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伊朗旅遊最佳季節
伊朗旅遊最佳季節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坐落在亞洲西南部,與土耳其和伊拉克為鄰,首都德黑蘭是西亞最大的城市。對於很多人來說,與伊朗相關的關鍵詞或許是「石油」、「動亂」、「革命」和「不安全」,但要知道,兩伊戰爭前,每年赴伊朗旅遊的人數有數百萬。
這個古代的波斯帝國能展現給世人的旅遊資源,不僅僅是有形的,德黑蘭帶來的古老與現代的沖擊感、伊斯法罕精美的清真寺散發出的歷史滄桑感、設拉子的古波斯風采和亞茲德神秘的拜火教氣息,都值得感知。
蜂蜂說伊朗
Kengine說:當真切接觸到這個國家的時候,我才知道,我要用新的思維去感受:這個國家很安全,安全到你不需要有任何戒備;這里的人民很熱情,熱情得像火一樣,讓你受寵若驚;這里的文明很古老,古老到需要你重新學習歷史;這里的信仰很虔誠,虔誠到你不能再輕視這個民族;這里的風景美麗誘人,讓你駐足靜靜品味……這里的一切,都不是我之前想像中的樣子。
大咔嚓說:這個國家不是很多人想像的戰火紛飛滿目瘡痍,這里有燦爛的文明和悠久的文化,伊朗人民熱情、自信,有信仰、有修養,他們內心純凈,他們有明亮的眼睛,他們每天禱告很多次,他們熱愛和平。我們只需要做聽眾和觀眾,欣賞伊斯蘭世界。
地理與分區
伊朗位於亞洲西南部,國土面積164.5萬平方公里,鄰國為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土庫曼,土耳其和伊拉克(西),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東),屬高原國家(900-1500米之間)。西部和西南部有扎格羅斯山脈,東部是乾燥的盆地,形成許多沙漠。北部裏海和南部波斯灣、阿曼灣沿岸一帶為沖擊平原。裏海是世界最大的鹹水湖,南岸屬伊朗。
行政區劃:全國劃分為27個省,500個區,最小單位為鄉。
最佳旅行時間
伊朗四季分明,春秋兩季氣候溫和,是最佳旅遊季節(4月中旬-6月;9月底-11月初),溫度在15℃左右,天氣晴朗,適合拍照,不幹燥;南方的城市夏天更熱一些,沙漠地區有時白天的平均氣溫能達到38℃,要做好充分的防曬補水準備。
對於中國遊客,考慮到假期出行因素,在冬天去伊朗比較好,盡量避免7-8月去旅行。
需要注意的是,每年3月底伊朗為慶祝新年會全國放長假,這時候的酒店較難預訂。伊朗旅遊沒有特別明顯的淡旺季之分,大部分酒店、航空公司、景點會在4月中旬進行小幅度地提價,一直持續到10月初。
氣候
伊朗氣候受地形影響較大,北部裏海邊平原地區,夏季很少超過攝氏29℃,冬季約攝氏0℃,屬亞熱帶氣候;中央及東部盆地區,夏季均溫超過攝氏38℃,屬大陸型乾燥或半乾燥氣候;南部波斯灣北端及阿拉伯海沿海平原,夏季濕熱,冬季溫和。 整體而言,伊朗大多數地區屬乾燥或半乾燥氣候,降雨集中在10月-次年4月間。
穿衣指南
女士(學前兒童除外)在伊朗境內必須戴頭巾(不管任何國籍,只要在公共場合都要戴);要穿長袖、寬松、不透明的上衣或風衣,衣長必須蓋住屁股,官方場合須穿顏色較深的長風衣,不得顯露腿或腳腕部位。
男士不得穿背心或短褲外出,違反有關規定標準的女性或男性,即可處以罰款或監禁。
蜂蜂大耳朵猴兒說:關於頭巾
剛剛到伊朗的時候戴頭巾很不習慣,時不時地會滑下來,在公共場合的時候會誠惶誠恐地趕緊戴上,生怕冒犯了別人的宗教。但是周圍的女性總是很寬容地告訴我沒事的,甚至有人為了自己國家的愚蠢制度而道歉。反倒是警察(風紀警察)和很個別的男人,會對我們和其他女性的穿著指手畫腳。
風俗禁忌
衣著
女士(學前兒童除外)須戴頭巾(包括乘坐伊朗航空公司飛機期間)。穿長袖、寬松、不透明的上衣或風衣,官方場合須穿顏色較深的長風衣,不得顯露腿及腳腕部位。男士不得穿背心或短褲外出。
飲食
禁酒,忌食豬肉、狗肉。穆斯林齋月期間,即使非穆斯林也不能白天(日出前至日落後)在公開場合吃東西、喝水或吸煙。
其他
伊朗不允許賭博、賣淫,婦女不得從事唱歌、跳舞等職業。偷竊他人財物者將依照伊斯蘭法進行處罰。犯持槍搶劫、罪將被處以死刑。商品買賣不得有任何形式的欺詐行為。
旅行禮節
男士不可主動與伊朗女士握手,女士一般也不主動與伊朗男士握手;如女士主動握手,男士亦應禮貌回應。
伊朗人不喜歡與外國人有身體上的密切接觸,勿與伊朗人挎胳膊(如照相時)。不得用手觸摸小孩子的頭部。稱好時不能豎大拇指。說話時用食指指向別人是不禮貌的行為。
伊朗人討厭大聲喧嘩,很講衛生,隨地吐痰、扔雜物的現象更是少見,吃過大蒜或呼出的氣體有異味會引起反感,被認為是缺乏修養的表現。
乘坐公交車輛須男女分開,女士乘坐公共汽車的後部,地鐵有女士專用車廂,男士不得入內,但女士可乘坐男士車廂。乘計程車可混坐。
語言
伊朗的官方語言是波斯語。這種古老的'語言在很多遊客看來猶如天書,所以前往伊朗前,不妨將常用語抄寫下來,即使不能用英語溝通,也可以比劃著來交流。
常用語[中文-發音-波斯語]
你好 Salm ()
見到你很高興 xobaxtam ()
請 lotfan ()
謝謝 xeyli mamnun ( ), mersi ()
是 bale () 或areh ()
不 na ()
對不起 bebaxid () 或mazerat mixham ( )
再見 xodhfez ()
救命 komak! ()
我不太懂 nemifahmam (), motevajjeh nemiavam ( )
請問衛生間在哪兒? dastuyi koj'st? ( )
我迷路了 gom odeam ( )
多少錢?chand ast? ( )
太貴了 xeyli gern ast. ( )
宗教與文化
絕大部分的伊朗人信奉伊斯蘭教,全國人口89%信奉伊斯蘭教什葉派,9%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其餘2%信奉其他宗教(基督教、瑣羅亞斯德教、猶太教、曼達教派和巴哈伊教等)。信奉基督教的主要為亞美尼亞人和亞述人,其中亞述人仍使用古老的阿拉米語。
關於伊朗歷
伊朗採用自己的太陽歷,這個歷法以春分作為新一年的開始,一年的頭6個月每個月31天,後6個月里的頭5個月每個月30天,最後1個月平年29天,閏年30天。前6個月有31天和其餘30天的原因,不是設計者隨便決定的,是通過研究的事實,由於地球公轉是沿橢圓形軌道,在北半球的春天和夏天,地球接近遠日點,與秋天和冬天相比,繞太陽運行速度稍微慢一些。例:2013年是伊朗的1392年。
明明是自由的魚 在伊朗歷中,每周的起點是周六,在周五結束。周四、周五都算周末,工作日為周六到周三。所以很多博物館和清真寺,在周五是不開門的,而根據國際慣例,周一也有不少博物館關閉,因此在游覽時要提前查好時間以免撲空。
;2. 伊朗是否真的有能力,摧毀美國在中東的所有軍事基地
是沒有能力的,但伊朗由於重視導彈的研製和開發,目前根據美國專家的研究已經有數千枚導彈了,並且導彈精確度和航程都很高。但美國也有先進的軍事武器和防禦系統。
美國的武器也比較精良,一經開戰,伊朗處於弱勢地位無疑,再加上美國的標幣超速戰略轟炸機、f15戰略轟炸機等,都是有力的威脅。而且一旦開戰,美國可能首先把伊朗的勘查設施搗毀,如此就會造成伊朗向以色列的盲打,戰爭會造成大量的平民傷亡而一發不可收拾,所以兩國的武器互相牽制也讓他們不敢輕舉妄動。
3. 伊朗能硬懟美軍,還不把以色列放眼裡,真正實力如何
這里我們不妨做一個對比,兩伊戰爭期間,伊朗和薩達姆領導下的伊拉克抗衡許久。這就足以說明伊朗的實力是不弱於伊拉克的,甚至還更強,畢竟當時的伊拉克得到了許多國家的支持。
伊拉克現在已經倒下多年,但是伊朗仍在,軍事實力比起當年的伊拉克更加強大。而且伊朗是完全有能力和以色列抗衡的,而以色列如果沒有美國的背後支持,單單是彈葯和資源就難以和伊朗一爭高下。所以說現在的伊朗是中東小霸王是沒有什麼大問題的。
所以看似伊朗能硬懟美軍,只不過是美軍覺得打擊伊朗的意義不大而已。
綜上所述,伊朗的真實實力還是不錯的,但絕不能說得上強大,甚至說不上強。所以其真實實力究竟有多少還真是一個有待商榷的未知數。
4. 從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去伊朗 可以落地簽嗎
1,對,沒有任何簽證,中國海關不讓出境。
2,如果你是馬來簽出境,你要先飛馬亞西亞,再轉飛目的地,才可以所謂的得到落地簽。
3,進香港,可以持簽和機票記錄,入境。如果香港飛伊朗,沒有簽證,應該是飛不成,飛馬來可以,另再轉。
您這種做法,有些昌險,弄不好,會沒法入境的。建議:不妨在有機票航班的情況下,辦一個伊朗簽。這樣從機票價格以及行程上要合法得多。
5. 伊朗拒絕和美國就彈道導彈問題進行談判,伊朗拒絕的重要原因是什麼
因為這是關於一個國家的軍事問題,伊朗方面是肯定不能妥協的。一個國家的軍事力量都能和別國妥協的話,那麼這個國家就失去了自己的威懾,這是非常危險的。
即使伊朗要和美國談判,也不是伊朗和美國單獨談判,必須有第三方參與。其實就是當事方,包括伊核協議國和相關國際組織。如果僅僅是美國和伊朗談判,並沒有什麼用。美國膽敢在眾目睽睽、光天化日之下退出伊核協議,如果與伊朗談出結果了又認為對美國不利要反悔,伊朗與美國的談判豈不是白談了。
6. 波斯帝國是什麼文化探秘古波斯帝國文明
說起伊朗,相信大家都不會很陌生了,不過政局的更迭使這個國際一直都處仔風口浪尖的位置,以至於讓世界上很多人都將這里想像成為了一個神秘的國度。但沒有人否認這片土地上誕生的波斯文明影響了世界幾個世紀,曾經改寫了世界的歷史。幾千年過去了,她依然展現著自己獨有的魅力,向世人不斷地詮釋她的存在。
伊朗是迷人的,茫茫荒漠中尋找世界最古老宗教「拜火教」的源頭,大巴扎里依舊能尋找到千年以前絲綢之路上駝峰隊留下的身影,波斯古城退去了兵戈相交的銳氣,留下夕陽里那殘垣斷壁上數不清的華美雕像。
或許宗教的威嚴讓國境線以外的人望而卻步,但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人們對這個國度有著太多的誤解。伊朗是充滿矛盾的,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在於你究竟能否包容與接受。
伊朗初探
作為一個尚未全面開放的國度,旅行中或多或少會遇到很多棘手的問題,語言莫過於最大的一個挑戰。伊朗的官方語言為波斯語,而英語在這個國家並不普遍。街道上很少有英文標識,地鐵上沒有英文報站,甚至在書店裡也很難找到一張英語旅遊地圖。出發前擁有一本旅行書是必要的,波斯語有兩種拼寫方式,一種類似於阿拉伯語,對我們來說很有挑戰;另外一種是用拉丁字母拼寫,雖然讀起來並不容易,但是對著旅行書也總不至於迷失方向。
出行前務必要學會認讀波斯版本的數字,在伊朗全國,幾乎很難看到我們常用的阿拉伯數字,火車汽車時刻表上的出發時間、公共汽車的號碼、電話號碼等一律都使用波斯文。因此根據我的個人經驗,做一點點准備,九個字母從1-9,記住了會使旅行便利很多,不然每天大腦都會持續地跟數字打架。
雖然世界政局上美國和伊朗看似是一對冤家,但美元在伊朗還是比較普遍的,伊朗幣的面值很大,因此購物的時候很多地方都會接受美元結賬。關於匯率,黑市和國家銀行的匯率往往會有很大差距,而同是官方兌換機構在機場和市區的兌換點往往也會相差甚遠。建議不妨在機場先換一小部分,等到了市區安頓下來再兌換其餘的。因為制裁的原因,在伊朗境內國際信用卡是無法使用的,言外之意,您需要准備足夠的現金,不然會有很大的麻煩。
在伊朗的城市間穿梭,飛機、巴士和計程車都還算便捷,只是對硬體設施不要存有過高的期望值。伊朗的飛機和火車相比而言過於老舊,中國早已停用的前蘇聯客機依然穿梭在伊朗的城市之間。乘坐火車時感覺回到了綠皮車的年代,緩慢卻帶有懷舊的意味。巴士在伊朗是最佳的交通工具,城市到城市之間不會特別長時間,且相比較飛機和火車,長途巴士也更新更舒適,特別是往返旅遊城市之間的巴士,多少還是很便捷。
綜上所述,如果時間充裕,巴士旅行無疑算是首選,其次是火車。至於市內交通,大多數城市都比較小,景點相對集中,步行即可到達。德黑蘭雖然城市規模很大,但是地鐵的存在還是解決了很大的交通問題。此外,計程車拼車現象還是普遍的。只要能順利抵達目的地,體驗一下城市內飛車的感覺也許是伊朗的一大特色。
宗教禁忌事實上是旅行途中最重要的部分,作為外國旅行者,務必要遵守這個國家的規矩,但也別因此給自己造成過大的心理負擔。對我來說,也許這正是伊朗的另外一種魅力,一種你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無法找到的特殊體驗。對於外國旅行者,伊朗人多少還是包容的,但是千萬別輕易挑戰禁忌。酒精飲料在這個國度是絕對禁止的,女性的著裝有著嚴格的規定,頭巾、過膝長袖衫、長褲是旅途中的必備。
男士相對自由度大些,但在公共場合必須穿長褲。入鄉隨俗其實是最好的選擇,至於其它的禁忌,比如男女不能乘坐一個車廂,陌生男女不能在公共場合說話等,事實上在伊朗已經不復存在,因此大可不必過度緊張。此外旅行中的拍照或多或少是一個挑戰,盡量不要在政府或軍事建築周圍拍照,以免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如果因此遇到了問題,出示你的護照並主動將照片刪除即可,總的來說伊朗人對中國遊客還是非常友好的。
探尋波斯足跡
伊朗旅遊資源豐富,選擇一條自己中意的旅行線路是最為重要的。對於第一次去伊朗的旅行者來說,我建議還是體驗一下波斯文明的宏偉,來一次歷史與現代的時空穿梭。從雪山下的德黑蘭一路向南探訪波斯古城設拉子,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領略伊斯法罕的優雅神韻,前往戈壁深處雅茲德尋找拜火教的源頭,這是波斯文化之旅,濃厚的文化伴著輕松的心情。
德黑蘭Teheran
德黑蘭是一座不能忽視的城市,不僅僅是因為這里是伊朗政治文化的中心,這里曾經乃至現在也都是世界的焦點。近一百年來多少重大事情在這里發生,並改寫了伊朗乃至世界的歷史。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德黑蘭這座城市還是從歷史教科書中了解到的,二戰期間著名的德黑蘭會議改變了世界,其影響延續至今。
相比較其他的千年古城,德黑蘭顯得比較年輕,人口的大量聚集使得這座城市成為西亞最大的城市,德黑蘭的生活很現代化,年輕人帶著耳機聽著美國流行音樂,姑娘的頭巾已經不再緊緊地遮蓋住美麗的面容和秀麗的長發,偶爾遇見穿著傳統伊斯蘭長袍帶著面紗的女人反而成為街道上少有的風景。
其實德黑蘭人的生活與我們的並沒有什麼區別,地鐵將人們運送到城市的各個角落。德黑蘭最著名的旅遊景點莫過於山腳下的巴列維皇宮群,花半天時間沿著溪流在森林裡漫步,彷彿回到了那個曾經奢華的皇室時代。德黑蘭機場附近為了紀念波斯帝國建國2500周年而鍵的白色紀念塔——自由之塔,在繁華的城市中少了些許歷史的厚重卻多了幾分優雅。
近兩年落成的默德塔算是德黑蘭新的象徵,也是世界第六高塔,據說因為多種原因這座高塔前後用了幾十年來建造,但至少德黑蘭多了一個欣賞城市夜景的好去處。必須提醒各位,在這樣政治宗教和文化都很敏感的國度旅行,重要的是體驗和經歷,選擇放棄「景點必拍照留念」的習慣,其實很多麻煩都是可以避免的。
設拉子Shiraz
因為政治的原因,德黑蘭聽起來似乎有一點點沉重,設拉子的私家花園也許能讓你立刻放輕鬆起來,和我一起體驗伊斯蘭園林的浪漫情懷。設拉子有數十座具有百年歷史的私人花園對外開放,由於受到伊斯蘭文化的影響,精緻的伊斯蘭建築配上優美的花園,設拉子可謂是伊朗不折不扣的花園城市。對於外國人來說,設拉子的花園也許並沒有那麼有名,但對於愛好紅酒的人來說,應該沒有人能忽略設拉子Shiraz這個葡萄的品種。據說這款葡萄就是由這個城市而命名的,或多或少,葡萄酒文化為這個城市增加了一絲浪漫。
當然,提到設拉子,就必須要提到距離城市兩小時車程的波斯古城遺址波斯波利斯,希臘語中城市的名字就是波斯之都的意思。平地拔起的一座石頭堆積的城市,完整地排水系統,讓我為古人的智慧所驚訝。而從建築的造型上又可看到古羅馬古希臘建築的影子,殘垣斷壁上殘留的精美的敘事壁畫,彷彿又融入了古埃及的文化。我不得不驚嘆幾千年前,這里早已成為各國文化的交匯中心,彷彿也是世界的中心。身處其中,周遭的一切彷彿帶你回到了千年以前那個波斯文明鼎盛的時期。
雅茲德Yazid
雅茲德是伊朗中部戈壁上的一片綠洲小鎮,乾燥炎熱,但卻安靜。黃泥磚砌築的遍布全城,也許這里並不像其他城市那樣能夠看到輝煌的波斯遺跡,但這里卻是波斯人心中的聖地,至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拜火教便起源於此。驅車穿過茫茫戈壁,寸草不生的山崖上湧出一股清泉,幾株樹木成為這荒灘上唯一的生機。很難想像一種宗教便是起源於此,但絡繹不絕的拜火教信徒從四面八方來這里參拜。幾個從德黑蘭來此地參拜的人與我們半路相遇,從他們嘴裡得知,真正的波斯後裔都會堅持信奉拜火教。
伊斯法罕Isfahan
整體上來說,伊朗普遍信奉的是伊斯蘭教,但事實上伊朗也是一個有著多種信仰的國家,宗教並非絕對的單一,這也是伊斯法罕奇特的地方。幾千年前伊斯法罕便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驛站,南來北往的商人們將這座城市發展起來,自然宗教也便在這塊土地上紮根。在伊斯法罕,信奉基督教的亞美尼亞人有著自己的生活社區,在這里人們每周照舊去教堂做禮拜,照舊用自己院子里的葡萄釀造葡萄酒,照舊慶祝聖誕節。聽起來似乎與整個城市的大環境格格不入,但這也是這座城市最有魅力的一面,至少我們可以用包容來形容。
市中心的大巴扎就好像一座迷宮,走著走著有人便會告訴你,你眼前破舊的老房子百年前曾是商隊的客站,或是千年前商隊的馬場。這一切在伊斯法罕人眼裡是再普通不過的事情,百年千年只不過是一個數字,但今天的生活彷彿與昨天並沒有多少區別。扎音代河早已乾涸,但河床上依舊矗立的三十三孔橋與橋下鳴唱的傳統藝人,還在孜孜不倦地講述著這座城市的歷史。
這四座城市僅僅是伊朗波斯文明的一扇窗口,並不代表全部。伊朗這個國度本身其實就是一本歷史書,不用細細研究,但需要到訪者去靜心品味。
7. 最近,中國這個新動作為何讓印度很緊張
最近,中國這個新動作為何讓印度很緊張?
原標題:最近,中國這個新動作為何讓印度很緊張?
有時候攤子鋪得太大了,對印度來說也是一種負擔。
文| 林民旺邱永崢
前幾天,中國、阿富汗與巴基斯坦三國外交部長在北京舉行首次三方外長對話。
在記者會上,三方表示將致力於加強彼此間關系,深化互利合作,推進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互聯互通,不加區別地打擊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
同時,中巴表示願同阿方一道,本著互利共贏原則,積極探討中巴經濟走廊以適當方式向阿富汗延伸。而正是這點,觸碰到了某些國家的痛點。
比如印度某些媒體說,「中巴經濟走廊計劃延伸至阿富汗令印度感到不安,這會讓中國勢力進一步深入中亞並連接南亞」,「中國要進一步包圍印度」。
針對這種認為中國「過度擴張」的言論,外長王毅也進行了回應,中阿巴三方外長對話不尋求代替現存機制,不針對三國以外的任何一方。中方仍然主張的是「阿人主導、阿人所有」的和解進程
1
阿富汗
《今日印度》網站稱,中巴經濟走廊延伸至阿富汗是「中巴舞劍,意在印度」。印度這么說,是有原因的。
這些年來,印度對阿富汗展開了積極的外交政策,兩國關系有了顯著提升。印度曾向阿富汗提供超20億美元的戰後重建援助;幫助阿富汗建設公路、電網和醫療等基礎設施,比如從阿富汗赫拉特省的德拉拉姆市一直延伸到伊朗扎拉吉市的國際公路,耗資上億美元的薩拉姆水電站以及造價7500萬美元的阿富汗新議會大廈等等。
但是,印度提供的援助並非「免費」。
比如在軍事方面,印度要求阿富汗國防軍要接受印度軍隊的全面培訓,要求軍官去印度培訓,或者讓印軍來阿富汗。同時,讓阿軍隊「承擔應盡的軍事責任」,說白了,就是希望培養阿富汗可以當作未來「謀局」的「棋子」,用來牽制巴基斯坦之用。
歸根結底,印度希望借阿富汗、伊朗(尤其是查巴哈爾港)繞道巴基斯坦,將影響力深入到中亞地區。比如印度剛剛加入的上海合作組織,也是為了藉助這個平台以提高自己在中亞的存在。為此,印度不惜耗費巨資在阿富汗修建戰略公路,悄然滲透,苦心經營。當然,部分也源於巴基斯坦沒有處理好同阿富汗的關系,2016年還曾幾度在邊境線上短兵相接,讓阿富汗轉而更加親印。
但是,有時候攤子鋪得太大了,對印度來說也是一種負擔。
印度雖然自詡「南亞霸主」,但是在自身經濟建設上尚且自顧不暇,遑論援助他人。比如在修建阿富汗「經濟命脈」興都庫什戰略公路時,除了效率低下,還沒有足夠的資金來完成公路的建設。這時,阿富汗提出想要引入中國資金參與建設公路,印度堅決反對。
如此,阿富汗轉向中國自然也就不難理解了。
一方面,發展是主旋律,無論是阿富汗還是巴基斯坦,都對經濟發展有共同的渴望,與此同時中國有經濟實力,拿得出技術與資本;另一方面,中國與阿富汗一直關系親密,況且中國主張的是「阿人主導、阿人所有」,不過度涉入內政,一定程度上也讓阿富汗較為放心。
這樣一來,處心積慮在南亞「謀劃」的印度,喪失了阿富汗這個鉗制巴基斯坦的戰略抓手,能不著急嗎?
圖片來源:觀察者網
2
深意
也許大家對阿富汗的印象,只簡單停留在「塔利班」或者美國在這里長達16年的戰爭上。但其實,「帝國的墳墓」,歷史上英俄「大博弈」以及冷戰時美蘇在阿富汗的較量,似乎都告訴我們,這個地方,亂。
那麼為什麼中國還要「介入」阿富汗問題呢?
首先,這有助於中國打擊「三股勢力」、毒品輸入等重大問題。28日,恐怖分子對阿富汗首都發動連環襲擊,造成至少41死84傷,「伊斯蘭國」隨後宣布對襲擊事件負責。面對恐怖分子迴流,世界上可以說沒有一個國家完全安全。而打擊恐怖主義勢力,中國需要阿巴兩國的配合,加強反恐情報合作,一同將恐怖分子阻在境外。
其次,最重要的是有助於「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尤其是作為旗艦項目的中巴經濟走廊,畢竟阿富汗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必經之地。在阿富汗,中國有巨大的資源投資,如埃娜克銅礦項目和阿姆河盆地油田項目,然而卻一直因阿富汗內部安全問題而難以積極推進。
而且,解決阿富汗問題,中國是最佳人選,也只有中國才具備這樣的能力和可能性。
在阿富汗問題上,中國的立場一直都較為超脫,奉行不幹涉內政的原則,同阿富汗各派都保持著友好關系。中國的這一角色是其他國家所無法替代的。而與此形成對比的是,美國、印度、巴基斯坦都是阿富汗問題的直接相關方,任何一方的得利,或者各方的關系變化,都可能引起區域其他國家的反制反應。
十八大以來,中國對周邊外交最大的變化是要「經略周邊」、「塑造周邊」。換言之,就是對周邊的未來環境,中國要有自己的未來規劃,思考的不是如何適應當下的環境變化,而是積極去塑造未來5-10年內的發展趨勢。
因此,中方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中介」,利用自己同各方的「人脈」,搭建各方和談的平台,提供對話的便利。無論是巴基斯坦還是阿富汗,都有一個共同的意願,就是發展經濟,這是巴阿拋棄紛爭,和平相處的基礎。而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正好可以大大改善兩地的經濟水平。
對於這種「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事情,中國何樂而不為呢?
外交部長王毅、阿富汗外長拉巴尼(左)、巴基斯坦外長阿西夫(右)
3
印度很焦慮
實際上,印度對中巴經濟走廊的反對,主要還是出於對中國「一帶一路」的焦慮。畢竟,將南亞和印度洋當成自家「後花園」的印度,不希望別人輕易「染指」自己的地盤。
不妨來看看印度官方的表態。今年5月,印度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互聯互通倡議必須建立在公認的國際准則、良治、法治、開放、透明及平等的基礎,暗指「一帶一路」存在以上這些問題;並且公開反對中巴經濟走廊,稱沒有國家能接受一個忽視其主權和領土完整核心關切的項目。
印度著名中國問題專家謝剛說,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旨在構造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秩序(Sino-centric global order)。而現在隨著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國將攫取印度的發展空間。
例如本次,印度就擔心該項目通過克什米爾地區,而印度認為這個地區屬於自己。印媒報道稱,印度一直強烈反對中巴經濟走廊通過克什米爾地區,但是中國卻一直想邀請其他國家合作。
對此,王毅外長進行了回應,「中巴經濟走廊是經濟合作項目,不應將其政治化。走廊與地區現有的爭端,包括領土爭議沒有關系,也不應有關系」。
對於印度的「胡攪蠻纏」,中國卻一直在釋放善意。「中巴經濟走廊的目的不是針對第三方,同時希望能惠及第三方,惠及整個地區,成為地區一體化的重要動力。」
中國官方也多次公開解釋,中巴經濟走廊是民生項目,中國無意介入印巴克什米爾爭端,中國對克什米爾的政策沒有變化,可以考慮中巴經濟走廊向印度延伸,與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以及印度的北南經濟走廊連接起來,印度的「季風工程」和「香料之路」可以與「一帶一路」對接等等。
不過,中方的表態,似乎並未讓印度接受。印度也一直扮演著抵制中國「一帶一路」的先鋒。
比如近期,印美日共同抵制了將「一帶一路」寫入到聯合國的決議中。事實上,也正是因為莫迪6月份對華盛頓的訪問,尋求到美國支持其對「一帶一路」的立場,也才有了美國國務卿蒂勒森稱「一帶一路」是「掠奪性經濟」。
4
尷尬
印度的抵制立場,也多少讓它在地區多邊組織中顯得尷尬。
舉個例子來看。
今年,在索契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第十六次會議的《聯合聲明》中,有一個條款是這么說的: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等六個國家重申支持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值得注意的是,在聯合聲明中,八個上海合作組織正式成員國中唯有印度被剔除。
現在,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及諸多國際機構,都已經或直接或間接地尋求加入經濟走廊建設。2016年9月,伊朗總統魯哈尼更是直接向謝里夫提出了加入走廊的要求(一星期前,島叔恰好在伊斯蘭堡參加了中巴伊三方建設中巴經濟走廊的二軌會議)。
隨著阿富汗的加入,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和組織參與到「一帶一路」的建設中。趨勢如此,印度,你到底該如何面對呢?
拓展閱讀
印度吞並了幾百個「小國」, 卻因一個「硬骨頭」今天仍打得你死我活...
當地時間12月23日和24日,紛爭不斷的克什米爾烽煙再起,印度、巴基斯坦在這里連日猛烈交火並造成人員傷亡。
24日晚,印度《教徒報》呼籲印巴兩國和解,稱「是時候該破冰了」。
然而數十年的積怨,「破冰」又談何容易?
三個月前,印度政府發布了一份有關印巴克什米爾邊界地區的最新數據,顯示在過去的27年裡,克什米爾地區共有41000人由於戰爭死去——平均每天都有4條生命在戰火中消逝。
南亞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火葯桶」,沖突的核心正是克什米爾地區。
而克什米爾問題的根源,遠比數十年更加久遠,它其實是南亞漫長歷史進程和印巴分治時眾多「爛攤子」所遺留的難解命題。
文| 徐聰瞭望智庫特約歷史觀察員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1
世界首富的海得拉巴被印度搶走啦!
米爾·奧斯曼·阿里汗,這個名字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能很陌生。
但是,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此君可是世界上響當當的人物:1937年2月22日,他登上了美國《時代周刊》封面。
阿里汗成為《時代周刊》封面人物
他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影響力?
因為他是當時的「世界首富」。
阿里汗手握大把的黃金、珠寶,據說,他擁有的所有珠寶連起來可以繞倫敦的皮卡迪利廣場一周;
他用舊報紙裹著當鎮紙用的鑽石,比英王王冠上那顆還重!
……
不過,要是以為這些金銀珠寶就是阿里汗的全部家底,那就太天真了——這位富翁還擁有一個面積廣袤的「國家」。
橫亘於南亞次大陸中南部的這塊土地,名為海得拉巴,領土面積達21.3萬平方公里,比英格蘭和蘇格蘭加起來還要大,也比如今克什米爾的印巴實控區加起來更大;
它的位置十分重要,把海得拉巴疊加到今天的印度地圖上就能發現,它實實在在地長在印度的「心窩」里;
海得拉巴又具有一個特點:以君主阿里汗為代表的統治階級是穆斯林,但領土上絕大多數居民卻是印度教徒。
若是沒有它,今天的印度將是一塊「空心」的版圖
剛剛取得獨立的印度坐不住了: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所以,印度堂而皇之地「要求」海得拉巴「並入」印度。
作為穆斯林的阿里汗自然不肯接受,他想保持獨立,甚至加入巴基斯坦。
屢次「勸說」不成,印度終於露出了獠牙。
1948年9月13日,印度軍隊直接入侵海得拉巴。
阿里汗的巨大財富無法逆轉雙方懸殊的力量對比,海得拉巴軍隊抵抗5天後,被迫投降。
海得拉巴由此被印度吞並,至此,當代印度的版圖才算基本形成。
2
印度:卧榻之側豈容……
巴基斯坦:閉嘴!我的卧榻之側怎麼總能聽見你的呼嚕聲?!
海得拉巴和大名鼎鼎的克什米爾都被稱為「土邦」。
印度、巴基斯坦和各土邦,原本都處在英帝國的殖民統治之下。
英國人離開時,同意印巴以「分治」形式獨立,各「土邦」可以自行選擇加入印度還是巴基斯坦,或者選擇獨立。
因此,到印巴各自獨立時,南亞次大陸上,還存在著近六百個土邦,其中550多個在印度境內。
但是,英國人給出的方案畢竟只是理論上的原則,現實的地緣因素發揮著更大的作用。
處在印巴兩大國境內星羅棋布的土邦,紛紛識相地「主動」並入印度或巴基斯坦。
兩個南亞面積最大的土邦——海得拉巴和克什米爾,是少數幾個「拒不從命」的「硬茬子」。
克什米爾的統治者哈里·辛格是印度教徒,但其治下3/4的人口是穆斯林。
印度瘋狂吞並境內土邦的行動,巴基斯坦不會視而不見:你的卧榻之側不容人酣睡,難道我的就可以嗎!
克什米爾對於巴基斯坦,相比海得拉巴對於印度,要棘手很多。
急於將克什米爾收入囊中的巴基斯坦,嚇壞了土邦君主辛格,他選擇主動投入印度,換取其武力支持。
印度很樂意「插一杠子」。印巴雙方誰也不輕易相讓,曠日持久的沖突由此爆發。
當代南亞最大的爭端就存在於這個「最後的大土邦」,這也正是印巴分治方案中不明不白的土邦處置規則導致惡果的一個縮影。
土邦的問題,卻並非此時才出現的,它的歷史還要上溯到更遠的時代……
3
「海得拉巴、克什米爾們」從哪裡來?
喜馬拉雅一山之隔,隔出了兩個世界。
山這邊的中國,從秦統一六國以來,「大一統」的理念深入人心,歷史上雖屢經戰亂分裂,但最終都必然走向統一,這一傳統已延續了兩千多年。
而山另一邊的南亞次大陸,從古至今基本處於邦國林立的狀態,從未實現過真正的統一,也從未有過一個統治整個國家的中央王朝,即便是空前強盛的阿育王時期也是如此。
來自中亞和西南亞的征服者一次次來到印度平原,建立起眾多五花八門的封建土邦。
到了歐洲殖民者入侵前的莫卧兒帝國時期,這種特點更加凸顯。
莫卧兒帝國(Mughal Empire),是突厥化的伊斯蘭教蒙古人在南亞次大陸上新建的國家,是帖木兒蒙古帝國的「續集」(「莫卧兒」其實就是「蒙古」的音譯)。同時,它又是伊斯蘭教文化與印度教文化的交匯點。
註:莫卧兒帝國從1526年開始至1858年結束,統治時間長達331年。1857年,莫卧兒帝國末代君主巴哈杜爾參加反英大起義,失敗後被英國殖民當局放逐到緬甸仰光,印度最後的王朝——莫卧兒王朝滅亡。
莫卧兒帝國給南亞種下了土邦問題的種子。
自建立之初,莫卧兒帝國便是邦聯性質的國家,大肆分封功臣貴族,地方總督、王公享有極大的自治權利。
立國之初,帝國皇帝尚能靠個人權威、嚴酷法令約束地方;後來的君主對地方的控制力逐漸減弱,王公貴族或部落首領巧取豪奪,逐步把原本以服軍役為條件、分封所得、不能世襲的領地轉變為世襲封建領地。
在第六位皇帝奧朗則布(1658--1707在位)統治時期,莫卧兒帝國的疆域達到了頂點,版圖最廣時包括今天阿富汗一部、克什米爾、巴基斯坦和印度大部。
然而,這看似鼎盛的大帝國,卻是外強中干——戰爭大大消耗了帝國實力,長久在南部征戰,導致奧朗則布對北部的控制力減弱,大貴族紛紛擁兵自立。
奧朗則布推行宗教迫害政策,下令對非伊斯蘭教徒徵收重稅,進一步加劇了國家的分裂。
到奧朗則布去世時,留下的已是一個四分五裂的帝國。
18世紀以後,帝國日益衰微,各省總督、地方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封建主乘機紛紛擁兵自立,遍布印度各地、大小不等的土邦王國,正是在這時形成的。
正如馬克思所評論的那樣:
「大莫卧兒的無上權力被他的總督們摧毀,總督們的權力被馬拉塔人摧毀,馬拉塔人的權力被阿富汗人摧毀;而在大家這樣混戰的時候,不列顛人闖了進來,把他們全都征服了。這是一個不僅存在著伊斯蘭教徒和印度教徒的對立,而且存在著部落與部落、種姓與種姓的對立的國家,這是一個建立在所有成員之間普遍的互相排斥和與生俱來的排他思想所造成的均勢上面的社會。這樣一個國家,這樣一個社會,難道不是註定要做征服者的戰利品嗎?」
4
維多利亞王冠下的「兩個印度」
1857年,莫卧兒王朝滅亡,印度正式進入英國殖民統治時期。
英國人在他們統治的南亞版圖上建立起了英屬「印度帝國」,將原本僅是概念的「印度」具象化為一個國家。
這個「國家」滿目瘡痍:「國境」之內,居然還分布著近600個大小不等、分裂割據的土邦國。
所有土邦加起來面積達500萬平方英里,佔英國統治南亞總面積的45.3%,人口達8600萬,占當時區域總人口的1/3。
許多土邦王公熱情歡迎英國人到來,在戰場上為英國人沖鋒陷陣,以承認英國君主為前提,保留他們的王位。
各土邦王公和大英帝國簽訂條約,確認上述原則,接受英國國王兼印度皇帝的君主地位,同意副王(總督)控制其外交和國防大權。
作為交換條件,英國保證各王公享有內部事務自治的權利,像海得拉巴這樣實力雄厚的大土邦還擁有自己的貨幣、造幣廠、鐵路和郵政局。
註:1858年印度帝國成立後,英國駐印總督(Governor-General)加上了「副王」(Viceroy)的頭銜。這一與眾不同的頭銜,凸顯印度對於大英帝國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1877年,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女皇
所以,英國統治之下的南亞,事實上有「兩個印度」:
一個是先後以加爾各答(1858—1911)和德里(1911—1947)為首都,並以此為中心由各省組成的印度,稱為「英屬印度」(British India,或稱「印度帝國」),由英國直接統治;
另一個是由565個土邦王公封建領地組成的印度,稱為「印度土邦」(Princely State),由各邦王公施政,英國殖民者在幕後操控。
直至1888年,一位高級英國駐印官員還說:「現在沒有,過去也從未有過一個印度。印度甚至從未有過一個歐洲人心目中的國家,即在國土、政治、社會和宗教方面擁有統一的國家。以為印度能成為國家,就像指望將來歐洲各國被一個單一的國家所取代一樣異想天開。」
英屬印度和印度土邦雖然都以英國國王為最高元首,卻是兩種不同的政治實體。國中之國,可能不算稀奇,但是一「國」之內,存在著如此眾多、不相連接的「國家」,實在不能不說是種奇特的現象。
土邦王公擁有不同的封號,如馬哈拉賈、羅闍、摩訶羅闍、納瓦布和尼查姆等。
註:稱為馬哈拉賈(Maharaja)或羅闍(Raja)的,一般是印度教或錫克教的封建主;
稱為納瓦布(Nawab)的,原是莫卧兒帝國派駐較大省份的總督;
稱為尼扎姆(Nizam)的,原是中央政府封派的省級官員(後來成為掌握省的實權的最高長官)。
納瓦布和尼扎姆均為伊斯蘭教徒。
海得拉巴的尼扎姆和克什米爾的摩訶羅闍,統治的領土和人口與歐洲最大的國家不相上下。位於阿曼海之濱的卡提阿瓦島的王公,居住在破舊不堪的馬廄內,管轄的地盤僅僅略大於一個縣。四百多個土邦的面積不超過三十平方公里。
尼赫魯在《印度的發現》一書中指出,「其中有15個可以認為是主要的土邦。最大的是海得拉巴、克什米爾、邁索爾、特拉凡哥爾、巴羅達、瓜略爾、印多爾、柯欽、齋浦爾、佐德浦爾、比加尼爾、波保爾與巴的亞拉。跟著就是許多中等土邦,最後是幾百個很小的地區,有些在地圖上並不比針尖大。這些小土邦的大多數是在加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