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美伊聯合國談判為什麼會破裂,伊朗提出了什麼要求
在我看來,最關鍵是因為伊朗對於美國的反抗。在國際舞台上,伊朗向來都是“硬骨頭”,無論對手強大與否,都不會後退。
年初,美政府派軍機擊殺伊朗高級將領蘇萊曼尼。伊朗隨即給予還擊,炮轟了美國在伊拉克的軍事基地。 之後伊朗又頂住壓力,向委內瑞拉運送石油。接著,伊朗政府下達了“逮捕令”,要求國際刑警組織配合,共同通緝美國總統特朗普。
這一舉動,對伊朗來說是維護國家自身利益,而對於向來以“霸主”自居的美國而言,伊朗就像一隻野獸,應該將其關在籠子里才能絕對安全。於是,在之後的聯合國大會上,美方不斷向伊朗施壓,並向其他參與國宣揚伊朗的威脅,以此來呼籲並聯合其他國家對伊朗施加制裁。
美國向來都想稱霸世界,想要控制其他國家,而伊朗,因為原油等能源,也有足夠的底氣來反抗美國,基於此,美伊聯合國談判破裂也就不足為怪了。
『貳』 石油輸出國組織作用是什麼
石油輸出國組織
1960年9月,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委內瑞拉的代表在巴格達開會,決定聯合起來共同對付西方石油公司,維護石油收入,14日,五國宣告成立石油輸出國組織 (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 OPEC) ,簡稱「歐佩克」。隨著成員的增加,歐佩克發展成為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產國的國際性石油組織。歐佩克總部設在維也納。
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宗旨是,協調和統一各成員國的石油政策,並確定以最適宜的手段來維護它們各自和共同的利益。
主要機構有: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理事會,負責執行大會決議和指導該組織的管理;秘書處,在理事會指導下主持日常事務工作。秘書處內設有一專門機構——經濟委員會,協助該組織把國際石油價格穩定在公平合理的水平上。
出版物《石油輸出國組織公報》(月刊):《石油輸出國組織評論》(季刊);《年度報告》;《統計年報》。
2003年該組織成員石油總儲量為1191.125億噸,約佔世界石油儲量的69%,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成員分別是沙烏地阿拉伯(355.342億噸)、伊朗(172.329億噸)和伊拉克(157.534億噸)。2003年該組織成員原油產量為13.218億噸,約佔世界原油產量的39%,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成員分別是沙烏地阿拉伯(4.215億噸)、伊朗(1.865億噸)和奈及利亞(1.060億噸)。
為使石油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利益都得到保證,歐佩克實行石油生產配額制。為防止石油價格飈升,歐佩克可依據市場形勢增加其石油產量;為阻止石油價格下滑,歐佩克則可依據市場形勢減少其石油產量。
補充
「歐佩克」即石油輸出國組織。它是一個自願結成的政府間組織,對其成員國的石油政策進行協調、統一。歐佩克旨在通過消除有害的、不必要的價格波動,確保國際石油市場上石油價格的穩定,保證各成員國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獲得穩定的石油收入,並為石油消費國提供足夠、經濟、長期的石油供應。
歐佩克是哪年成立的?
歐佩克是1960年9月14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成立的,創始成員國有5個,它們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委內瑞拉。1962年11月6日,歐佩克在聯合國秘書處備案,成為正式的國際組織。
具備何種資格才能成為歐佩克成員國?目前歐佩克都有哪些成員國?
歐佩克組織條例規定:「在根本利益上與各成員國相一致、確實可實現原油凈出口的任何國家,在為全權成員國的三分之二多數接納,並為所有創始成員國一致接納後,可成為本組織的全權成員國。」 該組織條例進一步區分了3類成員國的范疇:創始成員國———1960年9月出席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舉行的歐佩克第一次會議,並簽署成立歐佩克原始協議的國家;全權成員國———包括創始成員國,以及加入歐佩克的申請已為大會所接受的所有國家;准成員國———雖未獲得全權成員國的資格,但在大會規定的特殊情況下仍為大會所接納的國家。 目前,歐佩克共有11個成員國(括弧內為加入歐佩克的時間),它們是:阿爾及利亞(1969年)、印度尼西亞(1962年)、伊朗(1960年)、伊拉克(1960 年)、科威特(1960年)、利比亞(1962年)、奈及利亞(1971年)、卡達( 1961年)、沙烏地阿拉伯(1960年)、阿拉伯聯合大公國(1967年)和委內瑞拉( 1960年)。
什麼是歐佩克大會?
歐佩克大會是該組織的最高權力機構,各成員國向大會派出以石油、礦產和能源部長(大臣)為首的代表團。大會每年召開兩次,如有需要還可召開特別會議。大會奉行全體成員國一致原則,每個成員國均為一票,負責制定該組織的大政方針,並決定以何種適當方式加以執行。 歐佩克大會同時還決定是否接納新的成員國,審議理事會就該組織事務提交的報告和建議。大會審議通過對來自任何一個成員國的理事的任命,並選舉理事會主席。大會有權要求理事會就涉及該組織利益的任何事項提交報告或提出建議。大會還要對理事會提交的歐佩克預算報告加以審議,並決定是否進行修訂。
什麼是歐佩克理事會?
歐佩克理事會類似於普通商業機構的理事會,由各成員國提名並經大會通過的理事組成,每兩年為一屆。理事會負責管理歐佩克的日常事務,執行大會決議,起草年度預算報告,並提交給大會審議通過。理事會還審議由秘書長向大會提交的有關歐佩克日常事務的報告。
什麼是歐佩克秘書處?
歐佩克秘書處依據歐佩克組織條例,在理事會的領導下負責行使該組織的行政性職能。秘書處由秘書長、調研室、數據服務中心、能源形勢研究部門、石油市場分析部門、行政與人事部門、信息部門、秘書長辦公室以及法律室組成。秘書處1961年設立,辦公地點最初在日內瓦,後於1965年移至維也納。
歐佩克如何運作並發揮其作用?
歐佩克各成員國的代表(主要是代表團團長)在歐佩克大會上對其石油政策加以協調、統一,以促進石油市場的穩定與繁榮。歐佩克秘書處負責該組織的日常事務,接受理事會的指令,由秘書長直接領導。歐佩克下設的經濟委員會、部長監察委員會等多個執行機構,則履行咨詢、磋商、協調等多項職能。 歐佩克成員國對當前形勢和市場走向加以分析預測,明確經濟增長速率和石油供求狀況等多項基本因素,然後據此磋商在其石油政策中進行何種調整。例如,在以往數次大會中,歐佩克成員國曾分別確定提高或是減少該組織的總體石油產量,以便維持石油價格的穩定,為消費國提供穩定的短期、中期乃至長期的石油供應。
歐佩克為什麼要設定石油生產配額?
歐佩克組織條例要求該組織致力於石油市場的穩定與繁榮,因此,為使石油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利益都得到保證,歐佩克實行石油生產配額制。如果石油需求上升,或者某些產油國減少了石油產量,歐佩克將增加其石油產量,以阻止石油價格的飈升。為阻止石油價格下滑,歐佩克也有可能依據市場形勢減少石油的產量。
歐佩克能控制國際石油市場嗎?
歐佩克並不能控制國際石油市場,因其成員國的石油、天然氣產量分別只佔世界石油、天然氣總產量的40%和14%。但是,歐佩克成員國出口的石油佔世界石油貿易量的60%,對國際石油市場具有很強的影響力,特別是當其決定減少或增加石油產量時。 歐佩克旨在保持石油市場的穩定與繁榮,並致力於向消費者提供價格合理的穩定的石油供應,兼顧石油生產國與消費國雙方的利益。歐佩克通過自願減少石油產量,或在市場供應不足時增加石油產量的方法來達成上述目標。例如,1990 年海灣危機期間,歐佩克大幅度增加了石油產量,以彌補伊拉克遭經濟制裁後石油市場上出現的每天300萬桶的缺口。
『叄』 伊朗和委內瑞拉曾經那麼繁榮,現在怎麼變窮了
1. 歷史上的伊朗和委內瑞拉,都曾經有過經濟繁榮的年代。但是,為什麼現在的伊朗和委內瑞拉陷入了困境?這有很多原因,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內部原因,其中內部原因是主要因素。
2. 伊朗和委內瑞拉的富裕有著共同的因素,那就是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伊朗地處石油資源豐富的波斯灣,委內瑞拉的石油儲量也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在石油價格較高時,這兩個國家賺得盆滿缽滿,富得流油。
3. 由於有著豐富的石油資源,他們不需要發展其他行業、只靠賣石油就可以掙很多錢,是真正的「躺著把錢賺」的國家。於是,他們就陷入了「資源陷阱」,既不願意發展其他「費事兒」的行業,也「懶得」搞石油深加工,掙了錢不是升級發展,而是奢侈和消費。
4. 任何單一產業的國家,很難在歷史上長期富強,當石油價格開始下跌時,他們的美夢也做到頭兒了。產業單一,經濟發展結構單一,造成了他們現在的困境。
5. 歷史上也不止伊朗和委內瑞拉陷入過「資源陷阱」。比如大航海時代初期,西班牙和葡萄牙,憑借著在美洲大陸開采黃金白銀,就可以直接造富。
6. 西班牙和葡萄牙雖然下手最早,但在後期卻被英國等國家趕超,西班牙和葡萄牙淪為二流國家。可見,擁有資源是件好事,但是陷入「資源陷阱」,不思進取,終有一天會吃光老本,到時候可能會很慘。
7. 國家如此,個人也如此,伊朗和委內瑞拉就是最好的例子。
8. 伊朗曾經和美國是非常親密的,但是後來發生了「伊斯蘭革命」,原來的巴列維王朝被推翻。
9. 新上台的霍梅尼政權,逐漸使伊朗成為政教合一的政權,發展路徑和原來大相徑庭,和美國的矛盾也不斷激化。
10. 伊朗內部政治突變,打亂了原來的經濟發展結構,很多外國企業撤離,伊朗與國際市場的關系受到影響,伊朗逐漸陷入困境。
11. 委內瑞拉類似,當權者看到外國企業在委內瑞拉掙到不少錢,於是,想把產業收回來,但卻採取了不合理的措施,造成外資撤離,而委內瑞拉自己,又沒有能力完全替代,造成經濟滑坡。
12. 委內瑞拉自己雖然擁有世界第一的石油儲量,但是石油深加工不發達,這也就是為什麼前段時間委內瑞拉還需要從伊朗進口成品油的重要原因之一。
13. 內部經濟發展結構的破壞,是委內瑞拉陷入目前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14. 近年來,石油價格不斷下跌,這對嚴重依賴石油出口的伊朗和委內瑞拉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15. 而政治環境的變化,與西方國家的矛盾加深,遭到美國的「制裁」。
16. 這樣一來,伊朗和委內瑞拉的經濟更是陷入困境。
17. 伊朗和委內瑞拉在歷史上都有過經濟繁榮的時候,但是陷入資源陷阱,沒有利用資源發展和完善經濟結構,當資源優勢不再明顯時,國家陷入困境。
18. 再加上內部政治環境的變化,國際環境的惡化,更是雪上加霜,曾經富裕的國家如今卻在困境里掙扎。
19. 由此可見,居安思危不管在哪裡都不過時,在利用資源發展的時候,一定不要陷入資源陷阱,千萬不要把自己因幸運得來的成功看作是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