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伊朗成為上合組織正式成員,為何用了17年4個原因無法迴避
伊朗加入上合組織的進程歷經17年,這一過程充滿了復雜的政治考量與外交策略。上合組織的擴大不僅引起了美國的警惕,也引發了外界對於其未來影響力的討論。本文旨在探討伊朗加入上合組織為何用了如此長的時間,以及這一過程中涉及的四個關鍵因素。
首先,顧忌美國的干涉是伊朗加入上合組織進程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伊美關系自伊斯蘭革命以來就緊張,美國不僅試圖顛覆伊朗政權,還曾考慮發動軍事行動。但考慮到伊朗在地區內的大國地位,美國擔心武力打擊可能帶來的高昂成本和不確定的戰果。因此,美國更多地採取了通過聯合國制裁伊朗的策略。在此背景下,美國會試圖影響上合組織成員國,阻止伊朗加入,以避免上合組織成為其打壓對象。同時,上合組織中的大國俄羅斯和中國在聯合國的影響力也使得伊朗加入上合組織需要權衡利益與國際壓力。
其次,伊朗加入上合組織的時機也受到其外交策略的影響。2014年烏克蘭危機後,俄羅斯在克里米亞和敘利亞的行動改變了國際局勢。美國通過石油戰和對歐盟的施壓,試圖削弱俄羅斯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在這一背景下,伊朗與西方國家的關系有所改善,與歐洲能源企業簽訂伊核協議後,伊朗的經濟狀況得到提升。因此,伊朗在此時並不急於加入上合組織,而是更加傾向於融入西方,成為其可靠的合作夥伴。這種外交策略使得伊朗加入上合組織的意願減弱,同時也讓上合組織在接納伊朗時保持謹慎。
然而,隨著美國對伊朗政策的轉變,特別是特朗普政府的強硬立場,伊朗與美國的關系再次緊張。在這一背景下,伊朗在2021年與中國的全面協議的簽訂和2022年正式成為上合組織成員國,顯示出伊朗在尋求平衡與合作的過程中,同時也向美國展示了其獨立與多元化的外交策略。伊朗加入上合組織更多地考慮了美國的反應,同時也基於自身的利益考量,尋求在多邊框架內的合作與發展。
綜上所述,伊朗加入上合組織的17年歷程是多方面因素交織的結果。美國的干涉、伊朗自身的外交策略調整、國際局勢的變化以及伊朗與上合組織成員國之間的相互考慮,共同塑造了這一過程。最終,伊朗加入上合組織不僅反映了其在國際政治中的地位與角色,也體現了其在面對復雜國際關系時的靈活與策略性。
② 介紹一下伊斯蘭革命
1979年2月11日,伊朗2500年的君主制壽終正寢,建立世界上唯一的政教合一國家,贏得了伊斯蘭革命勝利的穆斯林們最終選擇並在伊朗歷史上開創了一個國家政權、法製法律以及社會生活三方面徹底伊斯蘭化的共和國時代。
[編輯本段]概覽
伊朗是一個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地理上北鄰俄羅斯,南扼波斯灣通向印度洋的出海口,東連南亞次大陸,西接阿拉伯世界,並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儲量122億噸,是世界第五位)。從19世紀起,伊朗就淪為英、俄兩大帝國角逐的場所。而在二戰結束後的冷戰時期,伊朗被納入美國的勢力范圍。
[編輯本段]革命!
20世紀70年代初,國際石油價格上漲,波斯灣產油國財富陡增。巴列維王朝第二代君主冀望用石油美元買一個高速發展的工業化國家。然而,隨著經濟的膨脹,伊朗社會各種潛在矛盾空前激化,經濟高速發展尚未走完十年的路程,伊朗就爆發了規模空前的倒巴列維群眾運動。
1979年1月26日,巴列維被迫出走。首都德黑蘭萬人空巷,男女老少一齊湧上街頭載歌載舞,馬路上行駛的汽車打開大燈,不斷鳴笛以示慶祝。街道、廣場上大大小小的巴列維父子的塑像和畫像,幾小時內就被群眾推倒砸碎和焚燒。這次規模空前的社會動盪後來被稱為「伊斯蘭革命」。
[編輯本段]革命的影響
這場「伊斯蘭革命」運動結束了巴列維家族對伊朗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為代表的神職人員執掌政權的「伊斯蘭共和國」。新政權希望藉助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意識形態改造伊朗:神權統治,均衡貧富,扶持弱勢群體,禁止西方文化,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的原教旨推行社會伊斯蘭化,美國和以色列被列為伊朗的頭號敵人。
「伊斯蘭革命」帶來的另一方面的壓力與影響是,大批舊政權的高級軍政官員遭到囚禁或處決,王室財產被沒收,富人們紛紛出逃,象徵美國文化的可口可樂、肯德基、麥當勞連同酒吧、咖啡館、電影院、紅燈區、賭場被一掃而光。伊斯蘭教清規戒律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昔日一向時尚的德黑蘭婦女蒙上了黑紗和長袍,街頭巷尾掛滿和塗滿了「打倒美國」的口號。但是當人們走過市中心最繁忙的高架橋旁,卻不能不想起美國。
體制的改變,再加上與美國的勢不兩立,伊朗一時間幾乎成為國際社會的棄兒。25年來,曾經石油滾滾,夢想做世界第五大強國的伊朗,經濟發展速度驟然下降,甚至有人推算,它足足倒退了有三十年。
埃及、沙特、約旦、摩洛哥、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等阿拉伯國家,先後與伊朗斷絕了外交關系。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第二年就與鄰國伊拉克開戰,打了一場耗時8年的戰爭(即「兩伊戰爭」)。這場戰爭耗盡了伊朗的國力,它的國際處境也十分孤立。
[編輯本段]伊朗躲的掉全球化嗎?
世界在變,伊朗也在變。20世紀90年代下半葉,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全球化浪潮席捲世界,伊朗作為位居要沖的產油大國已經不可能置身世外了。古老的伊朗庫姆神學院用上了計算機和互聯網,占伊朗人口15%的新生代成長起來,強烈要求跟上時代的步伐,改變現狀。在這一背景下,溫和、開明的宗教人士哈塔米在1997年的總統選舉中以壓倒優勢當選,支持哈塔米總統的改革派議員又占據了多數席位。伊朗國內的政治氣氛逐漸寬松。
伊朗與許多阿拉伯國家恢復了正常的關系。20世紀80年代,伊朗曾對創作《撒旦詩篇》的英國作家拉什迪發出追殺令。為此,歐盟凍結與伊朗關系達10年之久,20世紀90年代末期,這一關系終於解凍。
1997年12月,伊朗作為東道主成功舉辦了伊斯蘭國家首腦會議,會上哈塔米總統提出了「文明對話」的倡議,主張世界上各種不同的文明相互交流和包容。1979年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建立的是一個神權高於一切,十分意識形態化和政治化的一元化社會。現在,伊朗不得不在革命與發展、大炮與黃油、一元化與多元化、「輸出革命」與「文明對話」之間做出抉擇。
③ 伊朗是屬於歐洲國家嗎
不屬於。
伊朗位於西亞,屬中東國家。
東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與土庫曼接壤,西北與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為鄰,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中北部緊靠裏海、南靠波斯灣和阿拉伯海。國土面積約1648195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十八。
伊朗是聯合國的創始成員之一,也是不結盟運動(OIC)和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員。
伊朗是亞洲主要經濟體之一,經濟實力較強。伊朗經濟以石油開采業為主,為世界石油天然氣大國,地處世界石油天然氣最豐富的中東地區,石油出口是經濟命脈,石油生產能力和石油出口量分別位於世界第四位和第二位,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伊朗的石油化工、鋼鐵、汽車製造業發達,還有電子工業、核工業、計算機軟硬體業。
(3)伊朗什麼時候變成歐盟的擴展閱讀:
伊朗是一個多民族的伊斯蘭國家,其中波斯人佔66%,亞塞拜然人佔25%,庫爾德人佔5%,還有阿拉伯人、巴赫蒂亞里人、盧爾人、俾路支人及土庫曼人等少數民族。
伊朗擁有全球10%的石油資源。伊朗亦擁有全球第二大天然氣的資源,主要在南帕斯,大多數天然氣用於國內。自1913年伊朗成為主要產油國。主要油田位於中部以及伊朗西部的Zagros山脈。石油亦可在伊朗北部以及沿波斯灣一帶的陸地。當地石油及天然氣以及水力發電設施提供國家的能源。2010年伊朗建造首個價值10億美元的布希爾核電站
1970年後期伊朗成為第四大產油國,當時是石油輸出國組織第二大產油國以及第二採油國由於1979年的革命,政府將產油量減少,因為國家需要儲存石油。油產量曾在兩伊戰爭期間減少。 1980年代油產量再次增加,修理損害的油管以及開采波斯灣沿岸的油田。
主要油田位於阿巴丹(建於1913年,是國家首個油田)、克爾曼沙赫及德黑蘭,但是未能符合當地對石油氣的需要。煉油業需要150億美元投資,在五年內發展到自給自足以及中止入口。油管連接煉油廠以及阿巴丹、Bandar-e Mashur及Kharg Island等岸邊城市。1990年伊朗國營石油及天然氣企業在接受外資下探索更多油田。
參考資料:網路-伊朗
④ 歐盟什麼時候成立的
1993年11月1日,《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正式生效,標志著歐盟正式成立。
歐盟全稱歐洲聯盟,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由歐洲共同體發展而來,現擁有28個成員國,分別是奧地利、比利時、保加利亞、塞普勒斯、克羅埃西亞、捷克共和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愛爾蘭、義大利、拉脫維亞、立陶宛、盧森堡、馬爾他、荷蘭、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西班牙、瑞典、英國。
歐盟正式官方語言有24種。規范歐洲聯盟的條約經過多次修訂,目前歐洲聯盟的運作方式是依照《里斯本條約》。政治上所有成員國均為民主國家,經濟上為世界上第一大經濟實體(其中德國、法國、義大利、英國為八大工業國成員),軍事上絕大多數歐洲聯盟成員國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
2016年6月23日英國舉行全民公投決定退出歐盟。
(4)伊朗什麼時候變成歐盟的擴展閱讀
歐盟成立的歷史
在兩次毀滅性的世界大戰後,政治氣氛支持能確保和平的國際聯盟。歐洲聯盟的歷史可追溯至1952年建立的歐洲煤鋼共同體,當時只有六個成員國。
1958年又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統合在歐洲各共同體之下,1993年又統合在歐洲聯盟之下,歐盟已經漸漸地從貿易實體轉變成經濟和政治聯盟。歐共體和後來的歐洲聯盟在1973年至2013年期間進行了八次擴大,成員國從6個增至28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