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伊朗在二戰以前是哪個西方國家的殖民地
伊朗一直是獨立國家。
伊朗古代稱為波斯,歷史上只被阿拉伯帝國完全佔領過。其他時期都是獨立的。
在近代,伊朗被歐洲國軍阿劃分勢力范圍。南方是英國的勢力范圍。北方是俄羅斯的勢力范圍。
⑵ 二戰時期的伊朗是不是也親近納粹德國當時的巴列維王
二戰時期的伊朗與英美和蘇聯的關系都不錯,要知道伊朗的前身波斯曾是英國和沙俄的勢力范圍。當時,英美和蘇聯在中東地區有著廣泛的影響力,伊朗作為鄰國自然成為三國共同關注的對象。
據史料記載,斯大林曾要求伊朗靠近蘇聯,這主要是因為蘇聯認為伊朗地理位置重要,可以作為其在中東地區的安全屏障。這樣的地理位置使得伊朗成為了蘇聯的重要盟友。
此外,伊朗遠離二戰戰場,這里舉行會議比較安全。在二戰期間,伊朗作為中立國,遠離戰火紛飛的歐洲戰場,這使得伊朗成為了一個相對安全的會議地點。
當時,舉行會議的國家往往會選擇中立國作為會議地點,而伊朗作為一個中立國,且遠離戰場,成為了當時各國的首選。
綜上所述,二戰時期的伊朗之所以能與英美和蘇聯保持良好關系,主要是因為地理位置和歷史原因,以及伊朗作為一個中立國的特殊地位,這使得它成為了一個理想的會議地點。
⑶ 伊朗在二戰以前是哪個西方國家的殖民地
伊朗一直是一個獨立國家。歷史上,波斯曾是其古代名稱。盡管在歷史上,波斯確實曾被阿拉伯帝國完全佔領過一段時間,但這並未使其成為殖民地。在其他時期,波斯始終保持著獨立地位。
進入近代,伊朗的領土被歐洲列強劃分成了各自的勢力范圍。其中,南部地區主要受英國影響,北部則主要受到俄羅斯的影響。這種劃分使得伊朗在政治和經濟上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並沒有將其變為一個正式的殖民地。
值得注意的是,伊朗作為一個擁有豐富歷史和文化的國家,其獨立性和完整性始終未被完全改變。盡管在某些時期面臨外部勢力的影響,但伊朗人民始終堅守著自己的國家主權,維護著國家的獨立。
歷史上的波斯帝國曾是世界上最強盛的帝國之一,擁有廣袤的領土和輝煌的文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波斯帝國逐漸衰落,最終被阿拉伯帝國所征服。然而,即便如此,波斯並未成為殖民地。相反,它在歷史長河中依然保持著獨立國家的身份。
在近代,盡管伊朗面臨英國和俄羅斯的勢力范圍劃分,但這種劃分並未改變伊朗的獨立國家地位。伊朗人民始終致力於維護國家主權,捍衛民族尊嚴。
⑷ 在二戰時期,伊朗在做什麼
1939年二戰爆發後,伊朗雖然宣布中立,但是伊朗巴列維王朝開國皇帝禮薩汗其人非常親德。為了避免後患,1941年7月12日,蘇聯和英國大臣共同佔領伊朗的協議。8月5日蘇軍進入伊朗北部,同時英國,澳大利亞,印度混合部隊在阿拉伯河登陸,佔領伊朗南部。禮薩汗被迫在9月15日宣布退位,傳位給長子巴列維。17日,蘇英兩國完全控制伊朗。
1942年1月29日,伊朗被迫和蘇英兩國簽署三國同盟條約,伊朗同意盟軍駐扎伊朗,並盟軍運輸提供方便。而英蘇則宣布尊重伊朗主權和領土完整,並承諾在戰爭結束6個月內從伊朗撤軍。
1943年1月,美軍也在伊朗登陸,美國宣布也將遵守三國同盟條約。
1943年12月,美英蘇三國首腦德黑蘭會議再一次宣布尊重伊朗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
1945年6月,美英軍隊開始從伊朗南部撤軍。蘇軍卻拒不撤軍。9月26日,蘇軍扶持阿薩拜疆民主黨「起義」,成立以賽爾德賈法爾皮謝瓦里為總統的阿薩拜疆民族政府。12月15日,在蘇軍支持下,庫爾德民主黨在馬哈巴德宣布成立以加吉穆罕穆德為總統的庫爾德斯坦共和國。
在伊朗求援下,美英軍停止撤軍,後開始大舉增兵,中東美英軍隊進入臨戰狀態。
在美英軍隊壓力下,1946年3月25日,蘇聯被迫宣布將在2個月內從伊朗撤軍。5月25日,蘇軍從伊朗撤出。12月,伊朗軍隊攻入大不里士,亞塞拜然民族自治政府垮台,領導人逃入蘇聯。
1947年2月,伊朗軍隊進入庫爾德斯坦,庫爾德斯坦民主黨退入蘇聯。
伊朗重新獲得獨立和統一。
⑸ 伊朗受過曰本侵略嗎
沒有。
因為伊朗屬於中亞,二戰時日軍佔領了東南亞的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國家。
打到了南亞的印度、孟加拉國。
而中亞諸國沒有受到日本的侵略。
⑹ 伊拉克和伊朗是什麼關系
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屬於西亞。
二戰後,由於美蘇插手中東事務,沙特、黎巴嫩、伊朗和伊拉克成為了美國的跟班,1958年,伊拉克革命後轉投蘇聯懷抱。
而伊朗在1979年革命後也和美國劃清了界限,成為了鐵桿的反美國家。
蘇聯解體後,面對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威脅,敘利亞、黎巴嫩、伊朗三個什葉派反美國家綁到了一起。
伊拉克則因為入侵科威特,被美國打垮了。
兩國曾在1980年爆發了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
伊拉克戰爭以後,大量流亡伊朗的伊拉克反對派回國,並且在伊拉克重建中起重要作用,兩伊關系全面改善。
(6)二戰中的伊朗是什麼地方擴展閱讀:
1979年2月,伊朗 *** 革命成功,以宗教領袖霍梅尼為代表的什葉派 *** 上台執政。
伊拉克是什葉派發源地,占人口55%的什葉派 *** 中反 *** 勢力活躍,從而成為伊朗輸出革命的首要目標。
伊拉克國富兵強,積極謀求海灣地區霸權,企圖趁霍梅尼政權立足未穩之際對其進行打擊,以消除所面臨的威脅並徹底解決邊界爭端。
兩國關系日趨緊張,邊境沖突加劇。
兩伊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 第一階段,伊拉克全面進攻,伊朗組織邊境防禦和反攻。
1982年2月,伊朗發展反攻勢頭,伊拉克被動挨打。
1984年開始,雙方展開地面拉鋸戰,加強空中與海上襲擊。
第四階段,1988年,伊拉克重新掌握戰場主動權,再次攻入伊朗境內。
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聯合國的停火決議,但雙方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戰斗。
⑺ 什麼是伊朗危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英蘇結成反法西斯同盟,1941年8月25日,蘇英聯合決定,由蘇軍佔領伊朗北部,英國佔領伊朗南部。蘇聯方面聲稱此舉系依據1921年蘇伊條約第六條所採取的行動,即如果第三國企圖把伊朗變成反蘇軍事基地,則蘇軍為了自衛可進駐伊朗境內。而實際上蘇英雙方所遵循的仍是1907年英俄協議對雙方在伊朗勢力范圍的劃定。1942年1月,蘇英伊三國在德黑蘭訂立同盟條約,規定蘇英兩國軍隊應在戰爭結束後6個月內撤軍。同年10月,美國成立「波斯灣後勤司令部」,也派遣後勤供應部隊進駐伊朗。
1946年1月,伊朗政府正式向聯合國提出控訴,指責蘇聯違背條約,製造伊朗內部分裂。蘇聯代表則辯解稱,撤軍問題可以談判,而亞塞拜然人和庫爾德人的分離活動則純屬伊朗內政,與蘇聯無關。同時在蘇聯的壓力下,伊朗也不再堅持其對聯合國提出的申訴。美英方面自然不肯就此善罷甘休,美國國務卿貝爾納斯表示,如有必要,美國將動用軍事手段。杜魯門則致函斯大林,措詞強硬地表達了美國的態度。美國政府還聲稱,美國在一旦需要的情況下,將到聯合國去提出蘇軍撤出伊朗的問題。面對這樣的形勢,蘇聯才終於退卻。1946年4月4日,蘇伊雙方經過私下談判,達成了蘇軍撤離的協議,條件是伊朗允諾將其北部的石油開采權長期租讓給蘇聯。5月6日,蘇軍全部撤離後,伊朗政府在美英的支持下,完全控制了北部的局勢。1947年,新選出的伊朗議會又否決了蘇伊聯合開采伊朗北部油田的協議。於是美國顧問和美國公司攜帶著武器與設備堂而皇之地開進伊朗,此時蘇聯除了表示抗議和警告外,已經無可奈何。
在伊朗危機中,蘇聯遭到了失敗,英國也沒撈到多大的好處,只有美國後來居上,是最大的贏家。 美國首次動用核威脅 美國首次試圖動用核武器是1946年伊朗危機期間。按照二戰中美蘇的戰時協議,伊朗應由美國和蘇聯聯合佔領,戰爭結束後,蘇聯可以與英國共享伊朗的石油資源。然而,二戰結束後,蘇軍沒有按戰時協議撤出伊朗北部地區,反而向伊蘇邊境調集大量的坦克,同時在與伊朗接壤的亞塞拜然地區推行革命,這自然引起了美國和英國的極度不滿。美國總統杜魯門親自召見蘇聯駐美大使葛羅米科,發出最後通牒說,蘇軍必須在48小時之內,也就是1946年3月2日之前撤出伊朗北部地區。杜魯門對葛羅米科的原話是:「(否則)我們是會向你們投原子彈的!」杜魯門的要挾得逞了,蘇軍在48小時之內撤出了伊朗北部地區!
⑻ 在二戰中,20萬蘇軍曾武裝佔領伊朗,可為何最後卻不得不全面撤軍
引言:雖然我們現在處於和平的時代,但是這和平來之不易。無論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人們都遭受了非常大的傷害。雖然這些世界大戰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傷痛,但是也給後人帶來了很多啟示。關注二戰的網友們可能注意到了這樣一則信息,在二戰後期,20萬蘇軍曾武裝佔領伊朗,最後卻不得不全面撤車。這則信息一經爆出,就引起了很多網友的關注和對蘇軍撤退的討論。
雖然這份合約有利於伊朗的發展,但是這個合約並沒有很好的保護伊朗。 雖然蘇聯迫於其他國家的威脅而撤退,但是蘇聯做了兩件事情之後才走。第一個事情就是要伊朗北部的油田利益。眾所周知,伊朗的油田是非常多的。第二個事情就是蘇聯藉助傀儡政府去分裂伊朗。第三個方面就是蘇聯需要休養生息。由於戰爭的破壞,蘇聯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如果這么多軍隊在外面的話,那麼國內就可能會面臨一些問題。
⑼ "伊拉克";"伊朗"在語言中是什麼意思,用他們本地的語言解釋,就像用中文解釋中國名字一樣。謝謝了
「伊拉克」這一名稱源於阿拉伯文,字面意思為「血管」。
另一方面,波斯人在薩珊王朝時期開始稱呼自己的國家為「伊朗」,其含義為「雅利安人的家園」。
在1935年,波斯國王禮薩·沙·巴列維正式宣布國際上該國應被稱作「伊朗」,因此,在二戰期間,由於其種族主義傾向,伊朗的政治立場傾向於支持德國。
伊拉克和伊朗的名稱背後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意義。伊拉克的名字讓人聯想到該地區的悠久歷史和重要地理位置,而伊朗的名字則彰顯出其作為雅利安人後裔的自豪感。
伊拉克的名稱可以追溯到古代,它代表了該地區作為文明發源地之一的地位。而伊朗的名稱則反映了該國人民對自身文化遺產的認同感,以及對雅利安人祖先的尊崇。
這兩個名字不僅反映了各自國家的歷史淵源,還體現了其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伊拉克和伊朗的名字背後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和文化意義,值得我們深入了解和探索。
通過了解這些名字的含義,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這兩個國家的歷史背景及其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伊拉克和伊朗的名字不僅是地名,更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紐帶,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
伊拉克和伊朗的名字背後隱藏著眾多故事和傳說。例如,伊拉克的名字與該地區豐富的歷史遺跡密切相關,而伊朗的名字則與雅利安人的歷史和文化緊密相連。
這些名字不僅反映了兩國人民的身份認同,還揭示了他們對歷史的深刻記憶和對未來的美好願景。
通過對伊拉克和伊朗名字的解釋,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這兩個國家的文化特色和歷史背景,從而促進兩國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友好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