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中國什麼樂器來自伊朗

中國什麼樂器來自伊朗

發布時間:2023-02-01 18:27:22

『壹』 中國發明了哪些樂器,外國呢,那個國家發明的最多

中國樂器按照種類分為:
絲:琴、箏、弦
竹:笛、簫、笙
金:鍾、鑼、鈸、鐃、鑔、鈴
石:磬、塤、鼓、板
當然還有很多少數名族樂器和古代外國樂器進入中國後又被漢化的樂器
如:馬頭琴,二胡,板胡,高胡,古箏,古琴,琵琶,揚琴,月琴,塤,竹笛,阮,柳琴,簫,笙,篌,嗩吶,葫蘆絲,巴烏,鑼,鑔,鈸,鐃,腰鼓等等
至於說外國樂器:
常用的西洋樂器有:薩克斯,單簧管,長笛,短笛,手風琴,,風琴/管風琴,數碼鋼琴,架子鼓,口琴,吉他,木管樂器、銅管樂器、弦樂器、鍵盤樂器、打擊樂器等。
分類如下:
木管樂器
長笛、(短笛)、雙簧管、(英國管)、單簧管、大管、薩克管。
銅管樂器
圓號、小號、(短號)、長號、(次中音號)、(小低音號)、 大號。
弦樂器
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鍵盤樂器
鋼琴、管風琴、手風琴、電子琴、電鋼琴。
打擊樂器
定音鼓、大鼓、小軍鼓、鈸、架子鼓、三角鐵、沙槌、鍾琴、木琴、排鍾等。
外國的民族樂器:
越南樂器:獨弦琴
泰國樂器:鱷魚琴
緬甸樂器:彎琴
.印度樂器:魯得拉·維納琴
伊朗樂器:桑圖爾
喀麥隆:拇指鋼琴
.東肯塔基山區:班卓琴
韓國樂器 大笒 長橫竹笛 玄琴 玄鶴琴 古琴 魚隱琴
日本 三玄琴 古琴 太鼓 陶笛 尺八
蘇格蘭風笛
印度 西塔爾等等
至於說那個國家發明的樂器多,說實話,這世界上幾百個國家,幾千年的文化交流,很多國家的樂器都是有別的國家樂器的痕跡,誰發明的很難考證了。

『貳』 中國傳統樂器有哪些

1、塤

」壎,樂器也。以土為之,六孔。」塤是開口吹奏樂器,音色樸拙抱素獨為天籟,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塤的早期雛形是狩獵用的石頭。陶制的塤是古代就流行的樂器之一,屬於吹奏鳴響樂器。

2、古琴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漢族傳統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屬於八音中的絲。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

3、編鍾

中國古代漢族大型打擊樂器,編鍾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中國是製造和使用樂鍾最早的國家。

4、笛子

笛子,又稱竹笛,中國傳統樂器。在民間音樂、戲曲、民族樂團、交響樂團和現代音樂中運用,一般分為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笛子多為竹製,也有以木、玉等材料制笛。

5、琵琶

琵琶,是彈撥樂器首座, 撥弦類弦鳴樂器。木製,音箱呈半梨形,上裝四弦,原先是用絲線,現多用鋼絲、鋼繩、尼龍製成。頸與面板上設用以確定音位的"相"和"品"。

6、二胡

二胡是一種弓弦樂器。有兩根弦,現代二胡以純五度定弦,在胡琴之中屬於中高音域樂器。各地方根據需要和條件,獨立發展出不同形制的弓弦樂器,如高胡、京胡、板胡、二弦、喇叭弦等。

7、古箏

箏,又稱古箏、秦箏、瑤箏, 中國彈弦樂器,音域寬廣,音色清亮,表現力非常豐富。古箏是一件伴隨中國悠久文化,在這肥沃的黃土地上土生土長的古老民族樂器。

8、簫

簫,分為洞簫和琴簫,皆為單管、豎吹,是一種非常古老的中國古代吹奏樂器。簫歷史悠久,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適於獨奏和重奏。

9、箜篌

箜篌【kōng hóu】是中國漢族十分古老的彈弦樂器。最初稱"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宮廷雅樂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在古代有卧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

『叄』 二胡是伊朗傳入的嗎

是的,二胡最初叫奚琴,是從奚部落傳入的,後來又叫胡琴、嵇琴等等,宋朝《樂書》有記載「奚琴本胡樂也」,是外來樂器,它是我們的傳統樂器但不是民族樂器。還有嗩吶、琵琶、箜篌這些都是外來樂器,都是從波斯傳入的

『肆』 箜篌是什麼樂

箜篌是什麼樂器
箜篌:古老的彈弦樂器,最初稱「坎侯」或「空侯」,文獻中有「卧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
孔雀東南飛里「箜篌」是什麼樂器
箜篌(kōnghóu)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音域寬廣、音色柔美清澈,表現力強。古代除宮廷雅樂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現常用於獨奏、重奏和為歌舞伴奏,並在大型民族管弦樂隊中應用。

箜篌在古代有卧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

豎箜篌

東漢之時,由波斯(今伊朗)傳入我國一種角形豎琴,也稱箜篌。

鳳首箜篌

鳳首箜篌在東晉時自印度經中亞,傳入我國,明代後失傳。

卧箜篌

卧箜篌與琴瑟相似,但有品,是漢民族的傳統樂器,盛行於漢至隋唐,宋代後失傳。在朝鮮卻得以傳承,經過歷代的流傳和改進成為今日的玄琴。

小箜篌

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彈撥弦鳴樂器。又稱角形箜篌,是豎箜篌之一種。

現代有改進款現代箜篌,不一一列舉了。
箜篌是什麼樂器,箜篌和豎琴的區別
一、外形上: 豎琴單排弦,箜篌雙排弦:

豎琴長匣形共鳴箱,箜篌琵琶形共鳴箱:

豎琴共鳴箱側面光禿,箜篌共鳴箱的左右兩面各有一行雁柱:

豎琴琴柱是圓柱,箜篌琴柱一般是方柱。

另外作為一種裝飾,琴柱頂端有鳳凰首的一定是箜篌。豎琴的共鳴箱是窄梯形的,邊緣比較直,而且弦的下端直接連在共鳴箱的斜面上而箜篌的雙面琵琶形共鳴箱要更大一些,側面是垂直的,弦壓過雁柱連接在共鳴箱下端。二、音色上: 豎琴的聲音好像是水下發出的,整塊水吸收了一些散射的能量,比較清純、柔和、穩定:箜篌的聲音好像是從透明的水上發出的,連水面也在微微震動,比較清亮、浮泛、飄忽。把箜篌和豎琴的音色對比一下:豎琴更醇厚幽遠,更容易融合,溶溶如荷塘綠水之夜:箜篌更清越空靈,更鮮明一些,冷冷似雪山清泉之聲。三、技法上: 箜篌是以豎琴為根本,以古箏等民族樂器為輔助,再加以發展的。箜篌多了壓顫技法,帶來更多的韻味變化,有左右同度的雙排弦,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更方便,可以左右手同時奏出弦律與伴奏而不相互妨礙,增強了和聲與復調,揉弦區和撥弦區互為一體,在揉弦撥弦之間手法轉換非常便捷,和聲色彩更豐富,甚至可在兩只手不同的手指間同時撥動不同的音高的旋後用對應手指相互施展揉弦手法,由於兩只手不像單手的兩根手指那樣相互牽制而是各自獨立,雙手同時施展的揉弦手法能有較大的組合可能,左右兩排弦把共鳴箱完全圍住了,少了一般的豎琴的那種手在共鳴箱上拍一拍的技法,弦列在雁柱有一片無調區,比一般的豎琴多了個【碼下刮奏】。

四、音調上: 箜篌按十二平均律七聲音階降C大調定弦,雖然七聲音階弦列跨度較大,在彈奏音高變化大的旋律時可能比五聲音階弦列微微費時,單手最大音程也小一些,不如五聲音階弦列在表現五聲音階旋律時流暢,但在七聲音階弦列上可以單手直接彈出五聲音階弦律,而在五聲音階弦列上要彈出七聲音階弦律必須有左手的配合,更會大大限制靈快。七聲音階弦律畢竟要比五聲音階弦律多得多。音域方面,大型的專業用箜篌超過六個八度,甚至達到七個八度。不過一般的箜篌仍然是五個八度。
箜篌是什麼樂器
類似與西洋樂器中豎琴的撥弦樂器。
箜篌是什麼樂器,箜篌的歷史
箜篌是中國漢族十分古老的彈弦樂器。最初稱"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宮廷雅樂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在古代有卧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從十四世紀後期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只能在以前的壁畫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圖樣。

從古代大量演奏圖像中所繪的豎箜篌和日本奈良正倉院保存的我國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殘件看,它的音箱設在向上彎曲的曲木上。鳳首箜篌形制似與豎箜篌相近,又常以鳳首為裝飾而得名,其音箱設在下方橫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則設有軫或起軫的作用,用以緊弦。正如《樂唐書》所載:"鳳首箜篌,有項如軫",又杜佑的《通典》:"鳳首箜篌,頭有軫"。有軫或無軫的圖像在敦煌壁書中均有所見。鳳首箜篌自印度傳入後,用於隋唐燕樂中的印度樂,至宋代隋煬《樂書》中仍繪有當時存在的多種形制的箜篌,明代以後失傳。
箜篌是什麼樂器?怎麼彈?出現在什麼朝代?和什麼比較類似?
十分古老的彈弦樂器,最初稱「坎侯」或「空侯」,文獻中有「卧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箜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音域寬廣、音色柔美清澈,表現力強。古代除宮廷雅樂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現常用於獨奏、重奏和為歌舞伴奏,並在大型民族管弦樂隊中應用。箜篌在古代有卧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史記.封神書》:「於是塞南越,禱祠太一,後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唐代杜佑《通典》:「漢武帝使樂人侯調所作……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撥彈之如琵琶也。」此屬琴瑟類的卧箜篌。從甘肅省嘉峪關魏晉墓磚書看,其面板上沒有品柱。豎箜篌,漢代自西域傳入,後被稱為「胡箜篌」。《隋書音樂志》記載:「今曲項琵琶、豎頭箜篌之徒,並出自西域,非華夏之樂器。」 從古代大量演奏圖像中所繪的豎箜篌和日本奈良正庵院保存的我國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殘件看,它的音箱設在向上彎曲的曲木上。鳳首箜篌形制似與豎箜篌相近,又常以鳳首為裝飾而得名,其音箱設在下方橫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則設有軫或起軫的作用,用以緊弦。正如《樂唐書》所載:「鳳首箜篌,有項如軫」,杜佑《通典》:「鳳首箜篌,頭有軫」。有軫或無軫的圖像在敦煌壁書中均有所見。鳳首箜篌自印度傳入,用於隋唐燕樂中的天竺樂,至宋代隋煬《樂書》中仍繪有當時存在的多種形制的箜篌,明代以後失傳。 豎箜篌狀如半截弓背,曲形共鳴槽,設在向上彎曲的曲木上,並有腳柱和肋木,張著20多條弦,豎抱於懷,從兩面用雙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時彈奏,因此唐代人稱演奏箜篌又叫「擎箜篌」。《通典》記載:「豎箜篌,胡樂也,漢靈帝好之,體曲而長,二十二弦,豎抱於懷中,而兩手齊奏,俗謂『擘箜篌』」。根據古代壁畫和文獻記載,豎箜篌的弦有23根、22根、16根、7根等數種。 箜篌是中國古老的彈撥樂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考證,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箜篌在古代除宮廷樂隊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在中國盛唐(618-907)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箜篌演奏藝術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中國古代的箜篌先後傳入日本、朝鮮等鄰國。在日本東良大寺的寺院中,至今還保存著兩架唐代箜篌殘品。但是,這件古老的樂器,從十四世紀後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們只能在以前的壁畫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圖樣。 為了使這消失多年的樂器重現舞台,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起,中國音樂工作者和樂器製作師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們根據古書的記載和保存下來的古代壁畫的圖形,設計試制了幾種類型的箜篌,但是由於這些箜篌存在著許多不足,所以沒有推廣和流傳開來。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一種新型箜篌--雁柱箜篌被研製出來。它的結構比較完善、科學,音響具有民族特點,因而被推廣用於音樂實踐。 中國古代流傳的箜篌是卧式箜篌和立式豎箜篌。新型雁柱箜篌,是根據古代立式豎箜篌的基本造型研製而成的。新型雁柱箜篌的外形跟西洋豎琴比較接近,但不同的是它有兩排琴弦,每排張有三十六根弦,每根弦都由人字形的弦柱支撐在共鳴箱上,這種弦柱的形狀看起來很像天上飛的大雁的隊形,所以這種箜篌就被稱為雁柱箜篌。 雁柱箜篌的音色柔美清澈,音域寬廣,表現力十分豐富,既可以演奏古今民族樂曲,又可以演奏豎琴曲。由於左右兩排弦為同音,等於是兩架豎琴,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有許多方便之處,它還可以左右手同時在音色最美的中音區奏出旋律和伴奏,這也是其它樂器所不能比擬的。另外,雁柱箜篌在演奏揉弦、滑弦、顫音等演奏手法上,都有獨到之處。
箜篌是撥弦樂器還是擊弦樂器
更具地區而異!在我們這邊 *** 爾族是撥弦的!

希望採納
普通樂器店有賣箜篌嗎?箜篌的種類有哪些?分別是什麼樣子?(樣子可用圖片,也可用文字)
應該沒有,你可以上淘寶看看。

箜篌的分類

古代:卧箜篌

豎箜篌

鳳首箜篌

現在:雁柱箜篌

轉調箜篌

箜篌:古老的彈弦樂器,最初稱「坎侯」或「空侯」,文獻中有「卧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箜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音域寬廣、音色柔美清澈,表現力強。古代除宮廷雅樂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現常用於獨奏、重奏和為歌舞伴奏,並在大型民族管弦樂隊中應用。

東漢之時,由波斯(今伊朗)傳入我國一種角形豎琴,也稱箜篌。為避免與漢族的箜篌混同,稱豎箜篌,或「胡箜篌」。

文獻記載:東晉時有天竺(今印度)送給前涼政權的一部伎樂中有這種豎箜篌。

豎箜篌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亞述、巴比倫以及埃及、希臘等十分流行的一種叫做豎琴的樂器。現在,古代的箜篌實物雖已不存,但漢魏壁畫上多見到彈奏箜篌的人像,如敦煌莫高窟431窟彈奏的就是豎箜篌,它們完全與亞述浮雕上所見的豎琴相同。

豎箜篌狀如半截弓背,曲形共鳴槽,設在向上彎曲的曲木上,並有腳柱和肋木,張著20多條弦,豎抱於懷,從兩面用雙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時彈奏,因此唐代人稱演奏箜篌又叫「擎箜篌」。《通典》記載:「豎箜篌,胡樂也,漢靈帝好之,體曲而長,二十二弦,豎抱於懷中,而兩手齊奏,俗謂『擘箜篌』」。根據古代壁畫和文獻記載,豎箜篌的弦有23根、22根、16根、7根等數種。

在古代皇室樂中,箜篌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演奏中還是主要的樂器之一。由於它有弦數組,不僅能演奏旋律,也能奏出和弦,在獨奏或伴奏方面,都較其他樂器理想。

遠在春秋戰國時楚國就已經有和琴、瑟相像的卧箜篌了。漢代卧箜篌被作為「華夏正聲」的代表樂器列入《清商樂》中,當時有五弦十餘柱,以竹為槽,用水拔彈奏,不僅流行於中原和南方一帶,還流傳到東北和朝鮮。漢代流行這種樂器,在詩詞中亦經常用到,如漢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中即有「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

《史記.封禪書》:「於是塞南越,禱祠太一、後土,始用樂舞,益詔歌兒,作二十五弦及空候琴瑟自此起。」唐代杜佑《通典》載箜篌是「漢武帝使樂人候調所作,以祠太一。或雲候暉所作。其聲坎坎應節,謂之坎侯。……舊說一依琴制。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撥彈之,如琵琶也。」說的就是種屬於琴瑟類的卧箜篌,卧箜篌雖然與琴瑟形似,但其長形共鳴體音箱面板上卻有像琵琶一樣的品位,這是它與琴瑟在形制上相異的主要特異。遼寧輯安(今吉林集安)高句麗壁畫所彈之樂器即是卧箜篌。

卧箜篌曾用於隋唐的高麗樂中,以後在我國日漸銷跡,至宋代後失傳。但卧箜篌在朝鮮卻得以傳承,經過歷代的流傳和改進成為今日的玄琴。在日本卧箜篌因由當時的百濟國(高麗、百濟都為朝鮮古稱)傳入,稱為百濟琴。

鳳首箜篌東晉初由印度經中亞傳入我國,晉曹毗《箜篌賦》描繪為「龍身鳳形,連翻窈窕,纓以金彩,絡以翠藻」。可知其是以鳳首為飾而得名。

鳳首箜篌形制與豎箜篌相近,其音箱設在下方橫木的部位,呈船形,向上的曲木則設有軫或起軫的作用,用以緊弦。曲頸項端雕有鳳頭,正如《樂唐書》所載:鳳首箜篌,有項如軫,杜佑《通典》:鳳首箜篌,頭有軫。有軫或無軫的圖像在敦煌壁書中均有所見。今新疆克孜爾古窟38窟晉代思維菩薩伎樂所奏樂器即為鳳首箜篌。

鳳首箜篌在隋唐用於天竺樂、驃國樂和高麗樂中。唐德宗(78O~805)時,從驃國(今緬甸)也傳進了鳳首箜篌。這是項有絛軫的一種鳳首箜篌,至今還在緬甸流傳,稱「桑柯」或「彎琴」,也叫作「緬甸豎琴」。而在國內,鳳首箜篌在明代後失傳。

20世紀80年代初......>>
箜篌到底是個什麼養的樂器
箜篌 ( kōnghóu) 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音域寬廣、音色柔美清澈,表現力強。古代除宮廷雅樂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現常用於獨奏、重奏和為歌舞伴奏,並在大型民族管弦樂隊中應用。箜篌在古代有卧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史記·封神書》:「於是塞南越,禱祠太一,後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唐代杜佑《通典》:「漢武帝使樂人侯調所作……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撥彈之如琵琶也。」此屬琴瑟類的卧箜篌。從甘肅省嘉峪關魏晉墓磚書看,其面板上沒有品柱。豎箜篌,漢代自西域傳入,後被稱為「胡箜篌」。《隋書音樂志》記載:「今曲項琵琶、豎頭箜篌之徒,並出自西域,非華夏之樂器。」 從古代大量演奏圖像中所繪的豎箜篌和日本奈良正倉院保存的我國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殘件看,它的音箱設在向上彎曲的曲木上。鳳首箜篌形制似與豎箜篌相近,又常以鳳首為裝飾而得名,其音箱設在下方橫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則設有軫或起軫的作用,用以緊弦。正如《樂唐書》所載:「鳳首箜篌,有項如軫」,杜佑《通典》:「鳳首箜篌,頭有軫」。有軫或無軫的圖像在敦煌壁書中均有所見。鳳首箜篌自印度傳入,用於隋唐燕樂中的天竺樂,至宋代隋煬《樂書》中仍繪有當時存在的多種形制的箜篌,明代以後失傳。 據考證,箜篌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箜篌在古代除宮廷樂隊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在中國盛唐(618-907)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箜篌演奏藝術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中國古代的箜篌先後傳入日本、朝鮮等鄰國。在日本奈良東大寺的寺院中,至今還保存著兩架唐代箜篌殘品。但是,這件古老的樂器,從十四世紀後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們只能在以前的壁畫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圖樣。

求採納
箜篌是一種什麼樣的樂器?
箜篌:古老的彈弦樂器,最初稱「坎侯」或「空侯」,文獻中有「卧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箜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音域寬廣、音色柔美清澈,表現力強。古代除宮廷雅樂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現常用於獨奏、重奏和為歌舞伴奏,並在大型民族管弦樂隊中應用。 東漢之時,由波斯(今伊朗)傳入我國一種角形豎琴,也稱箜篌。為避免與漢族的箜篌混同,稱豎箜篌,或「胡箜篌」。 豎箜篌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亞述、巴比倫以及埃及、希臘等十分流行的一種叫做豎琴的樂器。現在,古代的箜篌實物雖已不存,但漢魏壁畫上多見到彈奏箜篌的人像,如敦煌莫高窟431窟彈奏的就是豎箜篌,它們完全與亞述浮雕上所見的豎琴相同。 豎箜篌狀如半截弓背,曲形共鳴槽,設在向上彎曲的曲木上,並有腳柱和肋木,張著20多條弦,豎抱於懷,從兩面用雙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時彈奏,因此唐代人稱演奏箜篌又叫「擎箜篌」。《通典》記載:「豎箜篌,胡樂也,漢靈帝好之,體曲而長,二十二弦,豎抱於懷中,而兩手齊奏,俗謂『擘箜篌』」。根據古代壁畫和文獻記載,豎箜篌的弦有23根、22根、16根、7根等數種。 在古代皇室樂中,箜篌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演奏中還是主要的樂器之一。由於它有弦數組,不僅能演奏旋律,也能奏出和弦,在獨奏或伴奏方面,都較其他樂器理想。 遠在春秋戰國時楚國就已經有和琴、瑟相像的卧箜篌了。漢代卧箜篌被作為「華夏正聲」的代表樂器列入《清商樂》中,當時有五弦十餘柱,以竹為槽,用水拔彈奏,不僅流行於中原和南方一帶,還流傳到東北和朝鮮。漢代流行這種樂器,在詩詞中亦經常用到,如漢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中即有「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 《史記.封禪書》:「於是塞南越,禱祠太一、後土,始用樂舞,益詔歌兒,作二十五弦及空候琴瑟自此起。」唐代杜佑《通典》載箜篌是「漢武帝使樂人候調所作,以祠太一。或雲候暉所作。其聲坎坎應節,謂之坎侯。……舊說一依琴制。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撥彈之,如琵琶也。」說的就是種屬於琴瑟類的卧箜篌,卧箜篌雖然與琴瑟形似,但其長形共鳴體音箱面板上卻有像琵琶一樣的品位,這是它與琴瑟在形制上相異的主要特異。遼寧輯安(今吉林集安)高句麗壁畫所彈之樂器即是卧箜篌。 卧箜篌曾用於隋唐的高麗樂中,以後在我國日漸銷跡,至宋代後失傳。但卧箜篌在朝鮮卻得以傳承,經過歷代的流傳和改進成為今日的玄琴。在日本卧箜篌因由當時的百濟國(高麗、百濟都為朝鮮古稱)傳入,稱為百濟琴。 鳳首箜篌東晉初由印度經中亞傳入我國,晉曹毗《箜篌賦》描繪為「龍身鳳形,連翻窈窕,纓以金彩,絡以翠藻」。可知其是以鳳首為飾而得名。 鳳首箜篌形制與豎箜篌相近,其音箱設在下方橫木的部位,呈船形,向上的曲木則設有軫或起軫的作用,用以緊弦。曲頸項端雕有鳳頭,正如《樂唐書》所載:鳳首箜篌,有項如軫,杜佑《通典》:鳳首箜篌,頭有軫。有軫或無軫的圖像在敦煌壁書中均有所見。今新疆克孜爾古窟38窟晉代思維菩薩伎樂所奏樂器即為鳳首箜篌。 鳳首箜篌在隋唐用於天竺樂、驃國樂和高麗樂中。唐德宗(78O~805)時,從驃國(今緬甸)也傳進了鳳首箜篌。這是項有絛軫的一種鳳首箜篌,至今還在緬甸流傳,稱「桑柯」或「彎琴」,也叫作「緬甸豎琴」。而在國內,鳳首箜篌在明代後失傳。 20世紀80年代初由沈陽音樂學院張琨設計、蘇州民族樂器一廠承製了箜篌新品種--雁柱箜篌。1981~1984年又先後設計並製成可轉7個調的雁柱箜篌和全轉調雁柱箜篌。 雁柱箜篌借鑒了豎琴的弦列設計,吸收了韓其華(沈陽樂器廠)的「雙排弦壓顫」結構原理,共鳴箱為立體式雙面琵琶形,採用箏......>>

『伍』 這是什麼樂器啊

管子 (中國民族吹管樂器之一) ,吹管樂器,其歷史悠久。起源於古代波斯(今伊朗)。在中國古代稱為"篳篥"或"蘆管"。在兩千多年前(西漢時期),流行於中國新疆一帶,後傳入中原。其構造由管哨、侵子和圓柱形管身三部分組成。可用來獨奏、合奏和伴奏。經過變化發展,管子的演奏技藝得到了不斷豐富和發展。而廣泛流行於中國民間,成為北方人民喜愛的常用樂器。

『陸』 中國傳統樂器有哪些來自外國! ※奮斗2069※

嗩吶,原是波斯(今伊朗),阿拉伯的樂器。嗩吶兩字為波斯語SURNA的音譯。我國自明代始有關於嗩吶的記載。至今在民間婚喪喜慶以及民俗節日中,它是主奏樂器。流傳各地的嗩吶種類甚多,表現力很強。

『柒』 豎琴屬於民樂還是西洋樂

豎琴(英:harp,意:Arpa,德:Harfe,波斯:چنگ),是一種大型彈弦樂器。豎琴屬於西洋樂器。
豎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撥弦樂器之一,起源於古波斯(伊朗)。早期的豎琴只具有按自然音階排列的弦,所奏調性有限。現代豎琴是由法國鋼琴製造家S·埃拉爾於1810年設計出來的,有四十七條不同長度的弦,七個踏板可改變弦音的高低,能奏出所有的調性。
中國傳統樂器中箜篌和豎琴外觀比較像,但是箜篌更小一點,也沒有踏板。音域也不同。是兩種不同的樂器。

『捌』 樂器嗩吶原自以哪個國家的樂器

最初的嗩吶是流傳於波斯、阿拉伯一帶的樂器,就連嗩吶這個名稱,也是古代波斯諾Surnā的音譯。嗩吶大約在公元三世紀在中國出現,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第38窟中的伎樂壁畫已有吹奏嗩吶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時代,傳到我國中原地區。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嗩吶的記載: 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嗩吶已在我國普遍應用。明代武將戚繼光(1527~1587)曾把嗩吶用於軍樂之中。在他《紀效新書o武備志》中說:凡掌號笛,即是吹嗩吶。 較詳細的記載見於明王圻編《三才圖會》(1607年刊): 嗩吶,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銅為之,管則用木。不知起於何代,當軍中之樂也。今民間多用之。 明朝王磐《朝天子.詠喇叭》則是描述嗩吶最好的文章:喇叭,嗩哪,曲兒小,腔兒大。來往官船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裡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見得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得水盡鵝飛罷。 明代後期,嗩吶已在戲曲音樂中佔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過場曲牌。而在以戲曲音樂為基礎的民間器樂中,嗩吶也成為離不開的樂器。傳說明代宗室朱載在嗩吶八音孔的基礎上研製出眼管子,為我國民族管樂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據說他曾在九峰寺創建金鼓會,每逢農歷九月二十三,各地的嗩吶班都要在這里聚會。 明末清初時有同樂會、賈家班,清至民國時有麻金班、毛旦班、銀河班等嗩吶演奏組織,在當地影響很大。沁陽一帶有大花轎,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結婚,閨姑女、門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轎的俗語,正反映了這些嗩吶班的影響。依照地域和技藝風格,沁陽境內的嗩吶整體上可分為四大家兩大派。以沁河為界,分為沁北派和沁南派;沁北派以張家、賀家、馬家為代表,沁南派以賈家為代表。其繁盛之況,即此可見一斑。在四大家的影響下,沁陽境內的嗩吶班社和藝人隊伍規模不斷增大,數量十分可觀。 新中國成立至20世紀80年代,沁陽的嗩吶班已發展到三十多家,從事嗩吶演奏的人員達四百多人,呈現出鄉鄉有嗩吶、村村有樂聲的狀況。據不完全統計,沁陽嗩吶演奏的曲目達三百多首。在現當代民俗、藝術生活中,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民間藝術家創作了一些新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曲目,如《故鄉頌》、《九峰情話》、《沁陽春》。1997年12月,沁陽市被河南省文化廳授予河南省民間藝術之鄉榮譽稱號,後又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玖』 中國少數民族有一種用椰子殼做成的樂器是什麼

中國少數民族有一種用椰子殼做成的樂器是卡曼賈(類別:拉弦樂器)。

流行於西亞阿拉伯地區及伊朗、土耳其等國,其形制、奏法與新疆地區流行的維吾爾艾捷克相似,但不能同視於維吾爾艾捷克,其中是有很大差別的。起源於伊朗北部的庫爾德斯坦。卡曼賈琴頭呈塔尖形,長頸,共鳴體用椰子殼或木製成,琴面蒙皮膜;琴體下有一長釘或琴腳,用以支持琴體。一般有兩根琴弦,在西亞則有3~4根弦,按五度定弦。流行於克什米爾和土耳其的卡曼賈還常帶有一組共鳴弦,與主奏弦成八度、五度關系。

卡曼賈琴頭呈塔尖形,長頸,共鳴體用椰子殼或木製成,琴面蒙皮膜;琴體下有一長釘或琴腳,用以支持琴體。一般有兩根琴弦,在西南亞則有3~4根弦,按五度定弦。克什米爾和土耳其的卡曼賈還常帶有一組共鳴弦,與主奏弦成八度、五度關系。演奏者把琴置於膝上,持弓的姿勢與中國二胡相似,弓在弦外,演奏時琴身可自由旋轉,以適應弓對弦之間的角度變換。

流行於中國西藏地區的卡曼賈稱根卡。據考,約300年前以貢品傳入西藏,其形制、奏法與新疆地區流行的艾捷克相似。20世紀60年代,中國音樂工作者對根卡進行改革,製成3弦的中音根卡和4弦的高音根卡。共鳴箱為半球形,用羊皮蒙面。琴頭和琴桿成直線,琴頭上雕塔式裝飾。弦軸與小提琴弦軸相同。琴桿正面為指板,用小提琴弦。3弦根卡定弦為:e1、b1、e2;4弦根卡為g、d1、a1、e2。可奏雙弦、三音或四音和弦、撥弦、跳弓、頓弓等技巧。用於獨奏、齊奏及合奏。

閱讀全文

與中國什麼樂器來自伊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大理石印度紅多少錢一平米 瀏覽:405
西班牙跟義大利哪個是強隊 瀏覽:708
中國現在多少人有疫情 瀏覽:88
pectc中國哪個醫院有 瀏覽:735
蘇州哪裡有賣義大利手工冰淇淋 瀏覽:268
世預賽中國vs越南在哪裡看直播 瀏覽:397
東鵬伊朗白玉效果怎麼樣 瀏覽:638
手機網游中國怎麼下載 瀏覽:196
泰國燕窩為什麼比印尼馬來的貴 瀏覽:157
越南語ni怎麼造句 瀏覽:290
印尼遷都費用多少錢 瀏覽:599
印尼免簽需要什麼證件 瀏覽:910
印尼上次地震海嘯是什麼時候 瀏覽:199
英國畢業了怎麼寫賀詞 瀏覽:264
印尼巴厘島的機票多少錢 瀏覽:693
印尼最熱的地方是哪裡 瀏覽:606
在義大利投資什麼 瀏覽:172
英國隔離期間開學了怎麼辦 瀏覽:696
英國買賣房子得多久 瀏覽:706
中國建了多少高鐵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