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伊朗鈾濃縮量超過上限後,美國政客為什麼會慫恿特朗普對伊朗動武
在伊朗的鈾濃縮超過上限以後,會違反伊朗核協議所以是對伊朗動武是很好的時機。對於伊朗來說鈾濃縮量超過上限後會違反伊朗的核協議這無異於是在玩火,這就使得伊朗和美國的局勢再次很緊張,所以有的政客提議對伊朗動武,進行新一輪的制裁。
對於美國來說特朗普的的邊緣戰爭的策略已經失效,所以有必要給伊朗進行施加壓力,但是對伊朗的戰爭不可能發生很大規模的戰爭,但是新一輪的制裁會在伊朗發生。
⑵ 為什麼美國要攻打伊朗
目前美國最高決策層還未絕定攻打伊朗,但是如果伊朗繼續一意孤行,打擊的可能性就會增大。
1、美國的利益是中東這個能源基地的和平穩定,因此美國利益的核心是這個重要地區的「穩定的秩序」而非石油本身,中東地區石油基地越穩定,對於美國和世界絕大數國家越有利,因此美國要充當世界警察維持秩序。
2、伊朗擁有核武器,中東地區就會失去穩定,造成動盪,一旦動盪,就會造成石油危機,影響世界主要的經濟發達國家,中國現在經濟越來越發達,對於中東石油依賴越越大,因此中國也將受到影響。
3
、問什麼會造成動盪呢,中東地區是世界上戰火最頻繁的地區,第一個大的沖突就是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的,第二就是阿拉伯世界中的教派之間的(如;當年的伊拉克和科威特以及伊朗之間)。
4、自以色列建國以來其生存權至今沒有得到一些阿拉伯國家的認可,特別是伊朗和哈馬斯更是要把以色列從地球上抹掉,因此伊朗一旦擁有核武器就對以色列的生存權構成極大威脅,因此以色列就不會坐以待斃,有可能空襲伊朗核設施,就會使得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再次陷入戰火,導致中東和平崩潰。
5、因此美國絕對不能讓以色列先動手,只能以世界警察的名義動武,這樣才能挽救脆弱的中東和平
6、另外伊朗擁有核武器也會造成中東地區的軍備競賽(伊朗是阿拉伯世界數一數二的強國),即便是阿拉伯世界也存在著巨大的矛盾,阿拉伯國家也之間也多次爆發戰爭,(當然在反對以色列問題上是一致的),軍備競賽也會造成這個能源基地不穩定。
7、伊朗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專制國家(盡管也有選舉,但是缺乏公正性),另外地處霍爾木茲海峽,這個地理位置太重要,一旦這種帶有極端穆斯林色彩的專制國家掌握核武器,並封鎖海峽那對於整個世界來說都是太危險了。
總之伊朗擁有核武器會破壞能源基地的「正常工作」使得經濟發達國家受到損害(包括中國這種經濟越來越強的國家),因此伊朗必須無核化,這個在國際社會已經達成共識。
二、於美國來說,強大的武力,打垮一個伊朗政權是非常容易的。
1、但是難度最大的是重新建立一個穩定的新政府,這個難度太大了,需要大批的資金來維持戰後的新政權,包括各種國家機器、國家行政機關的運作,這個需要長期和巨大的金錢才能維持住,否則伊朗就會成為一個動盪的國家,動盪就意味著會成為一個恐怖主義和極端勢力的溫床,也就是說打垮了伊朗政權,反而帶來更大的問題了,還不如不打,索馬裏海盜問題就是國家戰亂名不聊生帶來的。
2、試想一下,政府被推翻後,警察、各種公務員、稅務人員、交通部門、電力部門、用水部門,財政、國家貨幣體系等等全都分崩離析了,大批人員失業,貨幣體系崩潰,無法使用了,很多企業也無法進行經營,不法分子暴力犯罪到處都是,這個時候,僅僅靠幾十萬美國戰斗部隊是無法維持其穩定的,必須盡快成立新政府,重組國家運行所必須的各種只能部門等,然後重新穩定治安、穩定市場和貨幣等等,。一些部門掌握的國民的身份資料和檔案也已經毀於戰火,也要重建,總之太復雜、太龐大了,僅僅依靠美國的國力目前想重建伊朗這么大的國家談何容易。
三、因此美國只能是外科手術式的打擊(空軍和特種部隊)。採取的方法可能如下:
1、第一是,外交攻勢,聯合世界主要國家,國際制裁,並取得道義支持,這個目前已經形成。
2、伊朗如果意義孤行,說服國家社會,並保證能夠在不造成核泄漏污染的情況下,摧毀伊朗核設施,消除周邊國家對於核泄污染的擔憂。
2、外科手術式的空中打擊(可能需要情報人員和特種部隊配合),摧毀伊朗核設施,另外為了保證國際石油運輸線暢通,美國可能出動有限的地面兵力控制霍爾姆茲海峽周邊的伊朗地區,或建立空中禁飛區,限制伊朗軍事力量進入該地區。其後繼續配以長期的國際制裁(可能長達十年),這這期間,如果伊朗還是研究,就繼續不定時的空襲伊朗核設施,使得伊朗經濟惡化,人民對政府不滿,最後導致伊朗內部發生沖突,強硬派被溫和派推翻(和1991年後,對付伊拉克薩達姆的戰略一樣,一步一步收緊繩扣),
⑶ 美國要打伊朗為什麼
美國攻打伊朗大揭秘
要啊
近來,伊朗核問題急轉直下,美國和以色列甚至頻頻放出狠話,稱不惜動用武力,堅決阻止伊朗擁有核武器。與此同時,伊朗也強硬相向,暗中擴軍備戰。中東戰爭似乎一觸即發。那麼,美國究竟有沒有制定詳細的對伊作戰時間表?萬一戰爭打響,美國會以何種形式發動進攻?它是否有足夠的把握,乾脆利落地拿下伊朗?對此,著名的美國全球軍事情報網近日專門撰文解讀,曝出了一些鮮為人知的軍事內幕。 點擊相關專題:伊朗核問題面臨激化
揭秘一:空中轟炸成為首選
伊拉克戰爭打響時,美軍一枚枚威力巨大的精確制導導彈,准確地降落在伊拉克的「重要設施」上,黎明前的黑夜因此被映照得通明,薩達姆政權很快土崩瓦解。隨著美伊關系的日益緊張,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同樣的一幕很可能出現在伊朗。而目前也有軍事專家分析指出,空中轟炸確實已成為美軍攻打伊朗的第一選項。
美國全球軍事情報網引用軍事專家的話說,美國一旦決定攻打伊朗,將會使用超級強大的空中火力,在第一波空襲中就將伊朗打得暈頭轉向。據悉,美軍將會從本土或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亞軍事基地派出B-2隱形轟炸機,此機能夠攜帶5000磅的碉堡炸彈,可以攻擊30英尺之厚的岩石或者鋼筋混凝土。此外,F-117A隱形戰斗機則從卡達烏代德軍事基地起飛,對伊朗的重要目標發動猛轟。
揭秘二:布希爾核電站先遭襲
根據以往慣例,美軍在發動空襲時,首先會對對手境內的重要目標,比如三軍指揮中心、重要雷達站、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部署場地等,進行「毀滅式」打擊。此次,美軍也不例外。據悉,目前美軍可能已經制定出首輪轟炸伊朗「重要設施」的「黑名單」,以供美國政府決策部門參考。
在這份「黑名單」中,伊朗的可疑核設施和其它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均「榜上有名」。有軍事專家稱,美軍打擊的原則是「使用盡量有限的空襲,摧毀伊朗最重要的軍事設施,最大程度延緩或阻礙伊朗的反擊」。
據悉,伊朗共有20多處可疑核設施讓美國「憂心」不已,尤其是俄羅斯幫助建造的、目前伊朗唯一的核電站———布希爾核電站,更讓美國人夜不能寐,因為「核不擴散政策教育中心」的資料顯示,布希爾核電站所使用的燃料足以製造50到70枚核導彈。所以,軍事專家指出,布希爾核電站很可能成為美軍空襲的首要目標。
揭秘三:重型戰機雲集波斯灣
軍事專家稱,美國空軍要實現對伊朗的空襲作戰目標並不難。
首先,美軍在整個波斯灣地區擁有多個軍事基地,戰機部署更是遍布伊拉克、科威特、卡達、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迪戈加西亞島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數量上足夠滿足打擊需要。
其次,在伊拉克戰爭結束之後,美國在這一地區保留了威力巨大的F-15E攻擊鷹戰斗轟炸機、F-16s戰斗機,以及數量不明的重型轟炸機。而且近段時間以來,這些戰機頻頻進行超低空訓練,隨時可以投入戰斗。
第三,伊拉克戰爭結束後,美國還在波斯灣地區保留了一個航空母艦戰斗群,其中巡洋艦、驅逐艦和核潛艇上面都安裝了大量的戰斧式巡航導彈,也可以對一些固定目標進行打擊。
此外,如果需要,美軍在這一地區進行兵力重新部署並不太難,因為美國在伊拉克有十幾萬的駐軍,波斯灣周圍多處軍事基地也有大量兵力,可以很快集結到伊朗周邊。
揭秘四:以色列也想對伊動武
以色列從沒有停止過防止伊朗擁有核武器的努力,德國媒體則稱以色列早在2004年就已經制定先發制人炸掉伊朗核設施的計劃。
對此,以色列軍方似乎也毫不避諱,有高級官員甚至曾多次稱完全有能力炸掉伊朗的核設施。以色列空軍目前擁有25架F-15I戰機、137架F-16C/D戰機和20架F-16I戰機。這些戰機足夠飛抵伊朗布希爾和伊斯法罕,對伊朗的一些重要核設施進行轟炸。以色列還曾公開承認,擁有500多枚美製BLU-109鑽地「掩體炸彈」。
不過由於美國已經表示不希望以色列先發制人打擊伊朗,加上以色列本身無法對伊朗發動連續性的空襲,所以要徹底摧毀伊朗的核設施並非易事。
揭秘五:打伊朗有三「不確定」
有軍事專家警告稱,由於這場隨時可能發生的戰爭中,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美國在動武之前要慎之又慎。首先,伊朗擁有較強的空中防禦體系。伊朗可以通過發射彈道導彈攻擊美國及其盟國的重要設施,對美軍空襲進行牽制。其次,美國和以色列對伊朗核設施的情報掌握並非十分充分。第三,所謂「眾所周知」的伊朗核設施可能僅僅是個幌子,不過是為了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真正的核設施則深藏不露。有軍事專家指出,這種可能性非常大,伊朗讓國際原子能機構進行核查的核設施,即使在戰爭中被摧毀,而藏在其它神秘地方的核設施可以照常運轉。所以,美國決策者在決定攻打伊朗之前,必須得首先弄清楚到底有多少神秘設施尚未發現。
伊朗軍事實力揭秘
「伊朗不是伊拉克」,這是伊朗國防部長沙姆哈尼在面對世界上最強大軍事機器發出的威脅和警告後的表態。伊朗的確不是伊拉克。它是中東地區的「大塊頭」,其人口是伊拉克人口的2.5倍多,面積相當於伊拉克的4倍。綜合國力也是海灣地區最強的,近3年來,伊朗經濟發展在中東、海灣地區是比較突出的,經濟年增長率超過5%。隨著伊朗經濟的迅速發展,伊朗軍事力量又有了新的提升。
伊朗武裝力量由正規軍、革命軍衛隊和准軍事部隊組成。正規軍分陸、海、空三個軍種。革命軍衛隊由地面部隊、海上部隊、陸戰隊和航空部隊組成。1989年7月正規軍和革命軍衛隊合並,組成鬆散的聯合。自從第一次海灣戰爭爆發後,伊朗就一直在發展自己的軍事力量,並擁有了中東最強大的導彈庫和首屈一指的武裝部隊。
【外刊新論】
解決伊核不能動武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資深外交政策研究員伊沃·達爾德和菲利普·戈登近期在《華盛頓郵報》發表文章,認為美國不應該對伊朗動武。這篇題為《我們應當打擊伊朗,但不是用炸彈》的文章摘要如下:
應該採取哪些行動?在事關伊朗的辯論中,出現了兩個對立陣營:一方想要向伊朗屈服,另一方想轟炸伊朗。它們都錯了。
第一陣營的人主要在歐洲,他們接受德黑蘭有權從事和平利用核技術研究的論點,而且認為幾乎無法阻止伊朗最終製造出核彈。危險顯而易見。沙烏地阿拉伯、埃及和土耳其等國可能效仿,對核不擴散體系,那將是致命一擊。
辯論的另一方主要是美國人。這樣一種想法同樣有誤。空襲或許可以摧毀伊朗主要核設施,但美國的情報遠不夠完整精確,無法確知德黑蘭的核計劃是否已遭摧毀。動武將促使伊朗民眾支持政府,消除他們對是否需要核威懾力量的猶疑。
對伊朗可能作出的反擊,美國准備好了嗎?通過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夥伴,伊朗可能給美軍造成嚴重損害,削弱美國試圖穩定這兩個國家的努力。它可能威脅關閉霍爾木茲海峽,即輸送世界三分之一以上石油的通道。
指望以色列可能更糟。以色列人實施軍事行動的效力可能不太理想,打擊伊朗東部目標是以色列航程有限的F—15型戰斗機力所不能及的,而美國無論如何都得承擔責任。
⑷ 美國會對伊朗動武嗎為什麼
不會,雖然伊朗實力很弱,根本不是美國的對手,但是武力永遠是最後選擇.更何況對付廢物伊朗有很多其他選擇.比如伊朗經濟完全依靠石油,而且自己不具備生產燃料油自足的能力,通過經濟制裁就能讓伊朗經濟備受打擊.在經濟制裁沒有收緊之前,美國根本不可能考慮動用武力.別忘了,伊朗國內的反對派勢力不小,自己內部矛盾也很深,和周邊中東國家的矛盾更深刻,即便要動武,恐怕也是一群國家沖在美國之前.
⑸ 伊朗美國矛盾原因伊朗與美國的恩怨伊朗美國矛盾原因俄羅斯
1. 美國和伊朗的關系曾經密切,但現在變得非常緊張。兩國之間的矛盾根源深遠,涉及政治、經濟和戰略等多個層面。
2. 美國對伊朗的頻繁制裁和嚴厲的經濟壓力,目的是削弱伊朗政權的影響力。美國曾試圖通過制裁手段顛覆伊朗政府,但伊朗民眾的團結和國際社會的支持使得伊朗能夠抵禦外部壓力。
3. 伊朗作為能源大國,其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對全球市場具有重要影響。美國試圖控制這些資源以鞏固其全球霸權地位,但伊朗的獨立政策威脅到了美國的戰略目標。
4. 美國在中東的盟友以色列與伊朗之間存在深刻的敵意。美國為了支持以色列,不得不對伊朗採取強硬立場,包括支持以色列對伊朗的潛在軍事行動。
5. 伊朗的國力和地區影響力的增強,引起了美國的警覺。美國視伊朗為其在中東地區的挑戰者,因此意圖通過各種手段限制伊朗的發展。
6. 不同於其他中東國家,伊朗擁有強烈的國家意識和民眾團結,使得美國難以輕易對其動武。此外,伊朗在國際上不斷擴展其支持網路,尤其是與俄羅斯的關系,這增加了美國對伊朗採取軍事行動的復雜性。美國在對伊朗採取行動時,必須考慮到俄羅斯的態度和可能介入的影響。
⑹ 美伊沖突的根本性原因何在美國為何一定要鏟除伊朗
美國追求石油霸權,利用頁岩油氣技術成為全球主要石油供應國,旨在控制全球油價並獲取巨額利潤。這一目標促使美國採取行動,消除其他主要石油輸出國,包括親美國家與反美國家。伊朗作為反美陣營的一員,受到美國的制裁與封鎖,目的是迫使伊朗屈服。
美國並未直接動武,因戰爭風險與代價過大,採取支持國內反對派推翻政府或通過經濟政治封鎖讓伊朗陷入混亂的策略。這些手段旨在迫使伊朗政權改變立場。面對伊朗的軍事實力與大國支持,美國謹慎行事,除非萬不得已,不會輕易出兵。
所有國家的行為,無論是美國還是伊朗,其核心目標都是最大化自身利益,維護國家的生存與發展。宗教信仰、民族紛爭、國際協議等看似復雜的因素,實際上都是為了以最小代價擊敗競爭對手,確保自身利益最大化。
理解國家行為的本質有助於我們分析國際關系與沖突的根本原因。在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時,保持理性思考,關注利益驅動而非表面現象,對於理解國家決策及其背後的邏輯至關重要。
⑺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一、推行全球戰略擴張的重要步驟
冷戰結束後,國際力量對比嚴重失衡,美國在軍事、科技和經濟等諸多領域擁有超群優勢,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確立了以維護美國霸權為總目標的國家安全戰略,即霸權戰略。同時制定了三大具體目標,即維護美國及盟國的安全;擴展美國經濟;在世界推進美式民主。冷戰後,美國的對外政策就是圍繞這"一個中心,三個基本點"展開的。美利用冷戰後舊格局已被打破,新格局尚未確立這一"空前絕後"的"戰略機遇期",加緊全球戰略擴張,企圖按照自己的意願建立單極世界。通過第一次海灣戰爭,美打擊了伊拉克地區霸權主義,主導和控制了海灣地區的局勢;通過北約東擴和科索沃戰爭,擠壓了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布希政府上台後,受共和黨保守主義的影響,開始調整美國安全戰備和對外政策,突出維護國家安全,將俄羅斯和中國作為潛在的戰略競爭對手。"9·11"事件後,強硬的共和黨新保守主義集團得勢,布希政府將維護國內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上,打擊恐怖主義成了第一要務,將反恐與防擴結合起來,為此出台了"布希主義","先發制人"理論。「9·11事件」後,美以反恐怖為名,通過阿富汗戰爭實現了首次進駐中亞,增加了對南亞局勢的影響力。這次對伊拉克戰爭,是美推行全球戰略擴張的又一重要步驟,在布希的心目中,發動這場戰爭關繫到美國的眼前和長遠安全,關繫到美國的世界霸權或准霸權地位。通過戰爭,不僅可以拔掉他恨之入骨的伊拉克這個釘子,在伊斯蘭世界建立維護美國利益的戰略走廊;還可以通過控制歐亞大陸的核心地帶,實現對俄、歐、中、印等大國的戰略牽制這一箭雙雕的作用。
二、基於地緣政治的戰略考慮
美國《國家利益》季刊2002年秋刊登了麻省理工學院政治學博士喬治·理博伊等人寫的一篇文章:"應該根據各國對美國利益構成威脅的可能性來確定重點關注的國家。它們對美國安全構成威脅程度各不相同,威脅並不是單單來自一個潛在的『匹敵的競爭對手'。在2001年9月11日前,這是對的。但是,由於美國的資源是有限的,政策制定者必須確定標准來決定哪些資源應該投入到哪些地方。"這實際是為美國政府構劃了確定下一個目標的標准,即這個目標是否具有地緣政治的戰略地位和戰略價值,是否具有市場價值和資源價值,執掌這個地區(國家)的政權對美國威脅程度,其他國際主要力量是否具有控制這一地區(國家)的戰略意圖,以及美國是否有合適的時機和條件來消除這種威脅。眾所周知,亞太地區是全球地緣戰略力量最集中的區域,美國在亞太地區有著廣泛而巨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和安全利益。美歷來認為,自己在中東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利益。2002年夏,美國防部向布希總統和國會提交的《國防報告》中,將中東列入美國重點保護的關鍵地區之一。"9·11"事件後,美國把鏟除中東的原教旨主義溫床、遏制恐怖主義威脅作為自己在中東追求的又一戰略目標。隨著布希政府以維護美國"唯一超級大國"地位為核心的國際安全戰略的確立,中東地區在美對外戰略中的地位進一步上升。伊拉克是地區大國,處於中東的中心地帶,石油儲量居世界第二,在中東的地緣政治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在這個極具地緣政治經濟意義的區域,鏟除一大強烈反美的地區性強國,對美來說具有長遠的戰略利益,當然不會錯過機會。美國有官員曾公開聲稱:伊拉克是美國在中東建立軍事基地的最佳位置。
三、推進美式民主、價值觀
在世界范圍內推進美式民主、價值觀,一直是美國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戰後,美國成功地對納粹德國和軍國主義的日本進行了改造,並因此深受鼓舞。布希政府更是將推行美國民主、價值觀作為他這屆政府的一大根本國策,並寫入了2002年9月發表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之中,布希本人對推行美式民主具有一種近乎宗教式的狂熱。開戰之前,布希就宣稱他的目的是要為中東地區樹立一個"民主"的樣板,進而向整個阿拉伯世界實行民主輻射,為建立一個美國治下的世界新秩序開辟道路。支持布希戰爭的國防部副部長沃爾福威茨更是露骨地說:"伊拉克戰爭是為了實現政權改變,一個民主、自由的伊拉克將為中東國家的人民樹立一種典型,伊朗、敘利亞人民將從中得到啟示,沙特等國也會為政權形式而不安,從而實行改革。這充分暴露了布希政府不惜一切代價發動戰爭的真實用意。
四、控制中東的石油
伊拉克石油資源豐富,1993年已探明了石油儲量達1120億桶,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約佔世界已探明總儲量的10%,美政府官員從不諱言他們這一目的:控制伊拉克石油。白官鷹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國防部助理國務卿沃爾弗維茨公開聲稱,對伊動武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石油。據《世界日報》報道,美國防部副部長沃爾福威茨在新加坡參加亞洲安全會議期間,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讓我們簡單地看這個問題,伊位克與朝鮮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經濟資源,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別無選擇,伊拉克這個國家到處都是石油。"在接受《名利場》雜志采訪時又講道:"由於美國政府官僚政治的原因,我們就把這一問題歸結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另據《華盛頓郵報》報道:美為了控制伊拉克石油資源,國防部組成了由伊拉克前石油官員和美國公司的執行官參加的一個委員會,負責監督伊拉克油田管理和盡快出售伊拉克石油。這一事實說明,美國想一手壟斷伊拉克石油的圖謀已成為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五、項庄舞劍,意在暗算歐洲
這是歐洲經濟界流傳的一種觀點,認為美發動戰爭的真正目的,在於通過控制伊拉克和中東地區石油的出海口,鉗制歐洲的石油來源,削弱歐洲經濟,震懾歐洲資本大量進入美國,從而打擊歐元,甚至使其破產,以維護美元在國際金融體系的霸主地位。歐洲的經濟規模和金融市場的規模與美國相當,如果未來不出現其他主要貨幣挑戰美元地位的情況下,歐元的確可能與美元平分秋色。那麼,歐元的挑戰會給美國帶來多大損失呢?有人進行了計算,美國的損失最高可達到2.5萬億美元,也就是說,美國人均1萬美元左右。與伊拉克戰爭做比較,戰爭及戰後經濟重建所需費用,盡管各方的估計很不相同,但最高的估計是2000億美元。這樣看來,通過伊拉克戰爭打垮歐元,從成本效益的角度看,暗算歐元的動機確實可以成立的。但我認為現實的可能性比較小,盡管中東地區的石油儲量大約佔世界的70%,但其出口卻是佔世界石油交易的40%,中東之外的俄羅斯、墨西哥和委內瑞拉等都是石油大國,因此,即使歐洲一夜之間無法從中東進口石油,仍然可以從其他地區獲得部分石油,不至於使自己的經濟癱瘓。況且在自由經濟條件下,管制世界石油貿易比根除毒品還難,即使歐洲無法從中東直接進口石油,它還可以通過提高油價的方式,輕易地讓本來駛往其他地區的油船改駛歐洲。
此外,為小布希撈取政治資本,借伊拉克戰爭提高自己威望,以便能在2004年的總統大選中連任。同時,對伊位克開戰可以從沙烏地阿拉伯撤軍,由此解決美沙等國因基地組織而產生的主要裂痕,也無不是美國對伊動武的一個次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