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伊朗目前的軍事實力是怎樣的具體!
伊朗的軍事實力不容小覷,其武裝力量由正規軍、革命衛隊和准軍事部隊構成,總兵力超過80萬人。正規軍由陸軍、海軍和空軍組成,分別擁有約51.8萬、1.8萬和3萬的現役人員。革命衛隊則包括陸、海、陸戰隊和航空部隊,約有12萬人,其中地面衛隊和海上衛隊各約10萬,海上陸戰衛隊有1個旅。預備役部隊和准軍事部隊如民眾動員軍也相當龐大。
伊朗陸軍裝備精良,擁有1190輛坦克(包括T-54/55、T-59等型號)和80輛輕型坦克,裝甲偵察車、步兵戰車和裝甲輸送車數量眾多。其炮兵力量強大,包括牽引炮、自行炮和火箭炮等,導彈方面則擁有「飛毛腿」和CSS-8導彈。空軍方面,伊朗擁有約77架飛機,包括戰斗機、偵察機和直升機,如F-4D/F、F-5E/F、蘇-24等,以及空中指揮和教練機。
海軍力量相對較小,有1.8萬人,主要艦艇包括潛艇、驅逐艦、護衛艦等,海軍陸戰隊和航空兵也有所配備。伊朗的防空部隊和地對地導彈中隊是其空中防禦的核心。綜合來看,伊朗軍事實力具有一定的威懾力,尤其在中東地區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B. 伊朗空軍空軍裝備
伊朗空軍的裝備構成豐富多樣,擁有超過400架作戰飛機,其中包括:
戰斗機:總計196架,其中包括58架F-4D/E鬼怪式戰斗機,60架F-5E/F虎式戰斗機,23架幻影F.1戰斗機,以及55架F-14A雄貓戰斗機。盡管雄貓中有30架可用於執行作戰任務。米格-29A支點戰斗機數量為40架,F-7戰斗機41架和F-7M戰斗機68架,少量F-6戰斗機也被編入序列。
戰斗轟炸機方面,蘇-24MK擊劍手型號的飛機有30架。
攻擊機方面,蘇-25K蛙足型號飛機大約20架。
海上偵察力量有5架C-130H-MP型飛機,提供空中偵查支持。
偵察機方面,RF-4E型飛機被伊朗空軍裝備了8架,用於遠程偵察任務。
在空中支援與運輸方面,伊朗空軍擁有4架波音707型、1架波音747型加油/運輸機,以及多型號的運輸機,如波音747F型9架,波音707型11架,C-130E/H型18架,以及其他型號如司令官690型、F-27型、隼20型、噴氣星1架,以及PC-6B型10架和運7型2架。
直升機方面,伊朗空軍配備了AB-206A型、貝爾214C型39架,CH-47型5架,以提供多方面的空中支援。
教練機陣容包括比奇F-33A/C型26架,EMB-312型10架,PC-7型45架,T-33型7架,米格-29UB型5架,FT-7型5架,F-5B型20架,TB-21型8架,TB-200型4架,用於飛行員訓練和戰術演練。
防禦系統方面,伊朗空軍裝備有霍克改進型150部,輕劍30部,山貓15部,紅旗-2J型45部,以及SA-5和FM-80型導彈若干,保障空中防禦能力。
C. 伊朗和伊拉克的對比
在兩伊戰爭期間,伊朗的軍事裝備相對落後,與擁有半機械化部隊的伊拉克進行大規模戰役時,伊朗主要依靠人海戰術。在某些戰斗中,伊朗每4個人中只有3支槍,士兵們還被發放了象徵性的小鑰匙(被譽為開啟天堂大門的鑰匙),後方准備了大量的棺材,犧牲5萬人才能消滅伊拉克的8000人。然而,得益於龐大的人口基數和對死亡的無所畏懼,伊朗在戰爭中並未被擊垮。
近年來,伊朗從俄羅斯、中國等國家引進了大量先進武器,其軍隊裝備水平有了顯著提升,已不再適合與伊拉克進行簡單比較。伊朗是一個擁有7000萬人口的地區性大國,擁有超過50萬的正規軍,加上預備役和准軍事部隊,能夠動員出100萬大軍。伊朗地理環境多樣,不僅有沙漠,還有山地和河沼地帶,這些地形都不利於美軍機械化部隊的地面進攻,且伊朗有較大的戰略縱深。
目前,伊朗的現役軍人約為54萬。伊朗陸軍是武裝力量的主體,擁有約35萬兵力,其中包括約1500輛主戰坦克,如T-72型和"酋長"式坦克。伊朗陸軍地面部隊的機械化程度較高,除坦克外,還擁有裝甲偵察車、裝甲運兵車、牽引火炮、自行火炮和火箭炮等大量裝備。陸軍航空兵則擁有約200架直升機和運輸機。
伊朗海軍現有約1.8萬兵力,主要作戰艦艇包括俄制"基洛"級潛艇、護衛艦、輕型護衛艦、導彈快艇、海岸巡邏艇、掃雷艦艇、登陸艦艇和其他支援艦只。海軍航空兵擁有約2000人,裝備各類飛機70多架。
伊朗空軍現有約5.2萬兵力,擁有900餘架各型飛機,包括F-14、米格-29等第三代戰斗機,以及各式導彈。
除了正規軍,伊朗還擁有35萬的預備役力量,其中包括約20萬的准軍事部隊"民眾動員軍"。在兩伊戰爭中,這些准軍事部隊發揮了重要作用。
伊朗的軍事戰略越來越依賴中遠程導彈。伊朗已建立起中東地區最強大的導彈庫,包括"流星-3"導彈和"法塔赫-110"導彈。伊朗還擁有約300多枚"飛毛腿"B型導彈和60多枚"飛毛腿"C型導彈,以及新型中短程導彈"征服者"。
伊拉克軍隊在戰爭中的實力包括:陸軍35至40萬人,其中包括6個共和國衛隊師和17個常規師;約2200輛主戰坦克,包括500輛T-72型坦克;約1000輛裝甲偵察車輛;約800輛輕型坦克/步兵戰車;約2000輛裝甲輸送車;約200門自行火炮,1500門牽引式火炮;約200-300架截擊機和攻擊機,包括米格-21、米格-23、幻影F1和蘇-22;約100架戰斗直升機;約400部地空導彈發射架,包括薩姆-2、薩姆-3、薩姆-6;約1000件攜帶型地空導彈,例如薩姆-7;約6000門高射炮;以及約2至20部飛毛腿導彈發射架和導彈。
D. 伊朗軍隊
伊朗軍事實力
伊朗武裝力量由正規軍、革命衛隊和准軍事部隊組成。正規軍分陸、海、空三個軍種。革命軍衛隊由地面部隊、海上部隊、陸戰隊和航空部隊組成。1989年7月正規軍和革命衛隊合並,組成鬆散的聯合。
現役部隊約51.8萬人。
革命衛隊:約12萬人。
地面衛隊:約10萬人。編有13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及15~20個獨立旅。裝備有少量的坦克、裝甲輸送車和火炮。
海上衛隊:約2萬人。以5個島嶼為基地,裝備有45艘武裝小艇。岸防部隊編有炮兵和地地導彈連。現統一由海軍指揮。
海上陸戰衛隊:1個旅。
預備役部隊:陸軍35萬人。
准軍事部隊:「民眾動員軍」約20萬人,多為青年志願人員,戰時可達100萬人,僅有少量武器裝備。憲兵15萬人(包括邊防部隊),裝備有「色斯納」 185/310型飛機、AB-205/206型直升機及小艇約130艘。
駐外兵力:革命衛隊駐黎巴嫩約150人;在蘇丹駐有軍事顧問。
伊朗陸軍兵力約35萬人。編有4個軍部、4個裝甲師、6個步兵師、1個空降旅、2個特種作戰師、若干獨立裝甲旅和步兵旅、5個炮兵群。
主戰坦克:1190輛(T-54/-55型110輛、T-59型220輛、T-62型100輛、T-72型200輛、「酋長」250輛、M-47/-48型150輛、M-60A1型160輛、T-69型200輛)。
輕型坦克:「蠍子」80輛。
裝甲偵察車:EE-9型35輛。
步兵戰車:БМП-1型300輛、БМП-2型100輛。
裝甲輸送車:550輛(БTP-50、БTP-60、M-113型)。
牽引炮:1995門(105毫米130門、122毫米650門、130毫米1000門、152毫米30門、155毫米165門、203毫米20門)。
自行炮:289門(122毫米60門、155毫米160門、170毫米9門、175毫米30門、203毫米30門)。
火箭炮:107毫米500門、122毫米155門、240毫米9門、320毫米若干門、333毫米若干門、355毫米若干門。
迫擊炮:6500門(60毫米、81毫米、82毫米、107毫米和120毫米)。
地地導彈:「飛毛腿」-B/-C型約10部(導彈210枚)、CSS-8型約25部(導彈200枚)。
反坦克導彈:「陶」式、「耐火箱」式若干具。
無坐力炮:75毫米、82毫米、106毫米、107毫米若干門。
高炮:1700門(14.5毫米、23毫米、35毫米、37毫米和57毫米)。
地空導彈:SA-7若幹部。
飛機:77架。
直升機:共556架,其中AH-1J攻擊型100架。
伊朗海軍兵力1.8萬人(含海軍陸戰隊和海軍航空兵)。
主要作戰艦艇:蘇制潛艇3艘、驅逐艦 1艘、護衛艦3艘、輕型護衛艦2艘、導彈快艇20艘、海岸巡邏艇26艘、掃雷艦艇7艘。
登陸艦艇:11艘。
支援及其他艦只:25艘。
海軍航空兵:2000人。裝備飛機9架;直升機10餘架,其中武裝直升機9架。
海軍陸戰隊:2個旅。
伊朗空軍兵力3萬人(含1.2萬名防空部隊)。編有9個對地攻擊戰斗機中隊、7個戰斗機中隊、1個偵察機中隊、1個加油兼運輸機中隊、5個運輸機中隊、12個地空導彈中隊。作戰飛機約302架。
攻擊戰斗機:F-4D/E型約60架、F-5E/F型約60架、蘇-24型約30架。
戰斗機:F-14型60架、F-7型24架、米格-29型30架。
海上偵察機:P-3F型5架、RC-130型1架。
偵察機:RF-4E型約8架(具有作戰能力)。
加油兼運輸機:波音707型4架、波音747型1架。
運輸機:波音747F型9架、波音707型11架、波音727型1架、C-130E/H型18架、「空中指揮官」 690型3架、F-27型15架、「獵鷹」5架、PC-6B型10架。
直升機:AB-206A型2架、貝爾214C型39架、CH-47型5架。
教練機:共 130架,其中米格-29B型5架、FT-7型5架、F-5B型20架具有作戰能力。
空地導彈:「小牛」、AS-10、AS-11、AS-14、C-801型若干枚。
空空導彈:「麻雀」、「響尾蛇」、「不死鳥」若干枚。
地空導彈:「霍克」改進型150部、「輕劍」30部、「山貓」15部、HQ-2J型45部、SA-5和FM-80型若幹部。
E. 伊朗目前的軍事實力是怎樣的具體!
伊朗武裝力量由正規軍、革命衛隊和准軍事部隊組成。正規軍分陸、海、空三個軍種。革命軍衛隊由地面部隊、海上部隊、陸戰隊和航空部隊組成。1989年7月正規軍和革命衛隊合並,組成鬆散的聯合。
現役部隊約51.8萬人。
革命衛隊:約12萬人。
地面衛隊:約10萬人。編有13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及15~20個獨立旅。裝備有少量的坦克、裝甲輸送車和火炮。
海上衛隊:約2萬人。以5個島嶼為基地,裝備有45艘武裝小艇。岸防部隊編有炮兵和地地導彈連。現統一由海軍指揮。
海上陸戰衛隊:1個旅。
預備役部隊:陸軍35萬人。
准軍事部隊:「民眾動員軍」約20萬人,多為青年志願人員,戰時可達100萬人,僅有少量武器裝備。憲兵15萬人(包括邊防部隊),裝備有「色斯納」 185/310型飛機、AB-205/206型直升機及小艇約130艘。
駐外兵力:革命衛隊駐黎巴嫩約150人;在蘇丹駐有軍事顧問。
伊朗陸軍兵力約35萬人。編有4個軍部、4個裝甲師、6個步兵師、1個空降旅、2個特種作戰師、若干獨立裝甲旅和步兵旅、5個炮兵群。
主戰坦克:1190輛(T-54/-55型110輛、T-59型220輛、T-62型100輛、T-72型200輛、「酋長」250輛、M-47/-48型150輛、M-60A1型160輛、T-69型200輛)。
輕型坦克:「蠍子」80輛。
裝甲偵察車:EE-9型35輛。
步兵戰車:БМП-1型300輛、БМП-2型100輛。
裝甲輸送車:550輛(БTP-50、БTP-60、M-113型)。
牽引炮:1995門(105毫米130門、122毫米650門、130毫米1000門、152毫米30門、155毫米165門、203毫米20門)。
自行炮:289門(122毫米60門、155毫米160門、170毫米9門、175毫米30門、203毫米30門)。
火箭炮:107毫米500門、122毫米155門、240毫米9門、320毫米若干門、333毫米若干門、355毫米若干門。
迫擊炮:6500門(60毫米、81毫米、82毫米、107毫米和120毫米)。
地地導彈:「飛毛腿」-B/-C型約10部(導彈210枚)、CSS-8型約25部(導彈200枚)。
反坦克導彈:「陶」式、「耐火箱」式若干具。
無坐力炮:75毫米、82毫米、106毫米、107毫米若干門。
高炮:1700門(14.5毫米、23毫米、35毫米、37毫米和57毫米)。
地空導彈:SA-7若幹部。
飛機:77架。
直升機:共556架,其中AH-1J攻擊型100架。
伊朗海軍兵力1.8萬人(含海軍陸戰隊和海軍航空兵)。
主要作戰艦艇:蘇制潛艇3艘、驅逐艦 1艘、護衛艦3艘、輕型護衛艦2艘、導彈快艇20艘、海岸巡邏艇26艘、掃雷艦艇7艘。
登陸艦艇:11艘。
支援及其他艦只:25艘。
海軍航空兵:2000人。裝備飛機9架;直升機10餘架,其中武裝直升機9架。
海軍陸戰隊:2個旅。
伊朗空軍兵力3萬人(含1.2萬名防空部隊)。編有9個對地攻擊戰斗機中隊、7個戰斗機中隊、1個偵察機中隊、1個加油兼運輸機中隊、5個運輸機中隊、12個地空導彈中隊。作戰飛機約302架。
攻擊戰斗機:F-4D/E型約60架、F-5E/F型約60架、蘇-24型約30架。
戰斗機:F-14型60架、F-7型24架、米格-29型30架。
海上偵察機:P-3F型5架、RC-130型1架。
偵察機:RF-4E型約8架(具有作戰能力)。
加油兼運輸機:波音707型4架、波音747型1架。
運輸機:波音747F型9架、波音707型11架、波音727型1架、C-130E/H型18架、「空中指揮官」 690型3架、F-27型15架、「獵鷹」5架、PC-6B型10架。
直升機:AB-206A型2架、貝爾214C型39架、CH-47型5架。
教練機:共 130架,其中米格-29B型5架、FT-7型5架、F-5B型20架具有作戰能力。
空地導彈:「小牛」、AS-10、AS-11、AS-14、C-801型若干枚。
空空導彈:「麻雀」、「響尾蛇」、「不死鳥」若干枚。
地空導彈:「霍克」改進型150部、「輕劍」30部、「山貓」15部、HQ-2J型45部、SA-5和FM-80型若幹部
F. 伊朗空軍有三代機嗎和美國對比起來如何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伊朗針對美軍在伊拉克的空襲,威脅將進行「嚴厲報復」。伊朗國家電視台報道指出,伊朗三軍和革命衛隊共80萬人進入一級戰備狀態,德黑蘭下令將F-14戰斗機部署至東南部邊境,准備對霍爾木茲海峽實施封鎖,並強調這一行動得到最高領導人的批准。隨著伊朗和美國關系緊張升級,中東地區發生新沖突的可能性日益增加。人們不禁疑問,伊朗的空中力量究竟如何,是否具備與美軍抗衡的能力?
客觀分析伊朗的空中力量,雖然其擁有三代機,但無論是數量還是綜合作戰能力,都無法與美軍相提並論,甚至難以進行有效對抗。伊朗空軍主要由三代機和二代機組成,而支援飛機基本無法發揮作用,主要依賴戰斗機執行任務。伊朗的二代機對美軍構不成威脅,而其空中力量主要集中在兩款三代機:俄制米格-29和美製F-14。據估計,伊朗擁有約36架米格-29和不超過30架可用的F-14。
然而,伊朗三代機的實際作戰能力並不樂觀。米格-29以
G. 兩伊戰爭最後結局誰贏了
1. 兩伊戰爭的最終結局並沒有明確的勝者。這場戰爭始於1980年,結束於1988年,伊朗和伊拉克兩國都遭受了巨大的損失。
2.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第598號決議,要求兩國立即停火。伊拉克隨後表示接受決議,並停止了對伊朗海上目標的襲擊。
3. 伊朗在決議通過後的一段時間內沒有明確表態,直到1988年7月18日,才宣布接受第598號決議。
4. 停火後的幾個月里,在聯合國秘書長的主持下,兩國的外長進行了多次會談,但談判並未取得實質性成果。
5.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發海灣危機,伊朗利用這次危機迫使伊拉克接受了其提出的和平條件。伊拉克承認了對阿拉伯河一半的主權,並從伊朗領土撤軍。
6. 經過8年的戰爭,兩國都遭受了嚴重的人員和物質損失。伊拉克的傷亡和被俘人數達到48萬,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多輛,火炮1500門。伊朗的損失包括150架作戰飛機,1500輛坦克,1200門火炮,以及16艘艦艇。
7. 兩國在戰爭中的軍費開支接近2000億美元,經濟損失達到了5400億美元,這使得兩國本已強大的綜合國力受到了顯著削弱。
H. 兩伊戰爭給中東地區和世界和平帶來哪些負面影響
兩伊戰爭的教訓和影響:
1、結果與教訓:
(1)結果:兩敗俱傷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戰爭中,兩伊傷亡人數約270萬,其中,死亡約100萬,受傷約170萬。傷亡人數約占兩國總人口的4.5%,相當於4次中東戰爭傷亡人數的17倍。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30萬、傷60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 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 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歷時8年的兩伊戰爭,結果兩敗俱傷。伊拉克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多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伊朗損失作戰飛機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兩國軍費開支近2000億美元,經濟損失達5400億美元,雙方的綜合國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
(2)教訓:殘酷的戰爭不僅影響了兩國的經濟發展,而且造成了經濟的全面倒退。
可以從三方面展開分析:
①經濟發展所必需的資源被損壞了。巨額軍費開支,耗費了兩伊多年積累下的國民財富,僅軍費開支一項就達2 000多億美元,而且還欠下了巨額外債,其中伊拉克的外債平均到每一個人頭上為350美元。經濟發展離不開勞動力,而戰爭使兩伊大量人員傷亡。
②經濟發展的支柱受到破壞。兩伊都是石油生產大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是石油工業。戰爭中,雙方不惜餘力地對對方的石油工業進行破壞,雙方的石油生產和出口能力急劇降低。
③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也趨於惡化。戰爭沒有解決兩伊之間的問題,致使兩伊雙方關系沒有根本緩和;在戰爭中隨著中東地區格局的改變,兩伊的對立國都有所增加。伊朗輸出「伊斯蘭革命」的主張和行動,引起了海灣各國和中東國家的警覺與不滿。伊朗在襲船戰中,也把打擊的目標擴大到了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同樣,伊拉克的外部環境也沒有好轉。戰後不久,伊拉克的地區爭霸野心再度膨脹,與科威特的關系逐漸惡化,兩伊戰爭結束僅僅兩年,伊拉克又發動了海灣戰爭,並且與絕大部分中東國家關系緊張。輸掉了海灣戰爭後,伊拉克長期受到國際社會的制裁,經濟發展更是舉步維艱。
2、影響:
(1)對兩伊:①給雙方帶來巨大損失(戰爭摧毀兩國的石油設施),造成國民經濟的全面倒退;②給兩國人民心靈投下了難以抹去的陰影。
(2)對中東:①造成中東國家的分裂,形成更為復雜的矛盾,增添新的緊張因素;②導致中東新一輪軍備競賽。
兩伊戰爭中,阿拉伯國家發生分化,埃及、約旦和沙特或明或暗支持伊拉克,敘利亞、利比亞和南葉門等則公開支持伊朗,土耳其基本保持中立。在兩伊戰爭正處於相持階段時,敘利亞關閉了經過其領土的一條伊拉克輸油管道,給伊拉克造成巨大損失,敘利亞和伊拉克的矛盾日益加劇。同時,對伊朗輸出「伊斯蘭革命」深懷恐懼的埃及、約旦、科威特等國,則向伊拉克提供了數百億美元的援助,伊朗採取襲擊這些國家的油船進行報復。
(3)對美蘇:美蘇介入加劇了地區矛盾。
①由於伊朗鮮明的反美和反西方政策,在兩伊戰爭中,美國和西方的總體政策是支持伊拉克,通過戰爭達到削弱伊朗現政權的目的,因而美國和西方各國對伊朗實行武器禁運,但這又為蘇聯的介入提供了機會。蘇聯希望藉此削弱美國在海灣地區的影響,因此直接或間接地支持伊朗。
②兩伊開始「襲船戰」後,一些承擔運油業務的國家呼籲國際社會給予保護。美國擔心會直接捲入兩伊戰爭,遲遲沒有回應。蘇聯認為這是滲入海灣的又一個良機,則立即抓住這一機會,表示可以提供護航,引起阿拉伯世界的關注。美國不敢怠慢,急忙答應提供護航。這樣,美蘇兩國軍艦都「名正言順」地進入了海灣地區。
③在兩伊戰爭結束後,兩國軍艦理應撤出該地區。但蘇聯利用美國不會輕易放棄在海灣的軍事存在的考慮,要求所有非海灣國家軍艦全部撤出海灣地區。不出所料,這一建議遭到美國拒絕。美蘇兩國軍艦又這樣「權利平等」地留在了海灣。美蘇兩國在海灣的軍事存在,為兩國插手海灣事務,左右海灣局勢提供了方便。
(4)對世界:造成國際油價的飛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