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簡單概括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有史以來的恩怨
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的恩怨始於20世紀初,各自的歷史背景與國際關系影響著雙方的關系。
沙烏地阿拉伯,成立於一戰後,是阿拉伯民族獨立運動與瓦哈比思想融合的產物。初期,英國支持哈希姆家族,但後者被沙特家族驅逐,逃往外約旦和伊拉克。隨後,沙特家族平定了以伊赫瓦尼僧兵為主的勢力,繼續與英國保持友好關系,二戰後轉而投靠美國。
伊朗,經歷了卡扎爾王朝被列強干涉、立憲運動失敗、國家被英俄瓜分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後,最終在巴列維王朝時期基本實現統一與內部穩定。初期,伊朗的主要敵人是列強與土耳其,隨後擴展至埃及、伊拉克等阿拉伯民族主義共和國。
在伊斯蘭革命之前,沙特與伊朗在海灣問題上雖有摩擦,但總體上保持著盟友關系。伊朗作為美國在中東的重要力量,扮演打手角色;而沙特則作為美國在阿拉伯國家的攪屎棍,同時也是中東石油美元的穩定支柱。
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伊朗開始對外輸出十二伊瑪目派政教合一的意識形態,與沙特的瓦哈比派政教合一產生沖突。歷史上,海灣東北部巴林地區自10世紀以來即信奉什葉派教義,受到波斯統治。同時,沙特東部主要產油區的什葉派聚居地也受到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壓迫。
二戰後,沙特在阿拉伯國家內部的影響力增強,隨著阿拉伯民族主義的衰落,沙特開始對外輸出瓦哈比派意識形態,尋求在阿拉伯世界的霸權。對內防範什葉派起義,對外則與伊朗爭奪中東勢力范圍,雙方矛盾激化。1980年代,兩伊戰爭爆發,沙特與伊拉克結盟對抗伊朗,但未取得成果。不久,伊拉克侵略科威特,導致沙特被佔領,隨後美國介入,沙特才得以倖免。此事件後,沙特意識到自己不足以成為中東霸主,暫時收斂鋒芒。而伊朗在霍梅尼去世後推行洋務改革,雙方關系有所緩和。
2003年伊拉克戰爭後,伊朗利用機會逐步控制伊拉克,引發沙特的擔憂。2011年阿拉伯之春爆發,沙特、卡達等國趁機擴大影響力,與伊朗形成尖銳對立。總體而言,伊朗與沙特的對立原因主要是地緣政治因素,巴林成為雙方矛盾的焦點。
Ⅱ 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是默罕默德後代嗎
哈梅內伊在馬什哈德出生,他在他的八名兄弟姐妹當中排行第二,他的其中兩位兄弟都是教士。弟弟哈迪·哈梅內伊(Hadi Khamenei)是有名的報章編輯和教士。哈梅內伊具有一半伊朗亞塞拜然血統,母親是亞茲德人。
Ⅲ 約旦王室為何稱為聖裔家族
1. 約旦王國的哈希姆家族被認為是聖裔,這是因為該家族是穆斯林先知、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的直系後代。
2. 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是穆罕默德聖血的直系傳承者,他的家族,哈希姆家族,源於阿拉伯半島麥加的古萊什部落。
3. 穆罕默德被認為是阿拉伯帝國的創建者和伊斯蘭教的傳播者,在伊斯蘭世界被尊稱為「穆聖」。
4. 在整個中東地區,約旦王國的哈希姆家族是唯一保持血脈純正的聖裔家族。埃及、沙特、伊朗、伊拉克等其他國家的領導層雖然可能也是伊斯蘭信徒,但他們的血統並不像哈希姆家族那樣被尊為伊斯蘭世界的唯一皇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