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停購伊朗石油了嗎
1. 中國與伊朗的石油貿易因伊朗單方面提高石油價格而陷入停滯,這一行為被視為大規模違約。
2. 2023年12月,中國與伊朗的石油交易量相比10月下降了22.9%,伊朗的石油生產正面臨崩潰的風險。
3. 伊朗的石油出口受政府和革命衛隊控制,單方面提高石油價格導致合同執行陷入僵局。
4. 盡管伊朗提高石油產量並提供大幅折扣,中國仍是伊朗石油的最大客戶,但伊朗未能正確評估市場現實,忽視了石油的替代渠道。
5. 俄羅斯的石油價格雖然有優勢,但印度提供的船運折扣高達10-20美元,而委內瑞拉的石油折扣更大,且其財政主要依賴石油收入,因此替代伊朗石油的可能性很高。
6. 伊朗石油銷售價格的折扣反映了制裁風險成本,一旦失去中國客戶,伊朗將面臨巨大的經濟風險。
7. 在國際貿易中,信用至關重要,伊朗的違約行為導致中國對伊朗石油的進口量大幅減少。
8. 伊朗石油出口的萎縮導致儲存壓力增加,石油生產面臨崩潰的風險,這進一步加劇了伊朗的經濟困境。
2. 聽說伊朗也是石油大國怎麼伊朗人比阿拉伯人窮那麼多
1. 伊朗因長達八年的兩伊戰爭而遭受嚴重經濟損失,戰事消耗了大量資源,導致國家經濟滯後發展。
2. 伊朗因堅持發展核武器計劃而受到國際制裁,這些制裁措施包括聯合國在2006、2007、2008和2010年通過的多個決議,涉及武器禁運、限制伊朗獲取技術支持、凍結相關機構資產以及限制相關人員國際旅行。受制裁國家與機構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歐盟、瑞士、日本、韓國、印度、美國和以色列。此外,許多國家響應美國和歐盟的呼籲,大幅減少從伊朗進口石油,這些國家包括日本、韓國、印度、中國、南非、土耳其等。
3. 制裁對伊朗的影響:
(1)伊朗經濟高度依賴石油出口。國際社會減少對伊朗石油的進口,導致伊朗經濟遇到困難,2012年石油產量降至十年新低。預計這一趨勢可能進一步惡化。
(2)制裁使伊朗難以獲取發展和技術所需設備和資源,核技術發展受阻。
(3)制裁導致伊朗石油工業難以獲得技術和投資,外國公司紛紛撤離。據估計,制裁使伊朗每年損失約600億美元能源投資。
(4)制裁使伊朗難以獲得必需的生活用品、飛機配件和武器設備。民用和軍用飛機的安全性受到影響,軍事力量因制裁而逐年減弱。
(5)制裁導致伊朗貨幣大幅貶值,民眾恐慌,物價飆升,物資短缺。伊朗貨幣在短時間內貶值超過50%,造成的損失難以估量。
3. 第二次石油危機的其他相關
伊朗石油日產量不是一開始就驟降到100萬桶以下。1978~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運動期間,伊朗的石油產量只是略有下降,仍然保持在日產400萬桶左右。1980年9月兩伊戰爭爆發後,伊朗的石油產量確實再次受到影響而有所下降,但下降的幅度不大。在雙方經過一系列的「襲城戰」、「襲船戰」、「襲油戰」,直到1986年兩國石油設施遭毀滅性破壞之後,伊朗的石油日產量才驟降到100萬桶以下。
1981年的每桶34美元的原油價格並不是第二次石油危機期間的巔峰價。1978年伊朗國內爆發了反對國王的群眾運動(又稱伊斯蘭革命運動),迫使巴列維國王於1979年1月16日流亡國外。1979年2月,宗教領袖霍梅尼結束14年流亡生活從巴黎返回伊朗接管政權,1979年4月1日宣布成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至此,伊朗內政趨於穩定,各項生產也很快得到恢復,其中包括石油生產。1980年4~7月間,正當伊朗石油生產已恢復到接近歷史上最好記錄的日產600萬桶時,美國石油壟斷資本家卻意外地將原油價格陡增至每桶39.5美元。1979年9月22日兩伊朗戰爭開始後,伊朗的石油生產再次受挫,產量下降。奇怪的是,隨著伊朗和伊拉克的石油產量下降,美國石油市場上的原油價格卻開始回落,到1981年每桶原油價格已降至34美元,整整降了5.5美元。到1986年,兩伊差不多無油可賣時,美國石油市場上的原油價格反而跌至每桶8美元的底谷。
相關問題
為什麼在1986年伊朗和伊拉克兩大產油國的石油產量幾乎減至零了,世界原油價格反而降到1973年以來的歷史最低點呢?其中的原因雖然很多,但最關鍵的一點是非OPEC產油國家的迅速崛起,削弱了美國控制世界石油價格和供應的能力。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後,世界各地迅速掀起了一股石油勘探熱潮,到20世紀70年代末,已探明的石油儲量遍及五大洲四大洋。蘇聯、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為擺脫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世界石油市場的壟斷,更是不斷擴大在石油領域的投入。1980年的高油價好比是世界石油大開發的導火索,五大洲四大洋頓時遍地開花,眨眼間還冒出了一大批新油田。非OPEC國家的新老油田都在全力擴大石油生產規模,提高石油產量,其中一些國家不僅實現了石油的自給自足,而且還躋身石油出口國家的行列。蘇聯和中國因為幅員遼闊,很快崛起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石油生產和出口大國。在第二次石油危機中,中蘇兩國的石油出口對平抑油價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蘇中兩國常常以社會主義陣營中的大哥、二哥自居,一心想幫助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小國家盡快擺脫貧困,所以供給這些國家的石油價格遠遠低於國際石油市場上的價格。受其影響,一些曾經由美國供應石油的西方國家也極力爭取從中蘇兩國進口廉價石油。可以說,在石油的價格和供應方面,東歐以及亞洲許多國家當時已不再受制於美國及OPEC。早在1969年,北海就發現了埃克菲斯克大油田,1970年又發現了福帝斯特油田,到1980年1月,北海油田每天的石油產量已超過200萬桶。英國和挪威的北海油田無疑成了完全不受制於美國及OPEC的西歐石油供應基地。而富含石油的非洲一直以來都是西歐的勢力范圍,西歐國家也在致力於將非洲發展成為其另一不受制於美國及OPEC的石油供應基地。北非的利比亞雖然是OPEC成員,卻一直跟美國作對,其石油政策從不屈從於美國的利益。第二次石油危機中,非洲石油源源不斷地輸往西歐各國,相應地沖減了西歐國家從美國和OPEC國家進口石油的數量。1976年~1979年,墨西哥探明的石油儲量增加了6倍,到1980年墨西哥探明的石油儲量已達到300多億桶,1979年墨西哥的平均日產水平已達150萬桶。自1980年以來,墨西哥已經成為非OPEC國家中另一重要的石油出口國。而加拿大很早就是世界上的石油出口大國,再加上拉美其他一些非OPEC產油小國,這些都是獨立於美國和OPEC之外的石油出口國家。所以,第二次石油危機的情況已經大不相同了。當美國石油公司瘋狂提高石油價格時,一直依賴美國及OPEC供應石油的國家開始另闢蹊徑,紛紛尋求更加實惠的石油供應商。這樣就在美國操縱的石油市場之外逐漸形成了另一個巨大的石油交易市場,而且該市場的石油價格比美國操縱的石油市場價格要低得多。如此一來,歐洲一些石油商跟美國的中小石油商勾結起來,將美國之外的廉價石油反向打入美國市場,低價拋售。結果是美國大石油商的高價石油無人問津,而美國中小石油商的廉價石油卻大行其道。美國大石油商原以為跟第一次石油危機那樣,通過製造油荒和哄抬油價再大發一次橫財,誰知給中小石油商一攪和,大石油商們的石油銷量下降,利潤銳減,最後還不得不將手中囤積的大量石油低價脫手。美國大石油商在導演的這場石油危機中徹底失算了,甚至可以說是「偷雞不成蝕把米」。美國石油業經過新一輪的集中和壟斷之後,幾大石油公司控制的石油數量佔美國國內石油總量的比例雖然大大提高了,但佔世界石油總量的比例卻明顯下降了,失去了在世界石油市場的壟斷地位。美國石油商之所以在第二次石油危機中失算,原因就在這里。
4. 第二次石油危機的背景
1978年底,伊朗國內掀起一股反美巨浪,最後推翻了親美的巴列維王朝。由於政局動盪,伊朗的石油產量明顯下降。伊朗新政權在「處死美國」的口號下,攻擊美國大使館、監禁使館人員,取締了美國在伊朗的所有軍事基地。在伊朗從事石油開采和石油貿易的美國商人也差不多被全部驅逐出境。美國石油商於是將他們在伊朗受到的損失轉嫁給美國人民。跟第一次石油危機一樣,美國石油商故伎重演,首先通過媒體大肆渲染伊朗石油減產對美國的危害性,繼而故意減少美國市場上的石油供應量,人為地造成一種油荒,然後大小石油商按照統一協定好的價格瘋狂地進行提價。這樣,美國原油價格從1978年底的每桶13美元一路猛增,到1980年4月漲至39.5美元,從而引發第二次石油危機。
5. 伊朗一個石油大國,那麼為什麼一直以來卻這么窮
1. 伊朗的經濟衰退與巴列維時期相比,伊朗在巴列維國王統治時期是一個經濟強國,人均收入在中東地區名列前茅。那時,伊朗與西方國家關系良好,開放經濟,並與鄰國合作促進共同發展。
2. 軍事沖突伊朗的歷史沖突頻繁,特別是與伊拉克的八年戰爭,導致國家經濟嚴重下滑,由債權國變為負債國。此外,以色列的軍事行動也對伊朗的經濟造成了巨大打擊。
3. 國際制裁美國及其西方盟友對伊朗實施的經濟制裁,對伊朗國家的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制裁導致伊朗國內產品短缺,貧富差距加劇。
4. 伊朗的石油產量伊朗雖然石油資源豐富,但由於國際制裁和地區政治因素,其石油產業未能充分帶動國家經濟的發展。
5. 謝霆鋒的緋聞謝霆鋒作為公眾人物,由於其家庭背景、外貌和個性,一直受到媒體和公眾的廣泛關注,因此經常成為新聞焦點。
6. 伊朗的石油資源伊朗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這是由其地理位置決定的。
7. 籃球與足球籃球和足球在全球的普及程度不同,這與它們的歷史發展、傳播方式和場地要求等因素有關。
8. 手機反應慢的問題手機反應慢可能是由於手機硬體或軟體問題造成的。建議檢查手機是否需要升級操作系統,或者是否運行了過多的應用程序。
9. 個人運氣問題遭遇不幸的情況可能是由於一系列不可預見的事件造成的。重要的是要保持積極的態度,並從中吸取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