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伊朗制裁解除對中東局勢有什麼影響
12年起伊朗受到了更加嚴格的制裁措施,石油出口大幅下跌,受此影響,伊朗在12,13兩年連續出現經濟負增長。這或許是伊朗不得不與西方談判的主要原因。而如果制裁措施被完全解除的話,世行預計伊朗在16和17年將分別實現5.1%和5.5%的經濟增長率。而受伊朗石油出口增加的影響,如果OPEC成員國不進行減產的話,國際油價預期會下跌14%。這將對其他石油出口國的經濟造成負面影響,比如沙特的GDP可能會減少5%。而如果制裁措施被完全解除的話,世行預計伊朗在16和17年將分別實現5.1%和5.5%的經濟增長率。而受伊朗石油出口增加的影響,如果OPEC成員國不進行減產的話,國際油價預期會下跌14%。這將對其他石油出口國的經濟造成負面影響,比如沙特的GDP可能會減少5%。
@赤坂凌太郎認為伊朗在制裁解除後會先專注發展經濟,減少對外干預活動。但也要考慮到,核協議在美伊兩國都不乏反對者,所以兩國政府最近又採取了一些象徵性的對抗措施來安撫強硬派,比如伊朗扣壓美國船隻,美國針對伊朗的彈道導彈計劃採取了新的制裁。所以仍然存在一種可能,伊朗政府為了平息強硬派的不滿情緒,或者乾脆是強硬派自行其是,反而會加強對外活動,以彌補對美妥協造成的形象損失。
至於沙特,雖然會感到伊朗國力增強的威脅,但不太可能像當年薩達姆發動兩伊戰爭一樣進行先發制人的攻擊。其一,當年伊朗對伊拉克的威脅要遠大於目前對沙特的威脅。薩達姆面對的是一個正處於革命狂熱中的伊朗,而霍梅尼死後伊朗對外政策已趨於正常化,不再熱衷於輸出伊斯蘭革命。而與什葉派人口佔大多數的伊拉克不同,沙特的什葉派只佔總人口的一成,即使在其聚居區東方省也只佔當地人口的三分之一,影響力有限。伊朗所實行的教法學家治國模式,對於基本與王室結為一體的沙特教法學家也難有太大的號召力。與伊朗相比,倒是穆兄會這樣的大眾型政治組織對沙特政體的威脅更大。
其二,目前沙伊兩國的實力對比也不同於當年兩伊之間的實力對比。薩達姆發動戰爭時抓住了伊朗革命後局勢未穩,軍隊人心浮動,戰鬥力下降的時機,前期確實取得一定進展,但終因未能迅速擊垮伊朗而陷入僵局。而目前伊朗的軍事實力已是中東頂尖水平,更不可能靠突襲取勝。反觀沙特,雖然武器裝備先進,但士氣渙散,論戰鬥力或許連兩伊戰爭時的伊拉克軍隊都比不上。而沙特的西方盟友目前也更關注消滅IS而非遏制伊朗,沙特強行對伊朗開戰的話也難以得到支援。所以綜合考慮,沙伊直接交戰的可能性不大。
當然沙特還可以在其他國家挑起遜尼派與什葉派的沖突,迫使伊朗進行武裝干涉,從而消耗伊朗的國力,一如當年北葉門內戰拖住納賽爾。不過現在看來,反倒是沙特先在葉門陷入泥潭。還要注意的是,中東的什葉派內部本來成分復雜,教派林立,並不統一。沙特激化教派矛盾的做法反而激起了所有什葉派的被壓迫感,加強了他們的共同身份認同,降低了什葉派內部整合的難度。
另一種更為理想的情況是以色列重演一次巴比倫行動,空襲伊朗的重要軍工設施,這樣目前取得的和平成果毀於一旦,沙特則正好可以亂中取利。不過這必須得內塔尼亞胡配合才行。
2. 伊朗經濟
伊朗作為亞洲主要經濟體之一,經濟實力位於亞洲第七位。2011年的數據顯示,伊歷1389年(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伊朗名義GDP達到了43,042,640億伊朗里亞爾,年增長率達到20.8%,實際GDP為5,392,190億伊朗里亞爾,同比增長5.8%。石油產業是經濟支柱,石油化工、鋼鐵和汽車製造業也相對發達,電子工業、核工業和計算機軟硬體業發展迅速,機械製造業有所提升。胡齊斯坦地區是石油工業中心和出口門戶。
伊朗石油資源豐富,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產國和歐佩克第二大石油出口國,石油收入對經濟至關重要,占外匯收入的半數以上。2010年,伊朗GDP為4114億美元,同比增長2.9%,人均GDP為5478美元。然而,西方制裁對醫療領域產生嚴重影響,慈善機構警告葯物短缺可能導致患者生存風險,特別是血友病、多發性硬化症和癌症葯物。
由於制裁導致的經濟壓力,伊朗面臨惡性通脹,月通脹率高達69.6%,年通脹率為196%,這在人類惡性通脹史上排名48。貨幣危機嚴重,里亞爾大幅貶值,民眾生活受到嚴重影響,部分商店甚至關門歇業。政治分析師認為,經濟困境可能為西方國家提供更多制約伊朗的手段。
伊朗的農業依賴灌溉,主要作物有小麥、大麥和棉花等,出口產品如開心果、水果等在全球享有聲譽。盡管石油和農業資源豐富,但伊朗農業機械化程度較低,經濟結構仍需多元化發展。交通方面,伊朗城市交通發達,公交和計程車系統便利且價格低廉,體現著政府的補貼政策。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1935年以前稱為波斯,位於亞洲西南部,屬中東國家,伊朗中北部緊靠裏海、南靠波斯灣和阿拉伯海。伊朗東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東北部與土庫曼接壤,西北與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為鄰,西界土耳其和伊拉克。伊朗石油資源豐富,石油出口是經濟命脈,石油生產能力和石油出口量分別位於世界第四位和第二位。伊朗也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2005年末,中國與伊朗簽署了一項價值1000億美元的石油合作協議,成為該國重要的石油貿易夥伴。
3. 伊朗國家多少人口
伊朗是中東地區的重要國家,截至2024年7月,其人口約8678萬。伊朗人口規模在中東地區較為可觀,人口分布受地理、經濟等多種因素影響。該國主體民族為波斯人,佔比約66%,還有亞塞拜然人、庫爾德人等少數民族。伊朗人口增長經歷過不同階段,曾有較高的人口增長率,近年來由於多種因素,人口增長率有所放緩。其人口結構也在不斷變化,在城市化進程中,大量人口從農村向城市遷移,德黑蘭等大城市人口較為密集,這也給城市發展帶來了住房、交通等方面的挑戰 。
4. 薩達姆倒台後。為何伊拉克的人口反而增長了一夫多妻起到作用
首先想說的是薩達姆死了,但不等於伊拉克人民就沒了國,更不等於他們沒了家。
根據世界銀行提供的數據2003年薩達姆下台時的人口為2564萬人,薩達姆伏法那年的人口為2745萬人,而到了2018年伊拉克人口為3843萬人。
根據人口時鍾提供的數據,伊拉克2019年最新數據——總人口為41826311人。
第四、抗敵。
ISIL的肆虐,庫爾德的鬧騰,對於伊拉克也是一種挑戰,加上戰後的伊拉克經濟復甦,這種“多子多福”的思想也就變成了行動。
孩子多了,家裡人也允許他去當兵,如果就是獨生子,那就不會同意了,怕斷了香火。
此外,人口暴增的原因,也跟伊拉克的生活水平上升有關,壽命提高了,自然人就越來越顯得多了。
5. 伊朗目前有多少人口
(2006年11月24日)
據伊朗剛剛結束的人口普查數字顯示,伊朗人口首次突破7000萬。
此次人口普查結果是:伊朗全國人口為70049262人,鑒於有5%的家庭未參加此次人口普查,實際人口多於上述數字。男女比例為50.9∶49.1。城市、農村人口分別占總人口68.4%、31.5%,流動人口為0.1%。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