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和美軍戰爭什麼時候

伊朗和美軍戰爭什麼時候

發布時間:2025-09-02 09:49:24

Ⅰ 什麼叫海灣戰爭

海灣戰爭(英文:Gulf War,阿拉伯文:حرب الخليج ,波斯文:جنگ خلیج فارس),是美國領導的聯盟軍隊於1990年8月~1991年2月,為恢復科威特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並恢復其合法政權而對伊拉克進行的一場戰爭,是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場大規模武裝沖突。

(1)伊朗和美軍戰爭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海灣戰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國的國際地位,增強了其干預國際事務的能力和信心,也助長了其獨霸世界的野心。

在海灣戰爭中,美國通過各種手段迅速建立起強大的反伊聯盟,扮演了盟主的角色,表現出其處理國際事務的「領袖」作用;它把蘇聯撇在一邊,無視許多國家和平解決海灣危機的建議和呼聲,執意發動戰爭,充分暴露其支配、領導全球的野心。

它僅以死亡286人的代價換來了戰爭的勝利,使美國在軍事上重新恢復了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多年來一直影響自己的「越南戰爭綜合症」,使其干預國際事務的信心大增。

海灣戰爭後美國對全球和地區事務的干涉和介入程度大大提高,如對波黑、索馬里、海地等地區事務的干涉,以及實施北約東擴、制裁和武力打擊伊拉克、發動科索沃戰爭等等,都是其推行強權政治和新干涉主義的具體步驟,不僅給地區安全帶來了不利影響,而且也損害了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海灣戰爭給 伊拉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達二千億美元。在美國對伊拉克的空襲中,重點轟炸了一些石油工業、交通等基礎設施和一些重要的軍事目標,給日後伊拉克的經濟建設帶來沉重的打擊。

軍事上,伊拉克軍隊在海灣戰爭中整體作戰能力損失三分之二以上,其中四十多個師被摧垮。傷亡人數達八點五萬至十萬人。伊拉克海軍在這次戰爭中完全被摧毀。

在海灣戰爭爆發前,伊拉克憑借豐富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使其經濟發展在中東地區處於中上水平,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接近四千美元。而在1991年海灣戰爭結束後,伊拉克國內生產總值僅達到戰前的三分之一,人均收入降至不足四百美元。

美在伊拉克南部地區投下了約三百噸的貧鈾炸彈,導致這一地區患白血病 、惡性腫瘤和其它疑難病症發病率比全國平均水平高三點六倍,孕婦流產的比例是過去的十倍多。

Ⅱ 美國伊朗戰爭是哪一年

概述
兩伊戰爭,又稱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直至1988年8月20日結束。兩國相鄰,共同邊界綿延1200公里,長約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邊界。長期來兩國存在著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沖突。另外,宗教也是兩伊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兩國雖然同屬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
起因
長期以來,兩伊存在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1971年初,雙方發生邊境沖突。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布邁丁的斡旋下,兩伊簽訂《國界和睦鄰條約》(即《阿爾及爾協定》),規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伊朗同意將克爾曼沙赫省的約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給伊拉克。兩國矛盾有所緩和,但未真正解決。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諾。1979 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執政後,兩伊關系急劇惡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稱要廢除邊界協定,雙方邊境沖突逐步升級。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伊斯蘭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伊斯蘭革命」,推翻伊拉克現政權建立「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至此兩伊戰爭就全面爆發了。自從戰爭爆發後,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別是阿拉伯國家的密切關注。
戰爭爆發
伊拉克在從蘇聯獲得了很大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則提供了經濟援助。 另外,美國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自1985年起,美國在出售給伊拉克武器的同時也出售給伊朗。這引發了後來里根政府的伊朗門事件。
這場戰爭進行得十分慘烈。戰爭雙方都常常使用類似於一戰中的人海戰術攻擊。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劑在內的化學武器。盡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戰爭和使用化學武器, 國際社會對其並沒有施加太大的壓力。
1982年6月,伊朗發動的一系列反攻奪回了伊拉克在戰爭初期佔領的土地。伊拉克鑒於可能被徹底打敗,向伊朗提出休戰的建議。此時,伊朗試圖打垮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這一建議。這樣導致戰爭又進行了六年。
在此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該地區,試圖保護海灣航道暢通。由此導致伊朗導彈攻擊美國斯塔克號護衛艦;以及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民航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喪生。
停戰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立即無條件停戰,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積極響應,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這項決議,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這項決議。在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後,兩伊同意從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戰。這是兩伊從戰爭走向和平的重要轉折。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影響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戰爭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30萬、傷60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 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 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戰爭結果
兩伊傷亡人數約270萬,其中,死亡約100萬,受傷約170萬。傷亡人數約占兩國總人口的4.5%,相當於4次中東戰爭傷亡人數的17倍。雙方經濟損失慘重,戰爭中的軍費支出和戰爭導致的經濟破壞共計到達8,000億美元,兩國的經濟均倒退了20年。

Ⅲ 2012年1月24日這天美國對伊朗開戰的原因是什麼不要以前的粘貼的,要真實細致的分析,分析好的多加分

沒開戰呢,美國只是威脅說不允許任何封鎖國際航道的行為並把3艘航空母艦開到了波斯灣海域火葯味很濃,其實還是對伊朗的不滿對伊朗進行威脅,之前相信大家都知道伊朗的核設施和技術的發展一直是在美國這大佬的阻止之下發展的,美國一直宣稱要對伊朗實施制裁,但到最後也沒個像樣的結果,伊朗總是平安無事,這應該讓美國很傷面子,美國其實是忍了好長時間了,這次只是發難了而已,談到原因我也不是專家,但我認為應該有這1條:眾所周知伊朗是一個強硬的反美國家,他不懼怕美國,敢於反對美國霸權主義,伊朗在中東的實力其實已經很厲害了,他還拉攏其他國家一起反美,而這影響了美國的稱霸世界的進程,在中東這個資源豐富的地域非常緊張,美國當然想拿他開刀了。至於在這個時機我感覺是因為伊朗在核還有導彈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突破和進展。但我認為美國只是想威脅嚇唬伊朗,不可能再和伊朗開戰。第一,美軍剛從伊拉克戰場上撤下,看背後的原因是美國的經濟不允許再繼續這場無休止的戰爭了。第二,美軍當初在伊拉克的打算可不是7年零5個月這么個漫長的時間,到最後奧巴馬大總統才從伊拉克撤軍,想想,伊朗的疆域可是比伊拉克大不少啊,再一個伊朗的武器裝備也要比伊拉克好。如果戰爭打起來絕對比伊拉克戰爭要費勁。第三,白宮想要對伊朗宣戰,那麼首先要通過外交手段擺平北京和莫斯科方面。想想,我們中國在伊朗擁有三座大型油氣田,每年從伊朗進口石油佔到總量的百分之十!所以北京方面肯定會反對這場戰爭阻止這場戰爭,再看莫斯科方面,如果看地圖的話會發現,中東對於俄羅斯的戰略意義還是很重要的,自古就是俄羅斯的「後院」,在冷戰時代,前蘇聯就曾經出兵佔領伊拉克,可見中東對於俄方的重要性,所以俄羅斯也是絕對不會讓自己的後院起火的。根據這兩點,美國如果發動了戰爭,中俄出兵的可能性不大,但是給伊朗提供武器的話,那就非常可能了。美國對付有了武器支持的伊朗,勢必將更加艱難。所以綜合上述三點我認為美國發動「伊朗戰爭」的可能性不大。雖然不專業,但望採納。

Ⅳ 美伊戰爭簡介

背景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時間),美國以伊拉克隱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為借口,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公然單方面決定對伊拉克實施大規模軍事打擊。伊拉克戰爭是一場引發爭議,遭到世界大多數國家和民眾質疑和反對的戰爭。這場戰爭在整個世界引起了強烈的震動,產生2003年3月遭遇空襲的巴格達被煙霧籠罩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也帶給我們多方面的啟示和思考,包括政治、軍事、經濟、外交和文化等許多方面。研究這場戰爭,不僅可以擴大我們看待當今世界的視角,而且,也會使我們更深刻地領悟現實的人類社會所面臨的戰爭威脅,這對於我們解決紛紜復雜的各種問題和謀求發展不無意義。推動美國對全球戰略擴張的重要步驟冷戰結束後,國際力量對比嚴重失衡,美國在軍事、科技和經濟等諸多領域擁有超群優勢,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確立了以維護美國霸權為總目標的國家安全戰略,即霸權戰略。同時制定了三大具體目標,即維護美國及盟國的安全;擴展美國經濟;在世界推進美式民主。冷戰後,美國的對外政策就是圍繞這「一個中心,三個基本點」展開的。美利用冷戰後舊格局已被打破,新格局尚未確立這一「空前絕後」的「戰略機遇期」,加緊全球戰略擴張,企圖按照自己的意願建立單極世界。通過第一次海灣戰爭,美打擊了伊拉克地區霸權主義,主導和控制了海灣地區的局勢;通過北約東擴和科索沃戰爭,擠壓了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布希政府上台後,受共和黨保守主義的影響,開始調整美國安全戰備和對外政策,突出維護國家安全,將俄羅斯和中國作為潛在的戰略競爭對手。「9·11事件」後,強硬的共和黨新保守主義集團得勢,布希政府將維護國內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上,打擊恐怖主義成了第一要務,將反恐與防擴結合起來,為此出台了「布希主義」,「先發制人」理論。「9·11事件」後,美以反恐怖為名,通過阿富汗戰爭實現了首次進駐中亞,增加了對南亞局勢的影響力。這次對伊拉克戰爭,是美推行全球戰略擴張的又一重要步驟,在布希的心目中,發動這場戰爭關繫到美國的眼前和長遠安全,關繫到美國的世界霸權或准霸權地位。通過戰爭,不僅可以拔掉他恨之入骨的伊拉克這個釘子,在伊斯蘭世界建立維護美國利益的戰略同盟;還可以控制歐亞大陸的核心地帶,控制了伊拉克,還可以擺脫嚴重依賴沙烏地阿拉伯石油的局面和控制世界石油供應的主動權都有極大的戰略意義;實現對俄、歐、中、印等大國的戰略牽制這一箭雙雕的作用。基於地緣政治的戰略考慮美國《國家利益》季刊2002年秋刊登了麻省理工學院政
治學博士喬治·理博伊等人寫的一篇文章:「應該根據各國對美國利益構成威脅的可能性來確定重點關注的國家。它們對美國安全構成威脅程度各不相同,威脅並不是單單來自一個潛在的『匹敵的競爭對手』。在2001年9月11日前,這是對的。但是,由於美國的資源是有限的,政策制定者必須確定標准來決定哪些資源應該投入到哪些地方。」這實際是為美國政府構劃了確定下一個目標的標准,即這個目標是否具有地緣政治的戰略地位和戰略價值,是否具有市場價值和資源價值,執
掌這個地區(國家)的政權對美國威脅程度,其他國際主要力量是否具有控制這一地區(國家)的戰略意圖,以及美國是否有合適的時機和條件來消除這種威脅。眾所周知,亞太地區是全球地緣戰略力量最集中的區域,美國在亞太地區有著廣泛而巨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和安全利益。美歷來認為,自己在中東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利益。2002年夏,美國防部向布希總統和國會提交的《國防報告》中,將中東列入美國重點保護的關鍵地區之一。"9·11"事件後,美國把鏟除中東的原教旨主義溫床、遏制恐怖主義威脅作為自己在中東追求的又一戰略目標。隨著布希政府以維護美國「唯一超級大國」地位為核心的國際安全戰略的確立,中東地區在美對外戰略中的地位進一步上升。伊拉克是地區大國,處於中東的中心地帶,石油儲量居世界第二,在中東的地緣政治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在這個極具地緣政治經濟意義的區域,鏟除一大強烈反美的地區性強國,對美來說具有長遠的戰略利益,當然不會錯過機會。美國有官員曾公開聲稱:伊拉克是美國在中東建立軍事基地的最佳位置。從20世紀70年代以後,美國基本上失去了控制世界石油市場供應的主動權。西方國家主要通過國際能源組織和節能技術消極地應對世界石油市場的波動,反制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配額生產機制。而此次「倒薩」戰爭的勝利使美國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控制了世界石油市場主動權。伊拉克石油資源儲量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位於世界第二,是世界石油市場舉足輕重的供應者。20世紀60年代末(1968年7月革命後)至70年代初,伊拉克對該國石油資源進行國有化,西方石油公司基本上退出了對伊拉克的石油資源的控制與開發。伊拉克在此後積極參與「製造」了阿拉伯國家「石油武器」,多次通過對石油的限產、提價和禁運企圖實現政治目的。直至2002年還通過停止石油出口一個月聲援巴勒斯坦人反對以色列的斗爭。此次美國「倒薩」戰爭的勝利無疑使伊拉克的石油資源重新回到西方(特別是美國)的控制之下。掌握伊拉克的石油權必將對控制整個海灣地區的石油供應、甚至對OPEC成員國的石油政策也將產生重要抑製作用。
海灣國家的石油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2/3,出口量約佔世界石油出口總量的44.5%。而這一地區的石油生產國佔了OPEC成員的2/3,是OPEC最主要的石油輸出國,OPEC控制著世界石油出口的80%,而沙烏地阿拉伯一國就佔OPEC日產量的1/2左右。海灣地區最重要的產油國伊拉克、伊朗是美國指控的「邪惡軸心」成員(還包括反美的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在「9·11」事件後與美國的關系產生了嚴重的信任危機。美國擔心自己與整個世界嚴重依賴於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政策將是相當脆弱的。因此,控制了伊拉克,對於擺脫嚴重依賴沙烏地阿拉伯石油的局面和控制世界石油供應的主動權有極大的戰略意義。美國前中央情報局局長伍爾西(此人被美國國防部推為在伊拉克戰後重建上擔任重要角色)不久前對德國《明鏡》雜志發表的談話充分地反映了美國的這一戰略意圖。伍爾西說:「……但是這(指對伊戰爭)不僅僅關繫到美國對石油的依賴,而且還關繫到全世界對石油的依賴。從短期看,我們的最根本的薄弱之處在於沙特人有可能很快削減或提高石油的開采量……沙特人對油價的升降起著決定性的影響。我們必須把石油武器從中東搶過來。」(註:[美]詹姆斯·伍爾西:《我們必須把石油武器從中東搶過來》)伊拉克戰爭對美國從中東人手中搶過「石油武器」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有了親美的新伊拉克政權,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和利比亞將失去決定世界石油價格的重要能力。美國如果能進一步遏制伊朗(這將是美國在這次「倒薩」戰爭後要解決的問題),世界石油將重新回到20世紀70年代以前西方控制的時代,但不同的是此次美國具有單獨的控制權。這對另外的世界產油大國如委內瑞拉、俄羅斯也將產生重要的經濟制約,這種制約對這些國家的政治和外交走向也可能產生制衡作用。委內瑞拉的查韋斯被認為是拉美的第二個卡斯特羅,有著強烈的反美和平民主義的傾向,美國能控制世界石油市場,至少查韋斯政權的作用將被進一步削弱;而俄羅斯盡管在近年來與美國拉近了關系,但美國如能在石油上有效地制約俄羅斯,這對今後迫使俄在重要國際問題上支持美國將增加了籌碼。最後,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油價對世界其他經濟體仍具有重要影響,其他經濟體不穩定也會波及美國經濟。如果美國能控制世界原油的供應,不僅可以減少美國經濟受石油影響的不確定性,而且還可以在這種控制下從世界政治經濟中獲得巨大的權力與租金,有助於控制未來的競爭者。2002年下半年,美國以伊拉克支持恐怖主義作為理由,研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對美在中東的利益構成了「潛在威脅」,稱美國掌握了伊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確鑿證據,對伊政權一再隱瞞事實、欺騙國際社會的行為已經失去了耐心,公開表示將以武力推翻薩達姆政權,鼓吹的建立自由民主的伊拉克,並隨之大量陳兵海灣。2003年3月20日上午,北京時間10:35,美英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開始侵略伊拉克,4月9日,美軍入侵巴格達,薩達姆政權垮台。戰後的伊拉克雖然滿目瘡痍,暴力襲擊事件不斷,安全局勢動盪不安,美軍鼓吹的建立自由民主的伊拉克已經初見雛形。
戰爭代價美方
■4471名軍
2010.8.29部分駐伊美軍戰斗部隊返回華盛頓
人死亡
■3.2萬名軍人受傷
■7630億美元戰爭開支
■500億美元重建伊方■8000名士兵死亡
■10-100萬平民死亡
■480萬難民

Ⅳ 回顧兩伊戰爭:美伊波斯灣初次交手 一艦五艇被擊沉

回顧歷史,1980年代末的「兩伊戰爭」期間,美伊海軍的初次交手便在波斯灣展開。伊朗海軍與美國海軍實力的巨大懸殊,最終導致伊朗以失敗告終。兩伊戰爭的爆發,源於兩國長期的邊境糾紛和沖突,使地區局勢長期緊張。1984年年初,伊拉克率先發動「襲船戰」,攻擊波斯灣內的中立國油輪和貨船,意圖削弱伊朗的經濟實力。伊朗隨後也加入了「襲船戰」,導致大量船隻遭到襲擊。面對伊朗的威脅,美國政府於1987年5月派出艦隊,為來往商船護航。5月17日夜,美國海軍「斯塔克」號護衛艦被伊拉克戰機發射的「飛魚」反艦導彈擊傷。為了應對美軍的干涉,薩達姆政府立即停止了「襲船戰」,但伊朗的行動並未停止。1987年9月,美國海軍與伊朗海軍的第一次接觸在波斯灣展開,一艘伊朗佈雷艇被美軍護衛艦摧毀,隨後美軍驅逐艦又炮擊了伊朗海上鑽井平台,迫使伊朗暫時放緩對商船的攻擊。然而,戰爭並未因此結束。

1988年4月14日,美國海軍「塞繆爾·羅伯茨」號護衛艦在巴林群島以東觸發水雷,艦底被炸開一個直徑約4.5米的大洞,全艦燃起大火,癱瘓在海面上。後火勢得到控制,拖往迪拜修理。第二天,美軍掃雷艦傾巢而出,對該片水域進行拉網式排查,最終找到6枚水雷。經比對,認為這些水雷是伊朗布設的。這成為美軍正式打擊伊朗的絕佳借口,當天晚上,里根總統簽署命令,批准對伊朗海軍實施軍事打擊,行動代號「祈禱螳螂」。1988年4月18日清晨,9艘美軍戰艦趕赴波斯灣以南海域,並由「企業」號核航母提供空中支援。它們兵分兩路攻擊「錫里」和「薩桑」兩座石油鑽井平台。在這次行動中,美軍摧毀了伊朗的兩個鑽井平台,並在霍爾木茲海峽建立警戒,實行戒嚴。面對美軍的攻勢,伊朗海軍決定拿出自己的全部家當,展開反擊。伊朗海軍戰艦以小型快艇為主,最大的「薩巴蘭」號和「薩漢德」號護衛艦的排水量也只有1450噸。

在反擊戰中,伊朗海軍的6艘武裝快艇襲擊了中立國貨船和石油鑽井平台,但最終被趕來支援的美軍A-6E艦載攻擊機用集束炸彈擊沉三艘,其餘則逃回了基地。在另一邊,伊朗海軍的「女勇士Ⅱ」型導彈艇「約尚」號試圖沖擊美軍驅逐艦「溫萊特」號,並搶先射出一枚美製「魚叉」反艦導彈,但被美軍輕松躲過。隨後,美軍發射5枚「標准1」對空/艦兩用導彈,全部命中「約尚」號上層建築,全艇燃起大火癱在海面上,而後被美艦艦炮擊沉。另一艘伊朗護衛艦「薩漢德」號也被美軍A-6E巡邏機發現,並被投下四枚激光制導炸彈,導致戰艦起火,很快沉沒。另一艘伊朗護衛艦「薩巴蘭」號也被發現並被美軍A-6E巡邏機投放的一枚MK-82激光制導炸彈命中,導致戰艦起火,失去戰鬥力。此時美軍接到了五角大樓命令,要求不要擊沉第三艘伊朗軍艦,以防戰事進一步擴大。美軍艦隊因此快速撤離戰場,伊朗海軍此時也已無力再次發動海上攻擊,「螳螂行動」就此結束。

在這場海戰中,伊朗海軍始終處於被動,一艘護衛艦、四艘快艇被擊沉,一艘護衛艦重傷,一架F-4戰斗機被擊傷,還損失了兩個鑽井平台,元氣大傷。反觀美軍僅墜毀了一架直升機,兩名乘員陣亡。這場海戰成為伊朗海上戰略和戰術的重要轉折點,伊朗開始全力發展以小型快艇、岸基導彈、小型潛艇、水雷、高速魚雷為代表的「非對稱」海上作戰力量,以圖在強大的美國海軍面前為自己扳回一分。此次美伊在波斯灣的劍拔弩張之態,是重塑中東地區平衡的一個重要節點。考慮到本地區極為復雜的地緣政治形勢,對雙方而言,互相妥協而非戰爭恐怕才是最好的選擇。

Ⅵ 美國和伊朗已經處在戰爭狀態了嗎

美國與伊朗緊張局勢升級:戰爭邊緣的試探



2024年2月1日,一場代理人之間的較量在中東地帶悄然升溫,美國與伊朗的緊張關系在暗中激化,引發了全球關注。當天,美軍在多個地點遭遇襲擊,導致5名軍人的犧牲,這一事件無疑將兩國推向了戰爭邊緣的臨界點。沖突的升級讓人們質疑,這是否意味著兩國之間已經正式進入了戰爭狀態,以及政府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能否合法反擊。



拜登政府盡管強調他們正在謹慎地控制沖突的規模,但頻繁的襲擊事件顯示出局勢的緊張程度非比尋常。駐約旦美軍的襲擊事件進一步加劇了這一矛盾,國際社會呼籲雙方採取更為積極的和平解決措施。盡管美國已經加強了安全防護,但民兵組織的襲擊活動依然難以完全遏制,伊朗對此堅決否認責任,但沖突風險的提升卻無從否認。



外交途徑受阻,和平談判停滯不前



在這樣的背景下,外交談判陷入停滯,尋求通過對話解決中東問題的難度陡增。停火被視為緩解局勢的關鍵,但雙方立場堅定,互不讓步。美國政府承受著來自各方的壓力,特別是關於授權打擊民兵組織的爭論,憲法賦予總統在自衛情況下動用軍事力量的權力。然而,依據《戰爭權力法》,總統必須在60天內向國會尋求正式批准,但這一期限在現實中往往被視為靈活處理,除非沖突持續時間過長。



議員們對於美國在葉門的軍事行動表達了擔憂,他們呼籲總統在採取任何重大軍事行動前,必須獲得國會的明確授權。五角大樓正在深入研究聯合國憲章中關於自衛權的條款,以尋找合法的行動依據。一些專家指出,打擊胡塞武裝的行動可能依據反海盜法展開,但參議員克里斯·墨菲認為,最終的授權取決於具體情境和國際法的復雜考量。



戰爭邊緣的微光



盡管戰爭的陰霾籠罩,但在這場微妙的較量中,和平的微光依然存在。國際社會期待雙方能在復雜的政治和軍事博弈中找到妥協的可能,重啟對話,共同尋求中東地區的持久和平。然而,這需要勇氣和決心,以及對未來的明智抉擇。在當前的緊張局勢下,每一刻都顯得尤為重要,世界都在屏息以待,看美國和伊朗能否在這條危險的道路上懸崖勒馬。

閱讀全文

與伊朗和美軍戰爭什麼時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時候中國控制住疫情的 瀏覽:398
印度鼻炎用什麼葯 瀏覽:992
去印尼旅行注意什麼 瀏覽:997
aula什麼意思義大利語 瀏覽:5
英國簽證上vipp是什麼意思 瀏覽:750
中國珍稀文物有哪些 瀏覽:227
伊朗用什麼竹竿最好 瀏覽:230
中國受到過哪些病毒 瀏覽:690
義大利t發什麼音 瀏覽:635
越南電是用多少伏 瀏覽:966
中國多久開始進口美國棉花 瀏覽:355
美國和中國發言人怎麼說 瀏覽:685
在英國初次見面怎麼說 瀏覽:538
印尼盾兌人民幣匯率多少 瀏覽:811
柳州越南語培訓哪裡有 瀏覽:384
印度貴族屬於什麼國家 瀏覽:634
中國電匯到巴克萊多久 瀏覽:863
伊朗為什麼會被震撼 瀏覽:83
古代在印度是怎麼生活的 瀏覽:592
印度總統有多少人 瀏覽: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