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手段用絕!美國強扣伊朗石油,轉手賣出凈賺4000多萬美元
此前美國強扣「伊朗油輪」就被美國《華爾街日報》曝光,稱美國未經過伊朗政府的允許,擅自扣押了4艘開往委內瑞拉的油輪,隨後這些來自伊朗的油輪從阿拉酋的某個港口出發,被美國攔截下時還懸掛著利比亞國旗。《華爾街日報》稱這是美國第一次對伊朗採取如此激進的制裁手段,稱美方對伊朗和委內瑞拉兩國的施壓措施已經進一步升級。
《華爾街日報》的報道在外界眼中變成了美國對伊朗的制裁,但隨著事件的發酵,3日後伊朗的外交部長扎里夫卻發言稱伊朗未曾有4艘油輪開往委內瑞拉,油輪不是伊朗的,船上的旗幟和石油也統統不是「伊朗」的。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扎里夫的這番反駁證明了美國已經不是第一次用如此卑鄙的手段對其他國家的貨物進行扣押。正因為沒有和其他國家達成一致的協議,所以採取了如此極端且激進的方式對付伊朗,這完全是在掩飾美國自己的外交失敗。10月18日聯合國對伊朗的武器禁運限制已經解除,美國一直在竭盡全力阻止的事情終於發生,這也是為什麼美國急著給伊朗扣上帽子,千方百計的阻止伊朗實現武器進口或出售自由。
如今看來美國的努力已經是付諸東流,為了宣揚自己的強大,甚至將自己的海盜行為光明正大的說出來,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實在是令人啞然。美國司法部能夠說出「將這些石油賣了4000多萬美元」的言論,對自己的「海盜」行為發言,還能如此光明正大,實在是令人無言以對。
② 美國為什麼不敢打伊朗
美國和伊朗的核談判進入僵局,談了4個月之後雙方不僅沒有達成共識,兩國的矛盾反而越來越深,彼此更加不信任,對於此次談判美國和伊朗都持悲觀態度。為了迫使伊朗退讓,美國一步步對伊朗施壓,不僅從武力上對伊朗支持的民間武裝進行打擊,在經濟上也對伊朗實施制裁,威脅禁止伊朗出售石油。不過伊朗也毫不示弱,直接將火箭彈瞄準美軍,甚至直接攻擊美國在伊拉克的大使館。按理說,以美國以往的性格來看,應該早就對伊朗出手了,但是美國卻一直不敢動伊朗。
美國之所以不敢對伊朗動手,主要有2個原因,第一點是因為顧忌伊朗的軍事實力。過去伊朗雖然受到武器禁運條約的束縛,無法向其他國家購買先進的武器,但是伊朗並沒有放棄提升軍事實力,靠自己的力量研發出了威力強大的彈道導彈,並且在地下建造了一座規模龐大的「地下長城」,一旦開戰數百枚導彈破土而出,對美軍構成很大的威脅。總體來說,伊朗的軍事實力比中東絕大多數國家都強,令美國都不得不忌憚。美伊兩國積怨已久,一旦開戰,伊朗必定毫不手軟,即使最終會面臨「魚死網破」的結局,也會和美國戰斗到底。
第二個原因在於一旦與伊朗開戰,一定會有其他反美國家參戰,中東地區的敘利亞、伊拉克等國都可能會有所行動。當然最讓美國擔心的是俄羅斯會不會為伊朗提供幫助,一旦俄羅斯也加入戰爭,美國很難保證勝利。
事實上伊朗和美國的矛盾還沒有惡化曾經伊美兩國的地步,而打仗本身就需要燒錢,美國的經濟這些年可是出現了明顯的衰退現象,所以除非是必要的情況下,美國根本就不會考慮發動一場現代化戰爭。
再者伊朗和伊拉克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雖然兩國都是不同時期國際上排的上號的軍事強國,但伊拉克大都是通過國際進口,而伊朗有著相對完善的工業體系,這讓伊朗具備更強大的戰爭潛力,而美國最害怕的就是持久戰。
伊朗不僅可以自己生產裝備,它在很多領域還做出了顯著的成績,尤其是伊朗自主研發的彈道導彈,它的射程能夠覆蓋美國在中東部署的軍事基地,假如美國真要向伊朗動武,伊朗可以先發制人的對美國進行攻擊。
美國想要打伊朗需要遠洋作戰,但只要伊朗將導彈給列裝起來,美國的這些軍艦根本就沒有停靠的機會,同時伊朗還進口了先進的防空系統,並且有著自己組建的空軍力量,美國想要打開缺口可得耗費一大番功夫。
③ 伊朗向特朗普等30多人發逮捕令是怎麼回事
當地時間29日,伊朗司法機構就伊朗高級將領蘇萊曼尼遇襲事件,向美國總統特朗普等30多人發出逮捕令,並請求國際刑警組織提供協助。對此,美國伊朗事務特別代表胡克當天回應稱,「沒人會把它當回事」;國際刑警組織則表示暫不考慮伊朗的請求。
報道稱,德黑蘭檢察官阿里·阿爾卡西梅爾29日表示,特朗普等30多人參與了針對伊朗革命衛隊「聖城旅」高級軍官蘇萊曼尼的襲擊事件,將面臨「謀殺和恐怖主義指控」。伊朗方面要求國際刑警組織對特朗普等人發出最高級別的「紅色通緝令」。美國伊朗事務特別代表胡克對此回應稱,「沒人會把它當回事」。胡克還提出,要求聯合國延長對伊朗的武器禁運。
(3)伊朗禁運令什麼時候到期擴展閱讀
卡西姆·蘇萊曼尼簡介
卡西姆·蘇萊曼尼(1957年3月11日—— 2020年1月3日)男,伊朗軍事人物,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聖城旅前旅長,主要負責審核伊朗對所有反以色列武裝的培訓與支援,並操控向敘利亞輸送軍事物資,集軍事、外交、情報等大權於一身。
他曾指揮伊拉克境內的反美戰,並涉嫌派人暗殺沙特駐美大使,他的行動左右著中東局勢,被稱為伊朗的間諜王。
2020年1月3日,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國際機場附近遭美軍三枚導彈襲擊,卡西姆·蘇萊曼尼在襲擊中死亡。
美國國防部在一份聲明中說,蘇萊曼尼是此前襲擊在伊拉克和地區內的美國外交官和軍方人士的幕後主使,他和「聖城旅」造成數百名美國和國際聯盟軍人死亡、數千人受傷。美國總統特朗普下令實施了此次針對蘇萊曼尼的襲擊任務。
伊朗對蘇萊曼尼被炸身亡反應強烈,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總統魯哈尼、外長扎里夫均對美發出強硬警告。哈梅內伊稱,等待美國的將是「嚴厲的報復」。魯哈尼也表示將要「復仇」,並稱蘇萊曼尼之死使伊朗更加堅定地抵抗美國。扎里夫則說,美國將為其「冒險主義」舉動承擔一切後果。
④ 伊朗向特朗普等30多人發逮捕令,伊朗為什麼這么做
伊朗逮捕特朗普這些人,就是特朗普給他們完成了很多的問題。那這些人就是超級討厭,不抓他們對不起大家吧。
⑤ 什麼是石油禁運令
歐盟通過的對伊朗石油禁運令,指的是自該法令生效之日起,歐盟不再與伊朗簽署新的石油合同,已生效合同被寬限執行至今年的7月1日。伊朗方面稱,歐盟的此項制裁行動將重創歐洲經濟。
⑥ 如何看待美國媒體揭露蓬佩奧「史上最差國務卿」的三宗罪呢
美國媒體對蓬佩奧的批評一針見血,入木三分,是對蓬佩奧最客觀最公正的評價!8月31日當天,《華盛頓郵報》發表的文章中,公開批評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再次把蓬佩奧定性“美國歷史上最糟糕的國務卿”。
特朗普退錯了群,把美國外交推向死胡同,導致美國被世界各國孤立,卻讓蓬佩奧來背鍋,明顯是棄車保帥。所以,美國媒體一再渲染蓬佩奧是“美國歷史上最糟糕的國務卿”,列出蓬佩奧的三宗罪,說他濫用納稅人的資金,讓美國國務院公務人員為妻子蘇珊處理私事,包括遛狗、去乾洗店取衣物、預訂就餐席位等,打壓異己,讓美國國務院高級職位一直處於空缺狀態,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特朗普連任美國總統之後,蓬佩奧會被特朗普踢出局,成為“局外人”。
特朗普連任之後,蓬佩奧離開白宮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收到特朗普的暗示之後,蓬佩奧主動遞交辭呈,和特朗普好聚好散。一種是蓬佩奧不主動辭職,被特朗普直接解僱,和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助理博爾頓一樣,和特朗普不歡而散。
⑦ 最近關於戰爭的新聞
8月31日,伊朗總統內賈德在一次群眾集會上發言。
「伊朗核問題的最後期限到了」, 8月31日,美國的天還沒亮,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就迫不及待地作出了這樣的預告。世界也關注著聯合國在最近幾年裡設下的這個最著名的最後期限。 8月30日,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博爾頓給伊朗下了精確到分鍾的最後通牒——德黑蘭當地時間周五凌晨零點零1分,也就是紐約時間周四下午3時31分(北京時間周五凌晨4點31分)。而伊朗的表現完全是要硬撞,其總統內賈德31日在一個群眾集會上再次強硬表態:「在停止鈾濃縮的問題上,伊朗寸步不讓。我絕對不會在重壓之下低頭,伊朗人民,包括年輕的科學家們,在兩手空空的情況下成功發展了自己的核技術,他們同樣也能這樣發展伊朗。」內賈德的這段話說得十分痛快,但現在的問題是,美國白宮的領導人會接受這個回答嗎?他們能咽下這口氣嗎?
「伊朗寸步不讓」
聯合國的最後期限是設給伊朗的,但《環球時報》記者在伊朗首都德黑蘭絲毫沒有感受到異樣。這天不再像前幾天那樣陽光明媚,而是颳起了大風,天上的雲彩也多了起來,不過大街上依然車水馬龍,人們像以往一樣忙碌。記者隨便問了幾個市民,發現他們都知道最後期限這回事兒,但都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而且態度與政府非常相似——「我們不會屈服於任何壓力」。有個學生模樣的年輕人告訴記者,制裁是把雙刃劍,對伊朗有傷害,對美國也會有傷害,況且美國對伊朗已經制裁好多年了,再制裁也沒什麼太大的關系。也有個小商販表示了擔憂,他說,如果制裁更嚴了,老百姓的日子會越來越不好過。
倒是博爾頓那個精確到分鍾的最後通牒讓世人印象深刻,原來最計較這個最後期限的國家是美國。有媒體形容說,美國似乎左手握著秒錶,右手握著制裁計劃,隨時「恭候」伊朗的答復。博爾頓表示,美國希望「8·31」大限一過就召集各國高級官員探討制裁決議的具體措辭,爭取在第一時間讓伊朗戴上制裁這頂「緊箍咒」。
伊朗究竟會給世界怎樣一份答卷呢?對此,各國媒體的猜測驚人地一致:伊朗一定會再次說「不」。CNN認為,在大限到來之前,伊朗絲毫沒有表現出任何服軟、合作的跡象。法新社報道題目是《在大限來臨前,伊朗公然挑釁》,路透社則做出「伊朗可能面臨制裁」的結論。
其實,伊朗總統內賈德的態度一直很清楚。8月29日,內賈德邀布希電視辯論的同時,公然質疑安理會解決伊朗核問題的權威地位。8月30日,內賈德表示:「制裁不可能讓伊朗停止追求崇高的發展目標,要想解決問題只能通過談判」。
「我們不會被伊朗人嚇著」
對伊朗的表態,美國負責政治事務的副國務卿伯恩斯說得很直白:「我們不會被伊朗人嚇著。」他下周將前往德國首都柏林,起草一份聯合國安理會決議草案。《紐約時報》預測了對伊朗制裁的「三步走」方案:第一步,美國將聯合其歐洲盟友對伊朗禁運與核能有關的所有設備和材料,並凍結伊朗在海外的資產;第二步,懲罰措施將擴展到禁止伊朗領導人和核研究人員對西方進行訪問和旅行,並限制該國在全球金融市場的活動;第三步,布希政府要求歐洲金融機構終止對伊朗的貸款,據美國官員透露,已經有一些瑞士銀行同意與美國合作。
不過,「三步走」方案的實施還存在不少潛在的波折。盡管美國很早就單方面對伊朗實行了出口限制,但歐洲不少國家始終沒有切斷對伊朗的技術出口,而且這些技術不少都是與民用核設施的發展相關的。尤其是俄羅斯,在幫助伊朗修建的布希爾民用核反應堆項目上有巨大的經濟利益。美國專家稱,「布希爾項目將使禁運核設施的制裁計劃遭遇瓶頸。」
即使美俄可以找到化解分歧的辦法,對伊朗的制裁決議最早也要等到9月中旬聯合國大會審議才能通過。在這個匯聚各國首腦的大會上,布希將發表演講,《紐約時報》分析認為。美國政府將利用這次大會向各方施壓,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制裁「三步走」方案的命運。
在「8·31」大限將至之時,一份由國際原子能機構提供的伊朗核報告也引起了各方的重視。雖然這份報告內容保密,但其中涉及了伊朗鈾濃縮進展現狀並總結了伊朗核問題的整體進展,被外界視為一份頗有影響力的報告。這份報告究竟會如何影響聯合國對伊朗的最終態度呢?媒體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分析。美聯社認為,由於這份報告指出伊朗繼續鈾濃縮,並拒絕原子能機構調查人員進入特定區域檢查,可能導致安理會的制裁。但《紐約時報》卻認為,報告不僅指出伊朗核活動進展緩慢,而且還說明伊朗目前提煉的鈾純度根本不夠製造核武器,這很可能對制裁傾向產生阻礙。
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星期四說,給伊朗的最後期限已過,但他不認為安理會會立即對伊朗實施制裁,「我需要和各方保持聯系,看看他們打算怎麼辦。」
「美伊今年開戰可能性很大」
制裁可能只是中東局勢升級的第一步,危機會不會發展到動武的地步才真正為世界關心。8月30日,俄新社專門邀請了幾十位著名專家和政治家討論「美國進攻伊朗的前景」。俄羅斯全球化問題研究所專家東·蘇里科夫認為,美國和伊朗之間的軍事沖突不可避免,很可能就在今年爆發。
蘇里科夫稱,美國和伊朗國內都有一些勢力對發動這場戰爭感興趣,內賈德在爆發戰爭的情況下將能鞏固自己的政權,從而成為伊朗有權威的統治者,內賈德可能還覬覦波斯灣地區首領地位,這里集中了世界大部分的石油天然氣儲量。美國以副總統切尼和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為代表的「鷹派」則可以在被戰爭挑起的愛國主義浪潮中,鞏固共和黨人的國內政治地位,還有利於鞏固美國的「世界警察」地位。
蘇里科夫認為,在美國對伊朗的石油基礎設施進行攻擊的情況下,不可避免地會造成世界石油價格「暴漲」,這將會削弱美國全球進程中的競爭對手——新興大國中國和印度,這兩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完全依靠能源高消耗的技術。蘇里科夫稱,美伊的軍事沖突將以伊朗封鎖霍爾木茲海峽開始,美國可能會放任伊朗完全封鎖這個海峽,將使通過這個海峽的輪船停航9至12個月,這首先將引發印度和中國市場上的石油短缺,削弱這兩個國家的經濟增長。
俄羅斯憲法法院院長顧問弗拉基米爾·奧夫欽斯基認為,美國近幾年興起的「文明沖突」、「反伊斯蘭法西斯主義戰爭」以至於「反恐戰爭」等觀點和行動都是為進攻伊朗做准備。奧夫欽斯基認為,為了讓中國等國家「臣服於美國膝下」,美國可能會對伊朗的石油命脈進行打擊。不過,他還認為,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和中國領導人最近簽署的石油協議大大降低了美伊交戰的可能性,至少推遲了這場戰爭的開始。
伊朗為何敢與美國斗
西方媒體直接談論發生戰爭的很少。英國《經濟學家》雜志認為,伊朗敢虛張聲勢,是因為它意識到,美國在暴力的中東政治中陷得越深,美國就會變得越脆弱。本月早些時候,美國駐伊拉克大使稱,伊朗支持伊拉克什葉派武裝,可能與美國支持以色列並想終結伊朗的核野心有關。中東的混亂局勢一直是伊朗利用的工具,而美國卻很少承認這一點。
德國《世界報》認為,盡管美國官方並沒有排除軍事打擊伊朗的可能性,但實際情況表明,美國採取軍事行動有諸多的不利之處。南黎危機,伊拉克戰爭,使美國無法獲得民眾支持。最終擔心的還是,這一地區的戰爭將會造成石油的價格飈升。這將給美國經濟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所以,經濟制裁伊朗是上策。
德國還有媒體認為,制裁措施很難在安理會獲得通過,俄羅斯等國在伊朗擁有巨大的經濟利益,不希望生硬地實施制裁。伊朗問題像伊拉克問題一樣,已經造成了國際社會的分裂,國際社會陷入兩難境地。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殷罡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伊朗不按照安理會的安排去做,而是有自己的時間表。伊朗的舉動其實已經成功地分裂了安理會,使六國在制裁問題上無法很快達成一致,而這就達到了拖延時間的目的。
一位中國的中東專家認為,伊朗敢和美國斗,就是因為知道目前伊拉克局勢牽扯了美國大部分精力,即使是核問題日趨緊張,中東局勢也不會在短期內迅速升級,但形勢很可能因此而緊張,伊朗甚至可能受到美國實施的部分軍事打擊。總體看來,世界對伊朗核問題的掌握還沒有失控,伊朗並沒有退出核不擴散條約,國際原子能機構在伊朗的調查也在繼續。伊朗核問題目前的僵局在於伊朗希望單獨與美國進行談判,但在伊拉克問題的牽制之下,美國一直拒絕這樣的要求。(●本報駐伊朗特約記者 劉守望 ●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 ●本報記者 張楠伊 李宏偉)
伊朗核問題:「深思熟慮」後的拒絕
新華網德黑蘭9月1日電(記者 徐儼儼 梁有昶) 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8月31日發表講話,宣告伊朗不會屈服於西方壓力,也不會接受對伊朗正當權利的侵犯。這一講話表明,伊朗對聯合國安理會第1696號決議關於伊朗應在8月31日前中止鈾濃縮活動的要求,作出了經過「深思熟慮」的正面回答。那麼,伊朗為何對安理會的要求再次說「不」呢?
此間分析人士認為,伊朗目前的鈾濃縮活動雖在質量和數量上還處於不是很高的水平,但也已達到了一定規模。據透露,伊朗目前在納坦茲和伊斯法罕的核設施擁有164台用於濃縮鈾的離心分離機,並早已計劃在今年底將這一數量擴充至3000台,以形成更大的生產規模。而伊朗濃縮鈾的純度目前也至少達到了4.8%的水平,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全面暫停鈾濃縮活動顯然是伊朗難以接受的。
⑧ 中國和日本海面距離多少中國浙江省海鹽到日本對面距離多少
中國和日本海面距離多少中國浙江省海鹽到日本對面距離多少?
自打聯合國對伊朗執行的武器禁運令自動到期後,美國便警告威脅俄羅斯等國家,不允許向伊朗出口任何武器裝備。盡管美代表威脅不惜包括軍事、經濟制裁手段以遏制俄羅斯,但莫斯科高層強勢回應:不懼怕美國任何制裁,會加強和伊朗的防務上的合作關系,這也讓美國無地自容。而就在近日,俄羅斯再一次給了美國下馬威,普京一石二鳥的做法,也直接讓美國日本聯手「奪島」的計劃泡湯了。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10月22日據俄衛星社消息,本周時間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強行闖進日本海,並在周邊海域展開了實彈射擊演習。俄羅斯戰艦完成了發射魚雷等多項軍事演習操作任務,包括使用導彈擊沉對手的軍艦潛艇,使用聲吶對抗敵人武器,擺脫對手持續跟蹤。要知道,自打菅義偉出任首相後,蓬佩奧便訪問了日本,在「美日同盟」的呼籲越來越強烈之際,美國和日本的一些激進官員,甚至威脅要武力奪取北方四島,日本甚至出動了海上自衛隊,並高調演練兩棲奪島的防務演習。
菅義偉在和俄羅斯高層通話的過程中還明確表示「不該把北方四島問題留給後代解決」。不過,美國和日本似乎低估了俄羅斯的決心。這不,俄羅斯直接派遣先進戰艦,並出現在日本海展開軍事演習,試了大批的魚雷等武器裝備,也是在警告日本「抓緊取消奪島夢」,北方四島歸屬俄羅斯是二戰勝利的成果,也得到了國際認可;另外一方面,俄羅斯也是在給美國發出警告,西方在全球拉幫結派,到處挑起事端沒有用,俄羅斯有能力應付。
俄海軍大秀武器裝備的同時,就是告訴伊朗和俄羅斯在防務上的合作不會受到外界影響,伊朗可以放心采購俄羅斯的防空導彈以及先進戰機戰艦,俄羅斯會站出來保護盟友立場和安全。值得一提的是,普京總統曾對外表示過:俄羅斯疆土的確很大,但沒有一寸是多餘的。美國不斷通過日本小弟給俄羅斯找茬,目的就是讓俄羅斯感受到美國的強勢,但顯然普京不吃這一套,在維護尊嚴和領土主權上,俄羅斯早就做好了以牙還牙的准備。分析認為,當前俄羅斯演習舉動不僅直接給伊朗解圍,也讓美國推行的「印太戰略」多了些顧慮。
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成為了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各方面的國力都得到了急速的提升。日本的這場改革運動,直接讓他們躋身世界強國之列。為什麼日本海軍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進步如此神速呢?今天就為大家簡單講講日本海軍究竟是如何崛起的。其實日本能實現彎道超車有實力也有運氣,總體來說強大的學習和研發能力使得他們在工業化的道路上完成了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