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以伊朗現在的軍事實力,大家覺得能用飽和攻擊方式炸沉美國航母嗎
伊朗採用「飽和式」攻擊很難擊沉美國的航母戰斗群。相對於美國海軍來說,伊朗海軍的水面艦艇部隊實在太弱小,只有依靠小型快艇進行導彈打擊,至於目前伊朗頻頻出手的岸艦導彈,由於射程的原因,基本上打不到美國航母編隊的位置,因為美國航母編隊不可能靠近伊朗海岸。而採用快艇突擊,其實只是看上去美好,對於擁有制空權的美國海軍來說,快艇再快沒有飛機快,這些出擊的快艇在達到導彈射程前就可能被美國戰機擊破。
所以,在擁有海空優勢的美國航母戰斗群面前,伊朗的海軍並不可能像其宣稱的那樣有很大作為,由於水面艦艇數量少、質量差,能夠打到美國航母的反艦導彈飽和攻擊甚至都很難組織起來。真的對美國航母有威脅的反而是在波斯灣佈雷,以及僅有的幾艘基洛級潛艇。
❷ 伊朗為什麼要把中國視為朋友
伊朗,作為中東地區的重要國家,一直在地區政治和能源領域扮演著關鍵角色。中國一直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來對待與伊朗的關系,並在解決伊朗核問題上發揮了積極的建設性作用。隨著伊朗核問題的全面協議達成和執行,中伊關系有望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同時,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中伊在各領域的合作有望進一步加強。(1)合作基礎深厚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能源進口國,伊朗則是石油儲量世界第三、天然氣儲量世界第二、歐佩克內部能源出口量第二的能源生產和輸出大國,兩國的經貿合作前景廣闊。(2)合作動力強勁例如,伊朗一直懷有建設強大軍隊的夢想,這一夢想部分依賴於中國的支持。近年來,隨著國防工業技術水平的提升,伊朗海軍現代化的步伐也在加快。伊朗自行研製的第一艘潛艇「游泳者15」號於2000年下水,而首艘國產驅逐艦「摩傑」號則於2002年完工。近年來,伊朗不斷推進其「狼群戰術」,大量製造小型導彈艇,這些技術與中國製造的022導彈快艇有著密切的聯系。伊朗將大量油田低價出售給中國,這也反映了中國對伊朗援助的重要性。2015年6月,伊朗與國際社會達成了核問題全面協議,隨後美國和歐盟解除了對伊朗的長期制裁,這使得伊朗能夠購買任何國家的軍事產品。伊朗的海軍武器庫中幾乎全部是中國產品,從早期的HY-1和HY-2型反艦導彈到最新的C-801、C-802、C-704型遠程反艦導彈,中國的支持使得伊朗成為中東地區的導彈大國。伊朗一直夢想著擁有大型軍艦,雖然之前訂購的美國「基德」級驅逐艦被扣留,但中國產的052D驅逐艦似乎是為伊朗量身定製的。伊朗軍方表示,他們迫切需要中國的幫助來自主研發燃氣輪機、相控陣雷達和垂直發射系統,以期邁入世界強國的行列。中國與伊朗之間並沒有直接的的利益沖突,特別是伊朗的海空軍是制衡美國的重要力量,中國與伊朗的友誼也能確保先進武器不會落入美國手中。
❸ 犬科和貓科怎麼區分!
世人公認的兩種最厲害的貓科動物是獅子和老虎。但是它們相比哪個更厲害?這個問題大家都感興趣,而且眾說紛紜,那麼我今天就來詳細地說一說吧。
世界上現存的老虎有許多亞種,比如華南虎,西伯利亞虎(東北虎),孟加拉虎,蘇門答臘虎,印度虎等。其中西伯利亞虎最大,成年雄虎體長可達3.3米,體重300公斤以上。我記得看過一個資料,最大的老虎是在原蘇聯中亞一共和國捕獲的,體長4米,體重780公斤,是普通獅虎的兩倍!所以論體形,老虎是最大的貓科動物。
而目前獅子只有兩個主要亞種:非洲獅和印度獅。(常說的美洲獅其實是美洲山貓之誤,美洲獅是最大的貓屬動物,它跟我們的家貓是同屬一個屬,親緣關系更近。)其中印度獅體形較小,且數量已幾近滅絕,我們常見到的是非洲獅。成年非洲公獅一般體長在2.3——2.7米,體重在250公斤左右。
由於動物的體形通常決定了他們的力量,所以成年東北虎,西伯利亞虎的絕對力量勝過大多數非洲獅。從外形而論,它們都有駭人的尖牙利齒,它們共同的特點是有強大的顎、裂齒,在咬合的時候有巨大的力量,而這巨大的力量就能用來殺死大型的動物。而細細論來,獅子,尤其是雄獅,其頭臉由於鬃毛而誇張,身段反顯得單薄;老虎的體魄雄渾,頭面卻稍嫌精巧。非洲公獅看上去十分威猛,全因一團鬃毛的緣故,所以視覺上頭特別大,但是獵捕技能比較差,耐力速度也都很缺乏。而威猛的老虎成年後也有類似長毛,顏面頸脖處生出長毫,外形不輸給公獅。而且從個體捕獵技能上來看,老虎力量速度兼備,能上樹游泳,單獨捕獵成功率很高,獅子則是群體作戰,母獅的效率大大高於公獅。健美運動員身上的肌肉是非常非常結實,但是中國科學家在解剖東北虎的時候,發現它的肌肉一打開之後,比最好的健美運動員的肌肉還要好看,還要結實,肌纖維極為粗,渾身上下,很少能找到多餘的脂肪,幾乎很難見到脂肪,強壯的骨骼附有強大的肌肉,證明這種動物有極強的爆發力。虎的爆發力有過實證,在北京動物園獅虎山獸舍的水泥地面上有一道被東北虎抓裂的裂痕。剝掉皮的獅虎驚人的相似,而從解剖中發現,老虎心臟容量大於非洲獅。
地理環境的差異,決定了獅子老虎不同的戰斗風格和作戰策略。廣袤的平原上,適合發揮群體的力量,鎖定目標,以逸待勞。而叢林中,獵物容易閃避、躲藏和逃逸,對個體的搏擊技能要求更高。獅子是戰略家,老虎是戰術家
由於獅子、老虎不在同一地域環境中生活,似乎很難進行較量,就像相聲里說的關公戰秦瓊。在西方,獅子向來有獸王之稱;而在中國,獸中之王則是老虎。據說古羅馬時代,人們曾讓獅子和老虎在競技場中進行格鬥表演,結果,每次都是老虎戰勝了獅子。曾有前蘇聯科學家試驗讓兩只同性同體形的成年飢餓的獅虎相鬥,結果老虎勝出。有的地理學家和動物學家提出:我國雲南一帶遠古時期也有獅子。但為何現在匿跡消蹤了呢?老虎奮虎威將獅子逐出了生活條件舒適,方便的山林,將其趕到印度西北部、阿拉伯半島和非洲的荒漠、草原上去飽嘗顛沛流離之苦。從地理分布來講,老虎以西伯利亞為基地足跡遍布歐亞大陸直至南亞次大陸,發展為孟加拉虎亞種、高加索虎亞種和華南虎亞種,只有大海阻止其進入美洲。部分個體跨過南海進入印尼群島,發展為蘇門達臘虎亞種。從極寒到極熱顯示頑強的適應力,虎單獨活動,只有繁殖期雌雄才有幾天相聚,由雌虎獨立撫養幼崽。說明虎的生存能力強於獅。非洲獅從非洲大陸北上進入阿拉伯半島又進入南亞次大。歷史上在印度發生過獅虎的競爭,雖然沒有留下文字記載,但是獅子最終退讓到印度西北一隅(稱亞洲獅),而孟加拉虎遍布南亞、東南亞是最終結果。
老虎選擇西伯利亞虎為代表,有時提提印度虎-孟加拉虎、中國虎-華南虎;獅子以非洲獅為代表。
先比較體形和重量。
西伯利亞虎在老虎中體形最大,也比非洲獅略大。資料記載現存最大的貓科動物是前蘇聯中亞共和國獵取的西伯利亞虎,雄性、體長5米(不計尾巴)、體重760公斤,是普通西伯利亞虎或非洲獅的兩倍。
孟加拉虎次之,也比非洲獅略小。孟加拉虎體重300公斤,體長3米。
華南虎更小,體長2.5米,體重200-250公斤。但性情最暴烈。
非洲獅:雄性體重350-400公斤,身長3.5米。
再比較捕食技巧和在食物鏈中的地位。
西伯利亞虎在所有貓科動物中捕食技巧最高,這是因為其棲息地高寒惡劣,野牲稀少,無法承受捕食失敗。西伯利亞虎在當地食物鏈中無可爭議處於頂點,其獵物包括所有食草獸和食肉獸,大型且性情暴烈的食草獸如:馬鹿、亞洲野豬。食肉獸如:亞洲棕熊、豹、亞洲黑熊、狼、猞狸、獾、狐。由於豹與虎食物相同,所以在虎的領地絕不允許豹存在,因此捕食豹的幾率很小,但有資料顯示西伯利亞虎的糞便中發現豹的毛發。亞洲棕熊盡管體形龐大也不是東北虎對手,雄性棕熊被虎偷襲的記載很多。而黑熊更不行了,在冬季冬眠的黑熊經常被虎從洞中挖出甚至沒有機會抵抗。在北亞狼群個體數量少,一般不超過7隻,因此只能躲避虎。當然有很多傳聞雄性野豬戰勝東北虎,不過野豬是防禦方,不被捕殺是勝利,能擊斃西伯利亞虎的記載太少。而且受傷致死的虎一般是老年、殘疾虎(缺犬齒)或年青幼虎,無法捕食其他野牲,才不得不攻擊戰力很強的雄野豬。由於西伯利亞虎(我國稱東北虎)與人類生活區較遠,所以西伯利亞虎對人類一般主動避讓,不去招惹陌生的東西。
孟加拉虎和華南虎棲息地野牲相對豐富而與人類重疊,因此其捕食成功率不如西伯利亞虎,但是對人類危險最大。與人類斗爭經驗最豐富的是華南虎。華南虎是中國獨有,與國人奮斗2000年,對如何攻擊和躲避技巧最豐富,所以處境最危險。50-60年代中國大規模捕殺華南虎,現在是比大熊貓還危險且珍貴的物種。殺人最多的記錄保持者是在印度的孟加拉虎,與印度人素質和當地環境有關。在當地食肉獸中豺對孟加拉虎和華南虎構成威脅,豺攻擊力不如狼,但群體比狼群更多且堅韌又沒有種族之分,不同豺群會配合攻擊虎豹。在印度曾有20隻豺群攻擊一隻成年雌性孟加拉虎,虎在第一次對抗中殺豺7隻,傷6隻,摧毀豺群的進攻力。但是殘余豺群立刻召喚鄰近領地的另一支豺群-26隻豺加入對虎的攻擊,虎在第二次抵抗中殺4隻,傷2隻後,開始逃跑。豺群追擊40公里,第三支小豺群加入堵截,最後近40隻豺捕殺這只孟加拉虎。虎被吃掉一半,在最後戰場又有7隻豺被殺。中國也有傳說-豺是虎剋星。但是亞洲象和亞洲犀牛、野牛不是孟加拉虎的對手。成年雄性亞洲象可以自保,但絕不主動攻擊老虎與非洲象相反,而且雌性亞洲象無力抵抗孟加拉虎。
非洲獅捕食能力很差只能依*群體伏擊,只有在旱季走頭無路時才攻擊非洲象、犀牛、野牛,一般10隻以上非洲獅一擁而上分割象群,由母獅在大象、野牛背後襲擾,雄獅正面攻擊。雄獅單挑的幾乎沒有。單獨非洲獅無力生存,被獅群驅逐的老年雄獅一般被狗群捕殺或被三色豺捕殺。?狗群是報復,三色豺是謀殺-戰術很象亞洲豺。傷人最多的非洲獅是修建鐵路時的獅群,此獅群6-7隻共捕殺200多名工人(有誤),最後被消滅只留下兩只哺乳期的幼獅被送到動物園。
比較齒、爪等硬體。
犬齒大小、頜骨硬度相差無幾;爪的尖銳度相當。但是有學者推崇虎的爆發力,在北京動物園獅虎山獸舍的水泥地面上有一道被東北虎抓裂的裂痕。剝掉皮的獅虎驚人的相似,基本無法區分。從解剖中發現,老虎心臟容量大於非洲獅。
自然界中獅虎相遇的結果。
西伯利亞虎以西伯利亞為基地足跡遍布歐亞大陸直至南亞次大陸,發展為孟加拉虎亞種、高加索虎亞種和華南虎亞種,只有大海阻止其進入美洲。部分個體橫渡南海進入印尼群島,發展為蘇門達臘虎亞種。從極寒到極熱顯示頑強的適應力,虎是單獨活動,只有繁期雌雄才有幾天相聚,由雌虎獨立撫養幼崽。說明虎的生存能力強於非洲獅。
非洲獅從非洲大陸北上進入阿拉伯半島又進入南亞次大陸。歷史上在印度發生過獅虎的競爭,雖然沒有留下文字記載,但是非洲獅退讓到印度西北一隅(稱亞洲獅),而孟加拉虎遍布南亞、東南亞是最終結果。
中國稀有虎種
最有傳奇色彩的是中國黑虎又稱蘭虎。清末被傳教士發現於西苑(與中國麋鹿同地),後向看守官員行賄得到兩張黑藍色虎皮。但一直不能得到活體,被認為是皇家圈養的變異個體,隨麋鹿在中國滅絕或不承認黑藍虎的存在。但是在上世紀70年代,一農民在京郊十三陵發現一隻黑藍色成年虎,70年代末在京郊密雲山區發現兩只黑藍虎幼崽,說明經過近70年戰亂在北京居然保存下黑藍虎種群,令人不可思議。可惜再沒聽說黑藍虎的後續消息。當地山民認為黑虎是明清皇陵的守護神,增加幾多神秘……。
❹ 護衛艦,驅逐艦,巡洋艦都是怎麼區分的
淺談巡洋艦、驅逐艦和護衛艦的異同
說到軍艦,我們會馬上想到威武的戰列艦,龐大的航空母艦和神秘莫測的潛水艦。也許我們對他們更加關注,但實際上,這些艦艇在世界海軍艦艇中還是少數。從普遍意義上來說,我們可以在海上看到的更多的是巡洋艦、驅逐艦和護衛艦。如何區分他們,幾乎可以說一個「永恆」的話題。如果你現在還不能區分他們,沒關系,關於區分軍艦的普及性文章100年前就已經有了。因為在非專業人士的眼睛裡面他們都差不多。就好像我們初次區分一個法國人和一個德國人一樣困難。所以,我們還是需要藉助一些輔助工具才能加以正確區分。希望下面的內容對您有所幫助。
一、簡單區分:
有一個笑話,在我們中間流傳:「對於世界海軍來說,巡洋艦是正室,天天供奉著不動;驅逐艦是***,經常性的使用;護衛艦是保姆,家裡的活兒都是她的。」當然,這是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但是還是比較形象的說出了這三種軍艦的大致用途。事實上,從使用情況上來看,巡洋艦作為主力艦種,只可用於大規模的海上作戰,一般意義上的沖突,是不會動用這樣昂貴的武器的;驅逐艦作為一支艦隊的主要力量,更多的是承擔多種任務,大規模的海上決戰、小范圍的海上沖突都需要她沖鋒陷陣;護衛艦則完全不同,國家日常海軍事務幾乎全部是她承擔,但是在備受關注的海戰當中卻無法找到她的蹤影。從外觀上來看,他們都有水面艦種,修長的艦身;艦體中部都有高大的艦橋,上面同樣是雷達天線林立,當然也少不了煙囪。需要注意的是由於現在世界各國的認識不同、使用不同,沒有形成一個相對統一的標准,造成我們無法從排水量上准確區分。縱觀海軍歷史,這也是正常的。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前,巡洋艦、驅逐艦是很容易區分的。主炮口徑、裝甲設置、艦體結構等指標就是區分的主要工具。截止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止,巡洋艦和驅逐艦的區分標准沒有改變。從嚴格意義來說,這個時代以前的巡洋艦和驅逐艦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有區別的艦種。軍事領域的導彈時代到來以後,巡洋艦和驅逐艦的區別開始逐漸變得模糊起來。至少目前還沒有一個比較准確的定義來描述今天的巡洋艦和驅逐艦,只能大約進行區分。排水量約8000噸以上,對空、對艦、和反潛武器搭載比較齊全、數量較大的一般可以稱為巡洋艦;反之,排水量不超過8000噸,對空、對艦、反潛武器搭載有比較明顯傾向性的,可以稱為驅逐艦。但是就這個含糊的標准也經常難以確定二十世紀80、90年以來服役的軍艦。
三種軍艦基本數據表
艦種 巡洋艦 驅逐艦 護衛艦
滿載排水量(萬噸) 0.5~3.0 0.35~0.85 0.3以下
艦長(米) 140~200 120~140 120以下
吃水(米) 10 4~8 3~7
航速(節) 30~35 30~35 30以下
續航力(海里) 5000~10000 4000~8000 3000~5000
抗風浪性(級) 9~12 8~10 8~10
1、巡洋艦:巡洋艦的起源是風帆時代的「快帆船」。作為戰列艦的伴隨者,它承擔著為整個艦隊巡邏、偵察、警戒、護衛,以及追擊的任務。當時還沒有巡洋艦這個正式的艦種名稱,戰艦類型比較簡單,按照火炮的多少還區分。皇家海軍六等級劃分法規定,快速帆船應該裝備38~50門火炮,排水量一千噸左右。從17世紀到19世紀,大約200年的時間里,快帆船幾乎沒有什麼變化,或者說沒有什麼顯著的變化。巡洋艦作為正式的艦種名稱出現是在19世紀中期以後,以克里米亞戰爭為標志。這場戰爭中,爆破彈徹底葬送了木製帆船,世界海軍開始著眼於戰艦裝甲化。接下來的一系列演變,出現了一些全新的名稱:快速巡洋艦、防護巡洋艦、裝甲巡洋艦等等。進入20世紀,隨著軍事科技的發展,世界海軍開始重新定位自己的戰艦,巡洋艦分成注重裝甲防護的裝甲巡洋艦和注重偵察警戒的輕巡洋艦。一次大戰以後,防空、反潛問題成為戰艦生存的一大障礙,加上一系列世界海軍協定,造就了巡洋艦成為一種發展比較全面的戰艦,同時規格也日趨統一,至少名稱上達成了一致:重巡洋艦、輕巡洋艦、輔助巡洋艦。第二次世界大戰標志著戰列艦的衰落,航母異軍突起。但是,作為海上指揮和攻守兼備的主力艦種,巡洋艦的地位得到了鞏固。冷戰的到來,造成巡洋艦發展出幾個分支。美國由於擁有眾多的航母戰斗群,巡洋艦就必須為脆弱的航母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因此,美國巡洋艦注重防空和反潛,尤其是反潛。20世紀50年代的導彈系統非常笨重,也只有巡洋艦可以裝的下。美國巡洋艦的意義就是航母的保護傘,一切戰艦的發展都「緊密團結在以航母為中心的作戰群周圍」,從而形成美國巡洋艦的發展模式。前蘇聯的巡洋艦則走了另外一條道路。由於航母的建造、使用必然是漸進的,漫長的,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的不斷積累和實踐,所以,為了能夠在短時間內對抗西方,前蘇聯海軍採取了「針對策略」。為了專門對付美國航母作戰群,蘇聯巡洋艦呈現專業化、武器集中化的發展趨勢,出現了導彈如林,天線如羽,火炮如刺的特徵形象,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結果。隨著這種發展的極端化,甚至出現了名為巡洋艦,實為戰列艦的核動力導彈巨艦「基洛夫」號(現在是「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攜帶各種導彈250枚之多,稱其為「武庫艦」也不為過。矛盾的發展是試相輔相成的。作為回應,美國推出了號稱世界最先進的巡洋艦,就是首次安裝了「宙斯盾」系統的「提康德羅加」。需要指出的是,「宙斯盾」系統不僅僅是我們知道的相控陣雷達系統,他實際是由相控陣偵測系統、指揮系統、武器控制系統、戰備檢查系統、導彈控制系統、反潛系統、電子干擾系統等幾大系統組成。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巡洋艦,原因在於,美國認真考慮了新的作戰環境,面對如此眾多導彈形成的飽和攻擊,任何單艦都不可能形成有效的防禦,這方面美國有切身體會——神風。因此,需要統籌安排,需要全面指揮。電子技術的發展使這個設想成為可能。需要注意的是,美國也認識到了航母的致命缺陷,在出現「宙斯盾」的同時,「戰斧」也被搬上了巡洋艦,這種遠程打擊能力的提高,標志著現在的航母作為一種軍艦開始走向滅亡。
中等發達及其以下國家,是沒有能力挑戰超級大國的海權霸主地位的(至少表面上不能這樣做),作為水面標志性艦種的建造是非常令人敏感的。所以,這些國家採取「曲線救國」的辦法,轉而製造驅逐艦和輕型航母來代替巡洋艦遂行任務。這樣的直接結果就是,巡洋艦成了海上大國的標志產品,換句話說,誰擁有了新巡洋艦就是向海權大國的挑戰信號。
2、驅逐艦:在現代世界海軍,驅逐艦才是艦隊的中堅力量。這種「海戰多面手」真是忙得不亦樂乎,又要管水面作戰;又要管水下偷襲,還要照顧天上的蒼蠅和身邊的陸戰隊兄弟,更要參加「別人」不怎麼愛乾的各種諸如,掃雷呀、護漁呀等等。真是忙暈了,現在好了,大家正在考慮驅逐艦下崗的問題,准備讓他直接告老還鄉。說起來,驅逐艦的誕生還是很單純的。19世紀末期,魚雷艇的出現,簡直是要了世界海軍首腦們的命。這種小巧靈活攜帶致命武器的快艇,令大型戰艦防不勝防,束手無策,只能被動挨打。於是乎,一種專用驅逐魚雷艇的快速艦艇出現了,這就是「魚雷艇驅逐艦」,現代驅逐艦的老祖宗。英國不愧是老牌的海上帝國,現代的多種「新艦種」都是誕生在那裡,這才是海權國家應該具備的素質和能力。不過,當時的驅逐艦基本屬於小驢兒,噸位太小,也就幾百噸而已。到了一次大戰前夕,驅逐艦有了新的任務,就是用魚雷攻擊對方主力艦隊,從此,驅逐艦的新名字有了,叫「雷擊艦」。同時,驅逐艦的排水量也開始逐步增加,但是受到動力系統的限制,一般保持在1000~2000噸之間。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驅逐艦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的驅逐艦,排水量普遍超過2000噸。因為武器被大量的搬到了上面,魚雷發射裝置從單管發展到了三管,甚至到了五管,主炮口徑也成倍擴大,從75毫米直接擴大到130毫米,數量也隨之增加,達到了5~6門,還是「雙黃滴」。航速也增加到了30~35節。事實上,這一時期的驅逐艦叫做「獵犬」是比較恰當的。在整個二次大戰中,面對強壯如老虎獅子的重型戰艦,多數情況下,驅逐艦的作用變得至關重要,而且是壯觀慘烈的。他們不畏強敵,勇猛沖鋒,雖然明知自己會九死一生,但仍然毫不猶豫的沖上去。在海軍官兵當中,有過驅逐艦服役歷史的人常常將此引為驕傲。沒有大戰艦相對舒適的生活環境,面對著更加險惡的海上風浪,這才能真正鍛煉出一個合格的軍人!令人遺憾的是,今天的軍事愛好者們,往往更加偏愛那些塊頭大的傢伙,而對於在驅逐艦上默默無聞的英雄們,反而很少關心。其實,仔細閱讀戰史,你就會發現,沒有驅逐艦,幾乎沒有勝利的可能。
大戰之後,驅逐艦的建造速度相對緩慢,但是技術和質量的水平卻要高出很多。電子設備越來越精良,武器系統越來越全面,船體結構越來越強化,排水量也越來越大。然而採用了新型的動力設備和新材料、新製造技術,驅逐艦的航速並沒有降低,也沒有病態的提高,而是穩定在33~36節之間,這是為了增強適航性的結果,也是考慮到遠洋能力的提高。70年代以來的驅逐艦,續航力普遍達到5000~8000海里。與巡洋艦不同的是,驅逐艦本來就定位在多用途戰艦上,因此,世界各國海軍在製造驅逐艦時,考慮的都比較全面(畢竟不是打仗,所以比較從容)。美國的「伯克」、前蘇聯的「現代」都是比較突出的典範。「伯克」甚至安裝了「宙斯盾」,當然她的排水量也大得驚人,有8500噸,以及達到了巡洋艦的標准,所以,也有人稱「伯克」為DLG——驅逐艦領艦,不無道理。總的來說,現代驅逐艦是承上啟下的艦種,介乎於大小戰艦之間,倍受各國關注。可以這樣說,對一個國家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的判斷,看一看該國製造的驅逐艦就可以知道;對一個國家海軍戰略運用的判斷,看一看該國製造的驅逐艦就可以知道。
3、護衛艦:這種戰艦是古老而年輕的。為什麼這樣說呢?現代意義上的護衛艦,最早出現在日俄戰爭時期(1904年),這些500噸級的小軍艦,無法參加主力會戰,但是,由於當時特殊的作戰環境需要,用於近海防禦還是比較勝任的。因此,在這場戰爭以後,世界各國的海軍可是認真考慮製造一種用於保護港口和近海的專用艦艇。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潛艇的刺激,迫使英國製造了一大批專門護衛船隊的戰艦,當然在戰爭時期,製造出來的武器越快越好,只要能夠滿足一定的需要就趕緊拿出來用。雖然,在當時還沒有專門的名稱來界定這種軍艦,但是,這種排水量小(1000噸左右),武器裝備簡單,主要任務是反潛的小型戰艦,還是滿足了需要,所以在戰後,這種戰艦不但,沒有停止發展,反而得到提高;同時,由於一系列海軍協定的限制,各國海軍也開始在重型戰艦以外的艦種上打主意。二戰海戰幾乎就是一戰的翻版,美國的反潛辦法是製造大量的護航航母(家大業大,有的是洋蠟),英國人就找出了護衛艦。美、英雙方在大西洋航線上投入了大量海軍兵力,按照大約1:5的比例(一艘護航航母外加5艘護衛艦),對往來運送船隊進行護航,有效抑制了德國的潛艇狼群。也就是在這個時期,護衛艦終於正式確定下它的地位。到了二戰以後,護衛艦已經作為驅逐艦的正式助手,大量加入了世界各國的海軍。承擔的任務也越來越多,包括反潛、防空、掃雷、警戒、偵察、支援兩棲作戰等等。護衛艦的排水量也越來越大,20世紀70年代美國製造的「佩里」級護衛艦更是達到了4100噸,成為最大的護衛艦(暈,這簡直就是驅逐艦,美國人也是很賴皮的,也就難怪它的小弟日本兒要學他呢,呵呵)。
然而,英國人不能認同別人比自己高明,這和某些國內人物的心態是一樣的。於是,英國人開始追根求源,找到護衛艦是英國人的發明(唉!這種老傳統還真是……)。英國人認為,護衛艦的起源是一種裝大炮的帶帆和槳的戰船,查看一下韋氏大辭典,找到Frigate這個詞,就是這樣的解釋。其實,16世紀英國的商用船隻都可以叫做Frigate,這是因為,當時的英國在海軍方面來說,是軍民不分的,商船隨時可能變成軍艦,別忘了,那是大航海時代,一張私掠許可證可以解決很多問題(玩兒這個游戲的人就知道,嘿嘿)。英國人信誓旦旦的說,世界上第一艘護衛艦是1757年下水的「南安普敦」號,其實當時根本沒有這個名稱,更多的叫法是「巡航艦」,畢竟,當時連巡洋艦也沒有明確界定出來,哪裡來的護衛艦呢?在風帆時代,巡航艦、巡防艦、快帆船基本說的都是一個類型的船隻,那就是擁有雙層甲板,三根桅桿,安裝20~40門火炮,排水量1000噸左右的船隻,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速度快,可以遂行戰區偵察、遠洋搜索、護衛商業船隻等任務。這和現代意義上的護衛艦在任務上是接近的,但是,區別還是很大的。
20世紀末期,護衛艦已經是一種主力艦種了,一些中等發達國家非常關注護衛艦的發展。希望發展出一種小巧靈活、裝備全面的艦種,護衛艦當然是他們的首選。從世界范圍來說,德國的護衛艦,製造精量,性能均衡,是世界公認的品質最好的護衛艦(就是價格貴了點,一般國家購買得咬牙)。美國的護衛艦被認為是比較出色的艦隊護衛艦(注意關鍵詞是艦隊),而前蘇聯護衛艦一般來說屬於海上「突擊炮」,注重火力,航程短小。進入21世紀以來,護衛艦越來越全面化,排水量也迅速增加(不到4000噸你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護衛艦還偏重於專業化和兩極化(輕型、大型),但是這一艦種艦將很快發展成為一種非常全面的、適合中等距離的綜合戰斗艦種,隨著海軍艦種大革命的到來,護衛艦代替驅逐艦成為重要水面戰鬥力量也將不會遙遠了。
三、未來展望:
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就是,現在我們已知的海軍艦種將會不可避免的慢慢融合,最終消失。在將來50年,巡洋艦的主導地位不會發生動搖,雖然絕對數量會急劇減少,但是相對質量會成倍提高。比如,隱身性、高能火炮等等。其實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巡洋艦的指揮中心作用,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還沒有可以代替的新艦種。不過,隨著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巡洋艦的排水量會越來越小,並最終和護衛艦一起,擠占驅逐艦的位置,然後逐漸消失。不必感嘆,這是必然的,而且,在諸位的有生之年是看不到的,嘿嘿嘿。按照目前驅逐艦的發展趨勢來看,未來五十年裡,驅逐艦將會和巡洋艦相互融合,排水量、使用目標等等,已經越來越接近;兩者的差別越來越小,最終會結合出一種偏重於指揮的多功能中型水面艦種,來統一協調各種作戰任務。驅逐艦的原有任務,將被另外一種戰艦——護衛艦取代,而護衛艦這個名字也不會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