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個伊朗國民銀行賬戶能接受多種貨幣嗎
新冠病毒的影響下,以石油出口為主的伊朗,美國在的美元結算限制中,將伊朗排除在國際清算中,使得伊朗經濟基本處於停滯狀態。油價在近兩個多月里下跌更是超過了5成,伊朗為了應對經濟危機,不得不緊急從德國一家銀行運回3億多的歐元現金,解決沒有信用卡的伊朗人的資金問題。
除此之外,伊朗還實行其他應對措施,比如伊朗正式將人民幣作為了本國的外匯貨幣之一,取代美元的地位。並且伊朗還將與中國在人民幣匯率及伊朗數字化貨幣推行下的相關企業進行合作,其中還包括在技術服務、城市規劃基建、投資和旅遊等非能源方面加大合作力度,這不僅將擠掉美元在伊朗商業中存在,還將加大人民幣數字類金融資產在全球經濟中服務的廣度與深度,也將對國際清算體系轉型起著重要作用。
而且伊朗還將官方貨幣亞爾正式變為土曼,雖然此次伊朗官方貨幣的變更,有些負面影響。變更官方貨幣將耗資1.6億美元,但以後每年伊朗能節省1150萬美元的印鈔成本。專家表示,此舉對伊朗經濟離開石油收入無疑是有效的,同時這也是伊朗將應對美國的一系列經濟制裁做出的有力反擊。
並且伊朗還將仿照委內瑞拉應對美國的經濟制裁,實行像石油幣一樣的加密主權數字貨幣。伊朗就在工業礦業和貿易部,實行一種加密采礦場的一種計算方法。這不僅使得伊朗鋼、銅方面的出口額得以增加,且還帶動了本國的農產品及石化類產品的增加。伊朗這些資源出口的增加,大大彌補了石油出口方面的損失,使其伊朗的硬通貨資源得以很好的轉變。更讓人意外的是,雖然全球多國的股市陷入大幅調整之際,而伊朗因為貨幣改革有成效,股市上漲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高點,主要指數漲至近100萬點(伊朗的TEDPIX指數漲至978,019.48點),不僅如此,伊朗本國的工程技術部在數字加密貨幣面臨的困難也得到進一步解決,加快伊朗繞開向美國對其出售石油和非原油產品的制裁。雖然伊朗沒有公布其中細節,但是從美國再次發出的要加大力度制裁伊朗和委內瑞拉的威脅中,可以看出伊朗確實在繞開美國銀行清算系統,避免受到美國經濟制裁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績。
㈡ 1979年內賈德人質事件
伊朗否認當選總統內賈德曾參與扣押美國人質事件。
認為內賈德參與了當年扣押美國人質事件,缺乏令人信服的證據。
1979年11月4日,伊朗大學生佔領了美國駐伊朗大使館,將52名美國人扣為人質長達444天,導致美國與伊朗斷交和凍結伊朗在美國的數十億美元資產。扣押美國人質事件已經過去20多年。上面提到的事件的三個參與者如今已成為改革派人士,譬如米爾達馬迪,如今他主張同美國改善關系,甚至曾表示願向人質道歉。對於那場事件,參與者如今有的認為是正確行動,有的則不然,更多的則認為應當歷史地看待它。
美國試圖干預伊朗政權唄!但這個事件是假的。
另外,向你推薦一個論壇,貓眼看人,都是年輕人討論政治問題的,很有深度!
㈢ 《去德黑蘭》美伊關系的照妖鏡,國際關系的啟蒙書
如果身處社會底層,連平安活下去都變成一種奢望,怎麼能不奮起反抗呢?
如果這個人是你,你也會想要民主和自由的吧?
很「巧」,伊朗人和你想的一樣!
伊朗,是具有四、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史稱波斯,全稱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如果你看過《新月與薔薇》,就知道伊朗在過去的幾千年中,曾經輝煌過,也留下的無數的文明。
在現代史上,伊朗依然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和存在感,從美國和伊朗的關系一直很微妙,便可見一斑。
美國和伊朗,這兩個國家之間的關系既有利益的合作,也存在對抗,是大國博弈的典型縮影。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的創始人之一,同時也是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的訪問學者的弗林特·萊弗瑞特認為:美國必須與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和解。
為什麼美國必須與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和解?
萊弗瑞特夫婦在《去德黑蘭》一書中給出了答案。
弗萊瑞特夫婦認為,他們客觀記錄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如何看待自己以及自身在世界的位置、如何為保衛自己的利益而行動,以及在伊朗人民中建構合法性。
為什麼長達40年之久的美伊矛盾始終無解?
這是由美國對伊朗的認知和伊朗對自身的認識有著根本的差別決定的。
從國際新聞和本書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一個事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是一個有獨立承擔國家命運的行為體,作者將之稱為「理性行為體」。
這個理性行為體因其豐富的地下能源,一直被西方諸國覬覦,這其中就有美國。
美國之所以貫徹現行的態度,是因為他們已經從自己的視角出發,從自身的利益出發,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貼上了代表不公平的三個標簽:
1.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試圖通過武力向整個中東地區輸出革命;
2.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一心要摧毀以色列;
3.過於依賴反美主義以保持其國內合法性,以致不會考慮改善與美國的關系。
這些個標簽的公平性性顯然存疑:兄弟之間尚有閡牆的時候,何況一個國家有那麼多人,怎麼可能沒有內在矛盾?
美國貿然插手別國內政,還有理了?!
美國顯然是為了巨大的潛在利益不惜自毀形象。畢竟形象也就那麼回事,利益才是蕞重要的!
這本書講述復雜的國際形勢,分析對兩國關系產生影響的因素時及時提供了很多的批註,凡是句子末尾有數字標識的,在當前頁面的下方都能夠找到對應的說明,這對國際關系小白非常友好,一看注釋就能明白為什麼了。
比如在解釋西方大國為什麼要謀求對伊朗的影響力時,在書頁的下方說明了伊朗的油氣儲備量,伊朗估計常規原油儲量為排名世界前三,天然氣儲量為在世界范圍內僅次於俄羅斯。
從利益的角度看,這就有力地說明了,美國趨利的真實意圖。
一切為了利益,這才符合資本主義社會的價值觀。
《去德黑蘭》從客觀的角度,分析了美國與伊朗關系的現狀,為讀者徹底解答下列疑問:
美伊關系急劇惡化的背後到底有什麼隱情?
為什麼美國必須與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和解?
萊弗瑞特夫婦在與伊朗打交道的實踐中觀察到,美國要在中東站穩腳跟,擺脫困境,伊朗不僅不是敵人,而且還是不可或缺的幫手。美國只有解開與伊朗關系這個結,中東的其他矛盾才能迎刃而解。
他們在書中呼籲美國的leaders拿出當年尼克松總統訪問中國的勇氣,走向德黑蘭,與伊朗和解。
我個人覺得萊弗瑞特夫婦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他們跳出美國一國的利益,從旁觀者的角度,分析兩國的政治、經濟特點和國際關系,十分清醒。
其分析邏輯之縝密,搜集的論據之充分,論證之有力,全部都對「美國必須與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和解」這一觀點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關於伊朗的狂熱特質在向伊拉克發起未成年士兵組成的「人海「進攻的體現,我當年年紀小,還不懂,但是後來有一天我突然悟了:
人家為什麼用未成年人士兵?是因為成年士兵已經「人手不足」了吧!
這背後的真相,估計用「悲壯」來形容也不過分。
這本書是萊弗瑞特夫婦在美國國內對伊朗一片喊打喊殺聲中發出的一點微弱的呼聲,也是給美國的執政者扎的一針清醒劑。
讀這本書,讀者便能領悟到大國邦交的權謀,以及平衡國際關系的微妙結點。
推薦有識之士閱讀此書,它不僅可以幫我們開闊視野,更能幫我們了解時政背後的社會規律,還它促使人們重新思考和了解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從客觀的角度看大國邦交,解讀美伊關系緊張的偶然和必然。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