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聞聯播曝光兩款新武器是什麼
昨天(23日),是中國海軍建軍69周年。先
4月15日的央視新聞聯播播出了火箭軍在某導彈旅組織新型號導彈武器裝備授裝接裝儀式,標志著這個導彈旅由組建擴編、試裝試用,轉入全面形成作戰能力的新階段。
「它核常兼備,可實施快速核反擊,能對陸上重要目標和海上大中型艦船實施常規中遠程精確打擊。」央視的描述雖然沒有明確導彈型號,但對比之前的信息,不少專家和網友認為,這就是東風-26彈道導彈。
第二天,也就是4月16日,新聞聯播再次曝光,空軍新型戰機殲-10C開始擔負戰斗值班任務。「殲-10C是第三代改進型超音速多用途戰機,配裝先進航電系統及多型先進機載武器,具備中近距制空和對地面、海面目標精確打擊能力。」甚至有媒體評價其為「最強三代戰機」。
世界唯一打航母的彈道導彈
實際上,此次並非這兩款武器的首次亮相。
比如東風-26彈道導彈,就曾在2015年、2017年的兩次大規模閱兵式中公開亮相。只是在2015年,東風-26還屬於試驗性服役。經過兩年試用,它已經完全具備了戰鬥力,正式加入現役部隊。
有專家稱,該型導彈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三代中遠程彈道導彈。這也是我軍第二款具備可以打擊水面大型艦船能力的彈道導彈,相比於它的「前輩」東風-21D,有媒體指出東風-26的精度大大提高。
軍事評論員宋忠平透露,擁有能打航母的彈道導彈,世界范圍內,中國還是獨一份。「伊朗雖然也搞過一個類似的名為『波斯灣彈道導彈打水面艦艇』的計劃,但相比而言那屬於戰術導彈,而且只進行過一次試驗,效果未必可靠。」
這項中國獨家的反介入裝備有什麼過人之處,以至於軍迷稱其為中國在海戰中的「殺手鐧」?
「東風-26的外號確實叫做『航母殺手』,但完整的表述應該是反大中型水面艦艇的彈道導彈。也就是說除了航母,巡洋艦、兩棲攻擊艦以及一些大型輔助軍用船隻都在其打擊范圍內。」宋忠平解釋稱,彈道導彈的發射方式決定了其相比巡航導彈,在末段打擊過程中速度要快得多。
另外,其彈頭再入大氣層後將採用近乎垂直的角度攻擊目標,這樣的角度更為刁鑽,敵方更難防禦。「再加上打擊移動目標一定會具備的末段變軌、規避能力,這種綜合突防能力將讓防空系統防不勝防,對航母等水面艦艇威脅很大。」
政知見還注意到,在軍迷口中,東風-26還有一個「關島快遞」的外號,這是因為它的射程達3000-4000公里,足以覆蓋日本和關島,且所具備的末段突防能力不光是攻擊水面大型艦艇的一把好手,對於陸地目標更不在話下。
殲10家族最新成員
宋忠平告訴政知見,目前殲-10C可以稱得上是一款三代半戰機。這句評價透露出這款殲10家族最新改進型戰機的技術水平。
相比殲-10B,殲-10C的外形變化並不大。
去年亮相後,軍事專家傅前哨曾做客央視解讀稱,從殲-10B便開始採用的「蚌」式進氣道設計,可以讓其隱身能力大增。「其正面和斜前方的雷達反射面積,甚至可以媲美四代戰機。」傅前哨表示,殲-10家族戰機的氣動外形幾乎挖掘至最佳,殲-10C的改進更多是在內里。
宋忠平稱,殲-10C換裝了更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整個航電系統、飛控系統也進行了較大的更新,整體的機動性能相比此前有了一個質的飛躍。「通過不斷優化,這個最新的改進型將成為未來中國殲-10的標准版本。」
宋忠平分析認為,與台灣地區空軍所裝備的幻影2000、F-16以及自研的IDF戰機這些三代機相比,不斷更新和完善的殲-10C都具有壓倒性優勢。
殲-10C VS 蘇-30MKI
此外,也有專家表示,殲-10C這款最強三代機在空中纏斗中甚至不輸美軍現役最強的F-22。雖然無從求證,但政知見發現,它曾與俄制蘇-30MKI較量過。
傅前哨做客深圳衛視時表示,殲-10C列裝不久後便赴高原地區駐訓,這是新戰機列裝後通行的訓練方式,出於不同氣候條件下的實戰化考慮。
深圳衛視《直播港澳台》欄目還披露,西南某師飛行員駕駛殲-10C執行巡邏任務時,曾遭遇某國蘇-30MKI戰機雷達挑釁性照射,但兩架殲-10C戰機最終成功反鎖定蘇-30MKI並將其驅離。
政知見查閱了資料,蘇-30MKI是俄制蘇-30戰斗轟炸機的出口型,而「I」意指印度。
雖然我國也進口了蘇-30戰機,但印度購買的型號更為先進,裝備有俄制推力矢量發動機,能做出很多匪夷所思的機動動作,這些「特殊能力」並非為了花哨,而是可以讓蘇-30MKI在空戰中具備巨大格鬥優勢。
日軍實戰能力開始落後中國
在這樣一個特殊階段,相繼公布兩款武器裝備讓外界有著不少的聯想。不過,宋忠平並不認為接連公布新型武器是為了專門震懾台灣地區或者美國,「應該正常的來看待這個問題。」
他告訴政知見,武器研發到一定程度就要列裝,成功列裝後,服役的基本信息對外公布,是武器裝備研製的一個正常流程,所以武器裝備的曝光或對外公布不能解讀為有所指向、針對。
「以前冷戰時候的想法是這樣的,研製一款武器就是針對誰。但現在,我們研製任何一款武器裝備,都不針對第三方。不過話說回來,如果對方對中國構成了威脅,那麼我們有這種可以反制的武器就很重要。」
那麼,中國現在是否具備了可以遏制美日干涉台海的裝備和能力?宋忠平給出了肯定回答。且日本雖然技術儲備很強,實際戰鬥力和解放軍相比已經開始有差距,中國最需要考慮研究的還是美軍。
「目前來看,中國當然具備區域拒止的能力,比如東風-26,它能給予美國航空母艦戰斗群有效威脅,使其遠離台海、遠離中國核心利益區域。但這種能力還需要繼續強化。」(註:區域拒止或者叫反介入能力,是指為應對突發事件,在劃定的禁區內限制或阻止第三方外部勢力介入干預的能力)
除了上述兩款武器,最讓廣大軍迷期待的國產航母也有了新進展。「這兩天有信息曝光出來航母的煙囪已經開始冒煙,說明其自身的動力系統已經開機,這可以被視為海試前的一項標志性工作。」宋忠平說。
待今年底,航母交付部隊開始試驗性服役,中國就形成了名副其實的雙航母戰斗群。預計到2020年,新型國產航母就能形成現實、完整的戰鬥力。
內容來自網易新聞
2. 航母最怕什麼武器的傷害
航空母艦怕的武器可多了
來自水下的潛艇:無論反潛技術發展到何種地步,在復雜的水下潛艇始終是靜默的殺手
來自空中的戰機:戰斗機+反艦導彈可以說是一個反航母的絕佳搭檔,只要有先進的戰斗機和優秀的飛行員,再加上高速遠程的反艦導彈,施以適當的戰術也可以以萬軍中取敵首級的氣勢擊沉航母
來自陸地的彈道導彈:這是解放軍的專利咯,DF-21改進的可以攻擊海上移動目標的彈道導彈將在未來成為航母的噩夢
航母自身搭載的武器:航母上發生殉爆的事情也不是一次兩次的了,掛載好武器的戰機往往會被周圍戰機的發動機尾焰高溫引爆武器,然後就容易引發連鎖殉爆 ...呵呵...
航母本身的防衛能力是十分薄弱的,所以航母不會單獨出去執行任務,都是以編隊形式,由其他艦船和艦載機提供保護的,由於其預警機可以提供近1000公里的預警范圍,所以一般的空中和水面突擊力量難以靠近航母,比較可行的是水下的潛艇和高速的彈道導彈,潛艇一般會採用事先伏擊的辦法來接近航母並發起突然襲擊,彈道導彈由於速度高,基本是難以攔截的,但是由於對導彈制導和精度要求極高,所以也是很困難的。
航母需要強大的艦載機聯隊和海上編隊保護。
可高速飛行低空突防的對艦導彈
水下噪音低的潛艇
主要以添加AIP艙段的低雜訊普通動力潛艇、低雜訊核攻擊潛艇,超低空、超音速、超遠程反艦導彈、核武器(包括原子彈、氫彈、中子彈等)、未來武器(如:地震武器、聲音武器、激光武器、氣象武器等),以及精度較高的地對地彈道導彈(DF21)、超空泡魚雷、天基(太空)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