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兩伊戰爭的結果是怎樣的
兩伊戰爭,一場持續了八年的沖突,最終以1988年7月14日伊朗接受聯合國安理會598號決議而和平解決。該決議旨在和平解決兩國爭端。伊朗在戰爭中承受了巨大損失,據估計,共有35萬士兵死亡、70萬人受傷、3萬多人被俘。伊拉克的傷亡也十分慘重,據稱,其死亡人數達到18萬、受傷25萬、被俘5萬多人。兩國在戰爭中的軍費開支高達近2000億美元,經濟損失更是高達5400億美元。
在戰爭中,伊拉克守中有攻,多次在中線和南線組織進攻戰役,並利用伊朗反政府武裝配合作戰。為了改變戰場態勢,阻止伊朗進攻並削弱其戰爭潛力,伊拉克不僅在地面戰斗中使用了化學武器,還在1984年2月和1985年3月率先發起了「襲船戰」和「襲城戰」,攻擊伊朗的石油輸出終端和軍事、經濟目標。伊朗也針鋒相對,使用了地地彈道導彈,引發了雙方的「導彈戰」。
到了1988年,伊朗面臨經濟危機加劇和國際壓力增大的困境,戰場形勢也急劇惡化。伊拉克則採取以戰迫和的策略,繼續對伊朗實施導彈襲擊。1988年4月,伊拉克開始全面反攻,通過多個戰役收復了失地,並在其他地區佔領了伊朗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最終,在1988年8月20日,在聯合國軍事觀察團的監督下,雙方實現了停火。1990年,伊拉克因侵佔科威特而面臨海灣危機,於8月15日宣布從伊朗撤軍,並開始釋放戰俘,從而結束了兩國之間的戰爭狀態。
兩伊戰爭不僅給兩國帶來了巨大的人力和經濟損失,還刺激了中東地區各國對大規模殺傷性兵器的追求,引發了新的軍備競賽。這場戰爭對中東地區乃至全球的和平與穩定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❷ 兩伊戰爭的戰爭進程
第一時期,戰爭在伊朗境內進行。1980年9月22日晨,伊拉克調集大量飛機對伊朗首都德黑蘭等15座城市和空軍基地進行空襲。23日凌晨2時,出動地面部隊5個師又2個旅,1200餘輛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發起進攻。到10月底,伊朗擋住了伊拉克軍隊的全面進攻。從1982年3月起,伊朗軍隊轉入反攻。1982年6月29日,伊拉克宣布已將其軍隊撤出所佔伊朗領土,兩國邊界又恢復戰前狀態。
面對伊拉克的強大攻勢,伊朗軍隊倉促應戰。其空軍襲擊了伊拉克境內的16個目標。地面部隊調整部署,向邊境機動。在前線集結了7個師又2個旅的兵力,此外還有大批的革命衛隊。伊朗設防的重點在北線,以扼守主要通道,遲滯伊拉克軍隊的進攻。伊朗阻滯了伊拉克的進攻勢頭後,漸漸奪取並把握了戰爭的主動權。1981年9月,伊朗開始大舉反攻。9月底,伊朗集中10餘萬兵力,發動大規模的阿巴丹反擊戰,解除了伊拉克對阿巴丹的包圍。1982年3月下旬,經過周密部署,伊朗又發動了「勝利行動」攻勢,全殲伊拉克2個旅,重創2個師,共斃傷伊拉克士兵2.5萬人,俘虜1.5萬人,擊毀坦克360輛,擊落飛機20餘架,繳獲了上百輛坦克和裝甲車。4月20日,伊朗又集中近3個師的兵力和大批革命衛隊約10萬餘人,發起以收復霍拉姆沙赫爾市為目標的「耶路撒冷聖城行動」攻勢。經過25天激戰,終於收復了南部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爾。6月10日,伊拉克提出全線停火建議,並單方面實施停火,宣布承認兩國於1975年簽訂的《阿爾及爾協議》繼續有效,並准備在伊拉克根本權利得以承認的基礎上同伊朗談判。6月20日,又宣布10天內從伊朗境內撤回全部軍隊。6月29日,其軍隊已基本撤出伊朗。
第二時期,戰爭在伊拉克境內進行。1982年7月13日,伊朗集中12萬軍隊,發動了第一次巴士拉戰役。經過多次拉鋸戰,至9月底伊朗軍隊控制了伊拉克境內面積約200多平方千米的狹長地帶。從10月開始,伊朗又出動5萬軍隊向伊拉克北部曼達利地區發起進攻,深入伊拉克境內,對巴格達造成威脅。伊拉克軍隊前後組織7次反擊,將伊朗軍隊阻擋在邊界一帶。1983年2月以後,伊朗在中線和北線再次發動了一系列攻勢。伊拉克基本守住了防線。至1984年3月底,伊朗的攻勢基本停止。
為了進一步迫使伊朗罷兵言和,自1984年4月起,伊拉克採取「以戰迫和」方針,在地面和海上連續向伊朗發起主動出擊。在局部地區對伊朗軍隊發動一系列的小規模襲擊,並在戰斗中多次使用化學武器。與此同時,伊拉克還利用其空中優勢,發動了舉世震驚的「襲船戰」。
1986年,兩伊戰爭再度激烈,戰爭進入第三時期。伊朗一反過去打消耗戰的方針,力爭速戰速決。1986年2月初,伊朗出動9萬餘人的兵力,發動了規模較大的代號為「曙光—8號」的攻勢,攻克了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法奧。與地面戰場相呼應,1986年,兩伊「襲船戰」一再升級,遭到襲擊的船隻達106艘,其中有28艘進出科威特港口的船隻遭到襲擊。由於兩伊「襲船戰」影響到非交戰國的利益,科威特於1986年11月和12月,先後向聯合國的5個常任理事國美國、蘇聯、中國、法國和英國提出租船和護航要求。蘇美相繼同意為科威特油輪護航,並以此為由不斷向海灣派遣軍艦,從而使原來就很緊張的海灣局勢增添了更大的危險。為避免戰爭進一步升級,聯合國安理會於1987年7月20日一致通過了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雙方立即停火。598號決議通過後,由於兩伊積怨已久,在停火問題上立場各異,分歧較大,誰也不願主動作出讓步,因而聯合國598號決議遲遲得不到貫徹落實。
第四時期,1988年,是兩伊戰爭出現重大轉折的一年。2—4月,雙方使用了數百枚導彈襲擊對方的城鎮,掀起了一場空前規模的「襲城戰」。此後,在相持中,伊拉克漸漸佔了上風,4月17日,伊拉克軍隊對法奧地區的伊朗守軍發動了代號為「齋月」的攻勢,經過兩天激戰,於18日下午全部收復被伊朗佔領兩年之久的法奧地區。外國軍事專家評論,這是「兩伊戰爭的轉折點」,它「打開了結束兩伊戰爭的大門」,「為兩伊通向和平開辟了道路」。伊朗在欲戰不能,欲罷不忍的境況下,被迫於1988年7月18日宣布,同意接受聯合國安理會598號決議。8月20日,兩伊雙方實現停火,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終於落下了帷幕。從1984年4月開始的4年多時間里,雙方在邊境地區互有攻守,戰爭轉入長期消耗戰。至1988年7月,伊拉克所佔伊朗領土幾乎全部喪失。
❸ 兩伊戰爭
呃……這個怎麼說呢?
總的來說最開始美還是支持伊拉克的
而蘇最開始支持伊朗
但是有意思的是五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在戰爭中均向雙方出售了武器。
蘇聯出於削弱美國在中東地區影響力的目的,支持反美的伊朗;
同時伊拉克也是蘇聯武器的老主顧,蘇聯向雙方出售的武器包括坦克、飛機、輕兵器。
在戰爭後期,雙方在襲城戰中使用的地對地戰術導彈,都是由第三國轉運自蘇聯。蘇聯是兩國最大的武器供貨商。
除了直接出售武器外,蘇聯還幫助訓練伊拉克飛行員。
並派遣一批顧問團駐扎在伊拉克,
在戰爭初期伊拉克空軍的米格25戰機基本全部由蘇聯顧問駕駛。
美國在初期表現出明顯支持伊拉克的姿態,
甚至可能縱容乃至援助伊拉克使用化學武器,
但是到了戰爭後期,由於擔心伊拉克力量膨脹和其他諸多原因,
美國暗中向伊朗出售武器,並爆發了與之相關的伊朗門事件。
中國則同時向伊朗和伊拉克出售了包括坦克、反艦導彈、戰斗機在內的許多武器裝備。立場基本不明確,呵呵
法國為了保證能從伊拉克獲取石油和同海灣地區維持良好的關系,
向其出售了反艦導彈、戰機、武裝直升機。
英國也通過第三方國家如新加坡、南非等向戰爭雙方輸出了武器彈葯。
至於戰爭結果,應該算是兩敗俱傷吧
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
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
伊拉克和伊朗分別同意了聯合國的停火決議,
但直至1988年8月20日雙方才正式停止戰斗。
兩伊戰爭的地面戰爭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80年9月戰爭爆發後開始到81年9月伊朗展開阿巴丹反擊戰為止,這一階段伊拉克陸軍入侵伊朗,戰爭多在伊朗境內進行。
第二階段,從81年9月到84年3月伊朗數次攻擊結束為止,這一階段伊朗掌握了戰爭主動權,完成了從戰略防禦到戰略進攻的轉變,將戰役從伊朗境內轉移到伊拉克境內,一度威脅到了伊拉克首都巴格達。
第三階段從84年4月直到戰爭結束,雙方互有攻守,地面戰場基本保持僵持,戰爭成為了消耗戰。
❹ 兩伊戰爭分別是指那兩國家
兩伊戰爭分別是伊朗和伊拉克。
兩伊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 第一階段,伊拉克全面進攻,伊朗組織邊境防禦和反攻。1982年2月,伊朗發展反攻勢頭,伊拉克被動挨打。
1984年開始,雙方展開地面拉鋸戰,加強空中與海上襲擊。第四階段,1988年,伊拉克重新掌握戰場主動權,再次攻入伊朗境內。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聯合國的停火決議,但雙方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戰斗。
(4)伊朗什麼時候結束戰斗擴展閱讀:
1982年4月,伊朗發動反攻,基本上收復全部失地。7月,伊朗軍隊越過邊界,佔領伊拉克境內的一些城鎮和據點。10月,伊拉克遏制了伊朗的攻勢,雙方進入相持階段。1984年4月起,戰爭向海峽水域和城市區擴展。
為破壞對方經濟和切斷石油出口運輸線,發生了「油輪戰」和「襲城戰」,雙方競相攻擊對方的石油基地、中心城市,襲擊出入對方港口的油輪。
兩伊戰爭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聯合國、伊斯蘭會議組織、不結盟國家等都曾多次出面調停,但由於雙方條件相距甚遠,未能奏效。1987年7月20日,安理會通過結束兩伊戰爭的598號決議。
伊拉克宣布接受,伊朗則堅持應懲辦戰爭禍首,要求薩達姆下台,拒絕接受。1988年初,伊拉克連續發動進攻,收復失地後於7月又進入伊朗境內。7月18日,伊朗改變以往強硬態度,宣布接受安理會的598號決議。
8月20日,雙方宣布停火。8月25日在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的主持下雙方開始直接談判。至此,持續8年的兩伊戰爭結束,
這場戰爭使雙方死亡約100萬人,傷約170萬人,相當於四次中東戰爭人員傷亡總數的17倍,整個經濟損失高達約6000億美元。
❺ 兩伊戰爭的結果是怎樣的
1984年2月,伊朗不顧伊拉克停戰要求和國際調停繼續發展進攻,企圖迫使薩達姆下台,建立伊拉克伊斯蘭共和國。至1988年3月,先後發動「巴德爾」、「曙光」8~9號、「聖城」1~9號和「佐法爾」1~6號等50多次戰役。在1986年2月的「曙光」8號戰役中,攻佔伊拉克南部主要出海口法奧地區;在1988年1月的「聖城」2號戰役中,奪取伊拉克北部約110平方公里土地;在1988年3月的「曙光」10號戰役中,佔領伊拉克北部重鎮哈萊卜傑,奪地1000多平方公里。其他戰役則多數受挫,佔地得而復失。
伊拉克士兵在戰斗中伊拉克守中有攻,先後在中線和南線多次組織進攻戰役,並利用伊朗反政府武裝配合作戰。為改變戰場態勢,阻止伊朗進攻並削弱其戰爭潛力,伊拉克除在地面戰斗中使用化學武器外,還先後於1984年2月和1985年3月率先進行「襲船戰」和「襲城戰」,攻擊對方石油輸出終端和軍事、經濟目標。伊朗針鋒相對予以還擊,在空軍力量不足情況下率先使用地地彈道導彈,引起雙方「導彈戰」。
由於伊朗使用導彈襲擊科好銀威特並威脅海灣其他國家的石油輸出,美、蘇、英、法等國自1987年7月起先後出動80多艘軍艦在海灣為油輪護航。美海軍曾多次同伊朗發生沖突,戰火由兩伊邊境蔓延到海灣地區。
1988年上半年,伊朗經濟危機加劇,國際壓力增大,戰場形勢惡化。伊拉克採取以戰迫和方針,繼續對伊朗縱深目標實施導彈襲擊。
1988年4月,伊拉克開始全面反攻,先後通過「齋月行動」、「信賴真主」等戰役,收復法奧等南部失地和北部山區,並攻佔伊朗的代赫洛蘭及其周友圓宴圍地區,隨後主腔游動撤離;在其他地區共佔領伊朗2000多平方公里土地。1988年7月14日,伊朗政府宣布接受聯合國安理會關於和平解決爭端的598號決議。8月20日,雙方在聯合國軍事觀察團監督下實現停火。1990年伊拉克因侵佔科威特面臨嚴重的海灣危機,於8月15日宣布5天內從伊朗撤軍,接受1975年簽訂的阿爾及爾協議並開始釋放戰俘。至此,兩伊結束戰爭狀態。
兩伊戰爭中,伊朗亡35萬人、傷70萬人、被俘3萬多人,損失作戰飛機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伊拉克亡18萬人、傷25萬人、被俘5萬多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多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兩國軍費開支近2000億美元,經濟損失約5400億美元。
在雙方「襲船戰」中,航行於海灣的各國油輪共546艘被擊中,420名船員喪生。戰爭使雙方的綜合國力受到很大削弱,客觀上削弱了伊朗輸出伊斯蘭革命的勢頭,推遲了中東地區主要熱點問題阿以爭端和平解決的進程,刺激了中東地區各國對地地導彈、化學武器等大規模殺傷性兵器的追求,引起新的軍備競賽。
伊拉克在這場競賽中略占上風,以至很快忘卻戰爭教訓,停火兩年後貿然武裝入侵科威特,釀成規模空前、給伊拉克帶來災難性打擊的海灣戰爭。
❻ 伊朗和伊拉克為什麼發生戰爭伊拉克是怎樣組建的共和國衛隊
兩伊戰爭,又稱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直至1988年8月20日結束。兩國相鄰,共同邊界綿延1200千米,長約100公千米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邊界。長期來兩國存在著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沖突。另外,宗教也是兩伊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兩國雖然同屬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長期以來,兩伊存在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伊朗和伊拉克都想稱雄海灣地區,因此雙方關系一直緊張,小的邊界沖突不斷。1971年初,雙方發生邊境沖突。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布邁丁的斡旋下,伊朗和伊拉克簽訂了《國界和睦鄰條約》(即《阿爾及爾協定》),規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伊朗同意將克爾曼沙赫省的約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給伊拉克。兩國矛盾有所緩和,但未真正解決。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諾。[1] 1978年,伊朗發生內亂,伊拉克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並將僑居在伊拉克的霍梅尼驅逐出境。1979年2月,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巴列維王朝被推翻;霍梅尼上台執政,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伊斯蘭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伊斯蘭革命」,推翻伊拉克薩達姆政權建立「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兩伊關系急劇惡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稱要廢除邊界協定,雙方邊境沖突逐步升級。1980年9月下旬,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後政局動盪,經濟惡化,軍心不穩,伊(伊朗)美斷交的時機,對伊朗發動了旨在收復失地、打擊霍梅尼輸出革命、爭奪海灣霸權的戰爭。 薩達姆·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海珊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 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至此兩伊戰爭就全面爆發了。自從戰爭爆發後,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別是阿拉伯國家的密切關注。 編輯本段發展歷史共和國衛隊成立於伊拉克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執政後的1968年,其主要任務是保衛總統及高級領導人的安全。兩伊戰爭前,這支部隊僅有1個師的編制,下轄3個旅。1986年初發展為7個旅,兩年後改編成6個師28個旅。衛隊的主要裝備有500多輛T-72坦克、BMP裝甲戰車、法制自行榴彈炮和GHN-45牽引式榴彈炮,以及蘇制地對空導彈、高射炮和武裝直升機等。 衛隊的成員大多來自薩達姆總統的家鄉提克里特,屬於伊斯蘭教遜尼派,絕大多數是復興社會黨黨員,年齡都在30歲以下。衛隊司令是薩達姆的次子庫賽。 這支部隊在兩伊戰爭中經常赴前線執行緊急使命,並在保衛巴士拉等重大戰役中屢建戰功。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後,伊軍遭到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狂轟濫炸,元氣大傷,衛隊也遭受重大損失。海灣戰爭後,伊拉克遭受長期的制裁和武器禁運,軍隊裝備無法更新,但衛隊的裝備與其他部隊相比尚屬精良,目前仍是保衛薩達姆等高級領導人及巴格達安全的主要力量。 編輯本段部隊構成共和國衛隊是伊拉克軍隊中最精銳的王牌部隊,總兵力約14萬人。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編制裝甲師2個,即漢謨拉比裝甲師和麥地那裝甲師;機械化步兵師5個,即塔瓦卡爾那師、尼布查德尼扎爾師、阿德南師、巴格達師和總統警衛師;另編制1個補給師。共和國衛隊的司令官先由伊拉克三軍總參謀長尼扎爾·哈茲拉吉擔任。這支部隊駐防在以底格里斯河的總統府為中心的巴格達城內。後由薩達姆的兒子擔任共和國衛隊的司令官。 在共和國特別衛隊內部,根據職能不同可分成安全部隊、機動防護部隊、特種部隊和快速反應部隊四大部分。根據在保衛薩達姆時離薩達姆的距離的遠近又可以分成一線、二線和三線防衛部隊。一線部隊由薩達姆最信任的人組成,他們的保衛任務由薩達姆阿拉伯突擊隊(伊拉克的准軍事部隊)的首領穆薩希姆·薩阿卜·阿·海珊少將負責。在通常情況下,建築物外圍的安全防護工作由共和國特別衛隊負責。特別安全局負責內部保衛工作。但也有少量極受信任的共和國特別衛隊人員被允許進入總統府邸內部或薩達姆出行時擔任貼身保鏢,這些人都是從共和國特別衛隊第1旅第1營中挑選出來的。 該衛隊的官兵大部分來自薩達姆總統的老家提克里特縣,全部都是遜尼派教徒和阿拉伯復興社會黨的黨員,許多骨幹成員是薩達姆總統的親信或親戚。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官兵的待遇比正規軍高,他們享有特殊獎金和政府補貼的住房。 編輯本段部隊瓦解美國在二次開戰前,大量地賄賂、收買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的所有重要將領,包括巴格達的衛戍司令。使得早已人心渙散的伊拉克號稱30萬人的軍隊,瞬間土崩瓦解。因此美軍可以說是兵不血刃的佔領了伊拉克。並且共和國衛隊的戰鬥力本來就有吹噓的成分,伊拉克經歷了8年的兩伊戰爭,又經歷了第一次海灣戰爭的打擊,實力已經遠不如前,根本沒有所謂的30萬精銳部隊,美國實際上只用了一個營的先頭部隊就控制了巴格達。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可供參考。這種說法認為:在美國靠近首都巴格達以後,薩達姆宣布解散共和國衛隊,採用「化整為零」的打算,把部隊分散到平民間,這樣以來一可以保證部隊的戰鬥力,二可以與美國長期做斗爭方便東山在起。因此美國在進入巴格達以後並沒有遇到什麼抵抗活動,但是在布希宣布伊拉克戰爭結束後,不斷遭到散落的共和國衛隊的攻擊。但是這種說法不被大多數人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