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伊朗為什麼怕以色列
伊朗並非怕以色列,而是在與以色列的沖突中需謹慎行事,原因如下:

- 美國因素:美國長期是以色列的堅定盟友,在軍事援助、情報共享和外交支持等方面為以色列提供全方位幫助。美國的支持給伊朗帶來巨大壓力,使其在考慮與以色列全面戰爭時,不得不慎重考量美國的態度和可能採取的行動。
- 軍事實力差距:以色列的軍事裝備和軍事技術較為先進,其在軍事研發、情報收集等方面能力較強。相比之下,伊朗雖然軍事力量也不容小覷,但在某些方面與以色列存在一定差距,這使得伊朗在沖突決策時更為謹慎。
- 國際影響:戰爭會帶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也會對地區和國際局勢產生重大影響。伊朗需要考慮國際社會的反應和輿論壓力,避免因與以色列的沖突引發更廣泛的國際問題。
- 國內穩定:大規模戰爭可能影響伊朗國內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伊朗需要維持國內的正常秩序,保障民眾的生活,因此在處理與以色列的關系時會權衡利弊,謹慎行事。
㈡ 伊朗為什麼不敢和以色列開戰
伊朗不敢與以色列開戰,主要有軍事、經濟、外部勢力和內部穩定等方面的原因。
- 軍事力量差距:以色列的軍火庫,尤其是空軍和精確打擊能力,有美國在背後撐腰,領先伊朗一大截。其F - 35隱身戰機飛進伊朗領空,伊朗現有的防空系統很難攔截。而且伊朗主力導彈誤差大,難以打中移動目標,導彈部隊訓練也跟不上。
- 經濟狀況不佳:伊朗多年受西方制裁,石油出口受限,經濟困難,財政赤字大,貨幣貶值、物價飛漲、失業增多。而打仗需要大量資金,當前經濟狀況使伊朗難以承受與以色列的大規模戰爭,否則可能導致石油收入斷絕、糧食短缺和社會動盪。
- 外部支持變化:以前伊朗在中東的「小夥伴」如今各有難處,敘利亞要求先付款才允許過境,真主黨缺錢減少對以色列的火箭彈發射,胡塞武裝與伊朗關系變淡。相反,美國正在拉攏沙特、阿聯酋等國,形成對伊朗的新包圍圈。
- 內部局勢復雜:伊朗是政教合一國家,國內教士集團、革命衛隊、改革派等各種勢力暗流涌動。戰爭一旦失控,國內矛盾可能激化,影響政權穩定。伊朗執政者為維持國內穩定,不敢輕易發動與以色列的全面戰爭。
- 美國因素:伊朗清楚一旦與以色列全面開戰,美國大概率會直接介入。美軍在中東的軍事基地和航母戰斗群會對伊朗構成巨大威脅,伊朗難以承受美以聯手的打擊。
㈢ 面對以色列的空襲,伊朗為什麼不敢主動還擊以色列
1. 伊朗面對以色列的空襲並未採取直接軍事還擊,這主要是因為以色列擁有美國的大力支持。
2. 盡管伊朗公開表示反對以色列的猶太人政權,並曾威脅要消滅以色列,但實際上,伊朗在對待以色列的問題上更多是口頭上的強硬。
3. 今年以來,以色列對伊朗在敘利亞的軍事目標實施了多次空襲。伊朗雖然對此表示抗議,但並未採取主動的軍事行動來反擊以色列。
4. 伊朗之所以不對以色列的頻繁空襲行動進行還擊,原因有幾個方面。首先,伊朗與以色列背後的支持力量懸殊。美國對以色列的堅定支持是以色列能夠如此大膽行動的關鍵。相比之下,盡管伊朗得到了俄羅斯的支持,但這種支持與美國的支持相比較弱。俄羅斯支持伊朗也是出於自身利益考慮,並非完全為了伊朗的利益,只要以色列不對伊朗本土發動攻擊,俄羅斯可能會對此事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
5. 其次,地理位置也對伊朗構成了一定的制約。伊朗與以色列之間相隔多個國家,如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和約旦等,這些國家都是美國的盟友。以色列的飛機可以通過這些國家的領空前往伊朗,而這種路線對伊朗飛機來說則存在被攔截的風險。此外,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之間的敵對關系也使得伊朗在軍事上難以採取行動。
綜上所述,由於這些復雜的內外因素,伊朗在以色列的空襲面前選擇了避免直接軍事沖突的策略。
㈣ 為什麼伊朗不敢跟以色列開戰
伊朗並非不敢與以色列開戰,只是在多方面因素制約下顯得較為克制。具體原因如下:
- 軍事力量差距:以色列的軍火庫,尤其是空軍和精確打擊能力,有美國在背後撐腰,領先伊朗一大截。其F - 35隱身戰機飛進伊朗領空,伊朗現有的防空系統很難攔截。此外,伊朗主力導彈誤差大,關鍵零部件靠走私,導彈部隊訓練量不足,年訓練量還不到以色列的十分之一。
- 經濟狀況不佳:打仗需要消耗大量資金,而伊朗多年受西方制裁,石油出口受限,經濟困難,財政赤字大,貨幣貶值、物價飛漲、民眾生活艱難、失業率上升。若與以色列開戰,石油收入可能徹底中斷,糧食供應也可能出現問題,社會會更加動盪。
- 盟友支持減弱:過去伊朗在中東的盟友如黎巴嫩真主黨、葉門胡塞武裝等,如今各有難處。敘利亞要求伊朗先付款才允許過境;真主黨缺錢,減少了對以色列的火箭彈發射;胡塞武裝與伊朗關系變淡,轉而尋求俄羅斯的武器支持。而美國正在拉攏沙特、阿聯酋等國,對伊朗形成新的包圍圈。
- 擔憂國內動盪:伊朗是政教合一國家,政權害怕外部戰爭沖突引發的國內動盪。強大的敵人會拖垮自己,而專制國家一旦被拖垮,內部就會出現問題。
㈤ 伊朗為什麼不敢反擊以色列
伊朗並非不敢反擊以色列,只是反擊會有所顧慮,主要有以下原因:
- 國內政治與社會穩定因素:伊朗是政教合一國家,最高權力掌握在宗教領袖手中。外部戰爭沖突可能引發國內動盪,強大的敵人如以色列會拖垮自己,進而導致內部出現問題。而且伊朗內部意見不一致,妥協派占上風,現任總統企圖與美國和解以換取放鬆制裁,這也影響了伊朗反擊的決心。
- 軍事力量對比:以色列背靠美國,軍事力量強大,歷史上單挑整個中東而不敗,號稱「中東小霸王」。以色列陸軍電台稱曾對伊朗境內目標發動5輪襲擊,約200架戰斗機參與行動,使用330枚彈葯襲擊約100個目標。此外,以色列特工還在伊朗境內建立發射自殺式無人機的基地,部署精確制導武器和車載打擊系統,摧毀伊朗一些防空設施。相比之下,伊朗缺少類似美國對以色列那樣強大的支持者,俄羅斯不會出兵相助,中國秉持勸和降溫策略。
- 國際政治與外交壓力:聯合國旨在維護各國領土與主權,雖允許國與國之間擦槍走火,但不允許滅國戰爭。伊朗反擊若引發大規模戰爭,可能面臨國際社會制裁。此外,美國的威脅和支持慫恿了以色列,世界原子能機構譴責伊朗違反核擴散條約,也為以色列打擊提供了口實。
- 自身戰略考量:以色列建國後與阿拉伯國家沖突不斷,中東形成三國殺格局。對以色列來說,此時消滅伊朗並非最佳時機,因為與伊朗開戰可能使遜尼派國家得利,伊朗也清楚這一點。而且伊朗所謂的「家大業大」,有所顧忌,其海外人員擔心戰爭損失。同時,伊朗過去對以色列的打擊「表演」味道濃厚,未打痛以色列,導致自身威懾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