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國外疫情仍很嚴重,為何境外輸入最近少了許多,請問是怎麼回事
其實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的境外輸入病例是比較多的,主要集中在甘肅、北京、浙江、上海以及黑龍江等地。甘肅的主要輸入源是伊朗;北京和上海作為國內最大的中轉地,來自世界各國的輸入型病例都有,但主要集中在歐美;浙江的輸入源主要是義大利,光青田一個地方就有10萬僑胞的義大利;而黑龍江因為跟俄羅斯接壤,最近俄羅斯疫情大爆發,黑龍江也出現了許多俄羅斯輸入病例。
總體來說,現在我國的輸入性病例確實在減少,昨日僅僅只有3個病例產生。但是我國不能鬆懈,因為現在疫情是全球性的,我國取得現在的成果不容易,一旦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就將之前的努力付諸東流。
㈡ 外派去伊朗安全嗎請知情人士告知,萬分感謝!
外派去伊朗安全嗎?請知情人士告知,萬分感謝!
中國人在伊朗享受禮遇,當地公司為中國雇員租房配車工資翻倍,從未發生過針對華商的暴力活動。核心設施多數是由中方承建,當地百姓對待中國人就像自家人一樣親切。留學生學費住宿費全免,副總統承諾對中國記者大開方便之門。伊朗核問題使得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這個中東石油大國身上,對伊朗國內的動盪或安全局勢,人們不禁添了幾分擔憂。那麼,目前伊朗國內的真實情況究竟如何?當地華人華僑目前的安全狀況到底怎麼樣?他們的生活、工作、學習是否因伊朗核問題而受到影響?
據中國駐伊朗大使館介紹,中國人在伊朗概況如下:總人數約有三四千人,留學生有150人左右,大部分來自國內一些老少邊窮地區,包括青海、新疆、雲南、甘肅,共涉及15個省市。個體經商者有數十人,一般都經營服裝、鞋帽等生意。其他人主要在中國公司、中資企業和伊朗的公司任職。中資公司有四五十家左右,業務范圍涵蓋通訊、電信、公路、鐵路等大型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汽車、石油開采等重要領域。
在伊朗工作的中國僑胞及我駐伊朗使館官員表示,伊朗國內的局勢非常穩定,老百姓和平常一樣正常地工作、生活,並沒有出現西方媒體所報道的「人心惶惶、動盪不安」的局面。在伊朗,周四、周五是休息時間,其他時間是工作時間。伊朗民眾非常隨和,特別是對中國人,就像對待自家人一樣親切。由於兩國相似的歷史文化淵源和長期友好的傳統關系,伊朗人總是對中國人特別友好,中國人在伊朗辦事,總是能得到「一路開綠燈」的禮遇。
盡管核問題這段時間一直頗受關注,但伊朗老百姓的生活並沒有因此發生任何變化,也沒有出現任何「緊張、不安全」的因素和局面。中資企業的經營與運作也沒有受到什麼影響。留學環境方面,國內學生赴伊朗留學,不需要參加入學考試,只要高中畢業,就可以到伊朗上學。中國留學生在伊朗學習,生活、安全等方面都優於國內。比如學生的住房由學校提供,還可以帶家屬一起生活,子女入托、上學的費用全免,同時愛人也可以接受同等的教育。大部分中國學生可以免費就讀。
伊朗的新聞報道環境並不像西方媒體所說那樣「緊張」,女性記者也不會遇到傳說中的種種不便,而是和男記者一樣,可以自由出入各種新聞場合。由於中伊之間長期以來保持著友好的傳統關系,伊朗政府對中國記者更是敞開大門,持歡迎態度。馬生貴說,伊朗副總統、旅遊局局長馬里克曾許下承諾:「凡是到伊朗進行采訪的中國媒體,伊朗方面一定給予全面支持。」
在伊朗的個體華商不多,一般都經營服裝、鞋帽等。伊朗市場上銷售的衣服、家用品等,有很多是中國製造。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很受當地人的歡迎。范先生強調,伊朗當地的同行並不像歐美國家的商家那樣不滿華商甚至抵制中國貨。伊朗當地從來就沒有發生過抵制中國貨、針對中國商人的暴力活動,相反,當地的商家非常願意與華商合作,不少人已成為中國產品的經銷商。
由於中伊之間長期友好的傳統關系,伊朗一直為前來投資、承建項目的中國公司和中資企業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在伊朗的中資企業多達四五十家,中國各行業的領軍企業,如中石化、華為、中國北方工業公司、中信等,都在伊朗投資並開展各種業務,范圍涵蓋通訊、電信、公路、鐵路等大型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汽車、五金、石油開采等重要領域。伊朗的鐵路、公路、橋梁、地鐵等核心基礎設施的建設,多數都是由中國公司承建的。
伊朗與伊拉克交界的城市霍拉姆沙赫爾,准備建起第一座中國商貿城。中國商貿城的投資者邊柏功先生告訴記者,之所以選擇在伊朗建中國商貿城,主要是看好伊朗得天獨厚的投資環境和經營前景,為華商提供一個集中經營的場所。在伊朗市場,高達70%以上的產品都是中國製造,這說明中國產品受到了伊朗人的高度認可;而是另一方面,在伊朗經商的中國個體經營者卻少得可憐。
伊朗全稱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總人口約7000萬。伊朗石油儲量為1000億桶,佔世界儲量的10%,居世界第四位。天然氣儲量26萬億立方米,約佔世界總儲量的16%,居世界第二位。中伊關系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紀,張騫的副使甘英曾到過伊朗,並打通了中國經伊朗通往羅馬的交通線,即「絲綢之路」。自此以後,兩國間的往來連綿不斷。由於兩國文化的相似,伊朗人對中國人非常友好。中資公司在伊朗積極投身伊朗的基礎建設。如中興通訊自2000年進入伊朗市場後,目前成為伊朗電信市場最知名的設備供應商。在GSMWLL領域,ZTE是伊朗業界公認的第一品牌,市場佔有率超過65%。
㈢ 伊朗王子放棄繼承權,帶一家人來甘肅定居,後來帶來了什麼變化
最好的與最壞的創造了歷史,平庸之輩則繁衍了種族。——佚名
導語:其實有很多民族的來歷都充滿了神奇色彩,他們是一些比較尊貴人的後代,而且在首領的帶領下,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伊朗王子放棄繼承權遷居甘肅,為中國添一姓氏,現存170萬後裔。
結語:這個姓氏的全稱是安帕提亞氏,簡稱氏安氏,這個姓氏的人也會和但是的漢族人民通婚,算是為了更快融入這個國家而做出的改變吧,如今他們的後裔眾多,未來這個姓氏一定會發展的更好的,對此,熒幕前的你是如何看待的呢,歡迎下方留言評論!
㈣ 甘肅的者來寨的情況
甘肅省永昌縣境內的者來寨村原本是一個古老的具有異國情調的土城堡。到了20世紀後,城堡漸漸成了斷壁殘垣。但不管怎麼變遷,者來寨的人們卻一直保持著他們固有的民俗:吃著類似歐洲人做的比薩餅,保持著一種對牛的傳統崇拜,每到節日總要做一些類似牛頭的麵食做祭祀用品,村民們經常手執紅布進行鬥牛表演。這里的每一代人中總有一些相貌酷似歐洲人:身材高大,高鼻樑,深眼窩,頭發棕黃並彎曲,汗毛較長,皮膚為深紅色。
20世紀九十年代,一名叫關意權的歷史學家踏進了者來寨。者來寨人的身世之謎終於被解開了。
關意權,1944年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歷史系,1975年,一直從事中亞史、羅馬帝國東遷研究的他意外地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2000多年前一支羅馬軍團在征戰中突然消失,時間與中國設立驪靬縣的時間大致相同,而「驪靬」則是過去中國人對羅馬的稱謂。那麼,兩者之間究竟有什麼聯系呢?關意權決心進行深入探究。
公元前54年,強大的羅馬帝國出兵4萬,由克拉蘇統帥軍隊進行征戰,在安息(今伊朗)獲取了大片的土地並掠奪了大量的金銀財寶。一年後卻陷入重圍,遭慘敗,剩餘部隊退向亞美尼亞,但就在這里,波斯的軍隊又出其不意地將他們包圍起來。經過激戰,克拉蘇的長子所指揮的第一軍團的6000人僥幸逃脫滅頂之災。幾年之後羅馬帝國與安息簽訂了和約,開始相互遣返戰俘。遣返之後,羅馬人大失所望:當年突圍出來的第一軍團竟然沒有一絲蹤影。
第一軍團的消失成了羅馬史上的一樁懸案,千百年來一直困擾著西方史學界。
關意權在研究中發現,近年來這樁懸案在中國得到了新的史學解釋:2000年前這支突圍出去的羅馬帝國第一軍團有近千名官兵被西漢軍隊所俘虜,遣送到了中國西部腹地。據中國史籍《漢書·陳湯傳》記載:公元前36年,漢西域都護甘延壽和副校尉陳湯,帶領4萬精兵走出西域,討伐郅支單於,在征戰的過程中,他們看到了單於手下的一支很奇特的僱傭軍。有史學家認為,當年陳湯等看到的這支隊伍一定是曾被單於降服的羅馬軍隊。依此而推斷,這一時期所出現的羅馬軍隊,定是在此前失蹤的羅馬第一軍團的殘軍!
史書上記載,甘延壽、陳湯等將士把這些羅馬戰俘帶回了中國,並讓他們定居下來。這時,漢朝設置了一個特別的縣,即「驪靬」縣,同時修起了驪靬城。可見,以國名定為縣名,其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這里定居的是羅馬人。
只有找到驪靬古城,才能找到這座古城與古羅馬人的聯系。
20世紀八十年代,關意權從蘭州出發,沿著河西走廊向西行進,按史書上介紹的漢代甘延壽軍隊的活動路線,實地考察當年羅馬人的可能落腳之處。
1989年,關意權的長子關亨也和父親一起加入了解開羅馬軍團消失之謎的行列。
1996年,在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陳正義的支持和幫助下,關意權和他的長子關亨查閱了大量的地方史志,整理了50多萬字的研究筆記,對中國西部戈壁灘上的70多座古城遺址進行了多方面的考證。他們查到甘延壽安置這批羅馬戰俘的落腳點就是在今天的甘肅永昌縣。一件件出土文物證實,甘肅永昌縣的者來寨古城遺址,正是關氏父子尋找多年的驪靬古城遺址,也正是羅馬戰俘的聚居地。
者來寨的村民們講漢語,族系也為漢族,共有400多人,其中200多人有歐洲人的相貌特徵。前不久,中國科學院古人類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對者來寨300多人進行了DNA分析,認為這里的村民們確實有歐洲人血統。
摘自《今日女報》非可文
㈤ 甘肅人和古羅馬人有關系嗎
據央視—10套節目《走進科學》節目播出過,甘肅人有少部分可能是古代羅馬人與當地民族融合的後裔。
而且還有一則新聞可供樓主參考:
中國西部甘肅省永昌縣的郊外生活著一群深眼窩、高鼻樑、皮膚略帶紅色的人。據說他們是2000年前遠征中亞的羅馬士兵的後代。而今,他們居住的地方被稱為「羅馬村」,當地的旅遊業也因此興旺起來。
從甘肅省省會蘭州驅車5小時就到達了永昌縣。該縣約有人口25萬,縣城中央矗立著古羅馬人和中國人石像。
當地的導游自豪地介紹說:「這是為了紀念羅馬人來這里而於1994年修建的,現在已經成為永昌的標志。」據說把古羅馬人和中國人石像擺放在一起,是為了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的包容力,即使是與外族的軍人也能和平共處。
從石像所在的廣場沿北部郊外的石子路開車3 0分鍾,就是西漢時期賜予羅馬人的「驪軒城」遺址,現在只剩下了一部分城牆。據說是1989年蘭州大學的陳正義教授等研究人員發現的。
「驪軒」的名稱曾多次出現在中國古代的史料當中,據說是古羅馬的別名。後來的研究發現,漢語中「驪軒」的發音來自拉丁語「legion」,是羅馬軍團的意思。
據古羅馬史料記載,公元前53年羅馬執政官克拉蘇親率約4萬大軍遠征帕提亞(在今伊朗一帶),不幸戰死。其部下約6000人突破了敵軍的包圍向東逃跑後杳無音信。
據中國的《漢書·陳湯傳》記載,17年後的公元前36年,西漢王朝的戍邊軍隊在征討少數民族的過程中,遭遇了羅馬軍隊。陳正義教授等人結合中國和羅馬方面的史料,判定逃跑的羅馬軍人後來在中國居住了下來。據說這支軍隊後來歸順漢朝,作為僱傭軍在中國承擔起了戍邊的任務。西漢王朝賜予他們驪軒城。
起初,中國考古學家對這種觀點多持否定看法。然而,2003年驪軒城遺址附近發現了西漢時期的古墓群,從墓中發現了大約100具類似歐洲人的骨骼,身高在180厘米左右,從而證實了陳教授等人的看法。
能夠證明陳教授學說的另一個有力的證據是當地人的長相。據說羅馬人後代最集中的是距驪軒城最近的者來寨村。大約居住著300人,他們多數長著一副歐洲人的面孔。有的孩子父母親是亞洲人,但卻長著一雙藍眼睛。
他們的生活習慣也與周圍的村子有些不同。在埋葬死者時,周圍的村子都是頭朝北,而這里卻是朝西。有人推測這是表達對歐洲故鄉的思念之情。據說他們正月還吃一種像比薩餅一樣的食物,令人想起義大利料理。
最近,在國內外的媒體報道後,該村的知名度急劇提高。當地的居民也以「羅馬人」自居,大力發展旅遊業振興經濟。村子中央建起了仿古的羅馬宮殿式建築。當有遊客參觀或媒體前來采訪時,村裡的男人們就會穿起羅馬軍人的服裝,供客人拍照留念。
㈥ 甘肅「羅馬村」在哪裡,為何會被稱為「羅馬村」
在今天的甘肅永昌縣,有三座高大的人形雕塑坐立在縣中心區域。與我們一般見到的中國歷史人物雕塑不一樣,這三座二男一女的雕塑刻畫的卻是外國人形象:卷發、高鼻、眼窩凹陷、身材高大。那麼為什麼在中國的土地上會有外國人的雕塑存在呢?答案記載在雕塑後面的花崗石上,原來此二男一女皆為羅馬人。
永昌縣者來寨常被人們稱之為“羅馬村”,這里不僅有一座完整的以古羅馬建築風格建成的方亭——驪靬亭記錄著古羅馬士兵來華的歷史,還有一座殘破的驪靬古城遺址在無聲地講述著驪靬縣的千年歷史。而在離者來寨不遠的河灘村尚還有20多戶古羅馬士兵後裔存活在世。
而除了血統長相上還有所不同之外,經歷了數千年漢族文明的影響甚至同化,這伙古羅馬後裔在日常生活和行為舉止上與當地漢族人並無二致。
㈦ 甘肅「羅馬村」在哪裡,為何會被稱為「羅馬村」
那是因為2000多年前歐洲古羅馬帝國有一群人失蹤了。西漢時期,一支羅馬軍團東進參戰後消失了。直到上個世紀,它才成為羅馬帝國歷史上一個懸而未決的案件。由於其難以理解的風俗習慣,它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後來,義大利、英國和澳大利亞的學者前來調查研究,終於揭開了謎團。
這些雇傭兵使用的魚鱗陣是羅馬戰法。驪靬縣從那時起就在中國歷史上。這些外地人的雇傭兵就住在這里,經過2000多年的混居生活,驪靬村的村民依然高大,鼻子高,紅皮膚,綠眼睛。村裡保存著羅馬建築風格。村民們的主食是披薩,村裡的墓葬中出土了許多類似的歐洲隨葬品,都表明他們是一群歐洲後裔,就是當年消失的羅馬第一軍團。
㈧ 甘肅有羅馬人種嗎
好象有,中央十台以前報道過。永昌那附近有一個村子都是紅發!好像是當年十字軍東征遺留下的後代.
公元前36年,為了打擊與西漢為敵的北匈奴郅支單於,西漢派4萬大軍西征。當大軍抵達郅支城(今哈薩克境內)時,竟意外地發現,在郅支單於的部隊中有一支奇特的僱傭軍。直到戰斗結束,西漢將士才知道,這些士兵居然來自一個遙遠而陌生的國度。
遠征中亞,羅馬軍團士兵神秘失蹤
公元前53年,羅馬帝國三巨頭之一克拉蘇率領羅馬第一軍團進攻中亞地區的帕提亞王國(中國史書稱其為安息,地處伊朗高原)。帕提亞人進行了殊死抵抗。5月,羅馬遠征軍進入一個叫卡萊的地方,結果中了帕提亞人的埋伏。面對四周黑壓壓的帕提亞大軍,不甘心坐以待斃的克拉蘇拚死突圍。經過一番激戰,羅馬軍團徹底崩潰,克拉蘇命令手下各自逃生。
卡萊之戰後,羅馬帝國暫時不再侵擾帕提亞。公元前20年,兩國言和。然而當羅馬人提出希望全部遣返卡萊戰役中被俘的羅馬軍人時,一件令他們困惑的事發生了。在清點戰俘的數目時,他們發現僅有區區幾百人。而此前他們得到的消息卻是,當年第一軍團實際上很多士兵沒有戰死,無論是羅馬人還是帕提亞人,一時都陷入了困惑之中。
後來,歷史學家們終於解開了這個謎團。原來當時有1000多名羅馬軍團士兵沖出了重圍。要想生存下去,他們唯一的選擇便是避開帕提亞軍隊的封鎖繼續向東前進。最終,這支羅馬第一軍團的殘余部隊沖出帕提亞國境,進入了中亞盆地。而在那裡,散布著像康居、大月氏這樣的小國。於是,善於作戰的羅馬士兵們便分別以僱傭軍的身份被這些小國接納。
來到中亞地區後,這些羅馬士兵仍保持獨立的作戰方式和生活方式,如果沒有重大變故,他們很可能就會在這里逐漸繁衍生根。然而就在此時,一場戰爭再次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漢軍的特殊俘虜
當年流落到中亞的羅馬士兵,一部分投奔康居,另一部分則充當大月氏的僱傭軍。公元前40年,大月氏國內發生動亂,五位副王之一的貴霜發動戰爭,自任大月氏王。被擊敗的四位副王帶著自己的軍隊和屬民,包括那些羅馬士兵,向東逃到西漢境內的河西走廊。在那裡,這些羅馬士兵得到了妥善安置。而投奔康居的那部分羅馬士兵則沒那麼幸運了,因為他們被捲入了北匈奴與西漢軍隊的戰爭中。
自漢武帝以來,西漢邊境的匈奴已遭受多次打擊。公元前57年,匈奴內部出現五單於並立的局面。公元前53年,呼韓邪單於宣布歸屬西漢,並率部南遷至陰山附近。而與西漢為敵的郅支單於因懼怕呼韓邪聯合漢軍合擊他,率眾向西面的中亞方向逃去。公元前40年,當郅支單於的軍隊到達康居國時,只剩下3000多人。但郅支單於很快得到了康居國的幫助。康居國王不但將郅支單於安置在東部邊境,還將手下的羅馬士兵借給他。就這樣,殘余的羅馬軍團又成了北匈奴軍隊的僱傭軍。
在康居的幫助下,郅支單於很快再次強大起來,並且對西域諸國橫加凌辱,築起郅支城,准備與漢朝軍隊抗衡。鑒於郅支單於的活動嚴重威脅到了漢朝西域各屬國的安全,公元前36年,西漢王朝派兵攻打郅支單於。當漢軍包圍郅支城後,發現了對方軍隊中這些奇特的士兵。據中國史書記載,郅支城不但「土城外有重木城」拱衛,而且還有「步兵百餘人夾門魚鱗陣」。而據漢朝人以往的了解,身為游牧民族的匈奴人是根本不可能掌握這些戰術的。更令人驚奇的是,當戰斗時,這些士兵手持一人高的巨型大盾牌,他們組成正方形隊列,用盾牌把隊伍包裹得密不透風,然後喊著口號、邁著統一步伐往前走。當敵人相距較遠時,他們先把手中的長矛扔出來;稍近以後,則拔出短刀肉搏。
不過由於實力上的差距,這種奇特的戰術並沒有改變戰斗的結局。由於漢朝的重騎兵速度很快,轉瞬間就把羅馬士兵的方陣團團包圍,然後從四面進攻,輕易地就攻破了羅馬士兵的方陣。最終,漢朝大軍一舉攻破郅支城。而那些可憐的羅馬士兵,則只剩下100多人,成了漢軍的俘虜。
漢軍將這些羅馬士兵帶回中國,為了安置這批特殊的俘虜,漢元帝特地下詔在河西地區設立驪靬縣(今甘肅省永昌縣)。據《後漢書》記載:「漢初設驪靬縣,取國名為縣」,而後世一些歷史學也認為驪靬正是漢朝對羅馬帝國的稱呼。從此,曾經失蹤的羅馬第一軍團的後裔,就在這里繁衍生息。直到公元592年,隋文帝下詔將驪靬縣並入番禾縣。從那以後,中國史書中再也沒有關於這些羅馬士兵的記載。
很高興為你解答。
㈨ 為什麼最近說甘肅蘭州是一個包容的城市
當然是因為在緊張而困難的關頭,蘭州勇敢地站了出來,接納了從伊朗回國的三百多名國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