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兩伊戰爭中,作戰雙方的傷亡情況是什麼樣的
兩伊戰爭中,伊朗亡35萬人、傷70萬人、被俘3萬多人,損失作戰飛機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伊拉克亡18萬人、傷25萬人、被俘5萬多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多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兩國軍費開支近2000億美元,經濟損失約5400億美元。
在雙方」襲船戰」中,航行於海灣的各國油輪共546艘被擊中,420名船員喪生。戰爭使雙方的綜合國力受到很大削弱,客觀上削弱了伊朗輸出伊斯蘭革命的勢頭,推遲了中東地區主要熱點問題阿以爭端和平解決的進程,刺激了中東地區各國對地地導彈、化學武器等大規模殺傷性兵器的追求,引起新的軍備競賽。
伊拉克在這場競賽中略占上風,以至很快忘卻戰爭教訓,停火兩年後貿然武裝入侵科威特,釀成規模空前、給伊拉克帶來災難性打擊的海灣戰爭。
Ⅱ 兩伊戰爭戰爭影響
兩伊戰爭前後持續了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不僅是一場消耗戰,更是對雙方國家經濟和發展的巨大破壞。戰爭中,雙方經濟損失慘重,發展停滯,石油出口驟降,總計經濟損失高達6000多億美元。這場戰爭使得兩國的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了20至30年。在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接近400億美元,而戰爭結束後,其外債高達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這直接導致了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兩伊戰爭是二戰以後傷亡最大的戰爭之一,僅次於越南戰爭和朝鮮戰爭。戰爭中,兩國傷亡人數約為270萬,死亡人數約100萬,受傷人數約170萬。這一傷亡比例相當於兩國總人口的4.5%,是四次中東戰爭傷亡人數的17倍。僅伊拉克而言,死亡人數為30萬,傷60萬,直接損失總計3500億美元。伊朗的損失也相當嚴重,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了丈夫,直接損失3000億美元。
在戰爭期間,雙方人員傷亡共計148萬人,被俘人數為8萬人。伊朗軍隊死亡35萬人,受傷70萬人,被俘3萬人,損失作戰飛機約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伊拉克軍隊死亡18萬人,受傷25萬人,被俘5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同時,非交戰國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被擊沉擊毀船隻90艘,擊傷546艘,另有90艘被困於阿拉伯河,大部損壞。
兩伊戰爭,又稱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直至1988年8月20日結束。兩國相鄰,共同邊界綿延1200千米,長期來兩國存在著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沖突。另外,宗教也是兩伊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兩國雖然同屬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
Ⅲ 兩伊戰爭的戰後結果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戰爭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18萬、傷25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戰爭使兩個國家都受到慘重損失,經濟發展停滯,石油出口驟降,死傷人數以百萬計。伊拉克因此也背負了大量的債務,僅欠科威特的債務即達140億美元。這也是後來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這場戰爭是二戰以後傷亡最大的戰爭之一,僅次於越南戰爭和朝鮮戰爭。具體傷亡數字有很多說法,一般認為死亡人數為一百萬人左右。
伊拉克軍隊由戰前的24萬人發展到戰後的120萬人。
兩伊戰爭實際上是一場「馬拉松」式的消耗戰。8年中,兩國軍費開支和經濟損失總計達6000億美元,交戰雙方人員傷亡148萬人,被俘8萬人。其中伊朗軍隊死亡35萬人,受傷70萬人,被俘3萬人,損失作戰飛機約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伊拉克軍隊死亡18萬人,受傷25萬人,被俘5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同時,非交戰國也蒙受巨大損失,被擊沉擊毀船隻90艘,擊傷546艘,另有90艘被困於阿拉伯河,大部分損壞。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戰爭中受到嚴重損失,除常規戰爭外,在戰爭過程中採取了襲城戰、襲船戰、襲擊油田等破壞敵方後勤、經濟設施的手段。伊拉克還對伊朗軍隊、平民動用了化學武器。作為軍事實力相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兩國在戰爭中曾使用諸如蘇式米格-25戰機、美式F-14戰機、法式飛魚導彈等當時較為先進的武器,但同發達國家主導的戰爭相比,這場戰爭的形式仍然有不少差別。例如,在戰爭中鮮有集群化坦克長距離突擊作戰,而一戰中的壕溝戰、人海攻擊卻頗為常見,甚至還出現了沒有武裝的平民在狂熱的宗教信仰支撐下集體沖鋒,踩爆地雷的場面。這與士兵在緊急徵召之下入伍,缺乏操作現代化設備的訓練、領導人指揮不當以及武器裝備配件不足,難以維修、保養有一定關系。不過另一方面,在戰爭中也出現了用直升飛機打直升飛機、用防空導彈打小艇的新戰術,在襲船中和襲城戰中雙方大量使用了先進的反艦導彈與地對地導彈,這場戰爭也揭示了戰爭動員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性。
Ⅳ 哪位政治達人給我介紹一下兩伊戰爭的始末吧
兩伊戰爭,又稱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直至1988年8月20日結束。兩國相鄰,共同邊界綿延1200公里,長約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邊界。長期來兩國存在著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沖突。另外,宗教也是兩伊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兩國雖然同屬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
編輯本段起因
長期以來,兩伊存在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1971年初,雙方發生邊境沖突。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布邁丁的斡旋下,兩伊簽訂《國界和睦鄰條約》(即《阿爾及爾協定》),規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伊朗同意將克爾曼沙赫省的約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給伊拉克。兩國矛盾有所緩和,但未真正解決。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諾。1979 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執政後,兩伊關系急劇惡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稱要廢除邊界協定,雙方邊境沖突逐步升級。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伊斯蘭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伊斯蘭革命」,推翻伊拉克現政權建立「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至此兩伊戰爭就全面爆發了。自從戰爭爆發後,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別是阿拉伯國家的密切關注。
編輯本段戰爭爆發
伊拉克在從蘇聯獲得了很大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則提供了經濟援助。 另外,美國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自1985年起,美國在出售給伊拉克武器的同時也出售給伊朗。這引發了後來里根政府的伊朗門事件。
這場戰爭進行得十分慘烈。戰爭雙方都常常使用類似於一戰中的人海戰術攻擊。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劑在內的化學武器。盡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戰爭和使用化學武器, 國際社會對其並沒有施加太大的壓力。
1982年6月,伊朗發動的一系列反攻奪回了伊拉克在戰爭初期佔領的土地。伊拉克鑒於可能被徹底打敗,向伊朗提出休戰的建議。此時,伊朗試圖打垮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這一建議。這樣導致戰爭又進行了六年。
在此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該地區,試圖保護海灣航道暢通。由此導致伊朗導彈攻擊美國斯塔克號護衛艦;以及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民航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喪生。
編輯本段停戰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立即無條件停戰,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積極響應,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這項決議,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這項決議。在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後,兩伊同意從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戰。這是兩伊從戰爭走向和平的重要轉折。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編輯本段影響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戰爭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30萬、傷60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 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 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附:圖片為1988年8月20日,伊拉克居民慶祝兩伊於當日正式實現停火
Ⅳ 兩伊戰爭捲入人口有多少
兩伊戰爭又稱為第一次波斯灣戰爭,伊朗稱為伊拉克入侵戰爭、神聖抗戰、或伊朗革命戰爭,伊拉克稱為薩達姆的卡迪西亞,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
兩國總人口大約6000萬。
兩伊傷亡人數約270萬,其中,死亡約100萬,受傷約170萬。傷亡人數約占兩國總人口的4.5%,相當於4次中東戰爭傷亡人數的17倍。
交戰雙方軍事人員傷亡148萬人,被俘8萬人。其中伊朗軍隊死亡35萬人,受傷70萬人,被俘3萬人,損失作戰飛機約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伊拉克軍隊死亡18萬人,受傷25萬人,被俘5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同時,非交戰國也蒙受巨大損失,被擊沉擊毀船隻90艘,擊傷546艘,另有90艘被困於阿拉伯河,大部損壞。
Ⅵ 兩伊戰爭到底誰勝了呢
兩伊戰爭是伊朗、伊拉克兩敗俱傷的戰爭。
雙方從1980年開打,到1988年停產,前後持續8年之久。
這還不是那種低強度的戰爭,零星沖突,而是兩國傾全國之力的大會戰。
兩國動用的總兵力高達數百萬,對於總人口不到5000萬的兩國來說,幾乎是全民皆兵了。
實際戰斗慘烈無比,甚至出現了沒有武裝的平民(包括兒童老人)在狂熱宗教信仰支撐下集體沖鋒,踩爆地雷的場面。
就武器上,兩國使用了包括蘇式米格-25戰機、飛毛腿導彈、美式F-14戰機、法式飛魚反艦導彈等等在內的先進武器。
國際社會估計戰爭造成的直接經濟破壞高達5000億美元,導致兩國經濟倒退10到15年。
以伊拉克為例,戰前每日石油出口高達350萬桶,戰爭末期只有100多萬桶,銳減了三分之二。
伊朗的損失也差不多!
Ⅶ 二戰之後有哪些國家發生過小小的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
1. 朝鮮戰爭:在朝鮮戰爭中,美軍和聯合國軍的被俘人數分別達到7,140人和92,970人。聯合國軍的總傷亡人數為1,850,816人,其中包括683,079人死亡和1,167,737人受傷。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戰斗損失超過366,000人,其中包括114,000餘人陣亡和383,000餘人受傷或失蹤。
2. 越南戰爭:北越軍隊和越共游擊隊的人員傷亡達到110萬人和60萬人,另有33萬人失蹤。美軍的傷亡人數為5.8萬人死亡、30.4萬人受傷和2,000餘人失蹤。南越政府軍的傷亡為13萬人死亡和50萬人受傷。韓國軍隊有4,500人陣亡,而中國軍隊的死亡人數約為1,446人,受傷人數約為4,200人。
3. 中東戰爭: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國家軍隊死亡約1.5萬人,以色列軍隊死亡約6,000人。第二次中東戰爭中,埃及軍隊死亡約1,600人,損失飛機210餘架;英國、法國和以色列軍隊死亡約200人,損失飛機約20架。第三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國家軍隊死亡約8,500人,被俘6,000餘人;以色列軍隊死亡約2,800人,被俘19人。第四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國家軍隊死亡約8,500人,損失坦克2,200餘輛,飛機約440架;以色列軍隊死亡約2,800人,損失坦克850餘輛,飛機110架。第五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軍隊入侵黎巴嫩(1982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傷亡約3,000人,損失坦克100餘輛,火炮500門,以及400多座倉庫被佔領;敘利亞軍隊傷亡約1,000人,損失坦克400餘輛,飛機58架。
4. 英阿馬島戰爭:英國損失了30艘艦艇和20架飛機,傷亡約500人;阿根廷損失了10艘艦艇、90架飛機,傷亡約1,000人。
5. 海灣戰爭:伊拉克軍隊的傷亡估計約為10萬人(其中2萬人死亡),17.5萬人被俘,損失了大部分坦克、裝甲車和飛機。美軍的陣亡人數為148人(138人非戰斗死亡),受傷人數為458人(2,978人非戰斗受傷)。其他國家的陣亡人數為192人,受傷318人。
6. 伊拉克戰爭:伊拉克的死亡人數無法精確統計,美軍的傷亡超過萬人(包括戰後)。在兩伊戰爭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數估計為30萬,傷60萬;伊朗的死亡人數為70萬,傷110多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