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兩伊戰爭 原因經過結果
兩伊戰爭,又稱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直至1988年8月20日結束。兩國相鄰,共同邊界綿延1200公里,長約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邊界。長期來兩國存在著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沖突。另外,宗教也是兩伊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兩國雖然同屬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
原因
長期以來,兩伊存在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1971年初,雙方發生邊境沖突。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布邁丁的斡旋下,兩伊簽訂《國界和睦鄰條約》(即《阿爾及爾協定》),規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伊朗同意將克爾曼沙赫省的約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給伊拉克。兩國矛盾有所緩和,但未真正解決。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諾。1979 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執政後,兩伊關系急劇惡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稱要廢除邊界協定,雙方邊境沖突逐步升級。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伊斯蘭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伊斯蘭革命」,推翻伊拉克現政權建立「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至此兩伊戰爭就全面爆發了。自從戰爭爆發後,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別是阿拉伯國家的密切關注。
戰爭爆發
伊拉克在從蘇聯獲得了很大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則提供了經濟援助。 另外,美國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自1985年起,美國在出售給伊拉克武器的同時也出售給伊朗。這引發了後來里根政府的伊朗門事件。
這場戰爭進行得十分慘烈。戰爭雙方都常常使用類似於一戰中的人海戰術攻擊。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劑在內的化學武器。盡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戰爭和使用化學武器, 國際社會對其並沒有施加太大的壓力。
1982年6月,伊朗發動的一系列反攻奪回了伊拉克在戰爭初期佔領的土地。伊拉克鑒於可能被徹底打敗,向伊朗提出休戰的建議。此時,伊朗試圖打垮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這一建議。這樣導致戰爭又進行了六年。
在此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該地區,試圖保護海灣航道暢通。由此導致伊朗導彈攻擊美國斯塔克號護衛艦;以及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民航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喪生。
停戰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立即無條件停戰,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積極響應,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這項決議,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這項決議。在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後,兩伊同意從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戰。這是兩伊從戰爭走向和平的重要轉折。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影響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戰爭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30萬、傷60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 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 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Ⅱ 伊朗和伊拉克曾經的宿敵,現在關系怎麼樣
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屬於西亞。1979年2月,伊朗伊斯蘭革命成功,以宗教領袖霍梅尼為代表的什葉派穆斯林上台執政。伊拉克是什葉派發源地,占人口55%的什葉派穆斯林中反政府勢力活躍,從而成為伊朗輸出革命的首要目標。伊拉克國富兵強,積極謀求海灣地區霸權,企圖趁霍梅尼政權立足未穩之際對其進行打擊,以消除所面臨的威脅並徹底解決邊界爭端。兩國關系日趨緊張,邊境沖突加劇。戰爭進程可分為四個階段。
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 第一階段,伊拉克全面進攻,伊朗組織邊境防禦和反攻。1982年2月,伊朗發展反攻勢頭,伊拉克被動挨打。1984年開始,雙方展開地面拉鋸戰,加強空中與海上襲擊。第四階段,1988年,伊拉克重新掌握戰場主動權,再次攻入伊朗境內。 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聯合國的停火決議,但雙方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戰斗。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戰爭中受到嚴重損失,除常規戰爭外,在戰爭過程中採取了襲城戰、襲船戰、襲擊油田等破壞敵方後勤、經濟設施的手段。伊拉克還對伊朗軍隊、平民動用化學武器。2015年9月22日,伊朗舉辦紀念兩伊戰爭爆發35周年盛大閱兵式 。
Ⅲ 兩伊戰爭發生的原因、經過及結果
兩伊戰爭是因為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才發生的。1971年9月22日出兵伊朗,戰爭爆發。戰爭初期,伊拉克得勢,佔領伊朗約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1981年3月底,雙方形成僵局。1982年4月,伊朗發動反攻,基本上收復全部失地。7月,伊朗軍隊越過邊界,佔領伊拉克境內的一些城鎮和據點。10月,伊拉克遏制了伊朗的攻勢,雙方進入相持階段。1984年4月起,戰爭向海峽水域和城市區擴展。
1987年7月20日,安理會通過結束兩伊戰爭的598號決議。伊拉克宣布接受,伊朗則堅持應懲辦戰爭禍首,要求薩達姆下台,拒絕接受。1988年初,伊拉克連續發動進攻,收復失地後於7月又進入伊朗境內。
1987年7月18日,伊朗改變以往強硬態度,宣布接受安理會的598號決議。8月20日,雙方宣布停火。8月25日在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的主持下雙方開始直接談判。至此,持續8年的兩伊戰爭結束,
關於兩伊戰爭的後果。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戰爭中受到嚴重損失,除常規戰爭外,在戰爭過程中採取了襲城戰、襲船戰、襲擊油田等破壞敵方後勤、經濟設施的手段。伊拉克還對伊朗軍隊、平民動用了化學武器。作為軍事實力相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兩國在戰爭中曾使用諸如蘇式米格-25戰機、美式F-14戰機、法式飛魚導彈等當時較為先進的武器;
但同發達國家主導的戰爭相比,這場戰爭的形式仍然有不少差別。例如,在戰爭中鮮有集群化坦克長距離突擊作戰,而一戰中的塹壕戰、人海攻擊卻頗為常見,甚至還出現了沒有武裝的平民在狂熱的宗教信仰支撐下集體沖鋒,踩爆地雷的場面。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1980年9月22日兩伊戰爭爆發
Ⅳ 涓や紛鎴樹簤鐖嗗彂鐨勮繃紼嬪強褰卞搷浠嬬粛
涓や紛鎴樹簤鐖嗗彂鐨勮繃紼嬪強褰卞搷浠嬬粛
璇磋搗涓や紛鎴樹簤錛岀浉淇″ぇ瀹墮兘鐭ラ亾錛屼絾瀹冪殑緇撴灉鍗存槸棰囧彈浜夎銆備紛鎷夊厠鍜屼紛鏈椾綔涓哄弬鎴樺弻鏂癸紝鏈緇堝湪鑱斿悎鍥界殑璋冭В涓嬬粨鏉熶簡鏁存暣8騫寸殑鎴樹簤銆傜劧鑰岋紝鍙屾柟閮藉硅繖鍦烘垬浜夌殑緇撳矓涓鐩存寔鏈変笉鍚岀湅娉曪紝騫惰や負鑷宸辨槸鑳滃埄鑰呫備紛鏈楃敋鑷蟲瘡騫撮兘浼氬簡紲濅袱浼婃垬浜夌殑鑳滃埄錛屼婦鍔炲ぇ瑙勬ā鐨勯槄鍏墊椿鍔ㄣ
榪欎袱涓鍥藉墮兘浣嶄簬瑗誇簹鍦板尯錛屽苟涓斿湪鎴樹簤鐖嗗彂涔嬪墠閮芥槸鍏ㄧ悆涓昏佺殑鐭蟲補鍑哄彛鍥姐備絾鏄錛屼紛鏈楀湪1979騫村彂鐢熶簡浼婃柉鍏伴潻鍛斤紝瀹e竷寤虹珛瀹楁暀鏀挎潈錛岃繖涓鍙橀潻闇囨儕浜嗘暣涓闃挎媺浼鍜屼紛鏂鍏頒笘鐣屻備紛鏈楃殑棰嗚栧懠鍚佸叏浣撲粈鍙舵淳絀嗘柉鏋楃淮鎶ゅ浗瀹跺埄鐩婏紝榪欏綋鐒舵縺鎬掍簡浼婃媺鍏嬶紝浣滀負浠鍙舵淳鐨勫彂婧愬湴錛屼紛鎷夊厠涓嶅彲鑳藉瑰繊浼婃湕鍚戜粬浠杈撳嚭鍔垮姏銆
钀ㄨ揪濮嗙巼棰嗙殑浼婃媺鍏嬪彲浠ヨ存槸鍥藉跺己鐩涳紝浠栨浘涓ゆ″嚭鍙g煶娌逛互璐涔板ぇ閲忔﹀櫒錛岀Н緔浜嗗法棰濊儲瀵岋紝鐭鏃墮棿鍐呮垚涓轟笘鐣岀鍥涘己鍐涗簨澶у浗銆傝惃杈懼嗕竴鐩村湪瀵繪壘鏈轟細瀵逛粯浼婃湕錛屼粬鍜屼紛鏈楃垎鍙戜簡杈瑰冧簤絝錛屾渶緇堟紨鍙樻垚涓轟簡涓鍦哄叏闈㈡垬浜夈
涓や紛鎴樹簤鍙浠ヨ褰㈠逛負姝ゆ秷褰奸暱錛屽弻鏂逛激浜′漢鏁伴兘鏄宸ㄥぇ鐨勶紝浼婃媺鍏嬫諱骸20涓囧乏鍙籌紝浼婃湕姝諱骸浜烘暟瓚呰繃40涓囷細
鎴樹簤鐨勭涓闃舵碉紝浼婃媺鍏嬩互浼婃柉鍏伴潻鍛戒負鐢卞叏闈㈣繘鏀諱紛鏈楋紝浼婃湕寮濮嬬粍緇囧弽鍑匯
鎴樹簤鐨勭浜岄樁孌碉紝涔熷氨鏄1982騫2鏈堬紝浼婃湕鍙嶅嚮鍔垮ご鐚涚儓錛屼紛鎷夊厠寮濮嬭鍔ㄦф尐鎵撱
鎴樹簤絎涓夐樁孌碉紝涔熷氨鏄1984騫達紝鍙屾柟寮濮嬫媺閿鎴橈紝涓昏佸姞寮轟簡絀轟腑鍜屾搗涓婂規姉銆
鎴樹簤絎鍥涢樁孌碉紝涔熷氨鏄1988騫達紝涓浼婃媺鍏嬪啀嬈¤幏寰椾富鍔ㄦ潈錛屼紛鎷夊厠鍐涢槦鏀誨叆浼婃湕澧冨唴銆
鏈緇堝湪鑱斿悎鍥界殑璋冭妭涓嬶紝1988騫8鏈20鏃ュ弻鏂規尯鐏錛屼負鏈8騫村氱殑涓や紛鎴樹簤緇撴潫銆
榪峰僵鍏堢敓鐗圭害鍐涗簨璇勮哄憳絎︿箟楣忔寚鍑猴紝浼婃媺鍏嬪拰浼婃湕閮戒笉鏄鎴樹簤鐨勬渶緇堣儨鍒╄呫傛垜浠鍐嶇湅榪欏満鎴樹簤錛屾洿澶氱殑鏄鎵瑰垽銆傚洜涓轟袱浼婃垬浜夌函灞炲氨鏄娑堣楁垬錛屾氮璐逛簡寰堝氳祫婧愬拰鍏堣繘鐨勬﹀櫒銆備袱涓鍥藉惰繃鐨勯兘涓嶅ソ鍙楋紝浼婃媺鍏嬫棭宸蹭笉澶嶅瓨鍦錛屼紛鏈楄侀潰瀵規洿澶х殑鏁屼漢緹庡浗銆
Ⅳ 兩伊戰爭的起因經過結果
兩伊戰爭,又稱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持續了8年,從1980年9月22日開始,到1988年8月20日結束。伊朗和伊拉克相鄰,共享1200公里的邊界,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分界。長期的邊界爭議和宗教差異是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伊朗90%的居民信仰什葉派伊斯蘭教,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如此。
原因
兩國長期存在領土、民族和宗教派別爭議。1971年,雙方發生沖突。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布邁丁的調解下,兩國簽訂了《國界和睦鄰條約》(即《阿爾及爾協定》),規定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伊朗同意將克爾曼沙赫省的約300平方公里土地劃給伊拉克。盡管如此,伊朗並未履行承諾。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後,兩國關系惡化。伊拉克宣布廢除邊界協定,邊境沖突升級。
伊拉克擔心伊朗革命的影響,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人的獨立要求。同時,伊拉克試圖控制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河是兩國的石油出口通道。美國支持伊拉克,提供武器並鼓勵其進攻伊朗。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對阿拉伯河的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擔心伊朗革命的影響,兩國的領導人也都有各自的野心。
戰爭爆發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以伊朗支持的刺殺行動為借口,全面進攻伊朗,戰爭由此爆發。伊拉克獲得了蘇聯的外交和軍事支持,而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提供了經濟援助。美國也偏袒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1985年起,美國同時向兩國出售武器,引發了伊朗門事件。
戰爭非常殘酷,雙方都使用了人海戰術和化學武器。1982年6月,伊朗反攻,奪回了初期被佔領的土地。伊拉克提出休戰,但伊朗試圖推翻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建議,戰爭又持續了六年。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保護海灣航道暢通,導致了伊朗導彈攻擊美國艦艇和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客機的事件。
停戰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無條件停戰。同年7月23日,伊拉克接受決議,1988年7月18日,伊朗也接受決議。在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的調解下,兩伊於1988年8月20日全面停戰。戰爭結束時,兩國邊界恢復到了戰前狀態。
影響
兩伊戰爭持續了7年11個月,是20世紀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消耗巨大的戰爭,對雙方來說都是損失慘重的戰爭,沒有真正的贏家。戰爭前,伊拉克外匯儲備達400億美元,戰爭結束後,外債高達800億美元,其中軍火債務超過400億美元,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超過300億美元。戰爭中,伊拉剋死亡人數達30萬,伊朗死亡人數超過70萬。兩國經濟受到嚴重破壞,發展計劃至少推遲了20至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