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兩伊戰爭的過程是怎樣的
兩伊戰爭從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入侵伊朗開始,至1990年伊拉克因侵略科威特面臨嚴重的海灣危機,於8月15日宣布從伊朗撤軍,歷時10年,給兩國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
1980年9月22日午夜,伊拉克突然出動大批飛機空襲伊朗,隨後以5個師又2個旅近7萬人和1200輛坦克的地面部隊,分北、中、南3路在北起席林堡、南至阿巴丹約690公里的邊界上,先北後南向伊朗境內推進,佔領席林堡、梅赫蘭、富凱和博斯坦等10個城鎮;10月24日又奪取霍拉姆沙赫爾西區,包圍蘇桑蓋爾德、阿巴丹,控制近2萬平方公里的伊朗領土。伊朗倉促應戰,駐邊境地區的4個師退守重要城市,並急調增援部隊阻滯對方進攻,同時出動大批飛機轟炸伊拉克重要軍事目標與石油設施。
11月,伊拉克因阿巴丹等城鎮久攻不克,進攻勢頭銳減;伊朗乘機開始局部反攻。1981年9月27日,伊朗轉入全面反攻,先後組織阿巴丹、博斯坦、胡齊斯坦和「聖城」等戰役,逐步收復失地,取得戰場主動權。1982年6月,伊拉克單方面宣布停火,並從伊朗撤軍。
為推翻或動搖薩達姆政權,伊朗出動10萬兵力發起「齋月」戰役,首次進入伊拉克境內作戰,佔領巴士拉地區約100平方公里土地。至1984年2月,又先後發動「穆斯林·本·阿格勒」、「回歷一月」、「曙光」和「曙光」1~6號等9次戰役,佔領伊拉克北部和南部共約300多平方公里領土。2月22日,伊朗發起「海巴爾」戰役,攻佔伊拉克南部盛產石油的馬季農島及其周圍地區共約1000平方公里土地。伊拉克消極防禦,被動挨打,多次要求停戰,均遭拒絕。
1988年3月,伊朗又先後發動「巴德爾」、「曙光」8~9號、「聖城」1~9號和「佐法爾」1~6號等50多次戰役。在1986年2月的「曙光」8號戰役中,攻佔伊拉克南部主要出海口法奧地區;在1988年1月的「聖城」2號戰役中,奪取伊拉克北部約110平方公里土地;在1988年3月的「曙光」10號戰役中,佔領伊拉克北部重鎮哈萊卜傑,奪地1000多平方公里。其他戰役則多數受挫,佔地得而復失。
伊拉克守中有攻,先後在中線和南線多次組織進攻戰役,並利用伊朗反政府武裝配合作戰。為改變戰場態勢,阻止伊朗進攻並削弱其戰爭潛力,伊拉克除在地面戰斗中使用化學武器外,還先後於1984年2月和1985年3月率先進行「襲船戰」和「襲城戰」,攻擊對方石油輸出終端和軍事、經濟目標。伊朗針鋒相對予以還擊,在空軍力量不足情況下率先使用地地彈道導彈,引起雙方「導彈戰」。
由於伊朗使用導彈襲擊科威特並威脅海灣其他國家的石油輸出,美、蘇、英、法等國自1987年7月起先後出動80多艘軍艦在海灣為油輪護航。美海軍曾多次同伊朗發生沖突,戰火由兩伊邊境蔓延到海灣地區。
1988年上半年,伊朗經濟危機加劇,國際壓力增大,戰場形勢惡化。伊拉克採取以戰迫和方針,繼續對伊朗縱深目標實施導彈襲擊。
⑵ 為什麼國際上有兩次石油危機
第一次危機(1973年):1973年10月6日是猶太人的贖罪日,阿拉伯人利用這個時機發動了打擊以色列、收復失地的新的中東戰爭。與此同時,阿拉伯產油國同外國石油公司集團進行提高石油標價的談判。10月14日談判破裂。10月16日,海灣五個阿拉伯產油國和伊朗的代表在科威特開會,決定單方面把每桶石油的標價提高70%。幾十年來國際石油資本寡頭壟斷集團控制石油市場價格的局面宣告終結。10月17日,阿拉伯產油國的石油部長決定逐步削減對美國、日本和歐洲的石油供應量。美國沒有重視這一舉措,10月19日宣布對以色列提供22億美元的緊急軍事援助,這一舉動激怒了主要產油國。當天,利比亞首先宣布對美國禁運石油。10月20日,沙特等海灣阿拉伯產油國停止向美國供應石油。到12月,世界市場每天的石油供應量減少了500萬桶。12月下旬,歐佩克德黑蘭會議決定再次提高石油價格。
提價、減產和禁運同時發生,使西方國家經濟出現一片混亂。提價以前,石油價格每桶只有3.011美元,兩個月後,到1973年底,石油價格達到每桶11.651美元。石油提價大大加大了西方大國的國際收支赤字,最終引發了1973—1975年的世界經濟危機。
第二次危機(1979—1980年):1978年底,當時的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發生推翻巴列維國王統治的「伊斯蘭革命」。1978年12月26日至1979年3月4日,伊朗石油出口全部停止,世界石油供應突然減少了500萬桶/日,再加上西方各國政府和石油公司競相在現貨市場上搶購石油,造成石油供應短缺,石油價格飛漲,從每桶13美元猛升至34美元,引發了第二次「石油危機」。緊接著,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突襲伊朗。兩伊戰爭的爆發使伊朗和伊拉克的石油出口一度完全中斷,國際市場石油價格一度暴漲到每桶42美元。但由於1979年以來持續一年多的搶購,使西方國家有了較充足的石油儲備,加上沙烏地阿拉伯迅速提高了本國石油產量,所以到1981年油價終於穩定在每桶34~36美元的歐佩克標價范圍內。
這兩次油價暴漲給發達國家的經濟帶來嚴重影響,同時也推動了發達國家在非歐佩克地區的石油勘探開發。因此,1982年以後,世界石油市場出現了石油供大於求。
⑶ 兩伊戰爭是如何結束的
1. 1988年上半年,伊朗面臨經濟危機加劇和國際壓力,戰場形勢對伊朗不利。伊拉克決定以軍事行動迫使和平,繼續對伊朗實施導彈襲擊。
2. 1988年4月,伊拉克發起全面反攻,通過「齋月行動」和「信賴真主」等戰役,收復了南部失地,包括法奧地區,以及北部山區,並攻佔了伊朗的代赫洛蘭及其周邊地區。在佔領約2000平方公里的伊朗土地後,伊拉克主動撤離。
3. 1988年7月14日,伊朗政府接受聯合國安理會第598號決議,該決議旨在和平解決兩國爭端。
4. 1988年8月20日,在聯合國軍事觀察團的監督下,雙方實現停火。
5. 1990年,伊拉克因侵佔科威特引發海灣危機,於8月15日宣布將在五天內從伊朗撤軍,並接受1975年簽訂的阿爾及爾協議,同時開始釋放戰俘。
6. 至此,兩伊戰爭正式結束。
⑷ 1953年伊朗政變1950年代
1951年,伊朗因英伊石油公司的專利權爭議和拒絕提高費用,引發了民眾對國有化英伊石油公司的支持。親西方的阿里·拉茲馬拉總理遇刺後,伊朗國會通過了石油產業國有化決議,成立了伊朗國家石油公司,穆罕默德·摩薩台,一位受過西方教育的領導人,推動了這一進程,他被沙阿任命為總理。摩薩台試圖與英伊石油公司協商,但其折衷方案被英國拒絕,英方在沒有美國支持的情況下,策劃推翻伊朗政府。
那年夏天,美國外交官埃夫里爾·哈里曼訪問伊朗,試圖調解,但面對沸騰的民意,沙阿表示無法反對國有化。哈里曼的呼籲未能改變局勢,英國採取了封鎖伊朗石油出口和制裁等手段,加劇了阿巴丹危機。然而,石油收入的增加使伊朗財政狀況有所改善,這成為反對勢力難以忽視的事實。
在國際法庭上,英國的申訴失敗,摩薩台堅稱這是帝國主義的行徑。摩薩台試圖與美國合作,但英國首相丘吉爾對此表示不滿。1952年,英國的抵制行動導致摩薩台政府內部出現裂痕,尤其是在國會選舉中,英國特工試圖操控選舉結果。盡管民族陣線在大城市取得勝利,但鄉郊地區的問題引發暴力事件,選舉被推遲。
隨著國會議員辭職潮和議會解散,摩薩檯面臨內政挑戰,英國封鎖港口導致經濟危機,煉油廠工人失業。英國利用冷戰思維,稱伊朗將被蘇聯控制,說服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參與針對摩薩台的政變計劃。這一時期,摩薩台既要應對內部問題,又需解決民眾對經濟復甦的期待,而英國的行動使伊朗局勢日益緊張。
⑸ 兩伊戰爭是如何結束的
1988年上半年,伊朗經濟危機加劇,國際壓力增大,戰場形勢惡化。伊拉克採取以戰迫和方針,繼續對伊朗縱深目標實施導彈襲擊。
1988年4月,伊拉克開始全面反攻,先後通過」齋月行動」、」信賴真主」等戰役,收復法奧等南部失地和北部山區,並攻佔伊朗的代赫洛蘭及其周圍地區,隨後主動撤離;在其他地區共佔領伊朗2000多平方公里土地。1988年7月14日,伊朗政府宣布接受聯合國安理會關於和平解決爭端的598號決議。8月20日,雙方在聯合國軍事觀察團監督下實現停火。1990年伊拉克因侵佔科威特面臨嚴重的海灣危機,於8月15日宣布5天內從伊朗撤軍,接受1975年簽訂的阿爾及爾協議並開始釋放戰俘。至此,兩伊結束戰爭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