱為「羅馬村」,當地的旅遊業也因此興旺起來。
從甘肅省省會蘭州驅車5小時就到達了永昌縣。該縣約有人口25萬,縣城中央矗立著古羅馬人和中國人石像。
當地的導游自豪地介紹說:「這是為了紀念羅馬人來這里而於1994年修建的,現在已經成為永昌的標志。」據說把古羅馬人和中國人石像擺放在一起,是為了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的包容力,即使是與外族的軍人也能和平共處。
從石像所在的廣場沿北部郊外的石子路開車3 0分鍾,就是西漢時期賜予羅馬人的「驪軒城」遺址,現在只剩下了一部分城牆。據說是1989年蘭州大學的陳正義教授等研究人員發現的。
「驪軒」的名稱曾多次出現在中國古代的史料當中,據說是古羅馬的別名。後來的研究發現,漢語中「驪軒」的發音來自拉丁語「legion」,是羅馬軍團的意思。
據古羅馬史料記載,公元前53年羅馬執政官克拉蘇親率約4萬大軍遠征帕提亞(在今伊朗一帶),不幸戰死。其部下約6000人突破了敵軍的包圍向東逃跑後杳無音信。
據中國的《漢書·陳湯傳》記載,17年後的公元前36年,西漢王朝的戍邊軍隊在征討少數民族的過程中,遭遇了羅馬軍隊。陳正義教授等人結合中國和羅馬方面的史料,判定逃跑的羅馬軍人後來在中國居住了下來。據說這支軍隊後來歸順漢朝,作為僱傭軍在中國承擔起了戍邊的任務。西漢王朝賜予他們驪軒城。
起初,中國考古學家對這種觀點多持否定看法。然而,2003年驪軒城遺址附近發現了西漢時期的古墓群,從墓中發現了大約100具類似歐洲人的骨骼,身高在180厘米左右,從而證實了陳教授等人的看法。
能夠證明陳教授學說的另一個有力的證據是當地人的長相。據說羅馬人後代最集中的是距驪軒城最近的者來寨村。大約居住著300人,他們多數長著一副歐洲人的面孔。有的孩子父母親是亞洲人,但卻長著一雙藍眼睛。
他們的生活習慣也與周圍的村子有些不同。在埋葬死者時,周圍的村子都是頭朝北,而這里卻是朝西。有人推測這是表達對歐洲故鄉的思念之情。據說他們正月還吃一種像比薩餅一樣的食物,令人想起義大利料理。
最近,在國內外的媒體報道後,該村的知名度急劇提高。當地的居民也以「羅馬人」自居,大力發展旅遊業振興經濟。村子中央建起了仿古的羅馬宮殿式建築。當有遊客參觀或媒體前來采訪時,村裡的男人們就會穿起羅馬軍人的服裝,供客人拍照留念。
3. 中國和伊朗關系怎麼樣和巴基斯坦比起來,哪個關系好
中國和伊朗關系一般吧,1971年8月16日,中伊兩國建交。能源上合作比較廣泛,伊朗的石油多數出口到中國,兩國關系比較穩定!
和中國關系好的當然是巴基斯坦,可以說世界各國中巴基斯坦是和中國關系最好的國家!
巴基斯坦和中國領導人都把兩國關系稱為「中巴全天候友誼」
中巴友好:
巴基斯坦參與救援汶川地震
巴基斯坦共有4架運輸機,其中兩架用於日常飛行,另外兩架作為緊急備用。目前有兩架運送救災物資的飛機仍在中國,巴政府經過緊急磋商後決定:動用剩下的兩架備用飛機。5月27日,一支由28名醫務人員組成的巴基斯坦醫療隊飛赴中國甘肅地震災區。為此,巴方專門動用了最後兩架戰備運輸機。
巴基斯坦婚禮上的新郎對於巴基斯坦的首批醫療隊赴甘肅地震災區進行救援,中國有關接待部門非常重視,也希望能為他們做好生活方面的安排。為此,國內專門向中國駐巴使館詢問巴基斯坦醫療隊的飲食安排問題。
巴外交部東亞司司長馬丁·汗告訴中國駐巴使館政務參贊姚敬,巴基斯坦醫療隊自己會帶一些簡單的食品,盡量不給災區增加麻煩和負擔。
「不要談錢」
急災區之所急。巴基斯坦在中國地震發生後共提供了兩萬多頂帳篷。中國駐巴使館非常清楚,這些帳篷對於經濟並不發達的巴基斯坦來說是筆很大的開銷,所以希望以中方購買的方式送給災區。但是經過幾次詢問,巴基斯坦國家減災局主席法魯克和其他巴方官員都拒絕透露帳篷的價格。
「這些帳篷是救災用的,是我們心意的表達,」法魯克說。
「巴方說:『這些援助不是用錢來衡量的。中國兄弟以前幫助我們的時候,跟我們要過錢嗎?』聽到這里我眼淚都出來了,」一位使館工作人員動情地說。
姚敬介紹說,根據市面價格,一頂帳篷一般約在200美元左右。光是帳篷一項,巴基斯坦的捐贈價值就達到了400多萬美元。
搬光戰備帳篷
巴基斯坦是全球向中國災區捐贈帳篷最多的國家之一。兩萬多頂帳篷不是個小數目。
巴政府在提出捐贈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太多,而是把救災放在了第一位,舉全國之力為中國地震災區抽調帳篷。這些承載著巴基斯坦人民深情厚誼的帳篷源源不斷地從伊斯蘭堡、卡拉奇、拉合爾等城市運往中國災區。
在伊斯蘭堡裝運帳篷時,竟然把戰略儲備倉庫里的帳篷全部搬光了。
喀喇昆侖公路上的愛心傳遞
巴基斯坦提供救災帳篷後,運輸又成為了問題。畢竟,巴方運輸機每架次只能運送不過二三百頂帳篷。為此,使館和巴方經過協商決定,大部分帳篷通過喀喇昆侖公路——中巴友誼公路運輸。
喀喇昆侖公路平均海拔高,路況復雜。5月21日,16輛集裝箱卡車從伊斯蘭堡啟運。由於在巴方境內距紅其拉甫口岸50公里處的冰川融化,中巴友誼公路被沖毀,淹沒路段達一公里,運送救災物資的貨車無法通行。
經過中國新疆路橋公司和巴方工程人員的連夜緊急搶修,道路最終恢復了通車。歷時4天跋涉,這支車隊終於抵達中國的紅其拉甫口岸,在大雪中和等候在那裡的中方人員舉行了交接儀式。
截至記者發稿時,還有巴方運送帳篷的車隊行進在泥石流多發的中巴友誼公路上,進行著千里愛心傳遞。
患難與共
2008年9月29日凌晨巴基斯坦西南部俾路支省發生強烈地震。地震發生當天,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向巴基斯坦總統扎爾達里致慰問電,代表中國政府和人民,並以他個人名義,向巴基斯坦政府和人民表示誠摯慰問,對不幸遇難者表示沉痛哀悼。胡主席是第一位向巴總統表示慰問的外國領導人。30日,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羅照輝將中國政府捐贈的100萬美元的支票遞到扎爾達里總統的手中。中國是地震發生後第一個向巴基斯坦提供援款的國家。這兩個「第一」,正如扎爾達里所說,再次表明了巴中兩國「比海深、比山高」的兄弟情誼。
4. 甘肅「羅馬村」在哪裡,為何會被稱為「羅馬村」
在今天的甘肅永昌縣,有三座高大的人形雕塑坐立在縣中心區域。與我們一般見到的中國歷史人物雕塑不一樣,這三座二男一女的雕塑刻畫的卻是外國人形象:卷發、高鼻、眼窩凹陷、身材高大。那麼為什麼在中國的土地上會有外國人的雕塑存在呢?答案記載在雕塑後面的花崗石上,原來此二男一女皆為羅馬人。
永昌縣者來寨常被人們稱之為“羅馬村”,這里不僅有一座完整的以古羅馬建築風格建成的方亭——驪靬亭記錄著古羅馬士兵來華的歷史,還有一座殘破的驪靬古城遺址在無聲地講述著驪靬縣的千年歷史。而在離者來寨不遠的河灘村尚還有20多戶古羅馬士兵後裔存活在世。
而除了血統長相上還有所不同之外,經歷了數千年漢族文明的影響甚至同化,這伙古羅馬後裔在日常生活和行為舉止上與當地漢族人並無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