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油價一直降呢
首先,1999年年初,加油站的汽油售價在每加侖1美元以下,石油成交量也較低,現在汽油每加侖平均價格為2.66美元,去年同期是3.45美元。原油價格已下跌近60%。
過去十年來,美國能源熱潮讓原油供應過剩,歐佩克表示不減產,沙特也不願意通過削減產量來平衡市場,而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全球石油需求放緩,而供應仍在增長。
供過於求的情況可能由於伊朗核協議而繼續被放大,伊朗大幅提高產量,這可能會讓沙特不減產生產,即便油價下跌到很低,沙特也能夠繼續生產,並且有足夠財政後勁。
伊朗有些不同,伊朗財政沒有沙特靈活,需要更高的價格來維持盈利。憑借低廉價格,沙特可以盈利。
其次,油價會下跌到多少美元。15美元聽起來有些瘋狂,但一些劣質原油加工已接近這個水平,例如加拿大西部原油,較重較粗的原油目前交易范圍在20美元以內。
考慮到季節性因素,夏天炎熱,駕駛數量減少,能源需求進一步放緩,壓低價格。有一些基金投資者減持能源類股,因為去年油價是每桶100美元,有的石油股票價格近一年下跌超過四分之一。
再次,國際能源局數據顯示,原油供應繼續增多,預期原油價格或進一步下降。
綜合以上分析,全球原油供應大於需求,原油價格或進一步下行,對全球消費者來說是好消息。
❷ 第二次石油危機的其他相關
伊朗石油日產量不是一開始就驟降到100萬桶以下。1978~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運動期間,伊朗的石油產量只是略有下降,仍然保持在日產400萬桶左右。1980年9月兩伊戰爭爆發後,伊朗的石油產量確實再次受到影響而有所下降,但下降的幅度不大。在雙方經過一系列的「襲城戰」、「襲船戰」、「襲油戰」,直到1986年兩國石油設施遭毀滅性破壞之後,伊朗的石油日產量才驟降到100萬桶以下。
1981年的每桶34美元的原油價格並不是第二次石油危機期間的巔峰價。1978年伊朗國內爆發了反對國王的群眾運動(又稱伊斯蘭革命運動),迫使巴列維國王於1979年1月16日流亡國外。1979年2月,宗教領袖霍梅尼結束14年流亡生活從巴黎返回伊朗接管政權,1979年4月1日宣布成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至此,伊朗內政趨於穩定,各項生產也很快得到恢復,其中包括石油生產。1980年4~7月間,正當伊朗石油生產已恢復到接近歷史上最好記錄的日產600萬桶時,美國石油壟斷資本家卻意外地將原油價格陡增至每桶39.5美元。1979年9月22日兩伊朗戰爭開始後,伊朗的石油生產再次受挫,產量下降。奇怪的是,隨著伊朗和伊拉克的石油產量下降,美國石油市場上的原油價格卻開始回落,到1981年每桶原油價格已降至34美元,整整降了5.5美元。到1986年,兩伊差不多無油可賣時,美國石油市場上的原油價格反而跌至每桶8美元的底谷。
相關問題
為什麼在1986年伊朗和伊拉克兩大產油國的石油產量幾乎減至零了,世界原油價格反而降到1973年以來的歷史最低點呢?其中的原因雖然很多,但最關鍵的一點是非OPEC產油國家的迅速崛起,削弱了美國控制世界石油價格和供應的能力。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後,世界各地迅速掀起了一股石油勘探熱潮,到20世紀70年代末,已探明的石油儲量遍及五大洲四大洋。蘇聯、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為擺脫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世界石油市場的壟斷,更是不斷擴大在石油領域的投入。1980年的高油價好比是世界石油大開發的導火索,五大洲四大洋頓時遍地開花,眨眼間還冒出了一大批新油田。非OPEC國家的新老油田都在全力擴大石油生產規模,提高石油產量,其中一些國家不僅實現了石油的自給自足,而且還躋身石油出口國家的行列。蘇聯和中國因為幅員遼闊,很快崛起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石油生產和出口大國。在第二次石油危機中,中蘇兩國的石油出口對平抑油價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蘇中兩國常常以社會主義陣營中的大哥、二哥自居,一心想幫助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小國家盡快擺脫貧困,所以供給這些國家的石油價格遠遠低於國際石油市場上的價格。受其影響,一些曾經由美國供應石油的西方國家也極力爭取從中蘇兩國進口廉價石油。可以說,在石油的價格和供應方面,東歐以及亞洲許多國家當時已不再受制於美國及OPEC。早在1969年,北海就發現了埃克菲斯克大油田,1970年又發現了福帝斯特油田,到1980年1月,北海油田每天的石油產量已超過200萬桶。英國和挪威的北海油田無疑成了完全不受制於美國及OPEC的西歐石油供應基地。而富含石油的非洲一直以來都是西歐的勢力范圍,西歐國家也在致力於將非洲發展成為其另一不受制於美國及OPEC的石油供應基地。北非的利比亞雖然是OPEC成員,卻一直跟美國作對,其石油政策從不屈從於美國的利益。第二次石油危機中,非洲石油源源不斷地輸往西歐各國,相應地沖減了西歐國家從美國和OPEC國家進口石油的數量。1976年~1979年,墨西哥探明的石油儲量增加了6倍,到1980年墨西哥探明的石油儲量已達到300多億桶,1979年墨西哥的平均日產水平已達150萬桶。自1980年以來,墨西哥已經成為非OPEC國家中另一重要的石油出口國。而加拿大很早就是世界上的石油出口大國,再加上拉美其他一些非OPEC產油小國,這些都是獨立於美國和OPEC之外的石油出口國家。所以,第二次石油危機的情況已經大不相同了。當美國石油公司瘋狂提高石油價格時,一直依賴美國及OPEC供應石油的國家開始另闢蹊徑,紛紛尋求更加實惠的石油供應商。這樣就在美國操縱的石油市場之外逐漸形成了另一個巨大的石油交易市場,而且該市場的石油價格比美國操縱的石油市場價格要低得多。如此一來,歐洲一些石油商跟美國的中小石油商勾結起來,將美國之外的廉價石油反向打入美國市場,低價拋售。結果是美國大石油商的高價石油無人問津,而美國中小石油商的廉價石油卻大行其道。美國大石油商原以為跟第一次石油危機那樣,通過製造油荒和哄抬油價再大發一次橫財,誰知給中小石油商一攪和,大石油商們的石油銷量下降,利潤銳減,最後還不得不將手中囤積的大量石油低價脫手。美國大石油商在導演的這場石油危機中徹底失算了,甚至可以說是「偷雞不成蝕把米」。美國石油業經過新一輪的集中和壟斷之後,幾大石油公司控制的石油數量佔美國國內石油總量的比例雖然大大提高了,但佔世界石油總量的比例卻明顯下降了,失去了在世界石油市場的壟斷地位。美國石油商之所以在第二次石油危機中失算,原因就在這里。
❸ 伊朗國家富裕嗎
不富裕。伊朗是發展中國家,不是發達國家,因此也不是富裕國家。雖然在廳檔2021年由於油價暴漲,伊朗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了一萬美元,但仍未達到發態國家水平。伊朗是亞洲主要經濟體之一褲渣,伊朗的經濟實力位居亞扮純亂洲第七位。
❹ 伊朗的經濟並不發達,為何他的汽車產量能高居世界前十
伊朗雖然經濟不夠發達,但是在國伊朗國內汽油的價格是非常便宜的,在漲價之前甚至只要六毛錢一升,可以說大大降低了伊朗人民用車成本。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伊朗的汽車產量是非常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