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能告訴我波斯帝國的一切啊!
不多
波斯最早興起於伊朗高原的西南部。
伊朗高原北接裏海和中亞盆地,東北起自興都庫什山脈,西北倚高加索山脈,西有札格羅斯山脈,南臨波斯灣和阿拉伯海。其四境或阻以高山,或面臨大海,是比較閉塞的內陸高原。
伊朗高原最古的居民是依藍人部落。公元前4000年代,他們已定居於札格羅斯山脈的西南部,公元前2000年代後期,曾形成強大的奴隸制國家,公元前7世紀被亞述擊敗,逐漸衰落。
波斯帝國以前,伊朗高原西部曾先後興起過埃蘭和米底。
公元前7世紀後半期,伊朗高原西部形成米底人的奴隸制國家,它曾與新巴比倫王國結成軍事聯盟,於公元前612-前605年擊滅並瓜分了亞述帝國。但米底國家歷時短暫,於公元前550年亡於波斯。
當公元前7世紀米底強盛時,波斯人的部落聯盟,受米底統治。公元前553年出身於阿黑門尼德氏族的居魯士(公元前558-前529)率領波斯人起來反抗米底的統治,於公元前550年滅米底王國。隨後,居魯士率兵進行擴張戰爭,征服小亞細亞,又於公元前538年佔領巴比倫城,滅新巴比倫王國。公元前529 年,居魯士死於對中亞細亞的擴張戰爭中,這時波斯帝國已基本上形成。居魯士死後,其子岡比西斯二世(公元前529-前522)於公元前525年征服埃及。
公元前522年,祭司高馬達起兵反抗波斯,奪取了政權,並以免稅三年和不服兵役為號召,一時波斯帝國境內被征服民族紛紛獨立。高馬達起兵後,岡比西斯死於從埃及回國的途中。出身於阿黑門尼德氏族的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1-前485)在波斯貴族的支持下,殺高馬達,奪得了政權。大流士一世即位後,殘酷鎮壓了波斯帝國境內各被征服民族的反抗斗爭,不僅恢復而且又擴大了帝國的疆土:東起印度河,西至小亞細亞沿岸,並曾一度佔有歐洲的色雷斯部分地區,南有埃及,形成包括整個中近東地區的領土空前廣闊的奴隸制大帝國。從大流士一世時起,帝國的首都共有四個:蘇撒、愛克巴坦那、巴比倫、帕賽波里斯,波斯國王及其宮廷一年四季輪流駐蹕於每個都城。
在大流士一世統治的晚期,公元前492年和公元前490年,曾兩度派兵西侵希臘。此後,希臘和波斯之間的戰爭持續多年,以波斯的失敗而告終,史稱「希波戰爭」。
龐大的波斯帝國只是一個暫時的軍事行政聯合,歷時半個世紀之久的希波戰爭使波斯帝國元氣大傷。困於內外重重矛盾的波斯帝國,從公元前5世紀末起便急劇衰落。當馬其頓—希臘東侵時,波斯軍隊無力抵抗,屢戰屢敗,終於在公元前330年滅亡了。
亞歷山大(公元前356--323年)是馬其頓國王腓力的兒子,是一個既有才能又有野心的人物。亞歷山大勇敢果斷,特別愛讀《荷馬史詩》,崇拜《伊利亞特》中的英雄阿溪里(一譯阿喀琉斯),在事業中努力加以模仿。13歲時,受到希臘著名學者亞里斯多德的教育;16歲起隨腓力一起遠征,18歲,他指揮馬其頓軍右翼,擊敗希臘聯軍。兩年後繼位,他以馬其頓,希臘聯軍最高統率的身份,組織東侵。據說在遠征中,他命令一切人「把世界當做自己的家鄉」。他在殘酷鎮壓希臘反馬其頓運動後,開始了對波斯的遠征,首先佔領小亞細亞,接著在敘利亞和伊蘇斯與波斯軍隊展開激戰,雖然波斯軍隊超過馬其頓軍隊一倍,結果波斯軍隊反而被打得大敗。亞歷山大在佔領敘利亞後南侵埃及,由於亞歷山大表示保護和支持埃及的神廟,埃及的祭司便宣布亞歷山大為太陽神的兒子,即古埃及國王的繼承人。他在尼羅河三角洲建立以他名字命名的亞歷山大城。公元前331年,他從埃及進入兩河流域,與波斯軍隊再次決戰,波斯軍隊雖多但仍被擊潰,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在逃跑中被部下殺死。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國滅亡;亞歷山大帝國取代了波斯的統治。公元前330年亞歷山大侵入中亞,公元前327年佔領印度河流域,由於印度的戰象粉碎了「馬其頓方陣」,再加上洪水的襲擊,烈日的曝曬,馬其頓軍隊連續作戰,疲憊不堪,拒絕再戰,亞歷山大被迫,下令退兵。公元前 326年,馬其頓軍隊沿印度河南下,至於海口,兵分兩路,一路乘船沿海岸撤退,一路由亞歷山大親自率領由陸路撤退,公元前325年回到了巴比倫。巴比倫成了地跨歐亞非三洲亞歷山大帝國的都城。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病死,終年三十三歲。
亞歷山大帝國是個侵略性的軍事帝國,缺乏統一的經濟基礎,帝國內部矛盾重重。亞歷山大一死,帝國僅僅存在十三年就瓦解了。亞歷山大的部將為了爭奪地盤,互相混戰,結果帝國分裂為馬其頓王國(在巴爾干半島)、塞流西王國(在敘利亞)和托勒密王國(在埃及)三大帝國,以及幾個小王國,後來這些國家相繼被羅馬所滅。
2. 古代的波斯國是現在哪個國家
是伊朗。
波斯是伊朗在歐洲的古希臘語和拉丁語的舊稱譯音,也就是說波斯是伊朗的古名。歷史上在西亞、中亞、南亞地區曾建立過多個的帝國,如阿契美尼德王朝、薩珊王朝、薩法維帝國等。
極盛疆域東起印度河及蔥嶺,西臨巴爾干半島與地中海,南抵亞丁灣和紅海,北達高加索山脈跟鹹海,波斯帝國是第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
波斯興起於伊朗高原的西南部,自從公元前600年開始,希臘人把這一地區叫做「波斯」。直到1935年,歐洲人一直使用波斯來稱呼這個地區和位於這一地區的古代君主制國家。
而波斯人則從薩珊王朝(波斯第二帝國)時期起開始稱呼自己的古代君主制國家為埃蘭沙赫爾,意為「雅利安人的帝國」。
(2)伊朗德蘭地處什麼高原擴展閱讀:
波斯的發展歷程:
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8年-前330年),被稱為波斯第一帝國。公元前559年居魯士大帝統一古波斯部落,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
居魯士大帝並於公元前553年—前550年擊敗了當時統治波斯的米底王國,使波斯成為一個強盛的君主制帝國,前547年居魯士大帝武力入侵征服了當時小亞細亞西部的呂底亞王國,使得阿契美尼德王朝崛起。
前546—前540年,居魯士大帝向東武力入侵征征服了帕提亞、阿利亞、巴克特里亞、德蘭吉亞那、格德羅西亞、阿拉霍西亞、馬爾基安娜、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索格狄亞那)、乾陀啰、克蘭斯米亞等地區。
公元前539年,居魯士大帝武力入侵征服在美索不達米亞的迦勒底帝國的首都巴比倫,但是不幸在前529年的出征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中亞河中地區的錫爾河谷地的馬薩革泰人的戰斗中身亡。
居魯士死時,波斯帝國的東部和東北部疆域已經包括阿姆河兩岸的巴克特里亞(Bactria,中國史書先後稱為「大夏」、「吐火羅」)和花剌子模,由居魯士之弟巴爾迪亞統治。居魯士之子登位後,繼承父志繼續擴張。
以後的波斯帝王一再發動對東方塞種人的征伐,把疆界推過阿姆河,到達錫爾河兩岸。
波斯帝國將其國土劃分為20個郡,各郡每年向中央繳納一定的貢賦,其中有7個郡在中亞:例如第7省轄興都庫什山脈以南之犍陀羅地區,第12省轄大夏,第16省轄帕提亞、花剌子模及粟特(索格迪亞納)。
波斯帝國最東方的據點在與中國新疆相鄰的、中亞地區費爾干納盆地。波斯人在該盆地西端建立了居魯士城。到了岡比西斯二世時代(前529—前522年)則最終於前525年征服古埃及後王朝。大流士一世時期,帝國疆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大流士在前521年揮軍東征印度河平原,納入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治下,西面則出兵多瑙河三角洲、色雷斯、馬其頓王國、古希臘,但卻因馬拉松戰役(前490年)之失利而功敗垂成(前499—前449年的希波戰爭)。
其子薛西斯一世後來(前480年)再度對希臘用兵,可惜最終未竟全功。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是當時世界上版圖最大的帝國,也是第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波斯
3. 浼婃湕絀剁珶鏄涓轟簡浠涔堝師鍥犲拰緹庡浗浜ゆ伓
1. 浼婃柉鍏伴潻鍛界殑鑳滃埄
浼婃柉鍏伴潻鍛芥槸浼婃湕涓庣編鍥戒氦鎮剁殑涓昏佸師鍥犮1951騫達紝絀嗙綍榛樺痙路鎽╄惃鍙版垚涓轟紛鏈楁皯閫夐栫浉錛屼粬鎺ㄨ岀煶娌瑰浗鏈夊寲鏀跨瓥錛屽皢鑻辯編鎺у埗鐨勭煶娌硅祫婧愭敹褰掍紛鏈楀浗鏈夈備綔涓哄洖搴旓紝鑻卞浗鍐涙儏鍏澶勫拰緹庡浗涓澶鎯呮姤灞鍚堜綔絳栧垝浜嗏滈樋璐懼厠鏂琛屽姩鈥濓紝鍦1953騫存垚鍔熸帹緲諱簡鎽╄惃鍙版斂搴滐紝宸村垪緇村浗鐜嬪緱浠ュ嶄綅銆傚反鍒楃淮鍥炲綊鍚庯紝瀹炴柦浜嗕竴緋誨垪渚濈収緹庡浗寤鴻鐨勬敼闈╋紝琚縐頒負鈥滅櫧鑹查潻鍛解濓紝鍚屾椂鎵撳帇鍥藉唴瀹楁暀鍔涢噺錛屽苟璧嬩簣緹庡浗鍐涗簨浜哄憳娌誨栨硶鏉冦傝繖浜涙斂絳栧艱嚧浜嗘皯鏃忓拰瀹楁暀鍥浣撶殑涓嶆弧錛屽紩鍙戜簡澶ц勬ā鐨勫弽鍥界帇榪愬姩銆1979騫達紝瀹楁暀棰嗚栭湇姊呭凹棰嗗間紛鏂鍏伴潻鍛斤紝鎺ㄧ炕浜嗗反鍒楃淮鐜嬫湞錛屽緩絝嬩簡鏀挎暀鍚堜竴鐨勪紛鏈椾紛鏂鍏板叡鍜屽浗銆
2. 緹庡浗涓庝紛鏈楁柇浜
浼婃柉鍏伴潻鍛藉悗錛屼紛鏈楁斂鏉冪殑鎬ц川鍙戠敓浜嗘牴鏈鍙樺寲銆1979騫4鏈1鏃ワ紝闇嶆呭凹瀹e竷浼婃湕鏀瑰悕涓轟紛鏈椾紛鏂鍏板叡鍜屽浗錛屽苟寤虹珛浜嗘斂鏁欏悎涓鐨勪綋緋匯傚悓騫10鏈堬紝嫻佷骸嫻峰栫殑宸村垪緇村浗鐜嬪墠寰緹庡浗鎺ュ彈娌葷枟錛岃繖涓娑堟伅鍦ㄤ紛鏈楀浗鍐呭紩璧蜂簡寮虹儓鍙嶅搷錛屽痙榛戝叞鐨勭﹩鏂鏋楃兢浼楁劋鎬掑湴鍐插嚮浜嗙編鍥藉ぇ浣塊嗭紝鎵g暀浜嗕嬌棣嗕漢鍛橈紝瀵艱嚧緹庡浗涓庝紛鏈楁柇浜ゃ傝繖鍦洪暱杈444澶╃殑浜鴻川鍗辨満鐩村埌1981騫1鏈20鏃ユ墠緇撴潫銆
3. 緹庡浗瀵逛紛鏈楃殑鍒惰
榪戝勾鏉ワ紝緹庡浗瀵逛紛鏈楃殑鍒惰佷篃鏄涓ゅ浗鍏崇郴緔у紶鐨勫師鍥犱箣涓銆傜壒鏈楁櫘鏀垮簻浜2018騫5鏈堥鍑轟紛鏈楁牳鍗忚錛8鏈堥噸鍚瀵逛紛鏈楃殑鍒惰侊紝灝ゅ叾鏄閽堝逛紛鏈楃殑閲戣瀺銆佽埅榪愩佽埅絀哄拰鑳芥簮絳夐嗗煙銆傜編鍥借儲鏀塊儴瀹e竷錛屼粠2018騫11鏈5鏃ヨ搗瀵瑰寘鎷50瀹朵紛鏈楅摱琛屽強鍏跺垎鏀鏈烘瀯銆佷紛鏈楀浗鏈夎埅絀哄叕鍙稿強鍏67鏋墮炴満銆佷紛鏈楀師瀛愯兘鏈烘瀯鍦ㄥ唴鐨勮秴榪700涓涓浜恆佸疄浣撱侀炴満鍜岃埞鍙瀹炴柦鍒惰併傝繖浜涘埗瑁佹帾鏂芥棬鍦ㄩ檺鍒朵紛鏈楃殑鐭蟲補鍑哄彛錛屽墛寮卞叾鍦ㄤ篃闂ㄣ佸彊鍒╀簹絳夊湴鐨勫獎鍝嶅姏錛屽苟榪浣誇紛鏈楅噸鏂拌皥鍒ゆ牳闂棰樸傜編鍥借繕鏆傛椂鍏佽8涓鍥藉舵垨鍦板尯緇х畫璐涔頒紛鏈楃煶娌癸紝浣嗚眮鍏嶆湡闄愬彧鏈180澶┿
鍙傝冭祫鏂欐潵婧愶細
- 浜烘皯緗戱細緹庡浗鍒惰佺敓鏁堬紝浼婃湕瑙佹嫑鎷嗘嫑
- 鐧懼害鐧劇戱細1953騫翠紛鏈楁斂鍙
- 鐧懼害鐧劇戱細浼婃湕浜鴻川鍗辨満
- 鐧懼害鐧劇戱細閫冪誨痙鍏伴粦
4. 德蘭黑是哪個國家的首都
「德蘭黑」可能是信息誤差,正確名稱是德黑蘭,它是伊朗的首都。
德黑蘭是伊朗的重要城市。在近期事件中,2025年6月20日凌晨,德黑蘭傳出巨大爆炸聲,其第三區多個地點遭到轟炸,東部至東北部的拉維贊地區也遭到襲擊,該地區有多個伊朗軍方基地,數小時前德黑蘭防空系統曾啟動攔截以軍目標。在社會層面,此前伊朗道德警察事件受廣泛關注,近期伊朗城市道德警察減少,在首都德黑蘭,越來越多女性不戴頭巾走在街道上。
5. 古絲路之謎:中亞至伊朗高原為什麼冒險走荒漠卻不走裏海南岸綠洲
古絲綢之路,起自中國古代都城長安,經中亞、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而達地中海,以羅馬為終點,全長6440公里,被認為是連結亞歐大陸的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路。也是中國古代經過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貿易交往的通道,絲綢是最具代表性的貨物。數千年來,游牧民族、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學術考察者沿著絲綢之路通行東西方世界。 古絲綢之路示意圖:從中亞撒馬爾罕到西亞巴格達走了木鹿-馬什哈德-德黑蘭一線(可放大) 在古絲綢之路全長6440公里的路途中,會經過沙漠戈壁,也會經過綠洲平原;會翻越茫茫雪山,也會跨越湍急河流。通常都會趨利避害尋找距離最近、安全性最好的路徑走完旅程,但有一段讓人深感意外,那就是中亞河中地區通往伊朗高原一段,離開河中地區的綠洲,在布哈拉西南渡過阿姆河後,歷經卡拉庫姆沙漠的考驗,進入沙漠腹地的馬雷綠洲和捷詹綠洲獲得補給後,古絲綢之路沒有繼續沿著伊朗高原的科佩特山脈北麓綠洲,西行至裏海南部沿岸的濕潤山地平原,而是轉而向南,走氣候條件嚴酷的荒漠,再進入伊朗高原邊界的加恩山脈山口,進入馬什哈德。 伊朗高原及周邊地形示意圖 相比較這條「 」荒漠線」,沿科佩特山脈北麓向西進入裏海之濱的厄爾布爾士山脈北麓,進而在如今伊朗拉什特沿河谷再進入伊朗高原北部,或者北上至亞美尼亞山地,再進入小亞細亞,這條「 」綠洲線」的氣候條件似乎更宜人,也完全避開了伊朗高原與興都庫什山脈之間的呼羅柵地區乾旱南行的嚴酷環境。由於厄爾布爾士山脈走向幾乎與裏海輪廓平行,冬季受南移的西風帶控制,盛行西風經過裏海後,增溫增濕,受山脈的阻擋而抬升,形成地形雨,年雨量甚至達1000毫米以上,森林廣布,可以說整個伊朗高原氣候條件最好的地區了。 厄爾布爾士山脈最高峰-達馬萬德山,高約5610米。是伊朗最高峰,也是亞洲最高的火山 要弄清楚這個「 」不尋常」的絲路走向,就不得不先弄清楚古絲綢之路的存在意義。首先古絲綢之路的作用,不僅在於連接東西方、歐亞大陸的兩端,也是為了能把途徑中途的一個個文明點串聯起來。再者絲路的首要功能在於經濟效益,而後才是文化交流;每一個文明聚集點就相當於一處商機。 伊朗首都德黑蘭,處於厄爾布爾士山脈的南側,屬背風坡 所以古絲綢之路在伊朗高原一帶的走向,大致有三條。最北邊的一條,是先沿土庫曼的科佩特山脈北麓進入裏海南岸,然後在阿莫勒翻越厄爾布爾士山脈,經由德黑蘭向西進入伊朗西北部和兩河流域;第二條則是沿著捷詹河溯游而上到達伊朗馬什哈德,沿厄爾布爾士山脈南麓橫穿整個帕提亞國後,在德黑蘭接上北線;最後一條則是由伊朗高原東部向南,走到盧克荒漠南端(巴姆城),然後向西直接進入「 」波斯」板塊。 古絲綢之路主線圖及中亞與西亞的地緣結構圖 當然這三條路線,中線無疑最為重要,途徑了伊朗高原上政權的核心部分。不過很多時候,對於從中亞草原南下的游牧民族來說,這只是一個順序問題。游牧民族其實並不會如我們今天這樣,去研究戰略方向。他們只是關注哪一區域更為富庶,或者更容易征服罷了。如果由河中地區一直向南的話。游牧侵略勢力所能選擇的,並不僅僅是向西滲透伊朗高原的帕提亞板塊;或者向東,經由藍氏城征服整個吐火羅盆地;亦能夠由伊朗高原與興都庫什山脈的接合部插入,繼續南下進入阿富汗的錫斯坦盆地,或向西進入波斯板塊,或向東進入富裕的印度河流域。 裏海沿岸燈光圖:德黑蘭和馬什哈德夜晚燈光面積較大 其實中線之所以更重要,還跟絲路的逆向選擇有關,也就是從西亞經過伊朗高原進入中亞,就距離上而言,無疑經馬什哈德的中線可以獲得更多選擇。而最先選擇從伊朗高原與興都庫什山脈結合部插入的並非來自北方中亞草原的游牧民族,而是從地中海而來的馬其頓人,亞歷山大的軍隊從兩河流域入手,先攻取了波斯帝國的核心區,然後折返伊朗高原西北部佔領「 」米底王國」板塊,後來再向東征服帕提亞(即安息)板塊,最後在征服整個伊朗核心區之後,再到達伊朗高原與興都庫什山脈結合部的捷詹河中游流域。此時的馬其頓方陣要面對的下一步選擇,要麼先沿著興都庫什山脈北麓東進搞定吐火羅盆地,要麼北上通過捷詹綠洲、馬雷綠洲進入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的河中地區。但不管是先向東還是先向北攻擊,中亞農業區都會是馬其頓人的下一步選擇。 亞歷山大帝國疆域圖及東征路線圖:在攻佔帕提亞明顯轉向南下興都庫什山脈南麓的德蘭吉亞那(可放大) 但實際上,亞歷山大的最終選擇卻是還是先征服興都庫什山脈以南地區。當然這個選擇並不是亞歷山大主動的選擇,他不過是緊追波斯帝國末代君主—大流士三世的腳步,一路追殺。當時的波斯帝國不僅喪失在西亞的新月沃地行省,而且還丟失了在伊朗高原上的三大地緣板塊,其復興的希望,只能寄託於興都庫什山脈南北的「 」殖民地」。而對於一個農業屬性明顯的帝國來說,波斯人對興都庫什山脈南北的征服重心,無外乎是沿山麓低地分布的河谷平原。換句話說,當亞歷山大帶著他的馬其頓軍隊跟著波斯帝國末代君主,圍著興都庫什山脈轉一圈,並佔領了綠洲之後,也相當於基本完成了對波斯帝國東方領土的接收工作。至於這個攻擊路線是應該順時針轉,還是逆時針轉就不那麼重要了。 蜿蜒在厄爾布爾士山脈的公路:只要地緣價值夠大,再難也會開辟一條通道 所以中亞至伊朗高原這一段的絲綢之路,具體是沿著北線走厄爾布爾士山脈北麓,還是沿著中線走捷詹河逆流而上經馬什哈德,亦或是沿著南線走伊朗高原與興都庫什山脈結合部南下,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來往東西方的商旅、使節、學者或者軍隊通過上述路徑達到了最終目的。何況這三條線路之間肯定也存在著某些互聯互通,只是就地緣結構的角度而言,只要連接的地緣板塊價值足夠重要,自然會有與之相通的道路被開拓出來。就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