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國伊朗現在關系怎樣
自伊拉克之戰後,人們便一直在猜測美國要打擊的下一個目標。最近美伊間越來越緊張的關系表明,美國已經鎖定了伊朗,在加強輿論攻勢和暗作軍事准備的同時,布希總統近日不斷發出不排除軍事打擊之類的威脅,海灣上空再次出現不祥之兆。
眾所周知,自伊朗伊斯蘭革命之後,美伊兩國就成為不共戴天的敵人;而布希在3年前的國情咨文中更是將伊朗列入「邪惡軸心」國家之中。最近兩國關系的驟然惡化似與布希 政府的「大中東民主計劃」和克的局勢發展不無關系。 布希在不久前的就職演說中,將在大中東地區推行「民主自由」列為其第二任期的戰略性任務。為此,美國宣稱要「改造」或「推翻」這一地區的所謂「專制」和「暴政」政權。對埃及和沙特這樣的對美友好國家,布希採用了鼓勵性措辭。
而伊朗則不同,它是賴斯點名的6個所謂「暴政據點」之一。布希在今年的國情咨文中不僅指責「伊朗是世界上支持恐怖主義的主要國家」;更毫不掩飾地表示,「對伊朗人民,我今晚要說:在你們追求自由的時候,美國與你們站在一起。」 另一方面,美國對伊朗的怒火亦與伊拉克的局勢有關。美國推翻薩達姆的本意是在伊拉克建立一個親美國家。但此次大選的結果卻是讓占人口多數的什葉派獲得了超過半數席位。無論將來新的過渡政府如何組成,什葉派都理所當然地要在新政府中占據主導地位。而伊朗與伊拉克什葉派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其影響是他國所難以相比的。說不定,美國在伊拉克取得的戰果最終為伊朗做嫁衣裳。 此外,美國推翻薩達姆政權,客觀上為伊朗消除了一個勁敵,使伊朗失去了可以與之抗衡的對手。
美國擔心伊朗正在中東坐大,會對美國實現控制中東的夢想形成挑戰。如果伊朗有朝一日掌握了核武器,不僅美國親密盟友以色列的安全,連其自身在中東的巨大利益都將受到致命威脅。這就是美國為什麼如此害怕伊朗會研製出核武器。 勞民傷財又損兵折將的伊拉克之戰給了美國一個嚴厲的教訓。面對巨大的財政負擔和兵員短缺,面對國內外的反戰輿論和孤立處境,面對伊朗的廣闊幅員和更強實力,美國近期似已無可能再打一場伊拉克式的戰爭。
布希政府目前看來只有3個選擇:一是接受英法德三國的外交斡旋;二是在三國談判失敗後再提交安理會以圖對伊朗進行制裁;最後是慫恿以色列出手,對伊朗核設施進行定點清除。布希17日已明確表示,「美國支持以色列維護其領土安全,一旦以色列安全受到威脅,美國將向以色列提供支持。」美以心知肚明,這最後一招實在難以預測,不到萬不得已,美以都不會貿然走這一招險棋。 而伊朗方面則是態度強硬,壓而不服。
究其原因,一方面伊堅稱無意研發核武器,而是根據核不擴散條約和平利用核能;普京總統20日明確表示認同並支持伊朗的這一立場。另一方面,伊朗也看到,國際社會不會支持美國動武;而美國本身亦難以單獨發動另一場戰爭。當然,伊朗也不願將問題提到安理會,在適當的時候它可能會做出某些讓步,與英法德三國達成妥協,以避免遭受制裁的危險。 現在布希已啟程前往歐洲,他同歐、俄領導人會晤的一個重要議題就是試圖說服他們協同美國,加大對伊朗的壓力,逼其就範。因此,英法德三國的外交斡旋十分令人關注,它似乎成了美伊關系這個日益升溫的高壓鍋的一個放氣閥,具有防止發生爆炸的功能。這一使命讓歐盟頗感得意,這表明其在國際舞台上的作用正悄然提升。
B. 普京突然出訪伊朗,會不會像安倍一樣遭到槍殺
普京作為國家領導人會有這種遇襲的可能性,但是他的安保團隊大概率不會讓恐怖分子得手。
普京此次出席伊朗其實是對美國拜登出席以色列的一次回擊,作為一個向來硬氣的國家領導人,普京的這種「宣戰」行為一直讓他的敵人們恨得牙癢癢,我們也可以猜測到普京這些年來遇到的刺殺行動絕對不會少,然而他卻一直平安無恙,我認為他此次出訪伊朗更加不會有危險。
最後,俄羅斯在國際上的地位是很高的,而且俄羅斯人敢於報復的形象深得人心,任何一個想要挑釁俄羅斯的勢力在行動前都會認真分析這樣做的利弊,刺殺普京的後果目前大概沒有哪個勢力能夠承受得起。
綜上所述,普京和安倍的政治地位、安保團隊實力相差懸殊,普京不會遭遇與安倍類似的事故。
C. 普京為什麼叫鐵腕總統
鐵腕總統是指用強有力的手段統治國家的領導人。
稱普京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鐵腕總統「主要是從執政表現、外交政策上對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採取強硬態度、嚴厲打擊國內經濟寡頭,恐怖勢力從不手軟,用強有力的手段去領導自已國家,請見以下內容介紹。
無論是伊朗還是敘利亞問題,不論是斯諾登事件還是烏克蘭內亂,普京都在和美國及其西方盟友「較勁」,他在用行動展示給世界:俄羅斯不是美國的高級夥伴,莫斯科不聽命於任何人或國家。
普京致力於復興俄羅斯超級大國地位,對內加強聯邦政府的權力,整頓經濟秩序,打擊金融寡頭,加強軍隊建設;對外努力改善國際環境,拓展外交空間,維護本國利益,在國際舞台上恢復了世界性強國地位。
普京在中亞建立軍事基地以求合作,國內部分群眾反對。2003年,普京強調安理會作用,強調按照國際法處理伊拉克問題,沒有安理會同意不能軍事制裁,先取消制裁,強調聯合國有義務先調查伊拉克是否有大規模殺傷武器,觀點發表於慕尼黑。二戰結束62年後,普京認為背離國際法又以國際法作掩護的美國對俄羅斯有重大威脅。
普京認為車臣是自己贏得政治支持率的機會,所以直接以一己之力升級了與車臣對抗的性質,指責車臣政府縱容恐怖主義分子的活動,甚至指責車臣政府將恐怖分子合法化,並為他們提供訓練營和武器。當時俄羅斯的一座大廈被炸毀,導致許多俄羅斯平民喪生,俄羅斯官方直接把這次恐怖襲擊歸罪於車臣,出動軍隊嚴歷打擊車臣非法武裝。
從以上節選的普京執政業績上可以看出普京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鐵腕總統」,他用強有力的手段去統治國家,以及在對外政策上不向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低頭示弱。
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普京,俄羅斯第2、4任總統。曾擔任俄羅斯總理、統一俄羅斯黨主席、俄白聯盟部長會議主席。
執政以來,普京致力於復興俄羅斯超級大國地位,對內加強聯邦政府的權力,整頓經濟秩序,打擊金融寡頭,加強軍隊建設;對外努力改善國際環境,拓展外交空間,維護本國利益,在國際舞台上恢復了世界性強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