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哪個國家有巡洋艦確切數目
美國的巡洋艦
美國是世界上擁有導彈巡洋艦最多的國家。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共發展了8級54艘巡洋艦,核動力導彈巡洋艦5個級別9艘,其中「長灘」級1艘、「班布里奇」級1艘、「特拉克斯頓」級1艘、「加利福尼亞」級2艘、「弗吉尼亞」級4艘;常規動力導彈巡洋艦3個級別45艘,其中「萊希」級9艘、「貝爾克納普」級9艘、「提康德羅加」級27艘。
「提康德羅加」級也是目前唯一在役的一級導彈巡洋艦,其它均已退役。
(1)「長灘」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
該級艦僅建造一艘,艦名「長灘」號,由美國伯利恆鋼鐵公司於1957年11月開工建造,1959年下水,1961年正式服役。它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巡洋艦,也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水面艦艇,它的誕生不僅在巡洋艦的發展史上,而且在核動力艦艇的發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它也為核動力航空母艦的發展提供了可行性的成功範例。是世界水面艦艇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
「長灘」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標准排水量15540噸、滿載排水量17525噸;艦身長219.9米、寬22.3米、吃水9.1米;動力:2座C1W壓水堆、2座燃氣輪機,8萬馬力;航速30節;編制825人,另可安排旗艦指揮人員68人。
「長灘」號建造的背景。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勢力大增,為了實現稱霸世界的野心,美國推行「戰略威懾」和「控制海洋」的政策。要使戰艦經常在世界海洋上游弋,就需要一種中途不用加燃料的新的動力源,於是,核動力受到青睞。1955年1月17日,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艦艇「鸚鵡螺」號核潛艇下水試航之後,美國海軍幾經爭議,決定建造核動力航空母艦,並計劃建造擔負護航警戒任務的核動力巡洋艦。於是,「長灘」號便開始孕育建造。
該艦具有很強的自持力。1964年,「長灘」號隨「企業」號核動力航空母艦進行了為期65天的環球航行,中途未做任何後勤補給。該艦第一次更換核燃料是到了1965年,航行了16.57萬海里才進行的。
該艦1980年—1985年進行拉大規模改裝,拆除了過時的「黃銅騎士」艦對空導彈系統,用先進的「標准」遠程艦對空導彈取代了「小獵犬」艦對空導彈。1979年,「長灘」號裝備了2座四聯裝「魚叉」艦對艦導彈發射裝置。1985年大修中,該艦又增裝了2座四聯裝「戰斧」遠程巡航導彈,使該艦真正具備了遠距離攻擊能力。該艦原計劃裝備「宙斯盾」武器系統,由於其他原因未能實現。該艦在後部上層平台上,新裝備了2座20毫米「火神」密集陣近防炮,大大提高了近程防禦能力。該艦還增裝了2門127毫米艦炮。這種艦炮適合攻擊海岸目標,並進行水面交戰。該艦還裝備1座八聯裝「阿斯洛克」反潛導彈發射架,2座MK32三聯裝反潛魚雷發射管。改裝後的「長灘」號在武器上遠遠勝過了原型,真正具備了對艦、對空、對潛、對岸的綜合作戰能力。該級艦以裝備當今世界最先進的「宙斯盾」系統而令人注目。「宙斯盾」系統由6大部分組成:相控陣雷達、指揮決策系統、武器控制系統、導彈火控系統、導彈發射系統以及戰備檢查系統。它的特點在於:反映極快、具有搜索、跟蹤和制導等多種功能,並能同時跟蹤、處理空中、水面或水下近百個目標,是目前其它作戰指揮系統所望塵莫及的。
除「宙斯盾」外,該艦還裝有一座遠程對空警戒雷達、一部球首聲納、一部拖曳聲納,並有一套全集成的自動電子戰系統,配有快速的箔條誘餌發射裝置。
該級艦的另一個獨到之處,是在提高艦艇生命力方面作了努力。為了防火,艦內劃分防火區,設有專門的電磁門可予隔離。上層建築都用鋼制,而且加敷耐火氈,關鍵部位用高強度厚鋼板保護。全艦消防管路和損害管制控制布置,充分考慮了各種戰損下仍能進行有效的搶救,並保持戰鬥力。
1988年7月3日,游弋於波斯灣的該級艦「文森斯」號把伊朗的一架A——300B大型客機誤為F——14戰斗機。結果,一枚導彈騰空而起,使機上290名無故旅客全部遇難。在1991年1月海灣戰爭中,該級艦有10 艘參加了戰斗。1月17日凌晨,「聖哈辛托」號發射了第一枚「戰斧」導彈,打響了「沙漠風暴」第一炮。「普林斯頓」號在海灣觸雷被炸受損。
俄羅斯的巡洋艦
俄羅斯的巡洋艦前面已經講到,目前共有4級7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前蘇聯海軍一直重視發展巡洋艦,先後建造了7個級型的巡洋艦,分別為「斯維爾德洛夫」級、「肯塔」級、「克列斯塔I」級、「克列斯塔II」級、「卡拉」級、「光榮」級、「基洛夫」級、這7級中只有「基洛夫」級是核動力導彈巡洋艦,其它級型為常規動力巡洋艦。
「基洛夫」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是世界上最大的導彈巡洋艦,也是世界上第一艘裝備導彈垂直發射系統的水面艦艇。
首制艦「基洛夫」號於1975年開工建造,1977年12月下水,1980年7月服役;第二艘艦「伏龍芝」號於1983年11月服役;第三艘艦「加里寧」號1988年服役;第四艘艦「安德羅波夫」號於1991年底下水進行海上試驗。這4艘艦都是由波羅的海船廠建造。第1艘艦在北方艦隊服役,第2艘艦在太平洋艦隊,第3艘艦編入波羅的海艦隊,第4艘編入裏海艦隊。
該級艦長度248米、寬28米、吃水8.8米;標准排水量2.4萬噸、滿載排水量2.8萬噸(有資料報道為:標准排水量2.7萬噸、滿載排水量3.7萬噸),故有人稱之為戰列巡洋艦。動力裝置為:核反應堆2座、蒸氣渦輪機2台、電動機8台,總功率15萬千瓦;航速32節,以25節航速續航力為15萬海里。
其它國家的巡洋艦
除了美國和俄羅斯以外,義大利和秘魯各擁有一艘導彈巡洋艦,義大利海軍目前唯一的一艘導彈巡洋艦,其實也可稱為直升機母艦,它可擔負防空和反潛雙重作戰任務。
秘魯海軍的導彈巡洋艦「德魯伊特爾」級「格勞海軍上將」號,是目前世界上最老的在役艦只之一。它於1939年由荷蘭建造,1944年下水,直到1953年才作為防空巡洋艦編入現役,1973年秘魯購進該艦,並於1985至1988年重回荷蘭進行耗資1.4億美元的大修和改裝,在當時是作戰能力較強的導彈巡洋艦,今天,它已是有60年艦齡的老一代戰艦,即將退出現役走進歷史。
❷ 5月 10 日伊朗披露國產衛星拍攝的美國海軍第五艦隊基地高
美第五艦隊作為美海軍六大艦隊之一,駐中東區域最強大的海上力量,覆蓋從波斯灣、紅海、阿拉伯海到印度洋的廣大海域,司令部設於巴林,確保中東石油穩定供應,壓制動亂,保護盟友。
主要基地位於巴林的賈法勒海軍基地,迪戈加西亞指揮中心調度艦艇,航空母艦與核潛艇等大型水面作戰艦艇母港設於日本橫須賀,吉布地部署運輸機與直升機,各中東國家軍事基地駐有快速機動部隊。
第五艦隊根據任務集結不同類型艦艇,03年伊戰時集結約100艘艦艇,包括5艘尼米茲級航母,林肯號與杜魯門號服役,滿載排水量達10.2萬噸。拜登抵達日本前,美國林肯號首次停靠橫須賀基地。
艦隊搭載多樣艦載機,如314「黑騎士」戰斗攻擊中隊,擁有F35C、F/A-18E/F、EA-18G、E-2C/D、C-2灰狗等80架飛機,遠超中印法英俄中型航母。
艦隊配備3艘聖安東尼奧級船塢登陸艦,滿載排水量2.5萬噸,搭載CH-46、CH-53、MV-22等直升機,最多載720名士兵與2艘LCAC氣墊登陸艇。
為應對中東無人機威脅,美國在船塢登陸艦上試驗激光武器,成功擊落無人機,但武器仍在測試階段,鹽霧與惡劣海況限制其性能。
艦隊配備3艘黃蜂級兩棲攻擊艦,搭載30多架直升機與6架AV-8B或F-35B,執行小航母任務,滿載排水量41,150噸,空間利用效率較塔拉瓦級略遜。
艦隊驅逐艦與巡洋艦各8艘、4艘,裝備MK-45艦炮、MK-41垂直發射系統、標准-2/3艦空導彈、魚叉反艦導彈、魚雷與近程防空系統,提供全面防禦能力。
俄亥俄級核潛艇喬治亞州號攜帶戰斧導彈,航行時雜訊低,難以被聲吶發現,具備打擊1600公里外目標的能力,曾參與奧德賽黎明行動,對利比亞實施打擊。
洛杉磯級核潛艇3艘,母港位於橫須賀,最大航速32節,最大下潛深度530米,主要任務反艦、反潛與護航,裝備魚雷發射系統。
伊朗海軍在霍爾木茲海峽進行軍事演習,進行反潛演習,發射深水炸彈,導致監視的洛杉磯級潛艇上浮。伊朗發射努爾系列軍用偵查衛星,清晰拍攝美國海軍第五艦隊基地,顯示了對基地的全方位監控能力,增加了第五艦隊的壓力。
❸ 請問美國在靠近伊朗的航母編隊是第幾艦隊
"斯坦尼斯」號航母戰斗群
「斯坦尼斯」號航母戰斗群由「斯坦尼斯」號「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第9航母艦載機聯隊,「奧凱恩」號、「保羅-漢密爾頓」號和「普雷布爾」號「伯克」級導彈驅逐艦,「芝加哥」號「洛杉磯」級核動力潛艇以及「安提坦」號「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等共同組成。
第9航母艦載機聯隊共裝備80餘架各型艦載機,下轄第154、146、147艦載戰斗攻擊機中隊(配備F/A-18C/D「大黃蜂」戰斗攻擊機以及F/A-18E/F「超級大黃蜂」戰斗攻擊機),第323海軍陸戰隊戰斗攻擊中隊(配備F/A-18),第138艦載戰術電子戰中隊(配備EA-6B),第112艦載預警機中隊(配備E-2C「鷹眼」),第31海上控制中隊(配備S-3B),以及第8直升機反潛中隊(配備SH-60)等。
❹ 基德級驅逐艦基本概述
基德級驅逐艦的研發背景源於"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的原始設計,其原型原本兼顧反潛和防空性能。然而,隨著美國海軍對"提康德羅加"級宙斯盾巡洋艦的青睞,防空型號的"斯普魯恩斯"級並未被本國採用。然而,1974年,伊朗訂購的四艘軍艦選擇了這種防空版,因其與伊朗親美的巴列維王朝有關,也被稱為"阿亞圖拉"級。這些艦艇本計劃用於波斯灣的軍事行動,擁有卓越的空調系統以適應該地區的環境需求。
基德級驅逐艦的研發歷程起始於伊朗的穆罕默德·巴列維時期,根據伊朗需求,是對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的改進。艦上裝備了標准防空導彈系統以強化波斯灣的防空能力,原計劃建造四艘,由美國英格爾斯造船廠建造。首艦於1978年6月開始建造,但1979年伊朗政變後,新政權與美國關系惡化,拒絕接收這四艘艦艇。美國海軍最終收購了它們,並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將其納入艦隊。首艦以美國珍珠港事件中陣亡的艾薩克·基德少將命名,其餘艦只則紀念了1943年的美國海軍將領。
基德級驅逐艦作為斯普魯恩斯級的變種,編號順序與原級艦有所區別。由於美國海軍的提前退役與出售,台灣海軍在1998至1999年間購入這些艦艇,改名為基隆級驅逐艦。其中,台灣海軍的艦艇序列包括左營(DDG-1803),原為美國的德Kidd(DDG-993);蘇澳(DDG-1802)原為明德Callaghan(DDG-994)等。這些艦艇在2003年重新啟用,並在台灣海軍中服役至今。
該級別的四艘驅逐艦原本是為售給友好時期的伊朗海軍所建造的,在美國海軍的戰艦中非常獨特,它結合了弗級尼亞級巡洋艦的作戰系統與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的反潛作戰能力。四艘基德級導彈驅逐艦與斯普魯恩斯級相似,但卻增大了排水量並提高了作戰系統性能。該艦以斯普魯恩斯的艦體為基礎建造,但卻沒有後者強大的進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