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以色列總理為什麼被伊朗接管

以色列總理為什麼被伊朗接管

發布時間:2025-06-16 08:13:22

A. 以色列和伊朗的歷史過結到底是怎麼樣的

其實曾經的伊朗和以色列關系還不錯,只是在伊斯蘭革命後,兩國關系才開始惡化,我找了一段資料,你自己看一下。
親密的准同盟——巴列維王朝與以色列

流散到歐洲的猶太人備受歧視與迫害,雖然猶太人在經濟、教育與科技領域成績斐然,但歐洲反猶思想根深蒂固,政治上一有風吹草動猶太人便往往首當其沖,成為替罪羊。19世紀末,作為一種猶太民族解放的思潮,猶太復國主義興起,號召猶太人返回以色列故土,在祖先的家園復興猶太民族。在猶太復國主義思想的感召下,成千上萬的猶太人開始移居曾經的故土——巴勒斯坦。納粹興起後大肆迫害猶太人,二戰期間有600萬歐洲猶太人慘遭屠殺。民族的悲慘命運使猶太人渴望建立自己的國家。但是猶太人曾經的故土已成為阿拉伯人的家園,阿拉伯人反對猶太人進入自己的家園。猶太移民與當地的阿拉伯人矛盾激化,雙方沖突不斷。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者」——英國面對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壓力左右為難,乾脆把這個難題丟給剛成立不久的聯合國。1947年聯合國通過了巴勒斯坦分治決議,決定在巴勒斯坦分別建立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兩個國家。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國。

以色列建國後,阿拉伯國家拒絕承認這個猶太國家,在本·古里安宣布建國的次日,阿拉伯聯軍就發動軍事進攻要把這個國家扼殺在搖籃中。以色列軍民浴血奮戰終於站穩腳跟。伊朗作為中東的非阿拉伯伊斯蘭國家則對以色列抱有一定程度的同情。伊朗雖然出於同阿拉伯國家搞好關系的考慮,在聯合國投票反對以色列進入聯合國,但同時也表示不願介入阿以沖突。摩薩台政府甚至一度宣布承認以色列。摩薩台倒台後,巴列維國王逐漸掌握了伊朗的實權。巴列維想實現伊朗的現代化,夢想恢復波斯帝國的光榮。以色列在逆境中的輝煌成就吸引了國王,認為以色列的軍事、經濟和科學技術可以幫助他實現「白色革命」。美國猶太社團對國會決策有著巨大的影響。伊朗與以色列搞好關系,可以藉助美國強大的猶太社團的力量敲開美國國會的大門,幫助伊朗實現自身的利益,而且也可以藉助以色列的力量去遏制納賽爾革命後興起的阿拉伯民族主義,維護伊朗的利益。以色列也想與伊朗搞好關系,擺脫在中東的政治孤立,從伊朗獲得必需的石油。這一時期以色列與伊朗關系密切,雙方人員來往絡繹不絕,以色列領導人本·古里安、梅厄、貝京、達揚、佩雷斯和拉賓等都曾訪問過伊朗。雙方的合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合作也開花結果。政治上,雙方共同致力於遏制納賽爾的泛阿拉伯民族主義,共同在葉門對抗納賽爾,共同遏制伊拉克,支持伊拉克的庫爾德游擊隊,並通過伊朗把伊拉克境內的猶太人轉往以色列。在軍事上,以色列幫助伊朗建立和訓練特務機構「薩瓦克」,並進行軍事和情報合作。有趣的是,20世紀70年代,以色列曾提議與伊朗聯合研究核武器計劃,但是伊朗國王巴列維認為伊朗沒有必要開發核武器,甚至認為擁有核武器對伊朗來說是很危險的,因此拒絕了以色列的提議,並批評以色列在核武器問題上的立場,提倡建立「中東無核區」。兩國雖在核武器問題上觀點不一,但卻簽署了代號為「鮮花工程」的聯合開發可以攜帶核彈頭導彈的秘密計劃,該計劃因伊朗發生革命而中止。在經濟方面,以色列幫助伊朗在農業、軍工等方面進行建設,而伊朗則在阿拉伯對以色列實行嚴格的經濟貿易禁運時向以色列提供石油。1959年到1971年以色列80%-90%的原油是從伊朗進口,到1976年伊朗則提供了大約以色列75%的石油需求。伊朗石油對以色列在中東戰爭中幫了大忙。面對阿拉伯國家對伊朗與以色列關系的指責,伊朗聲稱「我們是穆斯林,但不是阿拉伯人」。在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戰爭中,伊朗巴列維政府都基本上保持中立,甚至對以色列軍隊在「六·五戰爭」中的成就表示欽佩。在十月戰爭後,埃以和平進程中,巴列維也盡了綿薄之力。

冰河時代——以色列與伊斯蘭共和國

1979年1月,伊朗發生伊斯蘭革命,巴列維流亡國外,宗教領袖霍梅尼回國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霍梅尼對以色列國家的理解與認識決定了以色列與伊朗關系必然發生逆轉。早在1960年霍梅尼就在一次演講中,呼籲伊斯蘭世界和世界穆斯林團結一致,共同反對以色列的巴勒斯坦政策。霍梅尼把以色列看作西方殖民主義在中東的工具,反對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建國,不承認以色列的合法性。他認為「殖民主義無論是左翼還是右翼都企圖消滅伊斯蘭民族和伊斯蘭國家,殖民主義和猶太復國主義正在包圍伊斯蘭各民族,掠奪他們的財產和自然資源。以色列是西方殖民主義的產物,西方殖民主義建立以色列政權的目的是鎮壓和殖民伊斯蘭各民族。」因此,霍梅尼反對伊朗國王與以色列政權建立友好關系。在巴列維時期,霍梅尼通過演講、發表聲明和撰寫文章向穆斯林闡述以色列政權對伊斯蘭世界構成的威脅,認為以色列政權是伊斯蘭世界心臟的毒瘤,如果不鏟除,其後患無窮。

伊朗伊斯蘭革命使兩國的蜜月戛然而止,以色列駐伊朗的機構、專家全部撤出,伊朗駐以色列的機構也關門閉市,許多合作項目半途而廢,其中包括「鮮花工程」。革命後的伊朗奉行「不要東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蘭」的政策,號召伊斯蘭世界鏟除以色列這個「毒瘤」,把每年的齋月最後一個周五主麻日定為「古都斯日」,旨在喚醒穆斯林,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消滅以色列政權。自此後,每年的「古都斯日」,世界穆斯林都要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活動,聲援巴勒斯坦人民,反對以色列政權。但需要注意的是,霍梅尼反對猶太復國主義,但他不是個反猶主義者。在伊斯蘭革命時期,他曾許諾保護伊朗的猶太社團,不許傷害生活在伊朗的猶太人。在80年代,霍梅尼允許願意離開伊朗的猶太人取道巴基斯坦前往以色列、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家。目前,在伊朗還生活著數萬猶太人。伊朗憲法保護他們的宗教習慣和風俗,並在議會留有一個席位。

革命後的伊朗雖然激烈反對以色列,但是兩國也不是老死不相往來。兩伊戰爭期間,伊朗在國際上極其孤立,武器彈葯缺乏。這時,被伊朗視為「小撒旦」的以色列雪中送炭,主動拉了死對頭伊朗一把,向伊朗輸送了大量軍火。一來,以色列認為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不希望伊拉克在中東做大,希望伊朗能平衡一下伊拉克。二來,「風物長宜放眼量」,以色列希望伊朗的極端主義是暫時的現象,會很快退燒,兩國可以重溫舊好。1987年,時任以色列國防部長的前總理伊扎克·拉賓總結以色列政府對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政策時說,「伊朗現在從其奉行的哲學上來說是以色列的危險的敵人。……但同時,伊朗28年或者37年後將會是以色列的朋友。」兩伊戰爭時期,以色列不僅自己賣軍火給伊朗,而且還在美伊之間穿針搭線,幫助伊朗藉助在黎巴嫩的美國人質獲得美國軍火。霍梅尼時期,伊朗雖然購買以色列的軍火,但其反以思想並未軟化,積極支持巴解組織、黎巴嫩真主黨的反以行動,並與敘利亞在反以問題上互相支持。以色列也強烈譴責伊朗的反以言論和行為。

以色列經過多年的奮戰,終於基本擺平了阿拉伯國家,老對頭巴解組織也逐漸軟化。到20世紀90年代,以色列改善了建國以來所處的艱險環境。面對現實,一種新的和平主義之風吹拂阿以政壇。1993年以色列與巴解組織簽署《奧斯陸和平協議》,開始了巴以和平進程。但是伊朗卻依然故我,伊朗不相信當時的和平進程是公正的,認為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之間的談判不會實現真正的和平。旗幟鮮明地要求「公正」——解決1948年以來的巴勒斯坦難民權利、以色列對耶路撒冷的佔領、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擴建猶太人定居點,以及以色列對黎巴嫩南部的佔領問題。伊朗表示原則上接受巴以和平進程,但是不接受《奧斯陸協議》,因為這個協議是「不公正的、傲慢的,歸根結底是荒謬的」。在人們對巴以和談寄予厚望,憧憬中東和平美景之際,伊朗的特立獨行顯得與主流格格不入。以色列對伊朗的態度十分惱怒,認為伊朗是「最危險的敵人」,但對伊朗也無可奈何。

繼巴以和談之後,伊朗核計劃又成為以色列和伊朗之間的嚴重問題。兩伊戰爭後,伊朗重新啟動巴列維時期的核計劃。這時的以色列一反以前對巴列維核計劃的支持,強烈反對伊朗重啟核計劃,指責伊朗尋求核武器,並力促美國、歐盟等國家向伊朗施壓,迫使伊朗放棄核計劃。伊朗核問題成為核危機,以色列與伊朗的敵對也進一步加深。2005年伊朗強硬保守派內賈德當選總統。內賈德上台不久就語出驚人,聲稱要把以色列從地球上抹去。以色列也以牙還牙要求聯合國開除伊朗。內賈德還對二戰期間對猶太人的大屠殺表示置疑,以色列則指責內賈德犯了反人類罪,雙方你來我往,口水戰不休。但我們也可以看出,內賈德的言論無非是要轉移阿拉伯對伊朗的核計劃的擔心,並借反以言論,凝聚國內共識,獲得政治支持。內賈德嚴辭反以但他並不是反猶太主義者,2006年12月,他本人還向德黑蘭一猶太醫院捐款。伊朗的猶太人的生活也沒有受到內賈德言論的影響。

總起來看,以色列與伊朗之爭並非出於直接的國家利益之爭,而是出於意識形態原因。伊朗反以無非是把以色列視為西方代理人,認為以色列建國是西方對伊斯蘭世界的陰謀。可以說反以色列是伊朗反西方影響,維護伊斯蘭利益的表象,其實質是反以色列後面的西方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其實,以色列也不願與伊朗為敵,希望伊朗有一天能回心轉意重修舊好。

B. 伊朗歷史 | 伊朗門事件

伊朗門事件:一場秘密武器交易與國家利益的交織


在兩伊戰爭的硝煙中,伊朗與伊拉克的敵對關系如同冰冷的鐵鏈,然而,在1985年的黎巴嫩,一場意想不到的轉折悄然上演。美國與伊朗,這兩個彼此斷交的國家,因為人質危機和各自的戰略困境,開始了一場不為人知的外交遊戲——「軍火換人質」。


當時,黎巴嫩民兵組織綁架了7名美國公民,美國政府在霍梅尼教長領導下伊朗的強硬立場下,不得不尋求解圍之道。霍梅尼雖曾公開譴責美國,但面對國內的經濟困境和軍事制裁,他認識到緩和關系的必要。1985年7月,霍梅尼通過秘密渠道向美國傳遞信號,表示如果美國改變政策,伊朗願意重啟接觸,但條件是必須保密,以維護伊朗的聲譽。


為了確保信息的安全傳遞,伊朗人選擇了以色列作為中介,盡管兩國曾是死敵,但在對抗共同敵人薩達姆時,他們有著共同的利益。很快,美國總統里根收到了以色列的絕密信息:伊朗願意在霍梅尼去世後,通過釋放人質來展示其和解意願。


經過一系列的精心策劃,麥克法蘭主導了這場秘密交易。伊朗以購買能擊穿600毫米裝甲的陶式導彈為開端,美國通過「暗箱操作」,瑞士銀行賬戶的資金流轉,以色列的導彈供應,以及美國補充庫存,確保了交易的順利進行。首單交易成功後,美國人質本傑明·韋爾獲釋,美國政府對此大喜過望,里根總統親自致電以色列總理表示感謝。


接下來的1986年,交易規模進一步擴大。麥克法蘭親自攜帶里根的信件和象徵性禮物,承諾繼續提供武器,美國政府甚至秘密運送了1000枚陶式導彈和霍克導彈,進一步穩固了伊朗在戰場上的優勢。這次交易,美國政府凈賺了1800萬美元,其中一部分資金流向了尼加拉瓜的反政府武裝。


然而,這場秘密交易的曝光引發了伊朗內部的劇變。1986年,伊朗政權內部的哈什米因泄露美國秘密武器供應的消息,被霍梅尼以叛國罪處決。這一事件引發了「伊朗門」丑聞,美國政府形象受損,里根總統的親信如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波因德克斯特和中情局局長凱西等人被迫辭職,其中諾思中校因牽涉其中而被判刑。


伊朗門事件揭示了國家利益在復雜國際關系中的微妙平衡,以及一場秘密交易如何在看似不可能的條件下,改變了兩個國家的外交路線。這場歷史事件不僅影響了美伊關系,也在中東地區留下了深遠的烙印。

C. 以色列總統前總統摩西·卡察夫

1. 摩西·卡察夫,伊朗出生,1951年隨家人移民至以色列,後成為以色列政治的重要人物。
2. 卡察夫在以色列國防軍通訊兵部隊服役,這段經歷培養了他的國家忠誠感。
3. 他在希伯來大學攻讀了經濟與歷史學位,並在學生運動中顯示出領導才能。
4. 卡察夫從1969年至1981年連續擔任馬拉凱市市長,其政治和管理能力得到了認可。
5. 1977年,卡察夫作為利庫德集團的候選人當選為以色列議員,開始了他在政壇的崛起。
6. 在其政治生涯中,卡察夫歷任多個政府職務,包括副總理兼旅遊部長,顯示了其豐富的政治經驗。
7. 2000年,卡察夫贏得總統選舉,成為以色列第8任總統,任期從同年8月1日開始,至2007年結束。
8. 卡察夫在任總統期間,積極發展以色列與中國之間的外交關系,曾多次訪問中國,促進了兩國間的交流。
9. 作為國家元首,卡察夫在國際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包括2003年對中國的重要國事訪問。
10. 以色列的總統雖然是國家象徵,但其職能主要是禮儀性的,議會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構。

D. 黎以沖突的由來是什麼,其目的又是什麼

原因!!!!! 在以軍士兵分別被巴勒斯坦武裝人員和黎真主黨武裝抓走後, 以分別發動了在加沙的「夏雨」行動和針對黎真主黨的軍事打擊。以分析人士認為,以政府尋求在兩條戰線上一並解決它面對的多種問題。 實施「夏雨」行動後,以政府就開始不斷指責敘利亞和伊朗是造成以巴局勢惡化的幕後之手。以色列稱,敘利亞容留並資助哈馬斯,「指使」哈馬斯襲擊以目標,它同時指責伊朗通過黎真主黨向哈馬斯轉運武器和經費,製造以巴緊張局勢來轉移國際視線,以減輕國際社會對解決其核問題的壓力。 此外,以色列把伊朗核計劃看作是對以國家安全的威脅,一直呼籲國際社會進行干預。以在黎巴嫩大規模展開海空軍事行動,也是試圖讓「伊朗因素」浮出水面,以求加速解決伊朗核問題,消除它所感到的威脅。 但是,以分析人士認為,以政府很難「一勞永逸」地一攬子解決它與哈馬斯、黎真主黨、敘利亞和伊朗之間的問題。 「雙重原因」助推黎真主黨行動 黎真主黨與以色列之間的沖突有著歷史和現實的雙重原因。 黎南部與以北部接壤,從上世紀60年代末開始,由於巴勒斯坦游擊隊轉移到黎巴嫩並以黎作為抗擊以色列的基地,以經常對黎進行軍事打擊,致使黎以沖突不斷。2000年5月,以軍部隊撤離「安全區」,結束對黎南部22年的佔領,但由於以沒有從有爭議的「薩巴阿」農場撤軍,黎真主黨游擊隊和以色列的沖突從未停止過。 從現實層面看,分析人士稱,真主黨的行動有其更深的用意。首先,以色列正集中力量在加沙實施「夏雨」軍事行動,此時在以北部打擊以軍,既可使以腹背受敵,又可以幫助哈馬斯軍事組織,也加強了真主黨在這一地區的影響。 其次,有媒體報道稱,黎真主黨與伊朗、敘利亞有著多方面的聯系,目前,伊朗正因為核問題而受到巨大壓力,而敘利亞也屢遭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指責。真主黨此時採取行動,與以方發生武裝沖突,能夠幫助伊、敘緩解受到的巨大壓力。 黎巴嫩真主黨 黎巴嫩真主黨是黎什葉派的政治和軍事組織,成立於1982年6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期間,創始人是穆薩維。該組織成立初期一直處於秘密狀態,1984年開始使用「真主黨」的名稱,1985年發表聲明宣告正式成立。 黎真主黨主要由從「伊斯蘭阿邁勒運動」中分裂出來的力量組成,其組織嚴密,裝備精良,擁有民兵約5000人,在年輕的穆斯林教徒中很有影響。真主黨總部設在貝卡谷地的巴勒貝克市,最高領導機構是由12人組成的協議委員會,主要活動區域集中在貝卡谷地、貝魯特南郊和黎巴嫩南部等什葉派聚居地區。現任書記是哈桑。納斯魯拉。 1990年黎巴嫩內戰結束後,黎各派別根據政府的決定,解除了各自的武裝,但真主黨以抗擊以色列為由,沒有解除武裝組織及上繳武器。 在中東和談問題上,真主黨堅決反對和談,認為解決阿以問題的唯一出路就是消滅以色列。因此,真主黨的宗旨是通過武裝斗爭,收復被以色列佔領的土地,並主張效仿伊朗模式,在黎巴嫩建立伊斯蘭共和國。 1991年阿以和談開始後,真主黨頻繁襲擊以在黎南部設立的「安全區」。因此,以色列一直視黎真主黨為「恐怖組織」,並將其作為重點打擊和報復的對象,多次襲擊其基地。1992年2月,真主黨總書記穆薩維在以色列的空襲中被炸身亡。此後,哈桑。納斯魯拉接替穆薩維的位子,成為真主黨的領袖。 真主黨從1992年起參加黎巴嫩議會選舉,並成為黎巴嫩最大的反對黨。 2000年5月以色列從黎南部地區撤軍後,該地區實際上由真主黨控制。由於以色列沒有從黎巴嫩、敘利亞和以色列交界地區有爭議的薩巴阿農場撤軍,真主黨武裝組織對以境內目標的襲擊一直沒有中斷。 歷史上的黎以沖突 黎巴嫩真主黨武裝人員12日向以色列境內多處目標發射炮彈和火箭彈,並與以軍激烈交火,造成以軍7名士兵喪生,2名士兵被綁架。隨後,以軍向黎南部真主黨陣地發動猛烈的軍事打擊。黎以沖突再起。 黎巴嫩南部與以色列北部接壤。長期以來,黎以一直處於敵對狀態。從上世紀60年代末開始,由於巴勒斯坦游擊隊轉移到黎巴嫩並以黎作為抗擊以色列的基地,以色列經常對黎進行軍事打擊,致使黎以沖突不斷。 1968年12月28日,以武裝直升機襲擊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機場,炸毀了十多架黎民用飛機,以報復以色列一架民用飛機在雅典機場遭巴武裝人員襲擊。 1978年3月15日,以色列陸、海、空三軍發動「利塔尼行動」,首次入侵黎巴嫩,直逼首都貝魯特,佔領了利塔尼河以南地區。6月13日,以軍撤出黎巴嫩。 1982年6月初,以軍出動地面部隊、海軍陸戰隊和空降部隊大舉入侵黎巴嫩,佔領了黎南部地區,並將阿拉法特領導的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法塔赫」趕出黎巴嫩。1985年1月,以色列開始分階段從黎巴嫩撤軍。但以色列以保衛北部領土安全為由,在黎巴嫩南部建立了「安全區」,並將以支持的「南黎巴嫩軍」留在黎境內。 1992年2月,以武裝直升飛機襲擊了黎真主黨總書記穆薩維及其家屬乘坐的汽車,穆薩維及其家屬在襲擊中喪生。此後,黎真主黨武裝同以軍進行了多次交火,黎以沖突不斷升級。 1993年7月,為打擊黎真主黨和巴游擊隊有生力量,以軍對黎南部發動大規模的轟炸。在雙方為期一周的激烈交火中,造成150多人喪生,500多人受傷。7月底,黎以雙方達成諒解,實現停火。 1996年4月,為報復真主黨武裝對以北部的火箭襲擊,以對黎南部地區展開大規模軍事行動。黎以軍事沖突持續了16天之久,造成黎160多人死亡,數百人受傷,50多萬人淪為難民。26日,黎以雙方達成停火協議。 2000年初,為報復真主黨武裝的襲擊,以多次出動戰機對黎南部真主黨游擊隊的基地進行轟炸。2000年5月,以軍部隊撤離「安全區」,結束對黎南部22年的佔領。但由於以色列沒有從有爭議的「薩巴阿」農場撤軍,黎真主黨游擊隊和以色列的沖突從未停止過。 巴勒斯坦位於亞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稱迦南,包括現在的以色列、加沙、約旦河西岸和約旦。歷史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過。公元前20世紀前後,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區,成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 歷史背景 公元前13世紀未,希伯萊各部落遷入巴勒斯坦,並曾先後建立希伯萊王國及以色列王國。此後巴勒斯坦又先後被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及羅馬人佔領和統治。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在戰勝羅馬帝國接管巴勒斯坦後不斷遷入,並被當地土著人同化,逐漸形成了現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在世界各地興起,各地的猶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將其分為兩部分:即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此後,世界各地猶太人開始陸續移居巴勒斯坦地區。在猶太人紛紛湧入巴勒斯坦的過程中,猶太人與當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發生過多次流血沖突。1947年11月,聯合國通過第181號巴勒斯坦分治決議。決議規定,在2.7萬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領土上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耶路撒冷國際化。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由於這項決議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強烈反對,巴勒斯坦國卻未能誕生。 以色列宣布建國後,阿以之間爆發了5次大規模戰爭。以色列通過戰爭佔領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領土,數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園,淪為難民。長期以來,以色列在被佔領的阿拉伯領土上實施猶太移民政策,大量興建猶太移民定居點,力求通過改變其佔領領土上的人口結構,建立一個大以色列國。 為了恢復民族權利,重返家園,巴勒斯坦人開始了武裝斗爭。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巴解組織」)成立,其目標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領土上消滅猶太復國主義」。從此,巴勒斯坦開始了反對以色列入侵的武裝斗爭。多年的戰爭使雙方認識到,誰也無法消滅誰,戰爭解決不了問題。在國際社會的斡旋下,巴以雙方開始尋找政治解決的途徑。 1991年10月馬德里中東和會召開,阿以間開始艱難的和平談判。在阿以和談中,巴以和談是構成中東和平進程的關鍵。1993年9月,巴以雙方簽署了第一個和平協議-巴勒斯坦自治《原則宣言》以來,雙方還簽署了一系列協議,然而這些協議由於以歷屆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徹底執行。盡管根據有關協議,1994年5月巴勒斯坦開始自治,但關於巴勒斯坦最後階段談判卻因雙方在耶路撒冷的歸屬、猶太人定居點、巴勒斯坦難民回歸、巴以邊界劃定等棘手問題上分歧太大,巴以雙方至今沒有達成永久性和平協議。 2000年9月,以強硬派領導人沙龍強行進入伊斯蘭聖地阿克薩清真寺,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巴以流血沖突,特別是2001年3月沙龍政府上台以後,由於沙龍採取了一系列強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進組織針對以色列人製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動」,致使以色列採取了強烈打擊報復,巴以雙方陷入報復與反報復的惡性循環。 中東和平進程 為了恢復民族權利,重返家園,巴勒斯坦人開始了武裝斗爭。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巴解組織」)宣告成立,開始反對以色列入侵的武裝斗爭。此後,巴解組織改變謀求建國的斗爭方式,開始以和平談判來實現建國的漫長歷程。 1988年11月15日,巴解組織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此後有130多個國家先後承認巴勒斯坦國。由於沒有自己的領土,巴勒斯坦國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 1991年10月馬德里中東和會召開,阿以間開始艱難的和平談判。這是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第一次坐到一起試圖解決長達40多年的沖突。這次會議構築了中東和談的基本框架——和談分成雙邊會談和多邊會談兩個層次,確立了以「土地換和平」的基本原則。1993年9月13日,巴以雙方第一個和平協議——巴勒斯坦自治《原則宣言》在華盛頓簽署。根據協議,巴勒斯坦人首先在加沙-傑里科地區實行自治,臨時過度期為5年。 根據1994年5月,巴以雙方簽署的關於實施加沙-傑里科自治原則宣言的最後協議,5月4日巴勒斯坦開始自治。1995年9月巴以雙方簽署了塔巴協議,以色列軍隊先後撤出約旦河西岸的7座主要城市,由巴方自治。1996年5月4日,巴以開始就關於巴勒斯坦最後階段談判進行了首輪會談。 但以色列在1996年6月內塔尼亞胡執政後,背棄以「土地換和平」的原則,強調以「安全換和平」的原則取而代之,使中東和平進程停滯不前。盡管巴以先後簽署了《希伯倫協議》和《懷伊協議》,但終因以政府的拖延而未能徹底執行。1999年5月,巴拉克當選以色列總理。為落實懷伊協議,巴以簽署了《沙姆沙伊赫備忘錄》,雙方同意1999年9月13日開始最終地位談判,並於2000年2月15日前就耶路撒冷地位等問題達成框架協議,9月13日前達成最終協議。由於以方蓄意拖延,協議條款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2000年7月巴以美三方首腦會晤在美國馬里蘭州的戴維營舉行。因涉及耶路撒冷地位、邊界劃分、猶太人定居點前途、巴難民回歸以及水資源分配等棘手問題,會談未能達成協議。同年9月28日,以色列強硬派領導人沙龍強行進入伊斯蘭聖地阿克薩清真寺,引發了巴以間一場曠日持久的流血沖突。2001年3月沙龍政府上台以後,巴以關系更加惡化。

閱讀全文

與以色列總理為什麼被伊朗接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屁屁霜多久敷一次 瀏覽:342
英國簽證拒簽多久可以重簽 瀏覽:840
印尼華人是什麼意思 瀏覽:907
伊朗的湖泊屬於什麼類型 瀏覽:289
如何牢記中國省級地圖 瀏覽:1002
越南生牛肉多少一斤 瀏覽:148
印度話觀世音怎麼說 瀏覽:68
巴基斯坦為什麼和印度 瀏覽:417
印度幾點下班怎麼說 瀏覽:989
越南1979俘虜了多少人 瀏覽:619
牛郎織女越南語怎麼說 瀏覽:504
伊朗的葯跟國產哪個好 瀏覽:143
一元兌越南多少錢 瀏覽:567
英國黨派實力怎麼樣 瀏覽:275
在越南買川崎多少錢 瀏覽:915
英國女王為什麼沒有兒子 瀏覽:511
義大利面煮好配什麼好吃 瀏覽:817
中國中鐵後市如何操作 瀏覽:891
馬來西亞汶萊印尼共同的島叫什麼 瀏覽:122
中國有哪些三農專家 瀏覽: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