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甘肅人和古羅馬人有關系嗎
據央視—10套節目《走進科學》節目播出過,甘肅人有少部分可能是古代羅馬人與當地民族融合的後裔。
而且還有一則新聞可供樓主參考:
中國西部甘肅省永昌縣的郊外生活著一群深眼窩、高鼻樑、皮膚略帶紅色的人。據說他們是2000年前遠征中亞的羅馬士兵的後代。而今,他們居住的地方被稱為「羅馬村」,當地的旅遊業也因此興旺起來。
從甘肅省省會蘭州驅車5小時就到達了永昌縣。該縣約有人口25萬,縣城中央矗立著古羅馬人和中國人石像。
當地的導游自豪地介紹說:「這是為了紀念羅馬人來這里而於1994年修建的,現在已經成為永昌的標志。」據說把古羅馬人和中國人石像擺放在一起,是為了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的包容力,即使是與外族的軍人也能和平共處。
從石像所在的廣場沿北部郊外的石子路開車3 0分鍾,就是西漢時期賜予羅馬人的「驪軒城」遺址,現在只剩下了一部分城牆。據說是1989年蘭州大學的陳正義教授等研究人員發現的。
「驪軒」的名稱曾多次出現在中國古代的史料當中,據說是古羅馬的別名。後來的研究發現,漢語中「驪軒」的發音來自拉丁語「legion」,是羅馬軍團的意思。
據古羅馬史料記載,公元前53年羅馬執政官克拉蘇親率約4萬大軍遠征帕提亞(在今伊朗一帶),不幸戰死。其部下約6000人突破了敵軍的包圍向東逃跑後杳無音信。
據中國的《漢書·陳湯傳》記載,17年後的公元前36年,西漢王朝的戍邊軍隊在征討少數民族的過程中,遭遇了羅馬軍隊。陳正義教授等人結合中國和羅馬方面的史料,判定逃跑的羅馬軍人後來在中國居住了下來。據說這支軍隊後來歸順漢朝,作為僱傭軍在中國承擔起了戍邊的任務。西漢王朝賜予他們驪軒城。
起初,中國考古學家對這種觀點多持否定看法。然而,2003年驪軒城遺址附近發現了西漢時期的古墓群,從墓中發現了大約100具類似歐洲人的骨骼,身高在180厘米左右,從而證實了陳教授等人的看法。
能夠證明陳教授學說的另一個有力的證據是當地人的長相。據說羅馬人後代最集中的是距驪軒城最近的者來寨村。大約居住著300人,他們多數長著一副歐洲人的面孔。有的孩子父母親是亞洲人,但卻長著一雙藍眼睛。
他們的生活習慣也與周圍的村子有些不同。在埋葬死者時,周圍的村子都是頭朝北,而這里卻是朝西。有人推測這是表達對歐洲故鄉的思念之情。據說他們正月還吃一種像比薩餅一樣的食物,令人想起義大利料理。
最近,在國內外的媒體報道後,該村的知名度急劇提高。當地的居民也以「羅馬人」自居,大力發展旅遊業振興經濟。村子中央建起了仿古的羅馬宮殿式建築。當有遊客參觀或媒體前來采訪時,村裡的男人們就會穿起羅馬軍人的服裝,供客人拍照留念。
Ⅱ 平涼的生活條件怎麼樣
甘肅突然新增新冠病例,實際上早有原因。數據表明,從2月29號開始,甘肅現存病例一直在減少,直到3月4日降到最低。然而,3月5日和6日突然增至30例。原因並非3月4日發生聚集性事件,而是從3月2日20時至3月5日20時,311人由伊朗乘商業包機到達蘭州,即境外輸入性病例。大部分為我國同胞,而非外國人。對此,大家可能會有疑問,為何不嚴控,不禁飛。實際上,嚴防輸入性病例並非一刀切,病毒是全人類共同敵人。在伊朗的公民回來,醫療條件相對較好,且傳染源可控,對國內危害不大。因此,不要對回國的國民有任何偏見。
甘肅近日新增病例,實際上是由海外入境人員引起。盡管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海外疫情加重,不少人士選擇來華躲避疫情,導致境外輸入病例激增。目前,甘肅新增病例已得到控制,不會影響整體規劃進程。
甘肅出現新增病例的原因是3月4日和5日,309名在伊朗的中國公民乘坐包機直達甘肅蘭州。他們大部分是在伊朗的留學生或做生意的人士,且整個過程都有嚴格的防控措施,確保疫情不會擴散。選擇甘肅蘭州主要是因為該地疫情控制工作做得好,中醫治療效果好,治癒率高,且地理位置適合完成任務。
平涼的生活條件相對較好。平涼人生活得怎麼樣呢?大街、商場可見九零後過的舒坦,八零後開著好車,七零後憔悴,六零後有工作的悠閑,無工作的奔波,五零後省吃儉用。平涼氣候溫和,空氣質量清新,與陝西、寧夏、青海相鄰,旅遊景點崆峒山是道教名地,春夏遊客多。平涼適合老年人養生休閑居住,生活條件一般。
平涼物產豐富,歷史悠久,有大量煤炭資源,聞名中外的崆峒山,還有涇河穿過境內,人文資源豐富。地處甘肅東部,與寧夏、陝西相連,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交通要塞,被譽為甘肅東部的旱碼頭,交通發達。平涼人口適中,物價穩定,氣候溫和,是極佳的居住之地。城內商鋪眾多,美食娛樂豐富,能滿足一切生活要求。
Ⅲ 外派去伊朗安全嗎請知情人士告知,萬分感謝!
外派去伊朗安全嗎?請知情人士告知,萬分感謝!
中國人在伊朗享受禮遇,當地公司為中國雇員租房配車工資翻倍,從未發生過針對華商的暴力活動。核心設施多數是由中方承建,當地百姓對待中國人就像自家人一樣親切。留學生學費住宿費全免,副總統承諾對中國記者大開方便之門。伊朗核問題使得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這個中東石油大國身上,對伊朗國內的動盪或安全局勢,人們不禁添了幾分擔憂。那麼,目前伊朗國內的真實情況究竟如何?當地華人華僑目前的安全狀況到底怎麼樣?他們的生活、工作、學習是否因伊朗核問題而受到影響?
據中國駐伊朗大使館介紹,中國人在伊朗概況如下:總人數約有三四千人,留學生有150人左右,大部分來自國內一些老少邊窮地區,包括青海、新疆、雲南、甘肅,共涉及15個省市。個體經商者有數十人,一般都經營服裝、鞋帽等生意。其他人主要在中國公司、中資企業和伊朗的公司任職。中資公司有四五十家左右,業務范圍涵蓋通訊、電信、公路、鐵路等大型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汽車、石油開采等重要領域。
在伊朗工作的中國僑胞及我駐伊朗使館官員表示,伊朗國內的局勢非常穩定,老百姓和平常一樣正常地工作、生活,並沒有出現西方媒體所報道的「人心惶惶、動盪不安」的局面。在伊朗,周四、周五是休息時間,其他時間是工作時間。伊朗民眾非常隨和,特別是對中國人,就像對待自家人一樣親切。由於兩國相似的歷史文化淵源和長期友好的傳統關系,伊朗人總是對中國人特別友好,中國人在伊朗辦事,總是能得到「一路開綠燈」的禮遇。
盡管核問題這段時間一直頗受關注,但伊朗老百姓的生活並沒有因此發生任何變化,也沒有出現任何「緊張、不安全」的因素和局面。中資企業的經營與運作也沒有受到什麼影響。留學環境方面,國內學生赴伊朗留學,不需要參加入學考試,只要高中畢業,就可以到伊朗上學。中國留學生在伊朗學習,生活、安全等方面都優於國內。比如學生的住房由學校提供,還可以帶家屬一起生活,子女入托、上學的費用全免,同時愛人也可以接受同等的教育。大部分中國學生可以免費就讀。
伊朗的新聞報道環境並不像西方媒體所說那樣「緊張」,女性記者也不會遇到傳說中的種種不便,而是和男記者一樣,可以自由出入各種新聞場合。由於中伊之間長期以來保持著友好的傳統關系,伊朗政府對中國記者更是敞開大門,持歡迎態度。馬生貴說,伊朗副總統、旅遊局局長馬里克曾許下承諾:「凡是到伊朗進行采訪的中國媒體,伊朗方面一定給予全面支持。」
在伊朗的個體華商不多,一般都經營服裝、鞋帽等。伊朗市場上銷售的衣服、家用品等,有很多是中國製造。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很受當地人的歡迎。范先生強調,伊朗當地的同行並不像歐美國家的商家那樣不滿華商甚至抵制中國貨。伊朗當地從來就沒有發生過抵制中國貨、針對中國商人的暴力活動,相反,當地的商家非常願意與華商合作,不少人已成為中國產品的經銷商。
由於中伊之間長期友好的傳統關系,伊朗一直為前來投資、承建項目的中國公司和中資企業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在伊朗的中資企業多達四五十家,中國各行業的領軍企業,如中石化、華為、中國北方工業公司、中信等,都在伊朗投資並開展各種業務,范圍涵蓋通訊、電信、公路、鐵路等大型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汽車、五金、石油開采等重要領域。伊朗的鐵路、公路、橋梁、地鐵等核心基礎設施的建設,多數都是由中國公司承建的。
伊朗與伊拉克交界的城市霍拉姆沙赫爾,准備建起第一座中國商貿城。中國商貿城的投資者邊柏功先生告訴記者,之所以選擇在伊朗建中國商貿城,主要是看好伊朗得天獨厚的投資環境和經營前景,為華商提供一個集中經營的場所。在伊朗市場,高達70%以上的產品都是中國製造,這說明中國產品受到了伊朗人的高度認可;而是另一方面,在伊朗經商的中國個體經營者卻少得可憐。
伊朗全稱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總人口約7000萬。伊朗石油儲量為1000億桶,佔世界儲量的10%,居世界第四位。天然氣儲量26萬億立方米,約佔世界總儲量的16%,居世界第二位。中伊關系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紀,張騫的副使甘英曾到過伊朗,並打通了中國經伊朗通往羅馬的交通線,即「絲綢之路」。自此以後,兩國間的往來連綿不斷。由於兩國文化的相似,伊朗人對中國人非常友好。中資公司在伊朗積極投身伊朗的基礎建設。如中興通訊自2000年進入伊朗市場後,目前成為伊朗電信市場最知名的設備供應商。在GSMWLL領域,ZTE是伊朗業界公認的第一品牌,市場佔有率超過65%。
Ⅳ 地理高手請進~伊朗,伊拉克或沙烏地阿拉伯等等國家都是沙漠嗎
伊朗:位於亞洲西南部南面瀕臨海灣和阿曼灣。國土絕大部分在伊朗高原上,是高原國家,西南部為厄爾布爾士山與科彼特山,東部為加恩-比爾兼德高地,北部有厄爾布茲山脈,德馬萬德峰海拔5670米,為伊朗最高峰。西部和西南部是寬闊的扎格羅斯山山系,約占國土面積一半。中部為乾燥的盆地,形成許多沙漠,僅西南部波斯灣沿岸與北部裏海沿岸有小面積的沖擊平原。西南部地區與波斯灣中富有石油與天然氣,藏量居世界前列;農業多靠灌溉,主產小麥、大麥、棉花、甜菜、水果、羊毛等。伊朗水果、乾果十分豐富,開心果、蘋果、葡萄、椰棗等。
伊拉克:北接土耳其,東鄰伊朗,西毗敘利亞、約旦,南連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東南瀕波斯灣。西南為阿拉伯高原的部分,向東部平原傾斜;東北部有庫爾德山地,西部是沙漠地帶,高原與山地間有占國土大部分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絕大部分海拔不足百米。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自西北向東南貫穿全境,兩河在庫爾納匯合為夏台阿拉伯河,注入波斯灣。平原南部地勢低窪,多湖泊與沼澤。平原以東為扎格羅斯山系的西部邊緣。西南部為阿拉伯高原的一部分,分布有敘利亞沙漠。
沙特:全境大部為高原。西部紅海沿岸為狹長平原,以東為賽拉特山。山地以東地勢逐漸下降,直至東部平原。沙漠廣布,其北部有大內夫得沙漠,南部有魯卜哈利沙漠。有金、銀、銅、鐵、鋁土、磷等礦藏。東部波斯灣沿岸陸上與近海的石油和天然氣藏量極豐。
利比亞:全境95%以上地區為沙漠和半沙漠。大部分地區是平均海拔500米的低高原,受寬闊低地分割。北部沿海有狹窄平原。荒漠與半荒漠占總面積90%以上;西北部與南部多礫漠、石漠;其餘為沙漠,間有綠洲。境內無常年性河流和湖泊。井泉分布較廣,為主要水源。
問題2:中原地區並非一馬平川,河北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類型齊全,河南也基本這樣。一眼望不到頭是有可能的,在黃淮海平原一點山都沒有。
3.中國荒漠化還沒到那種程度,黃河雖然水量小但是還是哺育者兩岸人民的,但是這些地方的確乾旱,陝西秦嶺以北還是有些河流的,做窯洞也是黃土高原上,總有谷地地形即便是北邊的沙漠也是有綠洲的。
4,沒聽說過大漠,可能只是再說沙漠大這樣形容而已。
5.也不是,相對而言的,西方人嘛,往東發現就是東方嘍,直到我們中國才發現東的差不多了,扶桑,小日本啥的,你像俄羅斯就叫符拉迪沃斯托克為遠東地區了。
Ⅳ 平涼的生活條件怎麼樣
甘肅為什麼突然新增這么多確診病例?
看起來是突然新增,事實上甘肅新增病例是早有原因的。
用數據說話吧,先看下面一張圖!
這是甘肅目前現存確診新冠病例,一下子變為30例!
為什麼時候開始增加的?再來看下面一張圖
可以發現,從2月29號開始,甘肅現存病例一直在減少,直到3月4日降到最低。然後突然在3月5日,6日,飆到了30例!
什麼原因?難道是3月4日,甘肅發生了什麼聚集性事件,導致聚集性感染?
事實上,並非如此,而是早有伏筆!實際上是從3月2日20時至3月5日20時,一共有311人分別乘商業包機由伊朗到達蘭州,即境外輸入性病例(如下圖:目前確診28名境外輸入性病例,而本地其實是幾乎無新增病例的)!
這時候可能有人要說,為什麼在伊朗疫情那麼嚴重情況下,我們還讓他們包機回來,不嚴控,不禁飛?不是增加國內負擔嗎?就不怕把我們前段時間辛辛苦苦控制好的疫情成果給毀了嗎?
事實上,大家還是誤會了!為什麼這么說?
第一,回來的大部分不是外國人,而是我們同胞,國人,是從伊朗回來的中國公民,即你有需要,祖國接你回家。別把境外輸入性病例,都當作是外國人,這點大家要分清楚!
第二,嚴防輸入性病例,不是一刀切,病毒無國界,它是全人類共同敵人,哪怕有外國公民,我們也要一視同仁。
第三,在伊朗的還是回來吧,至少醫療條件比那邊要好很多,下機就嚴格實行隔離,事實上,傳染源是可控的,並不會給國內帶來太大的危害,所以大家要相信我們國家。
如果這時候是你在境外,我相信你也會選擇回國。因此,不要對回國的國民有任何偏見,什麼是同胞,這就是同胞!
甘肅近日又有了新增病例,讓不少人覺得奇怪,為什麼會又有病例增加呢,且聽以下分解。
1、目前,國內疫情控制形勢一片大好,絕大多數地區都保持著不再有病例增加的悅人趨勢,包括甘肅在內,疫情同樣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曙光越來越近。
然而,近日甘肅忽然又出現了新增病例,而且數量相對於現在而言還不少。這是什麼情況呢,查閱疫情數據我們便可以找到答案,這些新增的病例基本是海外入境甘肅人員,並不是甘肅本地病例。截止到目前,甘肅已經保持病例零增長半個多月,疫情控制效果依然良好。
不僅是甘肅,近期,寧夏、廣東、北京、浙江、湖北等地均出現了海外輸入病例,僅僅3月6日便出現24例。截止到3月8日,海外輸入病例總數為63例。
2、現階段,中國的疫情正在散去,而海外多國疫情則逐漸加重,海外確診病例總量已經達到了26747例。為此,除中國以外的不少國家都對疫情比較嚴重的國家採取了限制入境等措施,所以,不少身處疫情國家的人開始紛紛奔向中國來躲避疫情,造成了中國境外輸入病例激增的現象。
近日,我國疫情最嚴重的湖北新增病例也已經降到了兩位數,眼瞅著我們的抗疫之戰就要勝利。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海外輸入病例使人們剛剛鬆弛的神經又再次綳緊。不過,大家也沒必要慌,一切都在可控范圍之內。
3、憶往觀今,經過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疫情好不容易得到了有效控制。學生們在等著疫情結束早日開學;無數打工者盼著疫情盡快過去,著急出去打工賺錢養家糊口、擺脫窘境;所有人都渴望疫情趕緊消失,恢復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所以,我們不會讓海外輸入疫情影響我們的整體規劃進程,疫情的整體變化依然在按照我們的控制之下。
4、下面,來揭曉甘肅出現新增病例的原因。
對於身處海外的同胞我們不能不管,所以,3月4日和5日,309名在伊朗的中國公民分別乘坐兩架包機直達甘肅蘭州。他們大部分是在伊朗的留學生或者做生意的+++,而且不僅僅是甘肅人,還包括新疆等地的同胞。
由於這是早有準備的一次舉措,所以甘肅人民不用擔心,接、返的整個過程都有嚴格的防控措施,可以確保疫情不會擴散,也不會影響甘肅對疫情的整體控製成果。截止到3月8日,309人中有29人確診,其他人員正在集中隔離觀察。
之所以會選擇甘肅蘭州,主要是因為甘肅的疫情控制工作做的不錯,採用中醫治療的效果好、治癒率高,是國家對甘肅的信任。而且,甘肅所處的地理位置也比較適合完成這次任務。所以,甘肅出現的境外輸入病例並不是自然增長,而是在完成一次特殊的任務,應該為甘肅點贊。
結束語:嚴格的講,甘肅的新增病例並不屬於海外輸入病例,自然增長的才屬於真正意義上的海外輸入病例。控制海外輸入疫情,依然是需要我們繼續做的工作。
【謝謝朋友們耐心閱讀,歡迎關注、評論等,發表看法,一起互動交流!】
平涼的生活條件怎麼樣?
平涼人生活得怎麼樣呢?在大街、商場看,九零後過的舒坦得跟歐洲人一樣;八零後開著好車,住在世紀花園,每月還著房貸,辛苦有快樂著,跟北上廣生活么沒有兩樣;七零後上有老,下有小,憔悴得跟伊拉克民眾一樣;六零後有工作的悠閑得跟皇上一樣,無工作的奔波得跟乞丐一樣;五零後省吃儉用,成天給兒子的兒子當孫子。
平涼常年氣候溫和,空氣質量清新,與陝西,寧夏,青海相鄰,旅遊景點崆峒山是道教名地,春夏遊客多等資源,為平涼增加了亮麗的風景線。
平涼適應老年人養生休閑居住,生活條件一般。
平涼物產豐富,歷史悠久,有大量的煤炭資源,有聞名中外的崆峒山,有孕育華夏人民的涇河從境內穿過,魏徵斬龍王的故事就發生在此,皇帝問道廣成子的故事也發生在此,人文資源及其豐富。平涼地處甘肅東部,和寧夏,陝西兩省相連,事故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是甘肅東部著名的交通要塞,被譽為甘肅東部的旱碼頭,交通比較發達。平涼人口適中,物價穩定,氣候溫和,是極佳的居住之地。平涼城內,大大小小的商鋪不計其數,美食,娛樂也很出名。只要你有錢,別怕沒處花,能滿足你的一切生活要求。
Ⅵ 伊朗王子放棄繼承權,帶一家人來甘肅定居,後來帶來了什麼變化
最好的與最壞的創造了歷史,平庸之輩則繁衍了種族。——佚名
導語:其實有很多民族的來歷都充滿了神奇色彩,他們是一些比較尊貴人的後代,而且在首領的帶領下,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伊朗王子放棄繼承權遷居甘肅,為中國添一姓氏,現存170萬後裔。
結語:這個姓氏的全稱是安帕提亞氏,簡稱氏安氏,這個姓氏的人也會和但是的漢族人民通婚,算是為了更快融入這個國家而做出的改變吧,如今他們的後裔眾多,未來這個姓氏一定會發展的更好的,對此,熒幕前的你是如何看待的呢,歡迎下方留言評論!
Ⅶ 甘肅有羅馬人種嗎
好象有,中央十台以前報道過。永昌那附近有一個村子都是紅發!好像是當年十字軍東征遺留下的後代.
公元前36年,為了打擊與西漢為敵的北匈奴郅支單於,西漢派4萬大軍西征。當大軍抵達郅支城(今哈薩克境內)時,竟意外地發現,在郅支單於的部隊中有一支奇特的僱傭軍。直到戰斗結束,西漢將士才知道,這些士兵居然來自一個遙遠而陌生的國度。
遠征中亞,羅馬軍團士兵神秘失蹤
公元前53年,羅馬帝國三巨頭之一克拉蘇率領羅馬第一軍團進攻中亞地區的帕提亞王國(中國史書稱其為安息,地處伊朗高原)。帕提亞人進行了殊死抵抗。5月,羅馬遠征軍進入一個叫卡萊的地方,結果中了帕提亞人的埋伏。面對四周黑壓壓的帕提亞大軍,不甘心坐以待斃的克拉蘇拚死突圍。經過一番激戰,羅馬軍團徹底崩潰,克拉蘇命令手下各自逃生。
卡萊之戰後,羅馬帝國暫時不再侵擾帕提亞。公元前20年,兩國言和。然而當羅馬人提出希望全部遣返卡萊戰役中被俘的羅馬軍人時,一件令他們困惑的事發生了。在清點戰俘的數目時,他們發現僅有區區幾百人。而此前他們得到的消息卻是,當年第一軍團實際上很多士兵沒有戰死,無論是羅馬人還是帕提亞人,一時都陷入了困惑之中。
後來,歷史學家們終於解開了這個謎團。原來當時有1000多名羅馬軍團士兵沖出了重圍。要想生存下去,他們唯一的選擇便是避開帕提亞軍隊的封鎖繼續向東前進。最終,這支羅馬第一軍團的殘余部隊沖出帕提亞國境,進入了中亞盆地。而在那裡,散布著像康居、大月氏這樣的小國。於是,善於作戰的羅馬士兵們便分別以僱傭軍的身份被這些小國接納。
來到中亞地區後,這些羅馬士兵仍保持獨立的作戰方式和生活方式,如果沒有重大變故,他們很可能就會在這里逐漸繁衍生根。然而就在此時,一場戰爭再次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漢軍的特殊俘虜
當年流落到中亞的羅馬士兵,一部分投奔康居,另一部分則充當大月氏的僱傭軍。公元前40年,大月氏國內發生動亂,五位副王之一的貴霜發動戰爭,自任大月氏王。被擊敗的四位副王帶著自己的軍隊和屬民,包括那些羅馬士兵,向東逃到西漢境內的河西走廊。在那裡,這些羅馬士兵得到了妥善安置。而投奔康居的那部分羅馬士兵則沒那麼幸運了,因為他們被捲入了北匈奴與西漢軍隊的戰爭中。
自漢武帝以來,西漢邊境的匈奴已遭受多次打擊。公元前57年,匈奴內部出現五單於並立的局面。公元前53年,呼韓邪單於宣布歸屬西漢,並率部南遷至陰山附近。而與西漢為敵的郅支單於因懼怕呼韓邪聯合漢軍合擊他,率眾向西面的中亞方向逃去。公元前40年,當郅支單於的軍隊到達康居國時,只剩下3000多人。但郅支單於很快得到了康居國的幫助。康居國王不但將郅支單於安置在東部邊境,還將手下的羅馬士兵借給他。就這樣,殘余的羅馬軍團又成了北匈奴軍隊的僱傭軍。
在康居的幫助下,郅支單於很快再次強大起來,並且對西域諸國橫加凌辱,築起郅支城,准備與漢朝軍隊抗衡。鑒於郅支單於的活動嚴重威脅到了漢朝西域各屬國的安全,公元前36年,西漢王朝派兵攻打郅支單於。當漢軍包圍郅支城後,發現了對方軍隊中這些奇特的士兵。據中國史書記載,郅支城不但「土城外有重木城」拱衛,而且還有「步兵百餘人夾門魚鱗陣」。而據漢朝人以往的了解,身為游牧民族的匈奴人是根本不可能掌握這些戰術的。更令人驚奇的是,當戰斗時,這些士兵手持一人高的巨型大盾牌,他們組成正方形隊列,用盾牌把隊伍包裹得密不透風,然後喊著口號、邁著統一步伐往前走。當敵人相距較遠時,他們先把手中的長矛扔出來;稍近以後,則拔出短刀肉搏。
不過由於實力上的差距,這種奇特的戰術並沒有改變戰斗的結局。由於漢朝的重騎兵速度很快,轉瞬間就把羅馬士兵的方陣團團包圍,然後從四面進攻,輕易地就攻破了羅馬士兵的方陣。最終,漢朝大軍一舉攻破郅支城。而那些可憐的羅馬士兵,則只剩下100多人,成了漢軍的俘虜。
漢軍將這些羅馬士兵帶回中國,為了安置這批特殊的俘虜,漢元帝特地下詔在河西地區設立驪靬縣(今甘肅省永昌縣)。據《後漢書》記載:「漢初設驪靬縣,取國名為縣」,而後世一些歷史學也認為驪靬正是漢朝對羅馬帝國的稱呼。從此,曾經失蹤的羅馬第一軍團的後裔,就在這里繁衍生息。直到公元592年,隋文帝下詔將驪靬縣並入番禾縣。從那以後,中國史書中再也沒有關於這些羅馬士兵的記載。
很高興為你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