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評價里根時期的「伊朗門事件」(Iran-contra affair)
如何解讀里根時代「伊朗門事件」:一場微妙的外交與政治博弈
1979年,伊朗學生佔領美國大使館,人質危機震驚全球,民主黨總統卡特的聲譽因此一落千丈,最終在大選中失利。然而,歷史的轉折點在里根總統上任之際悄然到來。就職當天,伊朗釋放了人質,此舉顯然是對前任的公開羞辱,卻也為里根政府提供了新的機遇。
表面上,這一事件與後來的「伊朗門」並無直接關聯,但確實為某些政要提供了靈感。1985年,里根政府顧問麥克法蘭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通過與伊朗改善關系,私下出售武器,以換取被黎巴嫩真主黨綁架的美國人質的釋放。這一行動觸犯了美國公開政策,背後涉及CIA局長凱西和以色列作為中介,秘密交易陶式和鷹式導彈。
國務卿舒爾茨和國防部長溫伯格對此持反對態度,質疑此舉的合法性。然而,里根總統堅持認為,向以色列出售武器並不違反美國政策。隨著麥克法蘭因家庭原因辭職,諾思中校提出的新方案更加激進,計劃繞過以色列,將武器資金用於資助尼加拉瓜的反政府武裝。
1986年,諾思中校秘密抵達德黑蘭,但未能與伊朗高層直接談判。隨後,他與拉夫桑賈尼的侄子在歐洲進行多次秘密會晤,試圖推進交易。然而,事態並未如願,同年10月,尼加拉瓜政府軍擊落了一架運輸機,暴露了CIA的武器輸送行動,一名被俘軍官哈什米的供詞進一步證實了這一事實。
哈什米的泄密引起了伊朗的強烈反應,伊朗政府承認了與美國的武器交易,並以叛國罪名逮捕了哈什米。這一丑聞曝光後,美國總統里根宣布成立調查組調查此案。諾思中校在面對調查時銷毀證據,堅稱「記憶模糊」,試圖掩蓋事實。
「伊朗門事件」的背後,是里根政府在中期選舉壓力下尋求政績的迫切需求,人質的釋放無疑對提升共和黨的人氣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這一事件的陰暗面揭示了外交政策與政治利益的復雜交織,以及在執行秘密行動時可能觸及的法律和道德底線。
B. 當年伊朗與美國是同盟,怎麼就成了死對頭呢
1979年11月4日
伊朗扣留美國人質事件發生
伊朗的「革命青年」佔領了美國大使館
1979年11月4日,在霍梅尼的支持下,伊朗學生佔領美國駐伊朗大使館,扣留52名使館人員,以強迫美政府引渡流亡美國的前伊朗國王巴列維,遭美拒絕,兩國關系陷入危機。
在一批伊朗學生佔領美國駐伊朗大使館之後,另一些學生又在5日佔領了英國駐伊朗大使館;直至午夜前不久才撤出。
在伊朗西北部的設拉子和大不里士,學生們還佔領了在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領導的革命後就關閉了的兩個美國領事館。在學生佔領英國大使館之前數小時,伊朗國家電台廣播了霍梅尼的一個談話,指責英國包庇伊朗國王倒台時的最後一個首相巴赫蒂亞爾。英國大使館早些時候發表了一項聲明,否認巴赫蒂亞爾在英國。
霍梅尼在這次談話中肯定了伊朗青年佔領美國大使館並扣押一些使館人員當作人質的行動。他說,這是因為他們看到國王掠奪這個國家達五十年,殺害那樣多的人民,他們對美國給這個下了台的國王庇護所感到憤慨。他要求美國把國王、英國把巴赫蒂亞爾引渡給伊朗。他說:「如果他們不把這兩個賣國賊交出來,或者至少是把他們趕出他們的國家,我們就要採取另一種行動方針了。」
據來自華盛頓的消息說,有人問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霍丁-卡特:美國政府對佔領美國大使館的伊朗學生的要求反應如何?霍丁-卡特說:「回答是:不。」他說,美國政府的立場是:國王是得到允許到美國來治療癌症的,時間的長短未定,但是不會同意他長期留在美國。
在倫敦,英國外交部發言人也否認關於英國庇護伊朗前首相巴赫蒂亞爾的指責。發言人說:「就我們所知,這位前首相目前是住在巴黎。」
伊朗政府還廢除了伊朗在1959年同美國簽署的一項條約以及1921年同蘇聯簽署的友好條約的某些條款。
1980年4月,美國與伊朗斷交。同年4月25日,美國派出飛機潛入伊朗,試圖以武力營救人質,遭失敗。事件發生後,國際社會給予了極大的關注。經阿爾及利亞的斡旋,1981年,美伊雙方作出讓步,就釋放人質達成協議。伊朗釋放全部人質。
C. 當年伊朗與美國是同盟,怎麼就成了死對頭呢
1. 1979年11月4日,伊朗學生在美國大使館佔領並扣留了52名美國人質,這一事件震驚了世界。
2. 這一行動是在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的支持下進行的,起因是伊朗學生要求美國政府引渡流亡在美國的前伊朗國王巴列維。
3. 美國大使館的佔領事件並非孤立,同一天,一些伊朗學生還佔領了英國大使館,並在接下來的幾天里佔領了兩個關閉的美國領事館。
4. 霍梅尼公開贊揚了佔領美國大使館的行為,稱這是對美國支持巴列維的憤怒反應。他還要求美國和英國將巴列維和巴赫蒂亞爾引渡至伊朗。
5. 美國和英國拒絕了這些要求。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明確表示,不會同意將巴列維長期留在美國。英國外交部發言人則否認了英國庇護巴赫蒂亞爾的說法。
6. 伊朗政府隨後廢除了與美國的友好條約和與蘇聯的友好條約的某些條款。1980年4月,美國與伊朗斷交。
7. 同年4月25日,美國試圖通過軍事行動營救人質,但行動失敗。國際社會對這一事件高度關注。
8. 經過阿爾及利亞的調解,1981年,美伊雙方達成協議,釋放人質。伊朗最終釋放了全部人質,這一事件才告一段落。
D. 1979年伊朗人質事件怎麼解決的
1980年底,美國國內政局發生了變化。在11月舉行的美國大選中,里根當選為新總統。他在競選時就嚴厲譴責伊朗扣押人質的行為。伊朗政府感到,里根上台後很可能採取比卡特更為強硬的政策,如果在新總統上任前解決這一問題,可能會減少一些麻煩。
在這種形勢下,伊朗和卡特都渴望在卡特離開白宮之前解決人質問題。後來,美國與伊朗經多次接觸,雙方同意由阿爾及利亞出面調解。
美國立即派出一個秘密使團前往伊朗進行談判,雙方終於在1981年1月19日達成協議,持續一年多的人質問題最終得以解決1月20日,一架阿爾及利亞飛機載著被獲釋的人質離開德黑蘭前往阿爾及利亞。
人質們立即飛往位於西德法蘭克福的美國空軍基地。前總統卡特以現總統里根特使的身份在那裡接待了他們。在進行了身體健康檢查和事件匯報後,他們飛回華盛頓並受到英雄般的歡迎。對於某些人而言,這個僅僅是為這個國家對里根就職典禮的慶祝增添了一絲喜慶氣氛。
(4)伊朗劫持美國人質最後怎麼放了擴展閱讀:
伊朗人質危機歷史背景:
數十年來,美國一直是伊朗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的主要支持者。隨著民主進程發展,1953年改革派穆罕默德·摩薩台當選上伊朗首相。在阿賈克斯行動中,美國中央情報局幫助巴列維國王和保守派發動政變推翻了摩薩台。
前後八位美國總統為巴列維國王提供了大量的軍事和經濟援助,用以換取伊朗的石油供應,以及在中東的戰略存在。那些反對巴列維國王的人(因為他20世紀60年代早期曾許諾自由及改革,後卻食言)對於美國的做法非常反感乃至憤怒。
而巴列維國王及其親信中飽私囊,奢侈地按照西方的生活方式生活,讓國內的宗教保守人士十分憤怒。社會及宗教人士的不滿情緒匯合在一起,最終爆發了伊朗革命將巴列維推翻。1979年1月他流亡國外。
「伊斯蘭革命」運動結束了巴列維家族對伊朗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為代表的神職人員執掌政權的「伊斯蘭共和國」。
新政權希望藉助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意識形態改造伊朗:神權統治,均衡貧富,扶持弱勢群體,禁止西方文化,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的原教旨推行社會伊斯蘭化,美國和以色列被列為伊朗的頭號敵人。
「伊斯蘭革命」帶來的另一方面的壓力與影響是,大批舊政權的高級軍政官員遭到囚禁或處決,王室財產被沒收,富人們紛紛出逃,象徵美國文化的可口可樂、肯德基、麥當勞連同酒吧、咖啡館、電影院、紅燈區、賭場被一掃而光。
伊斯蘭教清規戒律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昔日一向時尚的德黑蘭婦女蒙上了黑紗和長袍,街頭巷尾掛滿和塗滿了「打倒美國」的口號。但是當人們走過市中心最繁忙的高架橋旁,卻不能不想起美國。
體制的改變,再加上與美國的勢不兩立,伊朗一時間幾乎成為國際社會的棄兒。
美國曾想減少伊斯蘭革命對自身的影響,並也曾嘗試與伊朗的新政權建立關系。但是1979年10月,巴列維前往美國治療淋巴瘤,此事激怒了伊朗的革命者。
E. 伊朗人質危機如何解決的
1980年,美國同意解凍此前被凍結的伊朗80億美元資產,並保證不就此事起訴伊朗,伊朗同意釋放人質。1079年伊朗人質事件就此解決。
1980年7月27日巴列維國王逝世,9月兩伊戰爭爆發。此後,伊朗變得越來越希望能夠解決人質危機。
而在美國方面,卡特在11月的總統競選中敗給羅納德·里根,大部分分析家認為其在人質危機中表現出的無能是其失敗的主要原因。但是也有未經證實的傳言說正是伊朗政府與里根的參謀團之間的非法交易,導致了人質釋放時間的推遲。
因為後者非常不像見到「十月驚喜」,也就是在大選開始前出現會導致選票大量流向卡特的事件出現,例如人質被釋放。(不過,奇怪的是現在「十月驚喜」這個詞卻是指防止人質釋放的非法交易。)
大選後不久,即將離任的卡特政府在阿爾及利亞外交官阿布杜爾卡利姆·弗萊伯(Ablkarim Ghuraib)等中間人的幫助下開始與伊朗進行談判。作為釋放人質的交換條件,美國同意解凍此前被凍結80億美元資產,並保證不就此事起訴伊朗。1981年1月20日,就在里根的總統就職典禮後幾分鍾,所有的人質被釋放並交給美方。至此他們已被扣444天。
人質們立即飛往位於西德法蘭克福的美國空軍基地。前總統卡特以現總統里根特使的身分在那裡接待了他們。在進行了身體健康檢查和事件匯報後,他們飛回華盛頓並受到英雄般的歡迎。對於某些人而言,這個僅僅是為這個國家對里根就職典禮的慶祝增添了一絲喜慶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