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兩千年前,一支六千人的羅馬軍團神秘失蹤,如今在甘肅發現後裔
兩千年前,一支六千人的羅馬軍團神秘失蹤,如今在甘肅發現後裔!公元前53年,古羅馬「三巨頭」之一克拉蘇率領大軍東征安息(今伊朗一帶),在卡爾萊(今敘利亞的帕提亞)遭到安息軍隊的圍殲,統帥克拉蘇被俘斬首,一度所向無敵的羅馬軍團幾乎全軍覆沒。 但隨著潰逃回來的潰兵表述,他們親眼看到克拉蘇的長子普布利烏斯所率的第一軍團約6000餘人成功突圍,但他們又都去了哪裡?難道他們集體遭遇了不測?
多年後,羅馬帝國與安息終於結束了曠日持久的戰爭,雙方開始商議相互遣返戰俘。然而,讓羅馬人吃驚的是,在遣返的卡爾萊戰手差喚役的戰俘中,竟然沒有一名第一軍團的士兵。消息傳回安息國,安息國王也震驚萬分,舉全國之力搜尋,依然音信全無。 第一軍團的消失成了羅馬史上的一樁懸案,而這樁懸案千百年來一直困擾著中西方史學界。
兩千年後,中國的一位史學家終於揭開了謎底,他在研究《漢書·陳湯傳》時驚奇地發現:公元前36年,西漢王朝的西域都護甘延壽和副校尉陳湯在討伐匈奴的戰爭中,發現匈奴軍隊擁有一直獨特的僱傭軍,他們是由金發碧眼的白色人種組成的重裝步兵團,混在以騎兵為主的匈奴軍中十分醒目,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這些步兵以百人隊組成魚鱗方陣,這正是古羅馬軍隊慣用的陣型。 難道這就是神秘消失的羅馬第一軍團殘部?他們如何輾轉來到中國,最終結局如何?
經史學家細查發現: 公元前36年發生的這場戰爭被史書記錄為「郅支城之戰」,漢軍大獲全勝,不僅殺了匈奴王郅支單於,還俘虜了近千名白種人戰俘。公元前35年,西漢河西地區的版圖上突然出現了一個名為「驪靬」的縣,同時還修建了驪靬城堡。根據研究發現,所謂的「驪靬」,中國古代就指的是羅馬帝國,在中國史籍中還有很多種寫法,如犁靬、犁犍、力乾、力虔等。
1989年9月30日,《參考消息》轉發的一則法新社新聞: 《中國西部有古羅馬城市》,同月31日的《人民日報》發表了內容更詳細的報道。 一石擊起千層浪,甘肅省永昌縣一個不為人知的叫「畢凱者來寨」的小村落,一下子卻引起了國內外媒體的熱切關注,原來大家發現這個村子裡居住的人都長著一副歐洲人的體格特徵,個子高大,眼窩深陷,頭發呈棕色,皮膚呈深紅色。最有意思的是,村民至今保留了古羅馬人的鬥牛遺風。據考古學家研究,驪靬遺址的古城牆是「重木城」( 城牆外加固重木),這種防禦方式是古羅馬所獨有的。另外,在驪軒城遺址附慶察近發現了西漢時期的古墓群,從墓中發現了大約100具類似歐洲人的骨骼,而他們的喪葬習俗也與當地不同,周圍的村子都是頭朝北,而這里卻是朝西,也許這是表達對歐洲故鄉的思念之情。
據中國科學院古人類研究所DNA化驗發現: 者來寨村大約居住著300人,雖然他們有的孩子父母親是亞洲人,但卻都長著一雙藍眼睛,其中三分之二村民具有白種人血統。 目前,國際學術界對「羅馬軍團流落中國」之說依然爭議不斷, 畢竟在古代絲綢之路上,中外各民族雜居通婚混血很常見,DNA檢測結果並不能直接說明問題。
兩千多年隨風飄散,昔日的驪靬城如今已成一片斷壁殘垣,但那些客死他鄉的古羅馬軍團後人,依然在用祖先基因造就的獨特體征,向世人講述著一個歷史長河中撲朔迷離的傳奇故事。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留言發表不同意見!
Ⅱ 平涼的生活條件怎麼樣
甘肅為什麼突然新增這么多確診病例?
看起來是突然新增,事實上甘肅新增病例是早有原因的。
用數據說話吧,先看下面一張圖!
這是甘肅目前現存確診新冠病例,一下子變為30例!
為什麼時候開始增加的?再來看下面一張圖
可以發現,從2月29號開始,甘肅現存病例一直在減少,直到3月4日降到最低。然後突然在3月5日,6日,飆到了30例!
什麼原因?難道是3月4日,甘肅發生了什麼聚集性事件,導致聚集性感染?
事實上,並非如此,而是早有伏筆!實際上是從3月2日20時至3月5日20時,一共有311人分別乘商業包機由伊朗到達蘭州,即境外輸入性病例(如下圖:目前確診28名境外輸入性病例,而本地其實是幾乎無新增病例的)!
這時候可能有人要說,為什麼在伊朗疫情那麼嚴重情況下,我們還讓他們包機回來,不嚴控,不禁飛?不是增加國內負擔嗎?就不怕把我們前段時間辛辛苦苦控制好的疫情成果給毀了嗎?
事實上,大家還是誤會了!為什麼這么說?
第一,回來的大部分不是外國人,而是我們同胞,國人,是從伊朗回來的中國公民,即你有需要,祖國接你回家。別把境外輸入性病例,都當作是外國人,這點大家要分清楚!
第二,嚴防輸入性病例,不是一刀切,病毒無國界,它是全人類共同敵人,哪怕有外國公民,我們也要一視同仁。
第三,在伊朗的還是回來吧,至少醫療條件比那邊要好很多,下機就嚴格實行隔離,事實上,傳染源是可控的,並不會給國內帶來太大的危害,所以大家要相信我們國家。
如果這時候是你在境外,我相信你也會選擇回國。因此,不要對回國的國民有任何偏見,什麼是同胞,這就是同胞!
甘肅近日又有了新增病例,讓不少人覺得奇怪,為什麼會又有病例增加呢,且聽以下分解。
1、目前,國內疫情控制形勢一片大好,絕大多數地區都保持著不再有病例增加的悅人趨勢,包括甘肅在內,疫情同樣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曙光越來越近。
然而,近日甘肅忽然又出現了新增病例,而且數量相對於現在而言還不少。這是什麼情況呢,查閱疫情數據我們便可以找到答案,這些新增的病例基本是海外入境甘肅人員,並不是甘肅本地病例。截止到目前,甘肅已經保持病例零增長半個多月,疫情控制效果依然良好。
不僅是甘肅,近期,寧夏、廣東、北京、浙江、湖北等地均出現了海外輸入病例,僅僅3月6日便出現24例。截止到3月8日,海外輸入病例總數為63例。
2、現階段,中國的疫情正在散去,而海外多國疫情則逐漸加重,海外確診病例總量已經達到了26747例。為此,除中國以外的不少國家都對疫情比較嚴重的國家採取了限制入境等措施,所以,不少身處疫情國家的人開始紛紛奔向中國來躲避疫情,造成了中國境外輸入病例激增的現象。
近日,我國疫情最嚴重的湖北新增病例也已經降到了兩位數,眼瞅著我們的抗疫之戰就要勝利。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海外輸入病例使人們剛剛鬆弛的神經又再次綳緊。不過,大家也沒必要慌,一切都在可控范圍之內。
3、憶往觀今,經過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疫情好不容易得到了有效控制。學生們在等著疫情結束早日開學;無數打工者盼著疫情盡快過去,著急出去打工賺錢養家糊口、擺脫窘境;所有人都渴望疫情趕緊消失,恢復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所以,我們不會讓海外輸入疫情影響我們的整體規劃進程,疫情的整體變化依然在按照我們的控制之下。
4、下面,來揭曉甘肅出現新增病例的原因。
對於身處海外的同胞我們不能不管,所以,3月4日和5日,309名在伊朗的中國公民分別乘坐兩架包機直達甘肅蘭州。他們大部分是在伊朗的留學生或者做生意的+++,而且不僅僅是甘肅人,還包括新疆等地的同胞。
由於這是早有準備的一次舉措,所以甘肅人民不用擔心,接、返的整個過程都有嚴格的防控措施,可以確保疫情不會擴散,也不會影響甘肅對疫情的整體控製成果。截止到3月8日,309人中有29人確診,其他人員正在集中隔離觀察。
之所以會選擇甘肅蘭州,主要是因為甘肅的疫情控制工作做的不錯,採用中醫治療的效果好、治癒率高,是國家對甘肅的信任。而且,甘肅所處的地理位置也比較適合完成這次任務。所以,甘肅出現的境外輸入病例並不是自然增長,而是在完成一次特殊的任務,應該為甘肅點贊。
結束語:嚴格的講,甘肅的新增病例並不屬於海外輸入病例,自然增長的才屬於真正意義上的海外輸入病例。控制海外輸入疫情,依然是需要我們繼續做的工作。
【謝謝朋友們耐心閱讀,歡迎關注、評論等,發表看法,一起互動交流!】
平涼的生活條件怎麼樣?
平涼人生活得怎麼樣呢?在大街、商場看,九零後過的舒坦得跟歐洲人一樣;八零後開著好車,住在世紀花園,每月還著房貸,辛苦有快樂著,跟北上廣生活么沒有兩樣;七零後上有老,下有小,憔悴得跟伊拉克民眾一樣;六零後有工作的悠閑得跟皇上一樣,無工作的奔波得跟乞丐一樣;五零後省吃儉用,成天給兒子的兒子當孫子。
平涼常年氣候溫和,空氣質量清新,與陝西,寧夏,青海相鄰,旅遊景點崆峒山是道教名地,春夏遊客多等資源,為平涼增加了亮麗的風景線。
平涼適應老年人養生休閑居住,生活條件一般。
平涼物產豐富,歷史悠久,有大量的煤炭資源,有聞名中外的崆峒山,有孕育華夏人民的涇河從境內穿過,魏徵斬龍王的故事就發生在此,皇帝問道廣成子的故事也發生在此,人文資源及其豐富。平涼地處甘肅東部,和寧夏,陝西兩省相連,事故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是甘肅東部著名的交通要塞,被譽為甘肅東部的旱碼頭,交通比較發達。平涼人口適中,物價穩定,氣候溫和,是極佳的居住之地。平涼城內,大大小小的商鋪不計其數,美食,娛樂也很出名。只要你有錢,別怕沒處花,能滿足你的一切生活要求。
Ⅲ 甘肅「羅馬村」在哪裡,為何會被稱為「羅馬村」
在今天的甘肅永昌縣,有三座高大的人形雕塑坐立在縣中心區域。與我們一般見到的中國歷史人物雕塑不一樣,這三座二男一女的雕塑刻畫的卻是外國人形象:卷發、高鼻、眼窩凹陷、身材高大。那麼為什麼在中國的土地上會有外國人的雕塑存在呢?答案記載在雕塑後面的花崗石上,原來此二男一女皆為羅馬人。
永昌縣者來寨常被人們稱之為“羅馬村”,這里不僅有一座完整的以古羅馬建築風格建成的方亭——驪靬亭記錄著古羅馬士兵來華的歷史,還有一座殘破的驪靬古城遺址在無聲地講述著驪靬縣的千年歷史。而在離者來寨不遠的河灘村尚還有20多戶古羅馬士兵後裔存活在世。
而除了血統長相上還有所不同之外,經歷了數千年漢族文明的影響甚至同化,這伙古羅馬後裔在日常生活和行為舉止上與當地漢族人並無二致。
Ⅳ 外派去伊朗安全嗎請知情人士告知,萬分感謝!
外派去伊朗安全嗎?請知情人士告知,萬分感謝!
中國人在伊朗享受禮遇,當地公司為中國雇員租房配車工資翻倍,從未發生過針對華商的暴力活動。核心設施多數是由中方承建,當地百姓對待中國人就像自家人一樣親切。留學生學費住宿費全免,副總統承諾對中國記者大開方便之門。伊朗核問題使得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這個中東石油大國身上,對伊朗國內的動盪或安全局勢,人們不禁添了幾分擔憂。那麼,目前伊朗國內的真實情況究竟如何?當地華人華僑目前的安全狀況到底怎麼樣?他們的生活、工作、學習是否因伊朗核問題而受到影響?
據中國駐伊朗大使館介紹,中國人在伊朗概況如下:總人數約有三四千人,留學生有150人左右,大部分來自國內一些老少邊窮地區,包括青海、新疆、雲南、甘肅,共涉及15個省市。個體經商者有數十人,一般都經營服裝、鞋帽等生意。其他人主要在中國公司、中資企業和伊朗的公司任職。中資公司有四五十家左右,業務范圍涵蓋通訊、電信、公路、鐵路等大型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汽車、石油開采等重要領域。
在伊朗工作的中國僑胞及我駐伊朗使館官員表示,伊朗國內的局勢非常穩定,老百姓和平常一樣正常地工作、生活,並沒有出現西方媒體所報道的「人心惶惶、動盪不安」的局面。在伊朗,周四、周五是休息時間,其他時間是工作時間。伊朗民眾非常隨和,特別是對中國人,就像對待自家人一樣親切。由於兩國相似的歷史文化淵源和長期友好的傳統關系,伊朗人總是對中國人特別友好,中國人在伊朗辦事,總是能得到「一路開綠燈」的禮遇。
盡管核問題這段時間一直頗受關注,但伊朗老百姓的生活並沒有因此發生任何變化,也沒有出現任何「緊張、不安全」的因素和局面。中資企業的經營與運作也沒有受到什麼影響。留學環境方面,國內學生赴伊朗留學,不需要參加入學考試,只要高中畢業,就可以到伊朗上學。中國留學生在伊朗學習,生活、安全等方面都優於國內。比如學生的住房由學校提供,還可以帶家屬一起生活,子女入托、上學的費用全免,同時愛人也可以接受同等的教育。大部分中國學生可以免費就讀。
伊朗的新聞報道環境並不像西方媒體所說那樣「緊張」,女性記者也不會遇到傳說中的種種不便,而是和男記者一樣,可以自由出入各種新聞場合。由於中伊之間長期以來保持著友好的傳統關系,伊朗政府對中國記者更是敞開大門,持歡迎態度。馬生貴說,伊朗副總統、旅遊局局長馬里克曾許下承諾:「凡是到伊朗進行采訪的中國媒體,伊朗方面一定給予全面支持。」
在伊朗的個體華商不多,一般都經營服裝、鞋帽等。伊朗市場上銷售的衣服、家用品等,有很多是中國製造。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很受當地人的歡迎。范先生強調,伊朗當地的同行並不像歐美國家的商家那樣不滿華商甚至抵制中國貨。伊朗當地從來就沒有發生過抵制中國貨、針對中國商人的暴力活動,相反,當地的商家非常願意與華商合作,不少人已成為中國產品的經銷商。
由於中伊之間長期友好的傳統關系,伊朗一直為前來投資、承建項目的中國公司和中資企業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在伊朗的中資企業多達四五十家,中國各行業的領軍企業,如中石化、華為、中國北方工業公司、中信等,都在伊朗投資並開展各種業務,范圍涵蓋通訊、電信、公路、鐵路等大型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汽車、五金、石油開采等重要領域。伊朗的鐵路、公路、橋梁、地鐵等核心基礎設施的建設,多數都是由中國公司承建的。
伊朗與伊拉克交界的城市霍拉姆沙赫爾,准備建起第一座中國商貿城。中國商貿城的投資者邊柏功先生告訴記者,之所以選擇在伊朗建中國商貿城,主要是看好伊朗得天獨厚的投資環境和經營前景,為華商提供一個集中經營的場所。在伊朗市場,高達70%以上的產品都是中國製造,這說明中國產品受到了伊朗人的高度認可;而是另一方面,在伊朗經商的中國個體經營者卻少得可憐。
伊朗全稱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總人口約7000萬。伊朗石油儲量為1000億桶,佔世界儲量的10%,居世界第四位。天然氣儲量26萬億立方米,約佔世界總儲量的16%,居世界第二位。中伊關系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紀,張騫的副使甘英曾到過伊朗,並打通了中國經伊朗通往羅馬的交通線,即「絲綢之路」。自此以後,兩國間的往來連綿不斷。由於兩國文化的相似,伊朗人對中國人非常友好。中資公司在伊朗積極投身伊朗的基礎建設。如中興通訊自2000年進入伊朗市場後,目前成為伊朗電信市場最知名的設備供應商。在GSMWLL領域,ZTE是伊朗業界公認的第一品牌,市場佔有率超過65%。
Ⅳ 甘肅人和古羅馬人有關系嗎
據央視—10套節目《走進科學》節目播出過,甘肅人有少部分可能是古代羅馬人與當地民族融合的後裔。
而且還有一則新聞可供樓主參考:
中國西部甘肅省永昌縣的郊外生活著一群深眼窩、高鼻樑、皮膚略帶紅色的人。據說他們是2000年前遠征中亞的羅馬士兵的後代。而今,他們居住的地方被稱為「羅馬村」,當地的旅遊業也因此興旺起來。
從甘肅省省會蘭州驅車5小時就到達了永昌縣。該縣約有人口25萬,縣城中央矗立著古羅馬人和中國人石像。
當地的導游自豪地介紹說:「這是為了紀念羅馬人來這里而於1994年修建的,現在已經成為永昌的標志。」據說把古羅馬人和中國人石像擺放在一起,是為了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的包容力,即使是與外族的軍人也能和平共處。
從石像所在的廣場沿北部郊外的石子路開車3 0分鍾,就是西漢時期賜予羅馬人的「驪軒城」遺址,現在只剩下了一部分城牆。據說是1989年蘭州大學的陳正義教授等研究人員發現的。
「驪軒」的名稱曾多次出現在中國古代的史料當中,據說是古羅馬的別名。後來的研究發現,漢語中「驪軒」的發音來自拉丁語「legion」,是羅馬軍團的意思。
據古羅馬史料記載,公元前53年羅馬執政官克拉蘇親率約4萬大軍遠征帕提亞(在今伊朗一帶),不幸戰死。其部下約6000人突破了敵軍的包圍向東逃跑後杳無音信。
據中國的《漢書·陳湯傳》記載,17年後的公元前36年,西漢王朝的戍邊軍隊在征討少數民族的過程中,遭遇了羅馬軍隊。陳正義教授等人結合中國和羅馬方面的史料,判定逃跑的羅馬軍人後來在中國居住了下來。據說這支軍隊後來歸順漢朝,作為僱傭軍在中國承擔起了戍邊的任務。西漢王朝賜予他們驪軒城。
起初,中國考古學家對這種觀點多持否定看法。然而,2003年驪軒城遺址附近發現了西漢時期的古墓群,從墓中發現了大約100具類似歐洲人的骨骼,身高在180厘米左右,從而證實了陳教授等人的看法。
能夠證明陳教授學說的另一個有力的證據是當地人的長相。據說羅馬人後代最集中的是距驪軒城最近的者來寨村。大約居住著300人,他們多數長著一副歐洲人的面孔。有的孩子父母親是亞洲人,但卻長著一雙藍眼睛。
他們的生活習慣也與周圍的村子有些不同。在埋葬死者時,周圍的村子都是頭朝北,而這里卻是朝西。有人推測這是表達對歐洲故鄉的思念之情。據說他們正月還吃一種像比薩餅一樣的食物,令人想起義大利料理。
最近,在國內外的媒體報道後,該村的知名度急劇提高。當地的居民也以「羅馬人」自居,大力發展旅遊業振興經濟。村子中央建起了仿古的羅馬宮殿式建築。當有遊客參觀或媒體前來采訪時,村裡的男人們就會穿起羅馬軍人的服裝,供客人拍照留念。
Ⅵ 甘肅「羅馬村」在哪裡,為何會被稱為「羅馬村」
那是因為2000多年前歐洲古羅馬帝國有一群人失蹤了。西漢時期,一支羅馬軍團東進參戰後消失了。直到上個世紀,它才成為羅馬帝國歷史上一個懸而未決的案件。由於其難以理解的風俗習慣,它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後來,義大利、英國和澳大利亞的學者前來調查研究,終於揭開了謎團。
這些雇傭兵使用的魚鱗陣是羅馬戰法。驪靬縣從那時起就在中國歷史上。這些外地人的雇傭兵就住在這里,經過2000多年的混居生活,驪靬村的村民依然高大,鼻子高,紅皮膚,綠眼睛。村裡保存著羅馬建築風格。村民們的主食是披薩,村裡的墓葬中出土了許多類似的歐洲隨葬品,都表明他們是一群歐洲後裔,就是當年消失的羅馬第一軍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