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伊朗的最高領導人,總統權利分配如何/
根據伊朗憲法,伊朗實行政教合一、神權高於一切的政治體制。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是一言九鼎的一把手,其權力在行政、立法、司法之上。而總統則是表面上的二號人物,他也必須按照最高領袖的意見行事。
最高領袖才是三軍統帥
伊朗伊斯蘭革命1979年獲勝後,以霍梅尼為首的什葉派宗教領袖,在伊朗建立起了一種獨特的「伊斯蘭共和制」。其中,必須解釋一下以下幾個關鍵詞:
◆最高領袖——伊朗國家最高領導人,也是政教合一的象徵。最高領袖是武裝部隊總司令,有宣戰和停戰的權力;可任免憲法監護委員會(憲監會)宗教成員、司法總監、音像組織主席、武裝部隊參謀長、革命衛隊司令以及武裝部隊和安全部隊的司令;協調國家三權機構領導人之間的關系;罷免總統等。
◆總統——是最高領袖之後的國家最高領導人,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總統「負責實施憲法、協調三權關系並領導除直接由最高領袖負責的那部分事務之外的行政事務」。總統由直接選舉產生,任期四年,可連任兩屆。
◆專家會議——選舉最高領袖的最高權力機構。專家會議共有成員86人,只有什葉派教士才能成為成員。專家會議可在最高領袖不稱職或失去最高領袖的必要條件時廢黜領袖。值得注意的是,專家會議中有為數不少的阿亞圖拉。「阿亞圖拉」是伊斯蘭教什葉派的高級職銜,獲得阿亞圖拉稱號的教士對伊朗民眾的影響力比總統要大。
◆確定國家利益委員會——實際上凌駕於行政和立法的權力之上。為了保證伊斯蘭議會決議不違背伊斯蘭教義和憲法原則,憲法規定成立了憲監會,議會通過的任何議案必須得到憲監會的批准後才能成為法律。確定國家利益委員會是為了裁決議會和憲法監護委員會的分歧而設立的。目前,該委員會凌駕於行政和立法機構的權力之上,前總統拉夫桑賈尼是其主席。
由此可見,伊朗的政治體系分為兩大系統:宗教領袖系統和政府系統。宗教領袖系統是監護系統,由宗教統治集團內部指派產生,擁有絕對的權力,凌駕於政府系統之上。據估計,伊朗最高宗教領袖在各種機構的代表達到2000人之多。
宗教領袖很有權力
阿亞圖拉·哈梅內伊,是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創始人、首任最高領袖霍梅尼的學生,也是參加過伊斯蘭革命的元老人物。他在1989年6月霍梅尼逝世後,被專家會議選舉為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出生在宗教世家,在政治上堅持神權至上,而且作為霍梅尼的繼承人傾向於保守派,但他也認為伊斯蘭政權應該適應時代的要求進行一些變革。
阿亞圖拉·拉夫桑賈尼,是伊朗政壇的重量級人物。他曾經當過議長和兩屆總統,目前是確定國家利益委員會主席。拉夫桑賈尼實際擁有的勢力比表面看來更加強大,因為他本人是一個很有號召力的宗教領袖,此外,拉氏家族是一個權勢很大的商業家族。他曾經說服霍梅尼結束了兩伊戰爭,並通過貿易開放打破了伊朗在國際上的孤立。
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被西方媒體稱為伊朗政壇的「新保守主義者」,堅決主張回歸伊斯蘭革命傳統與價值觀,反對與西方妥協。有西方觀察家指出,哈梅內伊對艾哈邁迪-內賈德的精神導師、被譽為原教旨主義「精神之父」的阿亞圖拉雅茲迪也存在戒心。不過目前,哈梅內伊仍堅決支持艾哈邁迪-內賈德。
伊朗的傳統主義勢力是以什葉派宗教領袖和巴扎(集市)商人的聯盟為基礎的,它們(兩者曾是霍梅尼推翻巴列維王朝的主力軍)是伊朗一支強大的宗教、政治和經濟力量。復雜的政治架構導致了伊朗決策機制的復雜性。由於機構和權力的重疊,往往會有不同的人物發揮著影響,導致伊朗的政策呈現反復的狀態。但在對待核問題上,伊朗領導人還是採取基本一致的立場。
② 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到底是什麼為什麼他的權力比總統還大
伊朗的政體特殊,採用政教合一模式,由什葉派教士掌控國家核心權力,教士首領即最高精神領袖掌握軍權和決策權,民選總統僅作為決策執行者。這一模式在現代世界獨一無二。
這種模式在伊朗歷史上有著復雜背景。在伊斯蘭革命爆發前的伊朗是一個世俗化程度較高的國家,西方文化影響廣泛。然而,革命後伊朗急速轉向政教合一體制,成為中東地區唯一的政教合一國家。
伊朗政體的逆轉原因包括地緣政治壓力、社會矛盾激化以及對美國的傳統盟友關系的轉變。1979年伊斯蘭革命爆發,推翻了巴列維王朝,伊朗轉向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面對的外部壓力,包括與蘇聯的緊張關系、阿拉伯國家的攻擊和美國的制裁。兩伊戰爭的爆發加劇了伊朗的危機。為應對這些挑戰,伊朗內部資源被集中利用,通過思想動員,激發民眾對國家的支持。
伊斯蘭革命後,伊朗轉向政教合一的體制,通過宗教手段最大限度地動員社會資源,以增強國家實力和應對外部威脅。這一模式在伊朗國內得到了廣泛的接受和應用。
伊朗政體的特殊性體現在其地緣政治背景和戰略考量上。在與阿拉伯國家的博弈中,伊朗利用宗教認同作為政治工具,以爭取敘利亞、伊拉克等國的支持。政教合一的體制有助於在中東地區構建什葉派聯盟,對抗遜尼派國家。
在未來,政教合一的體制預計將繼續存在。伊朗面臨的地緣政治挑戰和戰略需求將推動其保持這種體制,以應對與美國、阿拉伯勢力的矛盾,同時增進與什葉派國家的關系。通過伊斯蘭復興概念,伊朗也可能尋求與遜尼派國家的情感認同,進一步鞏固其在中東地區的地位。
③ 伊朗 伊拉克 是阿拉伯國家嗎
伊拉克是阿拉伯國家,但伊朗不是!
「阿拉伯國家」一般是指:以阿拉伯民族為主體所組成的國家,它們使用同一種語言——阿拉伯語,有共同的文化和風俗習慣,絕大多數人信仰伊斯蘭教。有些國家雖非以阿拉伯民族為主體,但長期以來與阿拉伯國家建立了緊密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聯系,並加入了阿拉伯國家聯盟,因此也被稱為阿拉伯國家。
目前阿拉伯國家主要分布在西亞和北非地區,包括:巴勒斯坦、約旦、敘利亞、黎巴嫩、沙特、伊拉克、葉門、科威特、阿聯酋、卡達、巴林、阿曼等12個西亞國家;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利比亞、蘇丹、埃及等6個北非國家;非洲西部的茅利塔尼亞、非洲東部的吉布地和索馬里以及印度洋西部島國葛摩。
④ 如何讀懂中東國家關系
伊朗::親俄、親華、反美、反以色列、反沙特、與土耳其相對和平共處,與現在的伊拉克、敘利亞政府是同盟關系。伊朗在巴列維王朝時親美,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政治較為獨立(巴列維王朝是美國傀儡政權,故伊朗現政權天生反美),當時是反美不親蘇,伊斯蘭革命後第二年就開始打仗,和伊拉克打了8年兩伊戰爭(美國授意薩達姆)。進入21世紀後,伊朗因為美國的中東政策開始逐漸親俄。
伊朗親華,主要三個原因:一是中國需要石油;二是中國是大國,在伊核問題上可以為伊朗提供支撐;三是中國不幹涉他國內政,還能為伊朗提供多方面的支撐,中國和伊朗天生就合作空間大、矛盾少。
伊朗反以色列的理由很簡單,任何中東伊斯蘭國家都反以色列,包括土耳其這個和以色列有很多共同盟友的國家都反以。事實上,這一切都是因為以色列是個「外來者」,在伊斯蘭世界被認為是入侵者。為了將以色列趕出中東,該地區二戰後曾爆發五次中東戰爭。
伊朗反沙特也是有歷史的,這主要是伊斯蘭內部的派別執政,遜尼派和什葉派爭斗一千多年,至今未熄,兩者同樣水火不容。伊朗伊斯蘭革命的口號就是要在中東推行整個「伊朗式」的伊斯蘭革命,沙特自然也會與其為敵。
伊朗與土耳其之間,一個是什葉派伊斯蘭國家,一個是世俗的伊斯蘭國家,兩國雖然主張不同,所在陣營也不同,但互相並不反感,有時候還有合作。很顯然那,雙方暫時都不會敵視對方,主要是因為兩國實力基本相當,都不想增加一個強大鄰國對手。
由於都是什葉派主導政府,所以伊朗與伊拉克政府、敘利亞政府關系較好,彼此屬於實際上的同盟關系,特別是伊朗與敘利亞,關系尤為密切,彼此都認為互為唇齒。
什葉派主要分布圖
沙特:沙特親美、親華、懼俄、反伊朗、反敘利亞、反以色列,親其他遜尼派國家。
沙特親美,源於五次中東戰爭證明,有強大美國支持的以色列在中東不可戰勝,同時也表明蘇聯在中東不堪依靠。再加上,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後,中東一些國家懼怕蘇聯就都投入了美國懷抱。而且,就利益而言,美元石油捆綁對沙特也是現實好處極大,所以無論是基於現實利益還是基於政治利益,最終沙特都選擇了親美。
沙特親華,則完全是因為中國是大國,沙特這種國家是大國都是想親近的,何況中國還是「人畜無害」的大國。而且,中國還破天荒地將戰略導彈賣給沙特,價格還極其公道,這讓沙特感激。最近十多年,中國對原油的需求量大增,中國又成了沙特的大客戶。所以,沙特親華是必然的,雙方共同利益多。
沙特懼怕俄羅斯也是因為俄羅斯是大國,對沙特來說,俄羅斯這種國家得罪不起。不過,沙特並不親俄,原因是俄羅斯支持沙特的敵人——伊朗。俄羅斯與沙特沒有什麼特殊關系,雙方在原油「業務」上還是競爭關系。
沙特反伊朗是沒得說的,伊朗的伊斯蘭革命有很強的號召力,沙特是王室當權,兩者絕對死敵。反敘利亞的理由也差不多,一方面是宗教派別原因,但主要是因為敘利亞和伊朗是盟友,而且敘利亞還是信仰遜尼派的人口佔大多數,所以沙特作為遜尼派國家也想促使敘利亞建立親沙特的遜尼派政權,現在的敘利亞反對派和IS,多是和沙特信仰一樣的遜尼派的瓦哈比派。
反以色列則是作為阿拉伯國家首領之一的沙特的「天職」,連土耳其都反以色列,沙特如果不反以色列在伊斯蘭世界還怎麼混?中東只要是伊斯蘭國家,必反以色列,巴以問題使得以色列和伊斯蘭世界水火不容。
土耳其:土耳其親美、親西方、反敘利亞、反以色列、與中俄保持合作,與沙特等遜尼派國家關系微妙
土耳其是北約成員國,是世俗化的伊斯蘭國家,做夢都想加入歐盟,所以土耳其親美、親西方,但由於是伊斯蘭國家,一直未能被西方真正接受。土耳其反敘利亞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想拓展自己的戰略空間,向中東方向繼續延伸自己的影響力,做奧斯曼帝國的夢;另一方面,則是以此來保持和西方的一致;此兩者互為表裡。
土耳其反以色列,同樣是基於自身想在伊斯蘭世界擴大影響力的需求,土耳其只有仇視以色列,才能更加親近阿拉伯國家。土耳其有野心,但與中國和俄羅斯總體保持了相對友好的關系,彼此都未真正交惡,中俄也需要這種想在中東做大的中東地區國家。
耳其與中東遜尼派國家關系微妙,原因是遜尼派國家多是王室執政,而土耳其是世俗化的伊斯蘭國家,相比伊朗什葉派對遜尼派國家的威脅,世俗化的伊斯蘭國家對沙特等國的威脅一點也不小。所以,沙特等遜尼派國家對土耳其也抱有很大的戒心。
埃及:親美、親俄、親華、親沙特、反以色列。
埃及這個國家比較特殊,其雖然大部分地區處於非洲,但其卻扼守地中海與印度洋的咽喉,掌控者蘇伊士運河。埃及是地區大國,其在中東、北非都有很強的影響力。在穆巴拉克時期,埃及整體和沙特一樣,是親美政權。埃及也是遜尼派國家,所以一定程度上也反伊朗、反敘利亞,只是相比沙特,埃及地處非洲,距離伊朗更遠,所以埃及相對較為克制。埃及當然也反以色列。當然,埃及除了親美,與中國和俄羅斯關系也很好,特別是
⑤ 什葉派聯盟是什麼
什葉派是伊斯蘭教的第二大教派,伊拉克內部有什葉派聯盟,伊朗也主導了一個跨國家的什葉派聯盟。
2010年中新網5月5日電據美國媒體報道,伊拉克議會選舉兩個最大的什葉派競選陣營4日宣布組成聯盟,從而獲得更大的機會成立新政府。不過新一任總理究竟由誰出任仍懸而未決。這兩個什葉派陣營為現任總理馬利基領導的「法治國家聯盟」和保守什葉派陣營「伊拉克全國聯盟」,他們合並後,僅差4個席位就達到了組件政府所需席位。初步統計顯示,「法治國家聯盟」在此次選舉中獲得89個席位,「伊拉克全國聯盟」贏得70個席位。他們結合後即為159個席位,而組建政府需要163席。據悉,新聯盟將鞏固什葉派在伊拉克政府中的統治地位。新聯盟將提名總理人選,推動伊拉克政治進程。
2012年「一場足以定義新中東的地緣政治撲克」,以色列《國土報》以此為題的文章說,敘利亞正在上演的是阿拉維派政權與各方勢力混雜的反對派之間的斗爭,但也是伊朗什葉派聯盟(伊朗、敘利亞阿拉維派、黎巴嫩真主黨)與日益強硬的遜尼派聯盟之間的代理人戰爭,同時又是美國及其盟友與俄、中、伊朗之間「有限冷戰」般的對抗。文章提出一些值得注意的傾向,如卡達變得越來越強硬,哈馬斯放棄成為伊朗「抵抗軸心」的一員,越來越傾向遜尼派同盟。文章認為,敘利亞戰局最糟糕的結果是阿拉維派政權被迫退守某個據點,進而建立起國中之國。
全世界大約有10-15%的穆斯林屬於這個教派,全世界什葉派穆斯林約有8000多萬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阿富汗、黎巴嫩、沙烏地阿拉伯、葉門、巴林等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