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伊朗武器禁運解除在即,當初對伊朗實施武器禁運究竟是如何產生的
伊朗退出了《伊核協議》之後,美國害怕伊朗迅速補充自己的軍事實力,所以在聯合國提議伊朗一段時間內不能買其他國家的武器裝備,而兔子和俄羅斯也認為伊朗這個時候和美國翻臉沒有勝算,於是這個法案就通過了。因為伊朗這個國家實在是有違常理,作為一個宗教國家是很激進的,在當時的情況下很容易以卵擊石去和美國開戰,所以協定這個法案是對雙方都有好處。
而現在伊朗准備好了,只等協定過期,就能從俄羅斯和兔子那裡買到軍火,這個時候美國再出來阻撓伊朗購買軍火就有點為時已晚了,畢竟聯合國已經不可能再通過美國提出延期的提議了。現在的美國要麼和伊朗正面開打,要麼乖乖回到談判桌上與伊朗協商一下如何制定《新伊核協定》。
B. 伊朗武器禁運即將失效
伊朗武器禁運即將失效,美國不惜代價阻攔,網友:怕德黑蘭報復
從2020年年初至今,美伊之間的對峙就始終沒有平息過,然而讓人失望的是,雖然伊朗是中東地區數一數二的強國,但面對世界第一的美國,伊朗還是只有被動挨打的份。就在幾天前,伊朗國內多處重要設施發生「意外」,其中既有彈葯庫又有核設施,很明顯這就是美國在搞「影子戰爭」,但伊朗因為武器裝備落後,即便心裡知道,也拿這些襲擊沒有辦法。
如今的伊朗心中憋得一口氣,而要想出這口氣,波斯雄獅還得耐心等待三個月,因為三個月後,《伊核協議》武器禁運將正式失效。屆時,伊朗將有機會大量采購先進武器裝備,增強國防實力。
然而,美國作為伊朗的死對頭,它是不會坐等《伊核協議》失效。事實上,美國從退出《伊核協議》開始,始終就沒放棄過搞小動作。當初美國退出《伊核協議》是為了炮製《特朗普協議》,誰曾想《特朗普協議》無人買賬,不得已美國只能繼續執行《伊核協議》。然而因為美國已經退場,沒有影響的可能,所以他們只能通過別的方式阻撓,比如制裁或者軍事威脅。
當然事實再一次證明,美國的這些動作毫無意義。如無意外,伊朗將在10月迎來光明和轉機。考慮到美國航母著實厲害,艦載機殺傷力巨大,一旦伊朗武器禁運解除,對付航母和美軍戰機的武器將成為首選。
其實早在一個月前,我們從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的口中,就已經得知伊朗已經開始購買武器。而武器出售方正是我國和俄羅斯,畢竟全球除了美國武器厲害外,也就只有中俄武器能和美國叫板。
此外,我們從蓬佩奧的口中還得知,伊朗想買我國的殲-10C戰斗機。而殲-10C戰斗機戰力在美國F-16之上,是標準的本土防禦多用途戰機。長途奔襲打航母夠嗆,但守住伊朗領空還是不成問題。
除此之外,有消息稱,伊朗還將購買遠程反艦導彈,中遠程防空導彈,甚至是彈道導彈!尤其是最後的彈道導彈,潛在對象據說是東風-21D!雖然國際上明令禁止彈道導彈出售,但如果以反艦導彈的名義出售。很顯然伊朗還是有機會得到這款「航母殺手」的。
更為關鍵的是,一旦伊朗得到東風-21D,它將真正具備封鎖波斯灣的能力,因為東風-21D最大射程達到2000公里!而美國航母的作戰半徑不過600公里而已。一旦美航母撤出1000公里危險區,那就只能在印度洋上封鎖伊朗了。很顯然這是一個門外漢也能聽懂的笑話。
如果這一切成真,美伊對峙的天平將完全朝伊朗傾斜,美國在中東的所有計劃也將流產。屆時美軍就是不想走也得走了,因為伊朗已經真正具備和美國一爭高下的能力。
為了不讓這事真的發生,美國這次四處招人叫囂延長武器禁運。在我看來,有一種瀕死人亂吃葯的感覺,也說明了美國的焦慮是多麼嚴重。以及對自己實力的不自信。
C. 伊朗核協議是怎麼回事求事件過程及分析。
伊朗核協議是國際社會針對伊朗核計劃所達成的一項重要協議,其核心是旨在限制伊朗發展核武器,同時保障伊朗的核能和平利用權利。協議過程艱難且復雜,涉及多國利益與外交博弈。
協議的達成始於2013年伊朗總統魯哈尼的當選,魯哈尼的外交背景和與西方國家的聯系為談判提供了有利條件。美國民主黨總統奧巴馬試圖通過外交手段,以解除制裁和提供援助為條件,換取伊朗遵守《核不擴散協議》。談判過程中,各方利益錯綜復雜,雙方進行了長達20個月的艱苦談判,最終在2015年7月達成一致,簽署《伊核協議》。
協議內容包括伊朗放棄部分核權益,如減少鈾儲量、限制濃縮比例、撤銷濃縮設備等,同時接受國際檢查,確保核原料無法用於武器化。作為交換,伊朗獲得制裁解除、資金回收、貿易自由等實際利益保障。然而,這一協議在政治上充滿爭議,美國國內存在強烈反對聲音,特朗普上台後宣布退出協議,引發國際社會的廣泛批評。
協議的撕毀與爭議凸顯了國際外交的復雜性和多邊關系的脆弱性。盡管協議旨在實現核不擴散與地區穩定,但在政治利益、地緣政治和歷史矛盾的交織下,協議的執行面臨諸多挑戰。伊朗核問題的解決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與智慧,以及基於信任與合作的長期外交策略。
D. 手段用絕!美國強扣伊朗石油,轉手賣出凈賺4000多萬美元
此前美國強扣「伊朗油輪」就被美國《華爾街日報》曝光,稱美國未經過伊朗政府的允許,擅自扣押了4艘開往委內瑞拉的油輪,隨後這些來自伊朗的油輪從阿拉酋的某個港口出發,被美國攔截下時還懸掛著利比亞國旗。《華爾街日報》稱這是美國第一次對伊朗採取如此激進的制裁手段,稱美方對伊朗和委內瑞拉兩國的施壓措施已經進一步升級。
《華爾街日報》的報道在外界眼中變成了美國對伊朗的制裁,但隨著事件的發酵,3日後伊朗的外交部長扎里夫卻發言稱伊朗未曾有4艘油輪開往委內瑞拉,油輪不是伊朗的,船上的旗幟和石油也統統不是「伊朗」的。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扎里夫的這番反駁證明了美國已經不是第一次用如此卑鄙的手段對其他國家的貨物進行扣押。正因為沒有和其他國家達成一致的協議,所以採取了如此極端且激進的方式對付伊朗,這完全是在掩飾美國自己的外交失敗。10月18日聯合國對伊朗的武器禁運限制已經解除,美國一直在竭盡全力阻止的事情終於發生,這也是為什麼美國急著給伊朗扣上帽子,千方百計的阻止伊朗實現武器進口或出售自由。
如今看來美國的努力已經是付諸東流,為了宣揚自己的強大,甚至將自己的海盜行為光明正大的說出來,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實在是令人啞然。美國司法部能夠說出「將這些石油賣了4000多萬美元」的言論,對自己的「海盜」行為發言,還能如此光明正大,實在是令人無言以對。
E. 武器禁運即將到期,個別國家此時獲得武器可取嗎
就在今年的10月14日,國際社會對於伊朗的武器禁運即將到期,這也意味著伊朗即將重返國際軍事銷售舞台。這一消息一經發出便引發了各個國家的強烈關注,因為在10年之前,伊朗和美國之間的戰爭以及相互制約就曾經引發過各國的軍事方面的強烈關注。也是因為伊朗的核武器和世界各國之間的紛爭,導致了世界局勢的緊張。而現如今伊朗的武器禁運即將解除,這也說明了這個問題發熱嚴重性。在這個時候取得關於國防的重型武器,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