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生平
魯霍拉·穆薩維·霍梅尼(1902年9月22日-1989年6月3日),伊朗什葉派宗教學者(大阿亞圖拉),1979年伊斯蘭革命的政治和精神領袖。該革命推翻了伊朗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
在經過革命及全民公投後,霍梅尼成為了國家最高領袖,最高領袖是憲法所創造的一個職位,是國家政治和宗教上的最高職位。霍梅尼是一名什葉派伊斯蘭教十二伊瑪目派的瑪爾扎,但以他的政治角色最為聞名。
(1)伊朗霍梅尼怎麼改變伊朗的擴展閱讀
魯霍拉·穆薩維·霍梅尼的政治生涯始於庫姆教書時期。當時他經常舉辦社會與道德問題專題講座,由於時常流露出不滿情緒,引起老巴列維國王的注意。他的講演活動曾遭到取締。1963年以後,因抨擊巴列維國王的『六點社會改革方案』(即所謂『白色革命』),在政治上開始嶄露頭角。
他因反對國王的『土改』而被捕入獄,數月後獲釋。但在1963年6月阿蘇拉日(什葉派信徒紀念伊瑪目海珊遇難的傳統宗教節日)再次被捕。為抗議這次逮捕,有成千上萬人上街遊行示威。據說,有數千人死於這次沖突。
9個月後,霍梅尼再度獲釋。但不久又因反對國王再次遭到逮捕。接著被流放到土耳其,1年以後被解往伊拉克,居住在伊拉克什葉派宗教聖地納傑夫達15年之久
❷ 伊朗巴列維是如何覆滅的霍梅尼為何要革命
說起伊朗,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這是中東地區最大的國家之一,自古以來就是中東世界的大國。而且經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新興的巴列維王朝也是發展的風生水起的,非常的富饒,比沙特還要富裕,算是伊朗歷史上非常成功的一個王朝了。
而現在的伊朗整體社會倒退,宗教重新掌權,經濟發展倒退。而這一切都開始於霍梅尼,在1978年,伊朗國內爆發反抗巴列維的遊行示威後,其秘密回到了伊朗,領導了伊斯蘭革命,推翻了巴列維王朝。革命勝利後,霍梅尼走上了與美國對抗的道路,同時實行政教合一,恢復伊斯蘭教法,重新禁錮百姓。
白色革命,巴列維家族腐敗
伊朗巴列維國王只注意經濟改革的白色革命,最大的特點就是經濟的發展明顯與社會發展相脫節,伊朗社會貪污盛行,造成整個社會道德的頹敗;貧富懸殊與日加劇。但國王拒絕政治體制改革,最後導致各種社會矛盾激化。巴列維王朝的專制現代化造成的令人窒息的政治專制、觸目驚心的腐敗和驚人的經濟兩極分化,老百姓對白色革命的失望和不滿是顯而易見的。霍梅尼把握住了機會,教士集團和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中下層群眾結成了聯盟。在伊斯蘭革命中,以霍梅尼為領袖的教會理所當然地成為眾望所歸,終於引發黑色革命,巴列維王朝自此終結。1979年巴列維被迫出走,流亡在外的什葉派領袖霍梅尼返回國內執政。
兒子被殘殺
霍梅尼有個長子叫做穆斯塔法,是霍梅尼最喜歡的兒子,也是當時伊朗著名的宗教專家,導師,是霍梅尼最寄予厚望的繼承人。但是,這個兒子卻被巴列維政府給殺了,這仇恨是殺子之痛,苦大仇深,所以霍梅尼為了私仇那也是要革命的。
千年地位的失去
從古代歷史來說,舊勢力被新勢力取代,他們是不會善罷甘休的,而伊朗那是幾千年的伊斯蘭教傳統,也就是宗教領袖享有崇高的地位。但是可惜的是霍梅尼時代,在巴列維的改革中,徹底的在世俗化,教士階層整體的在退出國家權力中心。所以對於霍梅尼這個領袖來說,絕對不甘心失去權力,這是從公仇來說的。
因此公仇私恨,共同引起了霍梅尼在1977年指揮幾百位國內教士階層遊行示威反抗,而這幾百位教士,不斷煽動社會情緒,不斷跟社會的那些無業遊民,失去工作的不滿人群合流,還有政府裁員中失去工作的人一起,使得整個的遊行隊伍不斷的擴大。最終在1988年達到幾十萬人,幾百萬人,這個聲勢巴列維政府再也壓制不住了。
倒退是全面的。首先是對人性的全面禁錮。1983年伊朗議會通過一項法案,恢復了伊斯蘭傳統刑法,多妻制重新合法化;婚姻年齡由男女18歲改為男性十五歲,女性九歲;婦女被要求嚴格遵從的中世紀的伊斯蘭教規,婦女重新又黑紗蒙面。此外,舞廳和酒吧被禁,音樂和影視方面也不得違背伊斯蘭價值標准,等等。其次強調國家對經濟的控制。
1983年伊朗議會還通過一項法案,強調經濟國有化、價格實施國家管制、限制自由貿易等。此外,霍梅尼為了在教育系統的伊斯蘭化旨在保障整個社會伊斯蘭化及其延續,教士取代了世俗知識分子教師,學校的意識形態教育則以伊斯蘭主義取代了所謂西方的文化帝國主義為此,教會和激進伊斯蘭學生組織在大學搞文化革命,1980年5月,霍梅尼下令成立文化革命委員會領導運動,該委員會在高校大規模清洗非伊斯蘭分子,甚至一度關閉了所有大專院校。
恢復伊斯蘭教法切切實實讓伊朗社會發展倒退,這是不爭的事實。在巴列維王朝時期,伊朗女子可以隨意拋頭露面,但是現在反而還要面帶黑紗,重新禁錮起來。而且在西方長期的封鎖下,伊朗經濟長期困難,百姓長期過苦日子,這也是罪過。霍梅尼唯一的貢獻是至少讓伊朗獨立自主,不再是美國的小弟,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而且還能進行研製核武器,這些當然也是進步。
❸ 從宗教領袖到精神領袖,霍梅尼究竟是如何奪取伊朗政權的
霍梅尼奪權是因為農民迅速站在了國王的對立面。
首先是貧富分化,現代化必須採用市場經濟,能夠適應市場規律的人發了大財,但是那些不能適應市場規律的人變得非常貧窮。市場經濟的實施使伊朗的貧富差距迅速擴大,這極大地損害了國王在窮人中的聲譽。市場經濟導致了伊朗的貿易自由和廉價農產品的免費銷售。廉價的美國食物很快就耗盡了伊朗農民的農作物,並使他們破產。經濟困難使伊朗最底層,特別是農民,迅速站在國王的對立面。
❹ 伊朗1979年革命是怎麼回事
1979年2月1日,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從巴黎返回伊朗;之後不久的2月11日,霍梅尼就執掌了伊朗大權,這一天被定為伊朗的"伊斯蘭革命日"。此前的1月16日,伊朗國王巴列維逃亡國外;4月12日,霍梅尼宣布成立伊斯蘭共和國。
❺ 伊朗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伊朗是一個以伊斯蘭教為意識形態的民主國家,其國民的自由度不比中國差,也比美國差不到哪裡。因為國民的宗教意識比較強烈,外界感到神秘和難以理解。
❻ 伊朗伊斯蘭革命霍梅尼為何要推翻巴列維
縱觀整個世界歷史,伊朗伊斯蘭的革命是世界首次的落後推翻先進的一次革命,這次革命中代表宗教勢力的霍梅尼將富裕發達的巴列維王朝給推翻了,現在看來毫無疑問這是使歷史退步的一次革命。所以說這么明顯的一件事為什麼當時的人卻被矇混了頭腦呢?這還是因為當時霍梅尼的煽動導致的,那麼為什麼霍梅尼要推翻當時的伊朗呢。
❼ 伊朗歷史 | 伊朗門事件
伊朗門事件:一場秘密武器交易與國家利益的交織
在兩伊戰爭的硝煙中,伊朗與伊拉克的敵對關系如同冰冷的鐵鏈,然而,在1985年的黎巴嫩,一場意想不到的轉折悄然上演。美國與伊朗,這兩個彼此斷交的國家,因為人質危機和各自的戰略困境,開始了一場不為人知的外交遊戲——「軍火換人質」。
當時,黎巴嫩民兵組織綁架了7名美國公民,美國政府在霍梅尼教長領導下伊朗的強硬立場下,不得不尋求解圍之道。霍梅尼雖曾公開譴責美國,但面對國內的經濟困境和軍事制裁,他認識到緩和關系的必要。1985年7月,霍梅尼通過秘密渠道向美國傳遞信號,表示如果美國改變政策,伊朗願意重啟接觸,但條件是必須保密,以維護伊朗的聲譽。
為了確保信息的安全傳遞,伊朗人選擇了以色列作為中介,盡管兩國曾是死敵,但在對抗共同敵人薩達姆時,他們有著共同的利益。很快,美國總統里根收到了以色列的絕密信息:伊朗願意在霍梅尼去世後,通過釋放人質來展示其和解意願。
經過一系列的精心策劃,麥克法蘭主導了這場秘密交易。伊朗以購買能擊穿600毫米裝甲的陶式導彈為開端,美國通過「暗箱操作」,瑞士銀行賬戶的資金流轉,以色列的導彈供應,以及美國補充庫存,確保了交易的順利進行。首單交易成功後,美國人質本傑明·韋爾獲釋,美國政府對此大喜過望,里根總統親自致電以色列總理表示感謝。
接下來的1986年,交易規模進一步擴大。麥克法蘭親自攜帶里根的信件和象徵性禮物,承諾繼續提供武器,美國政府甚至秘密運送了1000枚陶式導彈和霍克導彈,進一步穩固了伊朗在戰場上的優勢。這次交易,美國政府凈賺了1800萬美元,其中一部分資金流向了尼加拉瓜的反政府武裝。
然而,這場秘密交易的曝光引發了伊朗內部的劇變。1986年,伊朗政權內部的哈什米因泄露美國秘密武器供應的消息,被霍梅尼以叛國罪處決。這一事件引發了「伊朗門」丑聞,美國政府形象受損,里根總統的親信如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波因德克斯特和中情局局長凱西等人被迫辭職,其中諾思中校因牽涉其中而被判刑。
伊朗門事件揭示了國家利益在復雜國際關系中的微妙平衡,以及一場秘密交易如何在看似不可能的條件下,改變了兩個國家的外交路線。這場歷史事件不僅影響了美伊關系,也在中東地區留下了深遠的烙印。
❽ 伊朗革命背景
伊朗革命,即1979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是在多種復雜背景因素交織下爆發的。
當時,伊朗處於巴列維王朝的統治之下,該王朝試圖通過一系列現代化改革將伊朗轉變為一個世俗化國家。然而,這些改革引起了保守派、宗教勢力和廣大民眾的不滿。例如,土地改革雖然試圖打破封建土地制度,但分配不公和實施困難導致社會矛盾加劇。同時,國王推行西化政策,如鼓勵女性參與政治和進入職場,以及模仿西方生活方式,這些都與伊朗的傳統文化和宗教信仰產生了沖突。
此外,巴列維王朝的統治方式也加劇了社會矛盾。國王加強警察和情報機構的力量,以維持其統治,但這種高壓政策反而引發了更廣泛的不滿。經濟方面,雖然石油收入帶動了經濟增長,但也導致了通貨膨脹和消費主義的盛行,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並未得到實質性提高。
在這種背景下,什葉派穆斯林領袖賽義德·魯霍拉·霍梅尼領導的反對國王推行西方化和世俗化的伊斯蘭復興運動逐漸興起。霍梅尼以法基赫的監護為核心理念,即伊斯蘭法理學家的管治,這一理念吸引了大量支持者。最終,在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成功推翻了巴列維王朝的統治,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
總的來說,伊朗革命的背景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多個層面的因素。這些因素相互交織,最終引發了這場深刻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