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戰期間,為何蘇聯和英國要瓜分伊朗
伊朗的戰略位置極其重要,在傳統上是英俄大博弈的主要角逐地,在1907年英俄協議後也被兩國視為禁臠,不容第三國染指。 二戰爆發後,禮薩汗宣布伊朗中立,但並未限制德國在伊朗的活動。即使蘇德戰爭爆發後,仍不接受一些有遠見的臣屬關於要伊朗宣布站到反法西斯同盟一邊的意見。蘇聯政府多次向伊朗要求取締德國特務的活動,而禮薩汗也並未採取必要的措施 。英國想要伊朗的石油資源,蘇聯想要伊朗的出海口,因為蘇聯的出海口都在北冰洋和北太平洋,南方沒有出海口。
二戰結束之後,1946年3月2日,當初英蘇和伊朗三國同盟條約規定的佔領時限到來。英國軍隊按照協議撤出了伊朗。在二戰結束之後,英帝國已經自在崩潰邊緣,佔領伊朗對英國確實沒有太多的價值了。但蘇聯這時已經看到了冷戰即將來臨,而自己撤出之後,巴列維政權肯定會被美國控制。所以蘇聯盡管在3月3日也撤出了自己控制的最大城市大不里士,但卻顯得非常不情願。他們以伊朗境內存在對蘇聯的安全威脅為由,撤軍行動進行的非常緩慢。而伊朗這時當然也得理不讓人,在美國的支持下,向聯合國安理會提出抗議。但很明顯聯合國安理會是沒法對蘇聯這個常任理事國採取任何懲罰措施的,不過蘇聯還是感到了壓力,在3月24日答復會盡快撤出。當年4月,蘇聯和伊朗達成協議,伊朗許諾將其北部油田的開采權長期租借給蘇聯,5月蘇軍完全撤出了伊朗領土。
② 兩伊戰爭的起因經過結果
兩伊戰爭中國支持誰
呃這個怎麼說呢?
總的來說最開始美還是支持伊拉克的
而蘇最開始支持伊朗
但是有意思的是五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在戰爭中均向雙方出售了武器。
蘇聯出於削弱美國在中東地區影響力的目的,支持反美的伊朗;
同時伊拉克也是蘇聯武器的老主顧,蘇聯向雙方出售的武器包括坦克、飛機、輕兵器。
在戰爭後期,雙方在襲城戰中使用的地對地戰術導彈,都是由第三國轉運自蘇聯。蘇聯是兩國最大的武器供貨商。
除了直接出售武器外,蘇聯還幫助訓練伊拉克飛行員。
並派遣一批顧問團駐扎在伊拉克,
在戰爭初期伊拉克空軍的米格25戰機基本全部由蘇聯顧問駕駛。
美國在初期表現出明顯支持伊拉克的姿態,
甚至可能縱容乃至援助伊拉克使用化學武器,
但是到了戰爭後期,由於擔心伊拉克力量膨脹和其他諸多原因,
美國暗中向伊朗出售武器,並爆發了與之相關的伊朗門事件。
中國則同時向伊朗和伊拉克出售了包括坦克、反艦導彈、戰斗機在內的許多武器裝備。立場基本不明確,呵呵
法國為了保證能從伊拉克獲取石油和同海灣地區維持良好的關系,
向其出售了反艦導彈、戰機、武裝直升機。
英國也通過第三方國家如新加坡、南非等向戰爭雙方輸出了武器彈葯。
至於戰爭結果,應該算是兩敗俱傷吧
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
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
伊拉克和伊朗分別同意了聯合國的停火決議,
但直至1988年8月20日雙方才正式停止戰斗。
兩伊戰爭的地面戰爭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80年9月戰爭爆發後開始到81年9月伊朗展開阿巴丹反擊戰為止,這一階段伊拉克陸軍入侵伊朗,戰爭多在伊朗境內進行。
第二階段,從81年9月到84年3月伊朗數次攻擊結束為止,這一階段伊朗掌握了戰爭主動權,完成了從戰略防禦到戰略進攻的轉變,將戰役從伊朗境內轉移到伊拉克境內,一度威脅到了伊拉克首都巴格達。
第三階段從84年4月直到戰爭結束,雙方互有攻守,地面戰場基本保持僵持,戰爭成為了消耗戰。
兩伊戰爭中國賺了多少錢
美國人贏了,兩個國家誰都沒贏!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至此兩伊戰爭全面爆發。
自從戰爭爆發後,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別是阿拉伯國家的密切關注。
伊拉克在從蘇聯獲得了很大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則提供了經濟援助。另外,美國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自1985年起,美國在出售給伊拉克武器的同時也出售給伊朗。這引發了後來里根政府的伊朗門事件。
所以說美國在兩伊戰爭中倒賣軍火,大發殺人的血腥財。
在戰爭中,伊拉克為了盡快獲勝,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劑在內的化學武器,卻沒有受到指責。
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30萬、傷60萬,直接損失是3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而美國憑藉此次戰爭,利用伊拉克一舉擊潰了伊朗,使伊朗的國力大減。隨後,美國翻回頭收拾伊拉克,在1990年指使科威特挑起了海灣戰爭,制裁了薩達姆。2003年,美國最終以它賣給伊拉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借口,成功剿滅了伊拉克。由此觀之,美國人不費一兵一卒使兩伊淪為手下敗將,手段不可謂不高!
③ 英蘇入侵伊朗入侵的背景
英蘇入侵伊朗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與伊朗的中立立場:
英國對德海上封鎖與伊朗貿易受阻:
德國在歐洲勢力的增強與伊拉克政變:
英國對伊拉克政變的反應與佔領:
英蘇協議的達成與伊朗戰略價值的凸顯:
伊朗國王對局勢認識不足:
綜上所述,英蘇入侵伊朗的背景是復雜的,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伊朗的中立立場、貿易受阻、德國勢力的增強、伊拉克政變、英國的反應、英蘇協議的達成以及伊朗國王對局勢的認識不足等多個方面。
④ 英蘇入侵伊朗的戰爭背景
伊朗在傳統上是英俄大博弈的主要角逐地,在1907年英俄協議後也被兩國視為禁臠,不容第三國染指。但是由於飽受英俄干涉之苦,伊朗的親德情緒甚為強烈。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15年4月,德國駐波斯布希爾城的領事,有「波斯的勞倫斯」之稱的瓦思穆斯(Wilhelm Wassmuss,1880—1931)將波斯南部的游牧部落爭取到自己一邊,在親德的波斯憲兵隊的幫助下建立游擊隊,掃盪了法爾斯省的英軍,攻佔設拉子城。在德國和土耳其間諜的煽動下,波斯西南部的阿拉伯游牧部落還切斷了馬斯傑德·蘇萊曼和阿巴丹之間的幾處主要輸油管道,致使英波石油公司的石油運輸停頓了4個月。為了對抗德國和土耳其的威脅英國和俄國則共同出兵波斯,兩國軍隊1917年4月2日在波斯的克爾曼沙赫會師。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波斯的哥薩克旅副指揮官禮薩汗在1921年發動政變,推翻愷加王朝,在1924年建立了巴列維王朝。巴列維王朝建立後,禮薩汗國王與德國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1925年,伊朗皇家空軍向德國的容克公司采購了第一批3架Ju F-13型飛機。1927年,德國漢莎航空公司取得了在伊朗全國專營郵政運輸的特許權。1928年,德國公司承包了伊朗北方鐵路的修建工程。1930年,德國人受聘為伊朗國家銀行的經理。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台。納粹宣傳部門此後大力渲染德意志人和伊朗人同屬雅利安民族,兩國都要反對英國的奴役,都要反對共產主義的擴張。德國利用伊朗來威脅英屬印度和蘇聯的南部腹地,伊朗則用德國來防備宿敵英蘇,更想利用德國的先進技術和專家來推進伊朗的現代化。兩國有共同的戰略利益,因此德伊關系越來越密切。到1936年,在伊朗工作的德國專家已經超過5000人。伊朗軍隊的火炮、步槍、手槍等武器裝備全由德國製造,德黑蘭大學和其他一些高等院校也由德國人管理。漢莎航空公司開辟了從柏林到德黑蘭的直達航線,數以千計的伊朗學生去德國留學。德國使館向伊朗國家圖書館捐贈了大量宣傳印刷品和圖書,並在德黑蘭設立了宣傳中心。
除此之外,德國和伊朗的經濟合作也增長迅速。1937年,德國在伊朗的對外貿易中僅次於蘇聯,居於第二位,次年即躍升為第一。伊朗向德國出口羊毛、棉花、鉛礦、錫礦、水果和優質的皮貨,進口各種機器、電訊器材、汽車、鐵軌和鐵路設備、化工產品和葯品。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伊朗隨即宣布中立。此後英國對德國展開海上封鎖,伊朗與德國的貿易往來一度中斷,後來兩國轉經蘇聯進行貿易。
到1941年春天,德國已經幾乎佔領了整個歐洲。當年4月1日,伊拉克親德的「金方陣」軍官集團發動政變,廢黜首相和攝政,由民族主義情緒強烈的拉希德·阿里掌握政權。新政府得到蘇、意、日、沙特的承認,與德國復交,並要求英軍撤出伊拉克。5月,德軍攻佔克里特島,並從維希法國手中接管了敘利亞的機場。一時間,英國在近東和中東的利益岌岌可危。
為了保護中東和蘇伊士運河的安全,以及確保英波石油公司對伊朗西南部油田的控制,英國對伊拉克政變做出了激烈的反應。4月18日,正要調往遠東的第10印度師一個旅和一個炮兵團在巴士拉登陸,此外約旦的「阿拉伯軍團」也開入伊拉克。5月2日,英國飛機開始轟炸包圍哈巴尼亞基地的伊拉克軍隊。此後兩個星期中,後續的英印聯軍部隊源源不斷地在巴士拉登陸,5月29日,英軍佔領巴格達,拉希德·阿里和「金方陣」軍官集團成員逃往伊朗、敘利亞和沙烏地阿拉伯。
佔領伊拉克的英軍由奎南中將(E.P.Quinan)指揮。他們的任務是確保盟國在伊拉克的交通線,並保障石油的供應。1941年5月底,印度武裝部隊總司令奧金萊克爵士和中東英軍總司令韋維爾將軍在巴士拉會見,並磋商進一步佔領中東的行動計劃。6月初,英軍和自由法國部隊聯手佔領了敘利亞和黎巴嫩。
1941年6月22日,德國向蘇聯發動突然進攻。在德國的猛烈攻擊下,7月12日,英蘇達成協議,兩國在對德戰爭中給予對方必要的幫助,不得到另一方的同意,絕不單獨媾和。英國還同意立即向蘇聯提供其急需的第一批軍火武器和葯品。
當時蘇聯遠東的港口皆處於日本海軍的嚴密監視之下,日本事實上已在1940年9月與德國結盟,只是尚未直接參戰。而且這些港口遠離蘇聯西部的戰線,漫長的西伯利亞大鐵路存在運力不足的問題。盟國若通過北冰洋向摩爾曼斯克運送援助則更加危險,因為滿載軍火的船隻很容易受到以挪威為基地的德國潛艇和飛機的攻擊。再者,當時摩爾曼斯克港口條件甚差,鐵路運輸不便,若要從速擴建港口,則是臨渴掘井。從地中海和黑海向烏克蘭運送援助的通道同樣危險,而且土耳其關閉了達達尼爾海峽,盟國護航隊若要強行通過,勢必遭到土軍的激烈抵抗,很可能還由此召來已經佔領希臘和保加利亞的德軍干涉。
因此,盟國在1941年夏天能馬上使用的唯一一條援助蘇聯的路線,就是從波斯灣港口出發,經縱貫伊朗的鐵路,抵達巴庫和裏海。顯而易見,伊朗成為聯結蘇聯與英國的戰略通道,而當年4月發生在伊拉克的親德政變意味著兩國今後決不能容許德國人在這條戰略通道附近存在。禮薩汗國王對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估計不足,最後終於鑄成大錯。
⑤ 二戰中的伊朗,為何會被蘇聯與英國聯合夾擊
1. 伊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列強爭奪的焦點。其北部與蘇聯接壤,南部則鄰接英國殖民地,這使得伊朗長期受到蘇聯和英國的影響。
2. 盡管伊朗在戰爭期間試圖保持中立,但其內部政策卻引起了英國和蘇聯的擔憂。伊朗國王禮薩·汗對德國表現出了友好的態度,這讓英國和蘇聯感到不安,擔心伊朗可能成為德國的南部戰線。
3. 1941年8月,英國和蘇聯向伊朗提出要求,要求其驅逐所有德國公民並關閉德國大使館。禮薩·汗拒絕了這個要求,他認為盟國不會因為道德考慮而侵犯一個中立國家的領土完整。
4. 英國和蘇聯隨後選擇了不宣而戰,對伊朗發動了突然進攻。1941年8月25日,蘇聯軍隊越過邊界,迅速佔領了伊朗北部地區。蘇聯的進攻是突然的,伊朗軍隊大多數時候都未能有效抵抗。
5. 在蘇聯的進攻中,蘇聯空軍對伊朗城市進行了轟炸,以威嚇伊朗軍隊和平民。轟炸造成了伊朗平民的傷亡,其中包括在大不里士、拉什特和德黑蘭郊區的空襲中喪生的人數。這些行動顯示了蘇聯對伊朗的軍事行動不僅迅速而且具有破壞性。
⑥ 兩伊戰爭的原因和影響(說簡單點)
1.美國當時執行親伊拉克,制裁伊朗.而蘇聯也公開支持伊拉克.目的;為得到伊拉克的石油和交通控制權,打擊革命後的伊朗.
2.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亞洲西部的阿拉伯國家。兩國相鄰,共同邊界綿延1200公里,長約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邊界。長期來兩國存在著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沖突.(兩伊邊界全長1 280千米,其中最南端以阿拉伯河為界。阿拉伯河對兩伊來說都是重要的水道。兩伊的大油田、大油港和主要煉油廠都集中在這條河的兩岸。阿拉伯河還是伊拉克唯一的出海口。兩國在阿拉伯河的主權問題上長期存在爭議。1975年3月兩國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簽訂邊界協定,規定這段邊界以主航道中心線為界。當時在伊拉克掌握實際權力的是革命指揮委員會副主席薩達姆·海珊,在伊朗當權的是國王禮薩·巴列維。但到了1978年,伊朗國內政局發生了極大變化,什葉派宗教人士發動的伊斯蘭革命席捲全伊朗。1979年4月1日,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伊朗長達2 500年的君主制終結.)
3.宗教問題和政權問題.伊朗90%的居民系伊斯蘭教什葉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系伊斯蘭教的什葉派。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伊斯蘭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伊斯蘭革命」,推翻伊拉克現政權建立「伊斯蘭共和國」。
4.伊拉克對庫爾德人態度實行雙重標准,對內鎮壓庫爾德人的非法分裂行為.對伊朗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
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兩伊戰爭就全面爆發了。在戰爭開端,伊拉克占據優勢,但後來伊朗進入伊拉克領土,美國和蘇聯開始援助伊拉克,使戰爭陷入僵局.
從1980年9月到1988年8月近八年的戰爭使兩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和國民經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伊朗死傷60多萬,伊拉剋死傷40多萬。無家可歸的難民超過300萬。兩國石油收入銳減和生產設施遭受的破壞損失超過5400多億美元。估計兩伊在這場戰爭中至少損失9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戰爭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30萬、傷60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 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 000億美元。
戰後,美國在中東地位進一步鞏固,而伊朗實力嚴重削弱.蘇聯在該地區影響力下降.在戰爭後期,美國介入戰爭,派軍艦進入波斯灣.並空襲伊朗油輪和擊沉擊傷多艘伊朗軍艦.而伊拉克空軍飛機在1986年重創美軍佩里級護衛艦"斯塔克"號,是一個伊拉克企圖擺脫美國的信號.最終,伊拉克在戰爭結束不久進軍科威特,導致海灣戰爭.
http://bk..com/view/16849.htm
⑦ 20多萬蘇聯軍隊佔領了伊朗,為何最後不得不全面撤軍
因為有一半被流放了,一半被俘虜了。
9月17日,英國蘇軍進入德黑蘭,其中一半被俄羅斯在西伯利亞俘獲,另一半被英國流放到澳大利亞。日本的例子就在眼前。蘇聯一次又一次地稱重它,最後不得不在1946年6月從伊朗撤軍。此後,伊朗巴列維王朝將美國視為保護者,美國也將其視為伊朗。作為中東的重要盟友。直到伊斯蘭通用汽車公司爆發和巴列維王朝成員被驅逐出伊朗,美伊關系才變得更糟。
⑧ 二戰中的伊朗,為何會被蘇聯與英國聯合夾擊
因為伊朗的地理位置太特殊了,誰都想要。
為了推翻里禮薩·汗的統治,英軍選擇不宣戰而突然發動進攻。 8月25日零時,蘇聯開始入侵伊朗。由諾維科夫將軍指揮的一支可容納2000人的蘇聯機動部隊越過亞塞拜然南部納希切萬地區的邊界河阿拉斯,進入伊朗領土。他們迅速佔領了馬庫和霍伊,然後一路向東進攻。面對蘇維埃的突然進攻,大多數沒有準備的伊朗部隊在營房中解除了武裝。為了威嚇伊朗軍隊和平民並放棄抵抗,蘇聯飛機在入侵伊朗的那天轟炸了大不里士,拉什特,第二天轟炸了德黑蘭郊區,為期兩天的空襲共殺死了83名伊朗平民和12名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