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988年美國擊落伊朗客機,為什麼沒人受到懲罰
兩伊戰爭爆發後,伊朗和伊拉克都開始對進出霍爾木茲海峽的中立國船隻進行攻擊。美國出動艦隊,以武力護送進出海峽的盟國及中立國船隻。在這期間,美國和伊朗多次發生交火,因此在1988年7月3日慘劇發生前,海峽里彌漫著濃濃的火葯味。事發當日上午10時17分(伊朗時間),伊朗航空公司655號航班客機從阿巴斯港國際機場升空,預計在28分鍾後抵達迪拜。這次飛行任務非常簡單:爬升到4300米的高空,飛行很短一段距離,然後在海峽對面的迪拜著陸。只不過這次飛行有一些特殊——由於一名乘客遲到,客機比預計時間晚了27分鍾。就在655號航班飛越霍爾木茲海峽之際,美國海軍導彈巡洋艦「文森斯」號也進入霍爾木茲海峽。當時從「文森斯」號上起飛的一架直升機在霍爾木茲海峽上空遭到伊朗巡邏艇攻擊,「文森斯」號緊急趕到事發海域支援。這時,「文森斯」號的雷達屏幕上出現一架從阿巴斯港起飛的飛機,而且正迅速向「文森斯」號接近。「文森斯」號的美軍官兵立刻綳緊神經——阿巴斯港的機場屬於軍民兩用,從該機場起飛的飛機很可能是伊朗空軍派來對「文森斯」號採取作戰行動的軍用飛機。從雷達訊號判斷,這架飛機可能是當初美國在伊斯蘭革命爆發前出售給伊朗的F-14戰斗機,也有可能是一架民用客機。「文森斯」號官兵翻開海灣民航班次時刻表查閱後發現,「那段時間不應該有民航客機越過霍爾木茲海峽」。基於這個判斷,「文森斯」號負責觀測雷達的安德森上士判斷雷達屏幕上顯示的是一架伊朗F-14戰斗機。當655號航班距離「文森斯」號約11海里時,艦長羅傑斯按下發射防空導彈的指示按鈕。兩枚防空導彈相繼向目標射去。30秒鍾以後,第一枚導彈擊中目標,飛機凌空爆炸。「文森斯號」巡洋艦上的美軍官兵一片歡呼,慶祝自己精確命中目標。但附近美軍「蒙哥馬利」號護衛艦的水兵卻目瞪口呆,因為他們看到的不是什麼F-14戰斗機,而是民航機龐大機翼掉進了海里。不久,「文森斯」號的官兵也發現大事不妙,但一切為時已晚。遇難人員包括238名伊朗乘客、13名阿聯酋乘客、10名印度乘客、6名巴基斯坦乘客、6名南斯拉夫乘客、1名義大利乘客和16名伊朗籍機組人員。美國政府在空難發生後發出照會,對機上有乘客遇難表示遺憾,但拒絕認錯,拒絕負責,也拒絕道歉。伊朗於1989年提交訴狀,將美國告上國際法院。這場官司一直打到1996年2月22日,美國答應支付伊朗6180萬美元作為賠償,從而與伊朗達成庭外和解。但美國明確表明這筆賠償為「特惠金」,不肯承認要對事件負責或負有法律責任。看完這報道, 你認為誰該受到懲罰...?
❷ 2003年美伊戰爭
伊拉克戰爭
海灣戰爭後的伊拉克: 伊拉克在海灣戰爭中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力量在內的綜合國力均已削弱。在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前,伊拉克憑借豐富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使其經濟發展在中東地區處於中上水值僅達到戰前的1/3,人均收入降至不足400美元。
據估計,海灣戰爭給伊拉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約達2000億美元。在美國對伊拉克的空襲中,重點轟炸了一些石油工業、交通等基礎設施和一些重要的軍事目標,給日後伊拉克的經濟建設帶來沉重的打擊。
伊拉克出兵科威特後,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一系列決議,對伊拉克實行包括石油禁運在內的全面制裁,並強制性要求伊拉克銷毀其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至今,聯合國的制裁長已達12年之久,制裁使伊拉克的經濟損失超過1400億美元。
軍事上,伊拉克散飢殲軍隊在海灣戰爭中整體作戰能力損失三分之二以上,其中40多個師被摧垮。傷亡人數達8.5萬至10萬人。伊拉克海軍在這次戰爭中基本上被摧毀。
十幾年的經濟制裁與戰爭帶來的影響以及美英持續不斷的轟炸,使伊拉克經濟回升無望,人民生活陷入貧困。雖然從1996年開始實施安理會通過的「石油換食品」計劃,但由於美英阻撓,該計劃並未得到徹底執行,從而加重了制裁造成的人道主義危機。據伊官方公布的數字,自海灣戰爭結束至今,伊已有173.2萬人因缺醫少葯和營養不良而死亡,其中絕大多數是兒童。
另外,海灣戰爭還對伊拉克的環境造成嚴重肢橘破壞。據伊拉克方面報道,海灣戰爭中,美在伊拉克南部地區投下了約300噸的貧鈾炸彈。10年後,這一地區患白血病、惡性腫瘤和其它疑難病症發病率比全國平均水平高3.6倍,孕婦流產的比例是過去的10倍多。
但是,海灣戰爭後的伊拉克政權的統治基礎和控制體系並沒有被摧毀。一是薩達姆雖為敗軍之師,但仍然有一定的威望,特別是他敢於同世界超級大國進行對抗,使他在國內乃至於阿拉伯國家中被視為「民族英雄」形象。對於阿拉伯人民來說,他們能很快忘記伊拉克的侵略行經,但他們忘不了薩達姆向美國和以色列發生的挑戰以及向以色列發射飛毛腿導彈等「英雄舉動」。二是薩達姆多年的鐵碗統治使伊拉克國內的反對派勢力很弱,從而保證薩達姆對國內局勢的有效控制。三是薩達姆採取了高壓政策,很快平息了海灣戰爭後在國內南北方發生的叛亂,穩住了局面。
武器核查 聯合國對伊拉克的武器核查,始於1991年4月由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通過的687號決議。該決議決定對伊拉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包括生物、化學武器、核武器和射徑超過150千米的導彈——進行核查、登記、銷毀、並銷毀這些武器的研究、生產、貯存和試驗設施。在該決議中還決定成立聯合國特別委員會負責此項工作。根據安理會有關決議,只有當特委會對伊武器核查完成,並在遞交安理會的報告中明確表示伊拉克完全、徹底地銷毀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之後,聯合國對伊經濟制裁和禁運措施才會取消。
薩達姆與核查人員展開了一場「鬥智斗勇」的較量:一方面提供配合,認可並銷毀了大量的生、化、核原料和設備以及導彈,希望核查早日結束,對伊經濟制裁早日取消;另一方面又想方設法隱藏一些武器及原料,並為核查人員設置障礙,企圖讓核查盡早收場。
1991年9月21日,剛開始核查不久的核查人員在巴格達一棟大廈里發現大量有關伊核武器計劃的機密文件。當核查人員帶著文件准備離開時,曾聲稱會「完全合作」的伊方官員強行沒收了部分文件,伊軍方則出動武裝士兵將拒絕交出文件的核查人員攔在一處停車場。這場對峙持續了4天。直到此後安理會通過主席聲明,宣布如果伊拒絕合作的話,安理會成員國將採取「進一步行動」之後,伊拉克才解除了對核查人員的圍困。
盡管如此,截至1995年初的幾年時間里,核查一直進行得比較順利,取得的成果也不少。特委會第一任主席埃克烏斯後來表示,到1994年,經過3年核查,聯合國工作人員已經控制住了伊拉克的核及導彈計劃,但對薩達姆的生化武器計劃仍然一無所獲。
從1992年5月開始,伊拉克按聯合國要求向安理會遞交武器報告,到1998年11月特委會核查中止時,共遞交了約10份報告,每份報告的結論都是「充分、完全、徹底地公布沖沖並銷毀了所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這些報告無一得到安理會的通過。
1995年初,生化武器核查取得了突破。當年2月,聯合國生物專家在巴格達市郊的阿爾?哈克姆一家工廠內發現了大量名叫「生長酶」的桶裝粉末,這種生物制劑可以被用來製造蛋白質,但也可以用於生物武器的製造。參加了這次核查的里蒙德?齊林卡斯博士說,如果用於製造蛋白質,整個伊拉克每年只需要最多1噸的生長酶,而當時伊拉克一次就進口了34噸生長酶。核查人員最後得出結論,這家工廠很可能在從事大規模的炭疽病毒生產。
特委會主席埃克烏斯要求伊拉克給出解釋。得到的回答是:「我們不像你們歐洲人。你們總要有個計劃,確定目的之後進行生產。我們阿拉伯國家是先造出某樣東西,然後再考慮用它來干什麼。」
當年8月,薩達姆的女婿海珊?卡邁勒?哈桑叛逃出境,在約旦向聯合國核查人員證實了有關阿爾?哈克姆工廠狀況的所有證據,另外還提供了伊拉克生化、核武器以及導彈的新情報,而聯合國此前曾以為這些項目早已被銷毀。
在證據面前,伊拉克終於承認製造了超過8000升的炭疽孢子和1.9萬升的肉毒桿菌毒素,但聲稱未將其載入到任何彈頭上。
從1995年下半年開始,特委會與伊方公開沖突不斷,伊方多次公開拒絕聯合國核查人員進入一些場所。安理會從1996年開始多次譴責伊拉克違反聯合國決議。1997年6月,埃克烏斯宣布辭職。據稱持親美立場的澳大利亞人巴特勒於當年7月走馬上任,接任特委會主席一職。
如果說埃克烏斯在任期間尚能與伊方正常相處,使核查得以正常進行的話,巴特勒上任之後,特委會與伊拉克的緊張關系則不斷加劇,最終導致巴特勒拂袖而去,核查不得不告停止。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伊方認為巴特勒只知道挑刺,根本不想讓伊方通過核查這一關,二是伊方認為巴特勒領導下的特委會成了美、英間諜的工具,對伊「國家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
1995年4月,特委會主席埃克烏斯在向聯合國提交的報告中指出:「對伊武器核查和銷毀工作已經基本完成,伊拉克已不再擁有製造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能力。」到1996年末,伊政府認為,核查工作基本已經可以宣告結束,聯合國對伊制裁取消在望了。然而,1997年10月中旬,巴特勒向聯合國安理會提交了一份報告,不僅未提海灣戰爭後伊在執行安理會決議方面所做的努力,反而指責伊在銷毀生化及核武器方面仍有隱瞞,且多次阻撓武器核查小組的正常工作,甚至威脅小組工作人員的安全。
此後,在美、英的敦促下,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第1134號決議,要求伊拉克嚴格遵守聯合國各項決議,盡快交出所有有關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最後的、完整的」資料,否則將對伊實施新的制裁。這項決議猶如當頭一棒,沉重打擊了曾滿懷希望的伊拉克。伊拉克指責這項決議是在美國施壓下作出的,伊拉克拒絕接受這項決議,並採取對抗核查的措施。
1998年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初親赴伊拉克斡旋並達成了諒解,但伊拉克與巴特勒領導下的特委會的沖突仍持續升級。1998年8月,伊拉克宣布中斷與聯合國核查人員的合作,除了國際原子能機構繼續執行監測任務外,其他武器核查工作全部停止。在此情況下,巴特勒於11月中旬命令所有核查人員及其他人道主義救援人員共300多人撤離巴格達。12月17日,美、英發動了代號為「沙漠之狐」的對伊空襲行動,理由是伊拉克阻撓核查,藏匿可疑資料,刁難核查人員,公然違反了聯合國決議。12月19日,伊拉克宣布聯合國特委會從此不得返回伊拉克。
據統計,在1991年至1998年年底,聯合國共有200多個武器核查小組對伊拉克2500多個地點進行了400多次調查。銷毀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包括4萬多件化學軍需品、近50萬升化學制劑、180萬升用於製造這些化學制劑的化學品和包括彈道導彈彈頭在內的7種運載系統。專家估計,長達7年的武器核查行動解除了伊拉克95%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此外,安理會於1999年12月通過第1284號決議,決定建立聯合國監測、核查和視察委員會,繼續聯合國特委會的核查使命。2000年1月,曾任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並參加過對伊武器核查的瑞典人布利克斯被任命為監核會主席。2002年11月8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1441號決議,提出加強武器核查的各項規定。
2002年11月27日,隨著首批17名核查人員開始工作,塵封了4年的對伊武器核查重新啟動。核查能否順利進行,與核查、被核查雙方的態度有關,但最後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國際關繫上的利害沖突、力量對比等因素。美國出於政治和經濟利益的需要,把發動對伊戰爭,推翻薩達姆政權,實現全面控制伊拉克作為既定目標,想通過核查對伊實施軍事打擊和軍事佔領的依據。歐洲和俄羅斯出於維護在伊利益的需要和對美國單主義的不滿,希望伊拉克問題能夠和平解決。從本質上講,1441號決議是國際政治舞台上大國利益、實力較量和相互妥協的結果,對伊武器核查只是其延續。這種國際關系背景是影響核查進展的重要因素。
美國堅持「倒薩」的原因:海灣戰爭結束後,伊拉克問題始終是美國政治和外交揮之不去的話題。美國堅持「倒薩」既有政治原因也有戰略圖謀。去年11月初美國在阿富汗戰場得手後,更是把「眼中釘」伊拉克鎖定為下一個軍事打擊目標,明裡暗裡加緊各方面的造勢和准備。政治上,布希政府相繼拋出「邪惡軸心」說和「先發制人」理論;外交上,先後派副總統和國防部副部長走訪中東進行游說;軍事上,布希政府加緊同伊拉克反對派進行磋商,研究和制定對伊作戰計劃,並開始向伊拉克外圍增派部隊。美國積極准備打擊伊拉克,其背後有著多方面的考慮。
(一)轉移國內視線,謀求政治利益。布希當選總統後的美國政壇,共和、民主兩黨勢均力敵,在國會兩院中的議席相當接近。面對美國經濟衰退的嚴峻挑戰和民主黨的有力牽制,布希政府上台後在解決國內問題方面無所建樹,短期之內也難有作為;而「9·11事件」恰恰為布希政府提供了避開棘手的國內問題擴大其政治影響力的機會。反恐戰爭使共和黨的聲望有所提高,在2002年11月舉行的美國中期選舉中贏得了更多國會席位。阿富汗戰爭塵埃落定之後,布希政府又面臨選擇政治「炒點」,以維護和擴大其政治聲望的挑戰。伊拉克問題在美國國內分歧相對較少,短期內容易有所作為。同時,發動戰爭和控制伊拉克也是維護共和黨政府所代表的美國軍火工業集團和石油財團利益的重要手段。因此,堅持「倒薩」成為布希政府合乎邏輯的選擇。
(二)、了結伊拉克問題,卸掉外交包袱。海灣戰爭結束以後,美國一直堅持對伊拉克實行遏制政策,試圖壓垮薩達姆政權。但事與願違。制裁不但沒有動搖薩達姆政權的統治,反而引來國際社會對制裁造成人道主義災難的一片指責之聲。事實說明,美國對伊拉克採取的「以制裁促變化」的策略並不靈驗,伊拉克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已經成為美國與國際社會矛盾的一個焦點和美國外交日益沉重的包袱。美國下決心「倒薩」表明,以武力推翻薩達姆政權,了結海灣戰爭遺留的伊拉克問題,同時確保美國公司在伊拉克獲取最大經濟利益,已經成為美國解決伊拉克問題的新思路。
(三)、控制石油供應,擴大戰略優勢。中東地區是國際石油供應的主要來源。伊拉克石油資源豐富,儲量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開發潛力巨大。取得對伊拉克石油資源的控制,對於美國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第一,有利於進一步制約依賴國際能源供應的戰略對手。第二,有利於進一步削弱歐佩克對國際石油市場的影響,化解歐佩克成員國限產促價的努力,確保美國對國際石油供應安全和價格的控制。第三,為美國石油公司在20世紀70年代中東石油國有化高潮之後重返該地區創造重大機遇。90年代以來,薩達姆多次聲言要以石油為武器,反對美國霸權,令美國懷恨在心。除掉薩達姆政權,把國際石油供應來源進一步置於親美政權控制之下,甚至是美國的直接軍事保護之下,是美國擴大國際戰略優勢,鞏固其世界霸權的必然選擇。
(四)、扶植親美政權,削弱反美勢力。中東地區的反美勢力歷來比較活躍。2001年布希上台以來,這種反美情緒進一步增長。布希曾經承認,「9·11事件」的根源在巴勒斯坦。沙烏地阿拉伯這樣的美國傳統盟國也有一批人涉嫌參與「9·11事件」更使美國震驚。此外,2000年沙特不顧美國的反復勸說,與伊朗和委內瑞拉共同發起石油限產提價,並一直堅持至今。然而,美國並沒有認識到,中東地區的反美情緒很大程度上與美國的中東政策有關。相反,美國朝野最近泛起一種論調,將這種現象歸因於中東一些國家實行集權的政治制度和美國上屆政府打擊不力,進而認為只有對這類國家進行「整合」,使其接受美國式的「自由、民主價值觀」和政治制度,才能防止滋生反美情緒和恐怖主義活動。因此,美國國務卿鮑威爾於2002年12月提出包括對中東國家進行政治改革在內的「美國中東夥伴計劃」。美國政府堅持推翻薩達姆政權,在伊拉克扶植一個採用西方式民主政治制度的親美政權,就是為了落實這一計劃,在阿拉伯國家樹立所謂「民主樣板」。
伊拉克戰爭的爆發:2003年3月20日爆發了伊拉克戰爭。這是21世紀一場全新樣式的現代化戰爭。5月2日,美國總統布希在「林肯」號航母上正式宣布伊拉克戰爭結束。整個戰爭共持續44天。實際上,在4月14日美軍攻佔了伊拉克總統薩達姆的家鄉提克里特之後,美軍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就基本結束。這場戰爭是繼1991年海灣戰爭之後美國對伊拉克進行的第二次戰爭。這場戰爭同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美軍傷亡數字比較起來,基本結束的伊拉克戰爭具有兩大特點:地面戰傷亡人數大增,飛機墜毀和友軍誤傷事故則明顯減少。
美軍之所以在伊拉克戰爭中實現了「低傷亡」,主要是五角大樓在制定作戰計劃時強調空軍的重要作用以及避免了城市巷戰的結果。美軍本次盡管出動兵力不多,但是其先進裝備和訓練水平都對伊軍形成了壓倒性優勢,從而確保了整個戰爭的順利結束。伊拉克戰爭展示了美軍新的戰略思想和戰略理論,是美實踐「先發制人」戰略的第一場戰爭,也是美國發動的
一次大規模的聯合一體化攻城略地侵佔一個國家的戰爭。較近年美國發動的一系列戰爭相比,這場戰爭呈現出一些鮮明的戰略性特徵。一是謀求絕對化的軍事目的;二是檢驗信息化戰爭力量;三是實踐新的戰爭理論;四是創制的非對稱戰爭局勢;五是發掘戰法手段的綜合效能。
伊拉克戰爭對世界格局和中東地區產生的影響:(一)多極化趨勢仍在量變過程中,趨勢增強。一方面,美國依靠其超強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不顧其他大國反對,強行實現「倒薩」目標,從而證明「一超多強」的世界格局沒有發生質的改變。但另一方面,在「倒薩」問題上美國霸權主義受到冷戰結束以來最嚴峻的挑戰,而且挑戰主要來自其西方盟國。法、德、俄等大國與美國在伊拉克問題上的利益分歧和外交獨立性更加明顯。北約不再是美國可以隨意利用的手段,聯合國的權威再次受到多數國家的維護,美國把「倒薩」與反恐直接掛鉤的說詞缺乏說服力,附和者甚少。大國之間圍繞伊拉克問題的較量表明,美國無視其他大國利益、推行強權政治和「單邊主義」的阻力增加,世界格局多極化的量變過程還在繼續,趨勢增強。
(二)多年居高不下的國際油價可能下降。國際石油價格自2000年以來長期居高不下,原因是多方面的。從供給方面來看,既是沙特、伊朗和委內瑞拉等歐佩克主要石油輸出國聯合限產促價的結果,也是反恐、「倒薩」和委內瑞拉罷工等政治因素造成心理恐慌和投機資本乘機炒作的結果。國際石油供應能力並沒有真正出現短缺。在多年高油價的刺激下,俄羅斯等非歐佩克國家的石油生產和出口能力顯著提高。目前,委內瑞拉罷工已經逐漸平息。伊拉克問題解決後,石油投機商將失去另外一個「炒點」。伊拉克的石油生產也將逐步增加。從需求方面來看,世界經濟不景氣已經使世界石油需求增長率顯著下降,從20世紀90年代的年平均增長1.4%下降到2001和2002年的平均0.4%,2003年仍無顯著提高的可能。在這種供求關系形勢下,「倒薩」後的國際石油供過於求的情況將更加明顯,市場力量對油價的作用將更加明顯,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石油輸出國之間的市場份額競爭將更趨激烈。只要「倒薩」過程中中東地區油田不遭大規模破壞,國際石油價格下降的壓力將顯著增大,並導致國際石油價格下降。
(三)中東局勢可能有所緩和,但難以穩定。「倒薩」以後,為了防止伊拉克發生動亂和分裂,美國可能直接或利用國際力量對伊拉克實行某種形式的軍事控制。面對既成事實,中東各國政府可能採取現實立場,避免與美國對抗。但中東地區也可能出現一些民眾層面的反美情緒,不排除激進勢力發動針對美國利益的襲擊活動的可能。
(四)美國實現「倒薩」以後,將把重點轉向伊拉克的政治和經濟重建,立即對其他中東國家動武的可能性不大,要求其他阿拉伯國家立即採用西方式民主制度也不現實。美國石油財團將重返伊拉克。政治重建可能採取「阿富汗模式」,但為滿足庫爾德人和伊斯蘭教什葉派的自治要求,聯邦制也可能成為政治體制的一種選擇。不過,伊拉克各反對派爭權奪利,庫爾德人與阿拉伯人之間民族矛盾較深,伊斯蘭教什葉派與遜尼派之間教派分歧,這些矛盾不僅會在政權重建過程中爆發出來,而且將成為長期影響伊拉克政局穩定的因素,甚至可能對伊拉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發生影響。美國軍隊可能長期駐扎伊拉克。
(五)巴勒斯坦問題關乎阿拉伯民族利益和情感。「倒薩」以後,美國為保持在中東地區的政治影響,削弱阿拉伯國家反美情緒,不能不加大恢復中東和平進程的力度,可能敦促雙方在美國、歐盟、聯合國和俄羅斯四方聯合提出的「路線圖」方案基礎上恢復和談,從而使巴以雙方暴力沖突有所緩和。但是,由於巴以談判當前涉及的耶路撒冷、猶太人定居點、巴勒斯坦難民等關鍵性問題錯綜復雜,解決難度很大,至今尚無切實可行方案,因此短期內中東和平進程難以取得突破性進展,巴以沖突還會繼續存在。
(六)美伊戰爭對傳統安全因素與國際法理的損害。美國攻打伊拉克實質上是繞過聯合國,採取與其盟友單獨行事的作法,這將再一次削弱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上的影響和權利。長此以往,聯合國將逐漸被架空,失去其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這也會直接影響其他大國的權利和地位。戰後,美國霸權的全球擴張將變得日益明顯。
❸ 緹庡浗鏀繪墦浼婃湕鏄鍝涓騫
緹庡浗鏀繪墦浼婃湕鐨勬椂闂存槸1980騫淬
1980騫達紝緹庡浗瀵逛紛鏈楀彂鍔ㄥ啗浜嬭繘鏀伙紝鎺ㄧ炕浜嗕紛鏈楃殑娓╁拰鏀垮簻錛屾壎妞嶄簡涓涓浜茬編鐨勫個鍎℃斂鏉冦傝繖鍦烘垬浜夋槸緹庡浗鍘嗗彶涓婂弬涓庢渶娣便佷唬浠鋒渶澶х殑鎴樹簤涔嬩竴錛屼篃鏄浼婃湕浼婃柉鍏伴潻鍛藉悗鐖嗗彂鐨勬渶涓轟弗閲嶇殑鍐茬獊銆傚湪榪欏満鎴樹簤涓錛岀編鍥芥姇鍏ヤ簡澶ч噺鐨勫叺鍔涘拰璧勬簮錛屽寘鎷嫻峰啗銆佺┖鍐涖佺壒縐嶉儴闃熺瓑錛岃瘯鍥炬帶鍒舵嘗鏂婀懼湴鍖哄拰鐭蟲補璧勬簮銆傝屼紛鏈楀垯緇勭粐浜嗗ぇ瑙勬ā鐨勬姷鎶楋紝鍖呮嫭娓稿嚮闃熴佹皯鍏靛拰姝h勫啗絳夛紝榪涜屼簡闀胯揪8騫寸殑鎴樻枟銆傛渶緇堬紝緹庡浗鍦1989騫存挙鍑轟簡浼婃湕錛岃屼紛鏈楀垯緇х畫涓庣編鍥戒繚鎸佺揣寮犲叧緋伙紝鐩村埌浠婂ぉ銆
榪欏満鎴樹簤涓嶄粎瀵圭編鍥藉拰浼婃湕涓ゅ浗鍏崇郴浜х敓浜嗘繁榪滅殑褰卞搷錛屼篃瀵瑰浗闄呮斂娌誨拰鍦板尯瀹夊叏浜х敓浜嗛噸瑕佺殑褰卞搷銆傚湪鎴樹簤涓錛岀編鍥戒笌浼婃湕鐨勬晫瀵瑰叧緋昏繘涓姝ュ姞鍓э紝瀵艱嚧浜嗙編鍥藉湪涓涓滃湴鍖虹殑鎴樼暐鏀剁緝鍜屽獎鍝嶅姏涓嬮檷銆傝屼紛鏈楀垯瓚佹満鎵╁ぇ浜嗗叾鍦ㄤ腑涓滃湴鍖虹殑褰卞搷鍔涳紝鎴愪負浜嗗湴鍖虹殑閲嶈佸姏閲忎箣涓銆
❹ 兩伊戰爭的起因經過結果
兩伊戰爭,又稱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持續了8年,從1980年9月22日開始,到1988年8月20日結束。伊朗和伊拉克相鄰,共享1200公里的邊界,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分界。長期的邊界爭議和宗教差異是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伊朗90%的居民信仰什葉派伊斯蘭教,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如此。
原因
兩國長期存在領土、民族和宗教派別爭議。1971年,雙方發生沖突。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布邁丁的調解下,兩國簽訂了《國界和睦鄰條約》(即《阿爾及爾協定》),規定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伊朗同意將克爾曼沙赫省的約300平方公里土地劃給伊拉克。盡管如此,伊朗並未履行承諾。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後,兩國關系惡化。伊拉克宣布廢除邊界協定,邊境沖突升級。
伊拉克擔心伊朗革命的影響,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人的獨立要求。同時,伊拉克試圖控制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河是兩國的石油出口通道。美國支持伊拉克,提供武器並鼓勵其進攻伊朗。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對阿拉伯河的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擔心伊朗革命的影響,兩國的領導人也都有各自的野心。
戰爭爆發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以伊朗支持的刺殺行動為借口,全面進攻伊朗,戰爭由此爆發。伊拉克獲得了蘇聯的外交和軍事支持,而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提供了經濟援助。美國也偏袒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1985年起,美國同時向兩國出售武器,引發了伊朗門事件。
戰爭非常殘酷,雙方都使用了人海戰術和化學武器。1982年6月,伊朗反攻,奪回了初期被佔領的土地。伊拉克提出休戰,但伊朗試圖推翻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建議,戰爭又持續了六年。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保護海灣航道暢通,導致了伊朗導彈攻擊美國艦艇和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客機的事件。
停戰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無條件停戰。同年7月23日,伊拉克接受決議,1988年7月18日,伊朗也接受決議。在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的調解下,兩伊於1988年8月20日全面停戰。戰爭結束時,兩國邊界恢復到了戰前狀態。
影響
兩伊戰爭持續了7年11個月,是20世紀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消耗巨大的戰爭,對雙方來說都是損失慘重的戰爭,沒有真正的贏家。戰爭前,伊拉克外匯儲備達400億美元,戰爭結束後,外債高達800億美元,其中軍火債務超過400億美元,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超過300億美元。戰爭中,伊拉剋死亡人數達30萬,伊朗死亡人數超過70萬。兩國經濟受到嚴重破壞,發展計劃至少推遲了20至30年。
❺ 美伊戰爭簡介
背景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時間),美國以伊拉克隱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為借口,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公然單方面決定對伊拉克實施大規模軍事打擊。伊拉克戰爭是一場引發爭議,遭到世界大多數國家和民眾質疑和反對的戰爭。這場戰爭在整個世界引起了強烈的震動,產生2003年3月遭遇空襲的巴格達被煙霧籠罩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也帶給我們多方面的啟示和思考,包括政治、軍事、經濟、外交和文化等許多方面。研究這場戰爭,不僅可以擴大我們看待當今世界的視角,而且,也會使我們更深刻地領悟現實的人類社會所面臨的戰爭威脅,這對於我們解決紛紜復雜的各種問題和謀求發展不無意義。推動美國對全球戰略擴張的重要步驟冷戰結束後,國際力量對比嚴重失衡,美國在軍事、科技和經濟等諸多領域擁有超群優勢,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確立了以維護美國霸權為總目標的國家安全戰略,即霸權戰略。同時制定了三大具體目標,即維護美國及盟國的安全;擴展美國經濟;在世界推進美式民主。冷戰後,美國的對外政策就是圍繞這「一個中心,三個基本點」展開的。美利用冷戰後舊格局已被打破,新格局尚未確立這一「空前絕後」的「戰略機遇期」,加緊全球戰略擴張,企圖按照自己的意願建立單極世界。通過第一次海灣戰爭,美打擊了伊拉克地區霸權主義,主導和控制了海灣地區的局勢;通過北約東擴和科索沃戰爭,擠壓了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布希政府上台後,受共和黨保守主義的影響,開始調整美國安全戰備和對外政策,突出維護國家安全,將俄羅斯和中國作為潛在的戰略競爭對手。「9·11事件」後,強硬的共和黨新保守主義集團得勢,布希政府將維護國內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上,打擊恐怖主義成了第一要務,將反恐與防擴結合起來,為此出台了「布希主義」,「先發制人」理論。「9·11事件」後,美以反恐怖為名,通過阿富汗戰爭實現了首次進駐中亞,增加了對南亞局勢的影響力。這次對伊拉克戰爭,是美推行全球戰略擴張的又一重要步驟,在布希的心目中,發動這場戰爭關繫到美國的眼前和長遠安全,關繫到美國的世界霸權或准霸權地位。通過戰爭,不僅可以拔掉他恨之入骨的伊拉克這個釘子,在伊斯蘭世界建立維護美國利益的戰略同盟;還可以控制歐亞大陸的核心地帶,控制了伊拉克,還可以擺脫嚴重依賴沙烏地阿拉伯石油的局面和控制世界石油供應的主動權都有極大的戰略意義;實現對俄、歐、中、印等大國的戰略牽制這一箭雙雕的作用。基於地緣政治的戰略考慮美國《國家利益》季刊2002年秋刊登了麻省理工學院政
治學博士喬治·理博伊等人寫的一篇文章:「應該根據各國對美國利益構成威脅的可能性來確定重點關注的國家。它們對美國安全構成威脅程度各不相同,威脅並不是單單來自一個潛在的『匹敵的競爭對手』。在2001年9月11日前,這是對的。但是,由於美國的資源是有限的,政策制定者必須確定標准來決定哪些資源應該投入到哪些地方。」這實際是為美國政府構劃了確定下一個目標的標准,即這個目標是否具有地緣政治的戰略地位和戰略價值,是否具有市場價值和資源價值,執
掌這個地區(國家)的政權對美國威脅程度,其他國際主要力量是否具有控制這一地區(國家)的戰略意圖,以及美國是否有合適的時機和條件來消除這種威脅。眾所周知,亞太地區是全球地緣戰略力量最集中的區域,美國在亞太地區有著廣泛而巨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和安全利益。美歷來認為,自己在中東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利益。2002年夏,美國防部向布希總統和國會提交的《國防報告》中,將中東列入美國重點保護的關鍵地區之一。"9·11"事件後,美國把鏟除中東的原教旨主義溫床、遏制恐怖主義威脅作為自己在中東追求的又一戰略目標。隨著布希政府以維護美國「唯一超級大國」地位為核心的國際安全戰略的確立,中東地區在美對外戰略中的地位進一步上升。伊拉克是地區大國,處於中東的中心地帶,石油儲量居世界第二,在中東的地緣政治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在這個極具地緣政治經濟意義的區域,鏟除一大強烈反美的地區性強國,對美來說具有長遠的戰略利益,當然不會錯過機會。美國有官員曾公開聲稱:伊拉克是美國在中東建立軍事基地的最佳位置。從20世紀70年代以後,美國基本上失去了控制世界石油市場供應的主動權。西方國家主要通過國際能源組織和節能技術消極地應對世界石油市場的波動,反制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配額生產機制。而此次「倒薩」戰爭的勝利使美國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控制了世界石油市場主動權。伊拉克石油資源儲量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位於世界第二,是世界石油市場舉足輕重的供應者。20世紀60年代末(1968年7月革命後)至70年代初,伊拉克對該國石油資源進行國有化,西方石油公司基本上退出了對伊拉克的石油資源的控制與開發。伊拉克在此後積極參與「製造」了阿拉伯國家「石油武器」,多次通過對石油的限產、提價和禁運企圖實現政治目的。直至2002年還通過停止石油出口一個月聲援巴勒斯坦人反對以色列的斗爭。此次美國「倒薩」戰爭的勝利無疑使伊拉克的石油資源重新回到西方(特別是美國)的控制之下。掌握伊拉克的石油權必將對控制整個海灣地區的石油供應、甚至對OPEC成員國的石油政策也將產生重要抑製作用。
海灣國家的石油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2/3,出口量約佔世界石油出口總量的44.5%。而這一地區的石油生產國佔了OPEC成員的2/3,是OPEC最主要的石油輸出國,OPEC控制著世界石油出口的80%,而沙烏地阿拉伯一國就佔OPEC日產量的1/2左右。海灣地區最重要的產油國伊拉克、伊朗是美國指控的「邪惡軸心」成員(還包括反美的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在「9·11」事件後與美國的關系產生了嚴重的信任危機。美國擔心自己與整個世界嚴重依賴於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政策將是相當脆弱的。因此,控制了伊拉克,對於擺脫嚴重依賴沙烏地阿拉伯石油的局面和控制世界石油供應的主動權有極大的戰略意義。美國前中央情報局局長伍爾西(此人被美國國防部推為在伊拉克戰後重建上擔任重要角色)不久前對德國《明鏡》雜志發表的談話充分地反映了美國的這一戰略意圖。伍爾西說:「……但是這(指對伊戰爭)不僅僅關繫到美國對石油的依賴,而且還關繫到全世界對石油的依賴。從短期看,我們的最根本的薄弱之處在於沙特人有可能很快削減或提高石油的開采量……沙特人對油價的升降起著決定性的影響。我們必須把石油武器從中東搶過來。」(註:[美]詹姆斯·伍爾西:《我們必須把石油武器從中東搶過來》)伊拉克戰爭對美國從中東人手中搶過「石油武器」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有了親美的新伊拉克政權,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和利比亞將失去決定世界石油價格的重要能力。美國如果能進一步遏制伊朗(這將是美國在這次「倒薩」戰爭後要解決的問題),世界石油將重新回到20世紀70年代以前西方控制的時代,但不同的是此次美國具有單獨的控制權。這對另外的世界產油大國如委內瑞拉、俄羅斯也將產生重要的經濟制約,這種制約對這些國家的政治和外交走向也可能產生制衡作用。委內瑞拉的查韋斯被認為是拉美的第二個卡斯特羅,有著強烈的反美和平民主義的傾向,美國能控制世界石油市場,至少查韋斯政權的作用將被進一步削弱;而俄羅斯盡管在近年來與美國拉近了關系,但美國如能在石油上有效地制約俄羅斯,這對今後迫使俄在重要國際問題上支持美國將增加了籌碼。最後,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油價對世界其他經濟體仍具有重要影響,其他經濟體不穩定也會波及美國經濟。如果美國能控制世界原油的供應,不僅可以減少美國經濟受石油影響的不確定性,而且還可以在這種控制下從世界政治經濟中獲得巨大的權力與租金,有助於控制未來的競爭者。2002年下半年,美國以伊拉克支持恐怖主義作為理由,研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對美在中東的利益構成了「潛在威脅」,稱美國掌握了伊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確鑿證據,對伊政權一再隱瞞事實、欺騙國際社會的行為已經失去了耐心,公開表示將以武力推翻薩達姆政權,鼓吹的建立自由民主的伊拉克,並隨之大量陳兵海灣。2003年3月20日上午,北京時間10:35,美英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開始侵略伊拉克,4月9日,美軍入侵巴格達,薩達姆政權垮台。戰後的伊拉克雖然滿目瘡痍,暴力襲擊事件不斷,安全局勢動盪不安,美軍鼓吹的建立自由民主的伊拉克已經初見雛形。
戰爭代價美方
■4471名軍
2010.8.29部分駐伊美軍戰斗部隊返回華盛頓
人死亡
■3.2萬名軍人受傷
■7630億美元戰爭開支
■500億美元重建伊方■8000名士兵死亡
■10-100萬平民死亡
■480萬難民
❻ 2012年1月24日這天美國對伊朗開戰的原因是什麼不要以前的粘貼的,要真實細致的分析,分析好的多加分
沒開戰呢,美國只是威脅說不允許任何封鎖國際航道的行為並把3艘航空母艦開到了波斯灣海域火葯味很濃,其實還是對伊朗的不滿對伊朗進行威脅,之前相信大家都知道伊朗的核設施和技術的發展一直是在美國這大佬的阻止之下發展的,美國一直宣稱要對伊朗實施制裁,但到最後也沒個像樣的結果,伊朗總是平安無事,這應該讓美國很傷面子,美國其實是忍了好長時間了,這次只是發難了而已,談到原因我也不是專家,但我認為應該有這1條:眾所周知伊朗是一個強硬的反美國家,他不懼怕美國,敢於反對美國霸權主義,伊朗在中東的實力其實已經很厲害了,他還拉攏其他國家一起反美,而這影響了美國的稱霸世界的進程,在中東這個資源豐富的地域非常緊張,美國當然想拿他開刀了。至於在這個時機我感覺是因為伊朗在核還有導彈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突破和進展。但我認為美國只是想威脅嚇唬伊朗,不可能再和伊朗開戰。第一,美軍剛從伊拉克戰場上撤下,看背後的原因是美國的經濟不允許再繼續這場無休止的戰爭了。第二,美軍當初在伊拉克的打算可不是7年零5個月這么個漫長的時間,到最後奧巴馬大總統才從伊拉克撤軍,想想,伊朗的疆域可是比伊拉克大不少啊,再一個伊朗的武器裝備也要比伊拉克好。如果戰爭打起來絕對比伊拉克戰爭要費勁。第三,白宮想要對伊朗宣戰,那麼首先要通過外交手段擺平北京和莫斯科方面。想想,我們中國在伊朗擁有三座大型油氣田,每年從伊朗進口石油佔到總量的百分之十!所以北京方面肯定會反對這場戰爭阻止這場戰爭,再看莫斯科方面,如果看地圖的話會發現,中東對於俄羅斯的戰略意義還是很重要的,自古就是俄羅斯的「後院」,在冷戰時代,前蘇聯就曾經出兵佔領伊拉克,可見中東對於俄方的重要性,所以俄羅斯也是絕對不會讓自己的後院起火的。根據這兩點,美國如果發動了戰爭,中俄出兵的可能性不大,但是給伊朗提供武器的話,那就非常可能了。美國對付有了武器支持的伊朗,勢必將更加艱難。所以綜合上述三點我認為美國發動「伊朗戰爭」的可能性不大。雖然不專業,但望採納。
❼ 美國伊朗戰爭是哪一年
概述
兩伊戰爭,又稱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直至1988年8月20日結束。兩國相鄰,共同邊界綿延1200公里,長約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邊界。長期來兩國存在著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沖突。另外,宗教也是兩伊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兩國雖然同屬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
起因
長期以來,兩伊存在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1971年初,雙方發生邊境沖突。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布邁丁的斡旋下,兩伊簽訂《國界和睦鄰條約》(即《阿爾及爾協定》),規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伊朗同意將克爾曼沙赫省的約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給伊拉克。兩國矛盾有所緩和,但未真正解決。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諾。1979 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執政後,兩伊關系急劇惡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稱要廢除邊界協定,雙方邊境沖突逐步升級。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伊斯蘭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伊斯蘭革命」,推翻伊拉克現政權建立「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至此兩伊戰爭就全面爆發了。自從戰爭爆發後,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別是阿拉伯國家的密切關注。
戰爭爆發
伊拉克在從蘇聯獲得了很大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則提供了經濟援助。 另外,美國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自1985年起,美國在出售給伊拉克武器的同時也出售給伊朗。這引發了後來里根政府的伊朗門事件。
這場戰爭進行得十分慘烈。戰爭雙方都常常使用類似於一戰中的人海戰術攻擊。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劑在內的化學武器。盡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戰爭和使用化學武器, 國際社會對其並沒有施加太大的壓力。
1982年6月,伊朗發動的一系列反攻奪回了伊拉克在戰爭初期佔領的土地。伊拉克鑒於可能被徹底打敗,向伊朗提出休戰的建議。此時,伊朗試圖打垮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這一建議。這樣導致戰爭又進行了六年。
在此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該地區,試圖保護海灣航道暢通。由此導致伊朗導彈攻擊美國斯塔克號護衛艦;以及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民航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喪生。
停戰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立即無條件停戰,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積極響應,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這項決議,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這項決議。在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後,兩伊同意從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戰。這是兩伊從戰爭走向和平的重要轉折。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影響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戰爭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30萬、傷60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 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 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戰爭結果
兩伊傷亡人數約270萬,其中,死亡約100萬,受傷約170萬。傷亡人數約占兩國總人口的4.5%,相當於4次中東戰爭傷亡人數的17倍。雙方經濟損失慘重,戰爭中的軍費支出和戰爭導致的經濟破壞共計到達8,000億美元,兩國的經濟均倒退了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