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常用民族樂器是什麼

伊朗常用民族樂器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9-26 13:01:59

㈠ 箜篌是一種什麼樣的樂器

箜篌(拼音:kōnghóu),是一種撥弦樂器。

豎頭箜篌,又名胡箜篌,約在漢靈帝時由西域傳入。箜篌高三尺許,形如半邊木梳,弦數因樂器大小而不同,最少的5根弦,最多的25根弦,豎頭箜篌經過隋唐至明時期數代的的發展和改進,配合本土的音樂文化習慣,創造出了唐箜篌,明箜篌等新式箜篌。在龜茲石窟的壁畫中,曲項琵琶與豎箜篌常配組出現在佛說法圖、涅般圖、因緣故事和伎樂天人的供養圖中。

唐代以後的箜篌專指豎箜篌。琴弦一般系在敞開的框架上,用手指撥彈。箜篌與琵琶、五弦、箏合稱隋唐俗樂中的絲弦。明代燕樂制度中箜篌直長4尺8寸,並柄上雕龍頭,20弦。

日本奈良正倉院保存有唐代漆豎箜篌殘件,有槽、頸、腳柱、響板、梁等部分,據殘件與相關圖像,音箱當在向上彎曲的曲木上,下方橫木供系弦之用。

自唐以後,演奏箜篌的人越來越少。明清之後,逐漸失傳。1930年代有箜篌復制工作,1959年,北京樂器研究所研製明代的箜篌。

(1)伊朗常用民族樂器是什麼擴展閱讀:

特點——

箜篌按十二平均律七聲音階降C大調定弦——雖然七聲音階弦列跨度較大,在彈奏音高變化大的旋律時可能比五聲音階弦列微微費時,單手最大音程也小一些,不如五聲音階弦列在表現五聲音階旋律時流暢,但在七聲音階弦列上可以單手直接彈出五聲音階旋律;

而在五聲音階弦列上要彈出七聲音階旋律必須有左手的配合,更會大大限制靈快。七聲音階旋律畢竟要比五聲音階旋律多得多。音域方面,大型的專業用箜篌超過六個八度,甚至達到七個八度。不過一般的箜篌仍然是五個八度。

把箜篌和豎琴的音色對比一下:豎琴的聲音好像是從水下發出的,整塊水吸收了一些散射的能量,比較清純、柔和、穩定;箜篌的聲音好像是從透明的水上發出的,連水面也在微微的震動,比較清亮、浮泛、飄忽。把箜篌和古箏的音色對比一下:古箏更醇厚幽遠,更容易融合,溶溶如荷塘綠水之夜;箜篌更清越空靈,更鮮明一些,泠泠似雪山清泉之聲。

㈡ 民族樂器有哪些

民族樂器有哪些

導語:樂器和人一樣,也是有性格的,就像人的嗓子,有的人的嗓子可以唱得高一些,有的人的嗓子卻只能唱低音。以下我為大家介紹民族樂器有哪些文章,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民族樂器有哪些

中國的民族樂器種類繁多,粗略地計算起來大概有500餘種。其中在民族樂隊中常用的有餘種。按照發音原理和演奏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四大類。即:吹管樂器、拉弦樂器、彈拔樂器、打擊樂器。本文主要介紹吹管樂器。

吹管樂器是以氣流激發空氣柱、簧片或兩者偶he合振動而發音的一類樂器。qi其共同特點是以氣流引起樂器發音。常見的吹管樂器有:笛子、笙(高、中、低)、嗩吶、zuo簫-、管子等。現分述如下:

(一)笛

又稱「橫笛」或「竹笛」。是我國gu古老的吹管樂器之一。現在的笛子共有11個孔:1個chui吹孔(吹氣發音)、1個膜孔(粘貼笛膜)、6個音孔(控制音高)、1ge個前出音孔(調音)和2個助音孔(美化音色、增大音量)。笛的品種很多,有曲笛、梆笛、定調笛、玉屏笛-、7孔笛、11孔笛和各種加jian鍵笛等。便使用得最多的是曲笛和梆笛。

(1)曲笛

又稱wei為D調笛。笛身稍長,用於獨奏、伴奏崑曲或合奏。曲笛的yin音se色優美、淳厚、圓潤,善於表達婉轉、細膩而具有江南韻味的作品。如:《姑蘇行》、《zuo鷓鴣fei飛》、《中花六ban板》等。

(2)梆di笛

又稱為G調笛。笛身比曲笛細而短,用於獨奏、伴奏梆子腔或合奏。梆笛音色高亢明亮,善於表現歡快、活潑、剛健豪放而具有濃烈北方色彩的作品。如:《喜相逢》、《五梆zi子》、《蔭中鳥》等。

(二)笙

笙是我國古老的簧管樂器,它以簧、管配合振動fa發音,簧片在簧框內自由振動,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you由簧的樂器。

笙在歷代相傳中,形制不一,you有19簧、17簧、13簧笙,ye也有出xian現36簧笙。ming明清以來,流行的主要是17簧、14huang簧、13簧笙。新中國cheng成立以後,我國樂器製造者和音樂工作者,對笙進行了不斷改革。已先後研製出了21簧、24簧、36簧和51簧笙,還有kuo擴音笙、加鍵笙、中音抱笙、低音抱笙、鍵盤排笙等。

笙的結構主yao要由笙斗、笙苗、笙簧三ge個bu部分組成。

笙shi是一件能夠演奏和聲的樂器,可用於獨奏、伴奏與合奏。笙的音色恬靜優美、清脆明亮,善於表達甜美、歡快的作品。如:《鳳凰展翅》等。

(三)嗩吶

嗩吶原來是流傳於波斯、阿拉伯一帶de的樂器,所以,嗩吶一名也是來自於古代波斯語Surna的音譯。大約在700o多年前的金、元shi時代傳入我國。現在,嗩吶已成為我國各地廣泛使用的樂器之一。

嗩吶you由哨、蕊子、氣盤、桿和銅碗五部分組成。

嗩吶的品種繁多,如果按桿的長短不同可以分為:小嗩吶、zhong中zuo嗩吶、大嗩吶、柏木桿、海笛五種。但現在一般把嗩吶按筒音的音高分為高音嗩吶、zhong中音嗩吶、低音嗩吶三種。

嗩吶可用於獨奏、伴奏與合奏。在樂隊中常作wei為領奏樂器。音量宏大,音色高亢明亮,剛健有力。善於表達熱烈、歡騰、活潑、豪放的作品。如《百鳥朝鳳》等。

(四)zuo簫

又稱「洞簫」。是我國古老的吹管樂qi器之一。早在幾千年前,簫就在我國民間流傳了。漢代的「羌笛」就是簫的前身。

簫的品種很o多,常見的有紫竹洞簫、九節簫、玉屏zuo簫等。簫可用於獨奏、伴奏與合奏。音色淳厚柔和,you優美典雅。善於yan演奏悠長、恬靜、抒情的作品。如《春江花月夜》等。

(五)管子

管子起源於古代波斯(今伊朗),西漢時期(2000多年前)已在西域的龜茲(今新疆庫車)流傳。

管子的結構比較簡單,由管哨-、蕊子、管身三部分組成。管子品種繁多,有小管、中管、大管、雙管和加鍵管等。

管子可用於獨奏、合奏、伴奏。

小管音色高亢、明亮,善於表現歡快、活潑的情緒。大管yin音色低沉、渾厚,善於演奏抒情性的作品。

拉弦樂器

拉弦le樂器是利用琴弓與琴xian弦的磨擦產生振動為發yin音源,再tong通過琴筒共鳴與琴弦產生偶合振動而發出音響的樂器。常用的拉弦樂器有:二胡、高胡-、中胡、板胡、京胡、墜胡、革胡、四胡、馬頭琴等。現分shu述如下:

(1)二胡

又稱「胡琴」或「南胡」。胡琴的前身是唐代的「zuo奚琴」。到宋代稱「奚琴」為「嵇琴」。到了ming明代,所使用的胡琴已jing經有了千斤。二胡從唐代到現在經歷了一個bu不斷演變發展的過程,特別是近代「五四」新文化運動時qi期,卓越的民間音樂家華彥鈞和傑出的民族音樂家、革新家劉天華i對er二胡的演奏藝術,二胡曲創作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新中國成立後,對二胡進行了一系列的gai改革。出現了扁圓筒、扁六方筒、扁八方筒、六方二等邊筒和橢圓筒等二胡。

二胡的主要結構主要由琴gan桿、琴軸、琴筒、琴弦、千斤、琴碼、琴弓等組成。

二胡可用於獨奏、協奏、重奏-、伴zou奏與合奏,是樂隊中不可缺少的主奏樂器,一般採用五度定弦。

二胡的音色優美動聽、剛柔多變,表現力非常豐富,ji既能演奏柔美、流暢的旋律,又能表現熱lie烈、歡快的情緒。特別擅長於演奏抒情和傷感的作品。如:《病中吟》、《良宵》、《二泉映月》、《空山niao鳥語》、《賽馬》、《豫北敘事曲》、《戰馬奔騰》等。

(2)高胡

高胡是「高音二胡」的簡稱。它是廣東音樂中必不可少的特色le樂器。

高胡的音色清脆、明亮,適宜演奏抒情、歡快、華麗的旋律。如:《雨打芭蕉》、《步步高》等。

(3)中胡

中胡是「中音二胡」的簡稱。它是在二胡的基礎上改革製成的,是民族樂隊中的中音樂器,它的構造與er二胡相同,只是各個部件bi比二胡要大,發音比二胡要低。

zhong中胡主要用於伴奏與合奏,也可以獨奏。定弦比二胡低一個純四度或純五度。

中胡的音色渾厚、剛勁,在樂隊中主要起調整音色和充實聲部空隙的作用。中胡的獨奏曲比較少,主要代表作有:《蘇武》、《草原shang上》。

(4)板hu胡

板胡又稱「梆胡」、「秦胡」等。shi是明末清chu初,伴隨戲曲梆子腔的出現,在胡琴的ji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樂器。它的結構基本上與二胡相同,只是整個體積要小些,主要區別是琴筒和qian千斤不同,板胡的琴筒呈圓筒形,是用堅硬的梆子殼製成(也有木質和竹質的),琴筒前kou口膠以桐木板,琴筒後口有的敞開,有的開5個音孔。

板胡可用於獨奏、伴奏與合奏。定弦有五度和四度兩種。板胡的音色高亢、明亮、清脆、擅長於表現激昂、歡快、熱烈和奔放的情緒,也能演奏抒情、細膩的作pin品。如:《紅軍哥哥回來了》、《大姑娘美》等。

(5)京胡

京胡最早稱「二鼓子」,是京劇的主要伴zou奏le樂器,它是在清乾隆50年左右,隨著京劇的形式在胡琴的ji基礎上改制而成的。

京胡的品種很多,有紫竹京胡、白竹京hu胡和染竹京胡等。qi其規格是根ju據京劇的曲牌而定,如:西皮、二簧、娃娃調等幾zhong種專用京劇。

jing京胡主要用於京劇伴奏,也可以獨奏。定弦採用五度關系。京胡的音se色清脆、明亮,有穿透力。

(6)墜琴、墜胡

墜琴和墜胡是兩種在形制和演奏方法上比較接近的樂器。墜琴又稱「墜子」,墜胡又稱「曲胡」或「二弦」,qian前者是河南說唱音樂zhui墜子書的主要伴奏樂器,後者是河南qu曲劇和shan山東琴書、呂劇的主要伴奏樂器。

墜琴和墜胡除用於曲藝和戲曲的伴奏外,還可以獨奏或合奏,都是以si四度定弦。墜hu胡的優美,飽滿而純厚。適合於演奏活潑、流暢的zuo作品,還能夠模仿ren人聲-、打擊樂器聲和某些動物的聲音。

(7)革胡

ge革胡是min民族樂隊中的低音拉弦樂器。它shi是在50年代,由上海yin音樂學院的楊雨森先生,以二胡為基礎並吸取其他拉弦樂器的te特點創新研製的,gu故稱為革胡。

ge革胡主要用於伴奏與合奏,也可以獨奏。革胡的音色低沉、渾厚。是民族管弦樂隊中必不可少的低音拉弦樂器。

(8)四胡

漢族稱「胡琴」或「四弦胡」,蒙古族稱「四弦」、「候勒」。它是18世紀shang上半葉以前傳入我國的,主要流行yu於內蒙和hua華北地區。

四胡主要用於曲藝、戲曲、民間、舞蹈的ban伴奏和民樂合奏之中,也可以獨奏。四胡演奏的弓法、指法與二胡大致相同,yin音色與二胡似像非像,較有特色,善於biao表現抒情、活潑的作品。獨奏曲如:《趕路》、《八音梆子》等。

(9)馬頭琴

馬頭琴shi是蒙古族人民特有的拉弦樂器,它因琴桿上雕有馬頭而得名。ma馬tou頭琴的歷史he和二胡一樣悠久,它的鼻祖———奚琴,在1千多年前的唐代就已出現在奚族民間(今zhao昭烏da達盟)。13世紀初,馬頭琴在蒙古族廣泛流傳。

馬頭琴主要由琴箱、琴桿、琴頭、弦軸、琴碼、琴弦和琴弓組成。馬頭琴經常以獨奏形式出現,也用於說唱音樂、民歌、舞蹈的伴奏或合奏。

馬頭琴音色悠揚-、醇美,富有草原風味,善於演奏悠長、抒情和富於歌唱性的樂曲。如:《嘎達梅林》、《草原贊歌》等。

彈撥樂器

彈拔樂器是利用彈拔琴弦產生振動為主要發音源,再通過琴箱共鳴與弦結合產生偶合振動而發出音響的樂器。常用的彈拔樂器有:古琴、箏、揚琴、琵琶、阮、柳琴、三弦等。

(1)古琴

古琴在古代稱作「琴」或「瑤琴」,又因為有7根弦,也稱zuo作七弦琴。古琴的歷史可追溯到3千多年前的周朝,湖北隨縣曾候yi乙墓出土的戰國初期的十弦古琴和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2100年前的七弦漢琴,shi是已知古qin琴的最早實物。古琴在歷史的流chuan傳中得到了不斷的完善和發展,例ru如:南北朝時,古琴音樂已用文字譜記寫,宋代朱長文撰寫的《琴史》真實地記錄了隋、唐、宋三代琴人的史料,遺憾的是,清末民初,古琴開shi始走向衰luo落,彈琴的人日漸稀少。

解放後,我國i對古琴進行了改革,加大了共鳴箱,使用金屬弦、增加電擴音裝置,使這一古老的樂器增添liao了新的活力。

古琴主要由琴身(gong共鳴箱)、弦軸板、琴弦、qin琴徽等gou構成。琴弦為絲弦,弦的排列由外向內,依次為yi一弦、二弦、三弦、四xian弦、五弦、六弦-、七弦。

古琴可用於獨奏、伴奏與合奏,合奏一般是與簫一起。古琴的定xian弦不固定,要根據演奏的樂曲來確ding定,一般以「正調」定弦為基礎。

古琴的音色豐富,空弦音(稱散音)渾厚、如銅鍾聲;泛音tou透明如珠,泛yin音zai在不同的音區演奏將獲得不同的效果;;按指音(稱實音)結shi實寬潤、rou柔和纖細。有shen深刻細膩的表現li力。擅長表現借景抒情的作品,特別是抒發人物內心世界的情感。如《流水》、《zuo瀟湘水雲》等。

(2)箏

箏在公元前237年以前,zao早已在秦國的民間流行,所以you又有「秦箏」之稱。最初的箏只有5根弦,後來fa發展成為9弦、12弦、13弦,並且一直使用si絲弦。清朝末期,改為16弦,本世紀30年代使用鋼絲弦。新中國成立後,對箏進行了多次改革,如:zeng增加箏de的弦數,使用尼龍弦,出現了轉調箏(24弦、25弦、44弦等規格)和49弦的蝶式箏等。

箏可用zuo作獨zou奏、伴奏與合奏。定弦按五聲音jie階排列。箏的音色優美、華麗。表現力極豐fu富,既能表現寂靜的ye夜晚,又能描述狂風巨浪;不但能表da達歡快、熱烈的氣氛,還能抒發思念、憂傷的情感。如:《漁舟唱晚》、《戰台風》、《豐shou收鑼gu鼓》、《綉金匾》等。

(3)揚琴

揚琴又稱「打琴」、「蝴蝶琴」等。揚琴原來是一種外來樂器,它的前身叫薩泰里琴,是中世紀以前在中東的亞速、波斯等gu古dai代阿拉伯地qu區流行的樂器。明代末葉,揚琴you由bo波斯經海路傳入中國。揚琴在我國經過了近400年的流傳和發展,不論在樂器製作,還是演奏藝術、樂曲創作等方面,都已具有我國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風格,它已jing經是wo我guo國民族樂隊中不可缺少的主要樂器。

揚琴主要由琴箱、弦釘、弦軸、碼子、山口、琴弦和琴竹等構成。琴箱為木質梯形,在琴箱的zuo左右兩旁設有弦釘和xian弦軸用以張弦。琴弦架在條形多檔的碼子上,山口是面ban板兩側的長形木條,起架弦作用,琴弦採用鋼絲製作,琴竹是兩支富有彈性的竹製小zuo棰,用來敲擊琴弦發音。

揚琴的品zhong種較多,除傳統的八音、十音、十二音揚琴外,還有變yin音揚琴、轉調揚琴、箏揚琴、電揚琴等。

揚琴可用於獨奏、伴奏與合奏。音域一般為4個八度。揚琴的音se色比較豐富,低音區雄厚、深沉;中音qu區柔美、結實;高音區清脆、明亮而富有透明感。揚琴的表現力豐富,既能演奏剛勁有力的樂曲,又能表現抒情、細膩的作品。它最適合yan演奏輕快、活潑而富有彈性的旋律。也可表現敘事性的音樂作品。《美麗的非洲》、《紅河的春天》、《將軍令》、《憶事曲》-、《節日的天shan山》。

(4)琵琶

「琵琶」二字在古代原shi是某一類le樂器de的總稱,它包括現在的三弦、秦琴、阮、月琴和琵琶等樂曲,其原由shi是「琵」、「琶」二字原來的.描摹兩種彈奏手法的兩個動詞:「琵」是右手向前彈,「琶」是右手向後彈。故以這兩種手法彈奏的樂器統稱為「琵琶」。唐代以後,「琵琶」二zi字才專門用來稱呼ban半梨形琴箱的曲項琵琶。

秦漢時期,我國就you有了兩種琵琶,一種較小,琴箱是圓形,兩面蒙皮,稱「秦琵琶」;另一種較大,琴箱是圓形、木質的面板,si四根弦,十二柱,後來稱「漢琵琶」,又稱「阮咸」或「阮」。新中國成立後,琵琶的形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liao了6相18品、24品、25品和28品琵琶,相與品均按十二平均排lie列,可任意轉調,擴大了音域和音量,琴弦由絲xian弦改用鋼絲弦或尼龍鋼si絲弦。

琵琶主要由頭部、頸部、fu腹部構成。琵琶的品種很多,主yao要以相、品來區分,較常用的是liu六相25品pi琵琶。琵琶的定弦多達12種。

琵琶可用作獨奏、協奏、伴奏或he合奏。音色清脆、明亮、結shi實。既能演奏柔美、細膩的旋律,又能表現雄壯、有力的xing形象。如:《十面埋伏》-、《彝族舞曲》等。

(5)阮

阮的前身就是「漢琵琶」,因東晉時期有個名叫阮鹹的人最善於演奏這men門樂器,suo所以又稱為「阮咸」。由此可見,ruan阮在漢朝時代就已經有了。「阮咸」在唐代極為流行,到了宋代「阮咸」簡稱為「阮」。新中國成立以後,對阮jin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研製出了大、中、小阮和低音阮。改革後的阮都為四弦,用金shu屬弦,半音俱全,可任意轉調,音域也加寬了。

ruan阮主yao要由琴頭、琴頸、琴身、琴軸、山口、縛弦和琴弦等組成。

大、中、小阮可用於獨zou奏、伴奏與合奏。小阮發音清脆、明亮,適合表現活潑、歡快的情緒;中阮音色柔和、恬靜,善於演奏抒情xing性的樂曲;大阮音色堅實,有力,zai在樂隊中常用琶音襯托主旋律或以齊奏伴奏形式造成熱烈的氣氛;低音阮低沉、寬厚,主要在樂隊中擔任低音部的和聲節奏伴zou奏。

(6)三弦

又稱「弦子」。三弦是我國古老的彈拔樂器,它的鼻祖是「秦琵琶」,yin因此三弦的歷shi史要cong從秦朝算起。

三弦的pin品種較多,有大三弦、小三弦、電三弦等。

三弦主要由琴頭、琴軸、琴桿、山口、琴鼓、琴碼和琴弦組成。

三弦主要用於說唱音樂和戲曲音樂的伴奏和合奏,ye也可以獨zou奏。三弦音色qing清脆、深厚而富有彈性,很有民族特色,shi適宜演奏dai帶說唱性和激昂的樂曲。

(7)月琴

月琴大約是在唐代,從阮演變出來的一種樂器,當時與阮相似,但後來就與阮完全不同的。

月琴可用作獨奏、伴奏或合奏。伴奏多為京劇、楚劇等地方戲曲和曲藝。月琴de的音色qing清脆、柔和-、富有顆粒性。適合表現輕快、活潑的情xu緒。

(8)柳琴

柳琴又稱「柳葉琴」或「土琵琶」。柳琴屬pi琵琶類彈拔樂器,它的結構與琵琶基本相同,演奏方法也he和琵琶一樣。不同的是,柳琴形似柳葉,體積比琵琶xiao小一dian點,演奏時用拔子而不用「指甲」。還有一點不同,柳琴有三弦、四弦和wu五弦的xing形制,而琵琶是四弦。

柳琴可yong用於獨奏、ban伴奏與合奏。柳琴屬yu於高音樂器,音色gang剛勁,有穿透力,難以和其它樂器融合。特別擅長演奏節奏感強、活潑而歡快的旋律。如《春到沂河》、《幸福渠》等。

打擊樂器

打擊樂器是指利用敲擊本體引起振動而發音的樂器。打擊樂器除少數有固定音高外(如:鍾、磬),其餘絕大部分wu無固定音高,它們主要通過節奏和音色來裝飾和表現音樂,渲染氣氛。常用的打擊樂器主要有:大鼓、堂鼓、腰鼓、木魚、大鑼、小鑼-、雲鑼、鈸、碰鈴deng等。

(1)大鼓

大鼓也稱「大tang堂鼓」,是皮膜da打擊樂器中最大的,也是鑼鼓樂隊中的主要樂器。大鼓是在木製的圓筒兩面蒙上牛皮製成,圓筒的四周有4個對等距離的金屬環,將金屬環gua掛在mu木架上使鼓懸空,便於演奏。

演奏da大鼓是用兩根較粗的木棰(稱鼓棰),yan演奏方法分為單擊、雙擊、演奏、頓奏、頓擊、悶擊等。大鼓的音色可以bian變化,鼓中心發音低沉,由中心向邊緣演奏,聲音逐漸變高而堅定,敲擊鼓邊聲音乾脆、qing清亮。

大鼓主要在鑼鼓隊或民族樂隊中使用,起渲染氣氛和激發情緒的作用。

(2)堂鼓

堂鼓又稱「小堂鼓」或「同鼓」,外形與製作與大鼓相同,但體積較小。

演奏堂鼓是yong用兩根較細的木棰,奏法基本與大鼓相同,堂鼓的音色堅定而富有彈性,適合在地方戲曲、民樂合奏、鑼鼓i隊及民間舞蹈伴奏中使用。

(3)腰鼓

腰鼓shi是一種鼓身中的間粗、兩端細的筒狀打ji擊樂器,鼓身的兩端蒙以牛皮或騾馬皮,鼓身的一側裝有兩個金屬環,用來系紅綢將鼓掛在敲擊者的身上(鼓位於腰ce側),敲擊者shuang雙手各執一棍擊奏,擊奏時ke可擊鼓面、鼓身,也可以雙棍相互敲擊,往往是一邊擊奏,一邊行走,還pei配合各種動zuo作和造型,腰鼓主要用於腰鼓隊或為民間歌wu舞伴奏。

(4)木魚

木yu魚因外形像魚頭而得名。木魚大多用桑mu木、椿木或檀木、紅木雕刻製成。大小不一,yin音高不同,小的音高,大的音低。wang往往是大小木魚成對使用。木魚發音短促、yue悅耳,經chang常在活po潑、跳躍de的ge歌(樂)曲中使用,模仿馬蹄聲效果逼真。

(5)大鑼

大鑼是鑼類樂器中xing形體較大的樂qi器。用銅製作,圓形,直徑在90厘米左右。大鑼的品種很多,有雙光鑼、guang光鑼、虎音鑼、吊鑼、大篩鑼、抄鑼等等,比較常用de的雙光鑼。

大鑼的擊奏方法有放音、邊音、悶音三種。

大鑼不但經常經常用於民族器樂合奏中,而且也用於西方的交響樂隊中。大鑼在樂隊中主要起增qiang強節奏、暄染氣氛的作用。

(6)小鑼

小鑼又叫「鏜鑼」或「京小鑼」。用銅製作,圓形,直徑是22厘米左右,鑼面呈斜形,中央有yi一小平面,稱為「心」。

小鑼清脆、文雅、詼諧,在京劇伴奏中常用於輕松活潑的場面。

(7)雲鑼

雲鑼是鑼類樂器中具有固定音高,能演奏曲調的樂器。傳統的雲鑼一般由10面小鑼組成。

60年代以lai來,雲鑼得到了不斷的改革,出現了29、36和38音雲鑼,等等。gai改革後的雲鑼,鑼面大小不同,厚度也有區別。音域可達3個八度,演奏fang方法與揚琴相似,有單擊、雙擊、滾擊、輕擊、重擊,還能奏出雙音、琶音,甚至四音和弦(雙手各執兩棰同時敲擊)。

改革後的雲鑼音色清晰明亮、優美純凈,不但能參加伴奏、合奏,還能進行獨奏,如:《水庫凱歌》就是一首有名的雲鑼獨奏曲。

(8)鈸

鈸又稱為「鑔」,用銅製作,圓形,中間隆起部分成半球形(稱「碗」),碗的頂部有yi一小孔,用以栓系綢或布,兩面鈸為一副。

鈸的品種較多,主要有:大鈸、水鈸、小zuo鈸、京鈸四種。大鈸又稱「大鑔」,鈸面較大而薄,音色宏亮,悠長;水鈸又稱「光鈸」,鈸面比大鈸小,且比較薄,音色比jiao較輕飄;小鈸又稱「中鈸」,鈸面較厚,音色響亮、結實;京鈸鈸面較厚,音色清脆、明亮。

鈸的奏fa法有平擊、悶擊、邊擊、磨擊、交擊和棰擊等,鈸常用於京劇等地方戲曲以及ge歌舞、器樂合奏、民族管弦樂和鑼gu鼓隊中,是重要的節奏樂qi器。

(9)碰鈴

碰鈴也稱「碰鍾」,在古代稱「號」,兩只為一副。碰鈴用huang黃銅製作,音色清脆、悅耳,如銀鈴一般。

演奏時,利用穿過小孔的sheng繩子左右手ge各執一隻,相互碰ji擊發音。

碰ling鈴常用於民族、民間器樂合zou奏和歌舞戲劇的伴奏中。

;

㈢ 外國的樂器有哪些

1,鋼琴

鋼琴(義大利語:pianoforte)是西洋古典音樂中的一種鍵盤樂器,有「樂器之王」的美稱。由88個琴鍵(52個白鍵,36個黑鍵)和金屬弦音板組成。

2,羽管鍵琴

羽管鍵琴,音譯為哈普西科德,撥奏弦鳴樂器,又名撥弦古鋼琴、大鍵琴。羽管鍵琴的製作起源於15世紀末的義大利,後來傳播到歐洲各國。

3,手風琴

手風琴(accordion)是一種既能夠獨奏,又能伴奏的鍵盤樂器,不僅能夠演奏單聲部的優美旋律,還可以演奏多聲部的樂曲,更可以如鋼琴一樣雙手演奏豐富的和聲。



4,單簧管

單簧管,又稱為黑管或克拉管,在台灣又稱為豎笛(英語稱Clarinet,義大利語為Clarinetto,西班牙語為Clarinete,法語為Clarinette,德語為Klarinette),有管弦樂隊中的「演說家」和木管樂器中的戲劇女高音之稱。

5,古典吉他

古典吉他原名古典6弦琴,因定型於古典主義時期而得名。與豎琴、魯特琴同屬西洋彈撥樂器(古典式弦琴)。

㈣ 「管子」是一種什麼樣的樂器

樂器管子一種雙簧吹管樂器,歷史非常悠久。管子起源於古代波斯,也就是現在的伊朗。在中國古代它曾稱 管子
為」篳篥」或」蘆管」。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管子已經成為中國新疆一帶通用的樂器,後來,管子傳入中原,經過變化發展,它的演奏技藝得到了不斷豐富和發展。現在,管子廣泛地流行於中國民間,成為北方人民喜愛的常用樂器。 管子的音量較大,音色高亢明亮、粗獷質朴,富有強烈的鄉土氣息。管子的構造比較簡單,由管哨、侵子和圓柱形管身三部分組成。管子的用途很廣,可用來獨奏、合奏和伴奏。尤其在中國北方的一些樂種里,管子是非常重要的吹管樂器。管子的演奏技巧非常豐富,除了一般經常運用的顫音、滑音、溜音、吐音和花舌音外,還有特殊的打音、跨音、涮音和齒音等。除手指的技巧外,哨子含在嘴裡的深淺也決定著管子發音的高低,吹奏時,利用口形的變化,還能模擬出人聲和各種動物的叫聲。運用循環換氣法可不間歇地奏出長時值音型。 管子用於河北吹歌、冀東吵子會、山西八大套、西安鼓樂等民間器樂合奏、民族樂隊、戲曲樂隊和宗教音樂中。

㈤ 豎箜篌知識

豎箜篌是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彈撥弦鳴樂器。又稱豎頭箜篌、胡箜篌,現簡稱箜篌。形制多樣,既有外形和西洋樂器豎琴相像的角形箜篌,也有琴頭加飾的鳳首箜篌和龍首箜篌。角形箜篌並有大箜篌、小箜篌之分。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音域寬廣、音色柔美清澈,表現力強。隋唐時期曾用於西涼、龜茲、疏勒、高麗、天竺諸樂中,並東傳日本。明代漸少使用,後失傳達三百年之久。20世紀30年代以後,我國音樂界、樂器界有識之士竭力復興這項古老的樂器藝術。70年代後期開始走上歷程艱辛的現代箜篌探索之路。1984年喜結碩果,我國研製成功攀登樂器科技高峰的轉調箜篌。如今,千年古樂變奇葩,各種新式的豎箜篌,已用於獨奏、重奏、器樂合奏、歌舞伴奏或與樂隊協奏,並成為民族管弦樂隊和民族樂團中的一名成員,深受各族人民的歡迎、喜愛和好評。

歷史悠久的箜篌,源遠流長。最初名曰坎侯或空侯,有卧、豎兩種類型。遠在春秋戰國之初,我國南方楚國就已經有與琴、瑟相像的卧箜篌了。漢代劉向《世本·作篇》有: “空侯,空國侯所造”和“空侯,師延所作,靡靡之音也。出於濮上,取空國之侯名也 ”的記載。劉熙《釋名》所載也與《世本》相同。空侯為商代紂王的樂官“師延所作”,“出於濮上”。紂王是商代最後的一個君主。濮上,即濮水之上,在古衛國境內,即今之河南濮陽一帶。說明卧箜篌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東漢應劭《風俗通義》雲:“空侯,謹按《漢書·郊祀志》:‘孝武皇帝塞南越,禱祠太一、後土,始用樂人侯調,依琴作坎坎之樂,言其坎坎應節奏也,侯以姓冠章耳。或說空侯取其空中。琴瑟皆空,何獨坎侯耶?’”《史記·封禪書》中則有:“(武帝)塞南越、禱祠太一、後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始。”司馬遷的這段記述,說明古代卧箜篌是有柱的彈弦樂器。漢代,卧箜篌被作為“華夏正聲”的代表樂器列入“清商樂”中,它當時有五弦十餘柱,以竹為槽,用木撥彈奏,不僅流行於我國中原和南方一帶,還流傳到東北和朝鮮,在隋唐盛世還東傳日本。東漢之時,又由波斯經西域傳入我國中原一種角形箜篌。為避免混同,從六朝末期就分別造名,以卧、豎而示區別。卧箜篌曾用於隋唐的高麗樂中。唐代杜佑《通典》載有:“箜篌,舊制一依琴制,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撥彈之,如琵琶也。”嗣後,在我國日漸銷跡,以致器失聲絕,被表現力豐富的琴、箏所代替。然而,卧箜篌在我國友好鄰邦朝鮮、韓國卻得以傳承,經過歷代的流傳和改進而成為今日之玄琴。在日本,因經由當時的百濟國(高麗、百濟均為朝鮮古稱)傳入,而稱其為百濟琴。今天,我們雖不能親眼目睹卧箜篌的標本實物,但仍能從甘肅嘉峪關魏晉墓磚畫、遼寧輯安北魏古墓藻井壁畫和輯安高句麗古墓壁畫中視其樂器圖像,一睹卧箜篌的演奏風采。

早在公元二百年前的東漢之時,豎箜篌就隨著“絲綢之路”上的商賈往來,由波斯(今伊朗) 經西域傳入我國中原一帶。唐代長孫無忌等撰《隋書·音樂志》中載:“今曲項琵琶、豎頭箜篌之徒,並出自西域,非華夏之舊器。”關於其形制,唐代杜佑《通典》有雲:“豎箜篌,胡樂也,漢靈帝(劉宏)好之。體曲而長,二十有二(一作三)弦,豎抱於懷中,用兩手齊奏,俗謂之臂箜篌。”在南朝宋人范曄《後漢書·五行志》中,曾載有:“靈帝好胡服……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競為之。”漢靈帝劉宏在位年代為公元168年—188年,據此豎箜篌至少也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了。這種有曲形共鳴槽,並有腳柱和肋木,張著20多條琴弦的箜篌,在中國樂壇上盛行於東晉以後到唐宋兩代。宋代吳自牧《夢梁錄》(卷三)曾這樣描寫道:“高三尺許,形如半邊木梳,黑漆鏤花金裝畫台座,張二十五弦,一人跪而交手臂之。”這是大型的豎箜篌,另外還有一種比較小的豎箜篌,是左手托著箜篌,右手彈奏,多用於儀仗音樂中。今天,古代豎箜篌的實物雖已無存,但在我國北魏至唐宋的大同雲崗石窟奏樂浮雕、敦煌的“隋代樂隊”壁畫和成都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的浮雕中都能見到彈奏豎箜篌的圖像,它們完全與亞述浮雕上所見的豎琴維妙維肖,波斯則是亞述式豎琴的本源地。豎箜篌在隋唐兩代宮廷的九、十部樂里,用於西涼(甘肅武威)、龜茲(新疆庫車)、疏勒(新疆疏勒) 、高昌(新疆吐魯番)諸樂以及高麗(朝鮮)樂中,唐俗樂里也用它。在古代皇室樂中,箜篌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演奏中還是主要的樂器之一。由於它有弦數組,不僅能演奏旋律,也能奏出和弦,在獨奏或伴奏方面都較其它樂器更為優越。豎箜篌也東傳日本,在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中,至今還珍藏著唐代製作的一架漆箜篌和兩架螺鈿槽箜篌殘品,這是中日兩國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在古代詩歌中,箜篌屢見不鮮。我國漢代,有一位碧玉小家女、焦仲卿之妻劉蘭芝,聰明絕頂,被人吟詩道:“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說明箜篌已是當時女子十分喜愛的常習樂器,就像今天的電子琴一樣普及和流行。漢魏之際的曹植,曾作有五言古詩《箜篌引》。梁簡文的《賦樂名得箜篌》中有:“捩遲初挑吹,弄急時催舞。釧響逐弦鳴,衫回半障柱。欲知心不平,君看黛眉聚。”也是說一女子在為舞蹈伴奏。到了唐代,箜篌進入歷史上的黃金時期,演奏技藝達到極高的水平,流傳也較為廣泛,成為我國傳統音樂文化寶庫中的珍品。唐代著名詩人李賀在佳作《李憑箜篌引》中寫道:“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女媧煉石補天處,石 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這既是李賀的代表作,也是唐詩中描寫音樂題材的名篇之一。它以一場秋雨的.生發消歇為線 索,明寫天氣變化,暗述演奏過程,並借神話人物來寫聽眾,富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詩 人用奇特的幻想、極度的誇張,描寫了穿雲裂石的音樂力量,使千百年前宮廷器樂演奏家李憑彈奏的箜篌之音,至今仍能震撼讀者的心靈。唐代詩人岑參、顧況、楊巨源、盧仝、元稹、張祜、李商隱和王仁裕等,也都有描寫箜篌的詩作。“千重鉤鎖撼金鈴,萬顆真珠瀉玉瓶。恰值滿堂人慾醉,甲光才觸一時醒。”這是張祜《楚州韋中丞箜篌》中描寫箜篌動人音響的詩句。在顧況的《李供奉彈箜篌歌》中雲:“……急彈好,遲亦好;宜遠聽,宜近聽;左手低,右手舉,易調移音天賜與。大弦似秋雁,聯聯度隴關。小弦似春燕,喃喃向人語。手頭疾,腕頭軟,來來去去如風卷。聲清冷冷鳴索索,垂珠碎玉空中落。……大弦長,小弦短,小弦緊快大弦緩。初調鏘鏘,似鴛鴦水上弄新聲;入深似太清仙鶴游秘館。……”完美地表達了箜篌的演奏技巧和美妙音響。唐代著名的箜篌演奏家有張徽、李憑、張小子和季齊皋等。

西方的豎琴和我國的豎箜篌,它們的外形非常相像,演奏方法也很近似,在造型藝術和音響效果方面,都達到了較完美的境地。雖然它們流傳的地域不同,內部結構也有顯著差異,但溯其淵源,它們卻是同出於一個鼻祖,是同源不同流的樂器。最早的“豎琴”在遠古之時就出現了,不過當時很簡陋。據傳說:人們准備了弓箭要去打獵,在試弓弦張得緊不緊時,一撥之下,發現它發出了美妙的樂音。於是,人們便有意識地把弓弦撥了又撥,聽它發出了像唱歌一樣的聲音。以後人們就把獵弓作為樂弓,把弓弦作為琴弦彈奏,這便是最簡單的彈弦樂器。在歐洲,樂弓經過許多世紀的流傳、改進,逐漸地在這唯一的弦線上,又加上了許多根弦線,才成為古代的豎琴。它也因形狀象一張豎立的弓而得豎琴之名。18世紀初,它的結構還比較簡單,是用人工改變音高的,還不能做技巧復雜的演奏。18世紀70年代,法國製造的三十七弦豎琴,成為工藝精湛的藝術品,不僅琴柱雕有洗練的樹葉紋飾,琴首還雕刻成提琴式的對稱螺旋形,非常別致,在弦軸板兩側還嵌以透明玻璃花窗,內部零件製作精細,小巧玲瓏。這架豎琴目前珍藏於巴黎國立音樂學院的樂 器博物館里。1820年,偉大的法國鋼琴大師塞巴斯蒂安·愛拉爾(1752年—1831年),將豎琴的踏瓣改為復式踏瓣的機械結構之後,才豐富了它的表現力。嗣後又經過不斷的改進,豎琴才達到今天這樣完美的境地,成為西洋樂器中的一顆明珠,既能獨奏、又能伴奏的樂器,在一般管弦樂隊中也要有一、兩個席位。豎琴內部結構精密度高,外形工藝美術也特別考究,製造技術極為復雜,目前世界上只有英、法、美、日、俄、德、意等少數國家才有生產。我國1958年製造成功第一架豎琴,當時正值蘇聯國家交響樂團訪華演出,蘇聯豎琴演奏家伊·什列茲格爾、納·托爾斯塔婭試奏我國豎琴後滿意地在留言簿上寫道:“北京製造的第一架豎琴,造型優美、工藝精細、選料優良,音響非常柔美,使用靈便。敬向天才的製造者祝賀這一成就。”

箜篌在我國宋元兩代繼續流傳使用,宋代陳暘《樂書》中記載著當時存在的各種形制的箜篌,並繪有其圖像。宋代詞人韓淲《聞箜篌》:“飄渺神仙雲霧窗。說與蘇州,未斷人腸。帶湖煙月墜蒼茫。喚醒嫦娥,春筍纖長。馬上琵琶半額妝。撥盡相思,十二巫陽。疏□清夢入瀟湘。佩玉鳴鸞,吹下天香。”描寫了文人的情思與箜篌的妙響,令人神往。從宋代起,箜篌逐漸在民間失傳,成為宮廷獨占的樂器,長期處於被禁錮之中,使發展受到限制,演奏技藝逐漸退化,失去了生命力。到了明代,箜篌樂器和樂手已是鳳毛鱗角。清代箜篌消聲匿跡,最終絕響達三百年之久,但在《清朝續文獻通考》中仍有記載並繪有圖像。?

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中國樂器博物館中,陳列著兩架框架式豎箜篌,均系仿照《清朝續文獻通考》所繪“豎箜篌”圖像而制。該史籍載:“豎箜篌,十八弦,靠柄一弦有十品,共二十八字,備四組音。彈時於中低二部則用二手復抱彈之,高音部則左捺品右彈弦,輪指夾彈皆可加入。弦分大中小三種,靠柄之一弦尤小。上拴於柄槽中之活軫,下拴於小音板。 此音板可升高弦音一度,並有吟猱之作用。音量比琵琶大一倍。置於桌上彈之。”這種箜篌已較宋人吳自牧《夢梁錄》中所述的“形如半邊木梳”的箜篌有所改進,在低音弦的一側增加了一根木製琴柱,雖然這根琴柱還較細,但它已初步具備了豎琴的框架,為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其中一架箜篌,紅檀木製,通高138.5厘米、底長49.5厘米、寬10厘米,為框架式豎箜篌。共鳴箱設在底部、呈窄匣形,長41厘米、高19厘米、寬6.5厘米,兩側面蒙 以桐木薄板,其頂部開有兩個金錢眼音孔,右側面置有一個竹製長條琴馬。琴首為凹螺旋形。角形曲木上置有紅木製提琴式弦軸21個(左10、右11)。張有兩種粗細的絲弦21條,弦的上端從曲木中間通過、纏繞於弦軸上,弦下端系於琴箱右側下方的21個紅木縛弦上。靠高音弦一側的曲木下端,置有一塊烏木製按弦指板,上嵌九個銅品。底座髹黑漆,描繪金龍,琴柱為罩金描飾龍紋。演奏時置於桌上,雙手抱彈。此琴為近代製品,曾由我國著名琴家鄭穎蓀珍藏。另一架箜篌,花梨木製,通高137厘米、底長47.5厘米、寬12厘米,為框架式豎箜篌。底部為窄匣形共鳴箱,長42厘米、高19厘米、寬6.5厘米,兩側面蒙以桐木板,頂部開有兩個由五枚金錢眼組成的音窗,右側面置有一個紅木製條馬。琴首為凹螺旋形,角形曲木上置紅木製提琴式弦軸23個(左11,右12)。張三種粗細絲弦23條,弦下端系琴箱右側下方的23個紫檀木製縛弦上。靠高音弦一側曲木下端設有指板,上嵌九個骨制音品。通體髹紅漆,描繪金色雙龍戲珠、龍紋、雲紋等圖飾。演奏時置於桌上,雙手抱彈,並可按高音弦於指板,此 琴為近代製品,曾由我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程硯秋先生珍藏,1958年程先生將其捐獻國家。這兩架古代豎箜篌的仿製品,製作精細,外表裝飾美觀,盡管它們沒有登上音樂舞台,但卻系我國民族樂器製作精品,是後人賴以學習、借鑒的無價之寶。已被載入大型畫冊《中國樂器圖鑒》中。

世紀30年代以來,我國音樂界、樂器界的有識之士,開始了箜篌的復興工作。我國著名的民族音樂社團上海大同樂會,集中了當時頗有名望的器樂演奏家和樂器製作師,在他們製成的一套143件古今民族樂器中,曾對20件樂器進行了改革嘗試,其中就有一件是豎箜篌。這件豎箜篌,上半部與《清朝續文獻通考》所載之“豎箜篌”相同,設有琴柱,弦“上拴於 柄槽中之活軫”,下半部的窄匣形共鳴箱則改為琵琶形共鳴箱,這是前所未有、頗富開創性之舉。琴弦由“下拴於小音板”,改在琴箱右下方邊框,在面板上(右側面)設有品柱,作為弦音的傳導體。這一改革嘗試,顯著地擴大了音量,豐富和美化了音色,使箜篌這一古老的樂器有了新的發展。遺憾的是,這架箜篌由於歷年戰火或其它原因未能流傳下來,現只留有樂器照片傳世,存於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的中國民族樂器博物館中。

59年,北京樂器研究所高級樂器工程師、著名小提琴製作家王玫先生和所長姚文林等人,曾參考古代樂器圖片和近代仿製品,並根據現代豎琴的造型和結構原理,設計和試製成一架框架式豎箜篌,但未能用於音樂實踐。

㈥ 主要樂器是啥,是什麼

世界最古老的吹奏樂器,是河南舞陽的賈湖遺址出土的"賈湖骨笛",其年代的上限為距今9000年左右。因其復雜性而被命名為骨笛,而非骨哨。骨哨相對骨笛簡易得多。

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中出土的骨哨上限距今7000年。"骨哨"是截取鳥禽類中段肢骨加工而成的,長度4至12厘米不等,器身略呈弧曲。其中有一件骨哨,出土時腔內插有一肢骨,將有孔的一段放入嘴裡輕吹,同時抽動腔內肢骨,就可以吹出簡單的樂曲。

中國其他傳統樂器還有吹管樂器、簫、笙、嗩吶、彈撥樂器、琵琶、柳琴、三弦樂器等,下面詳細介紹下:


  1. 吹管樂器

  2. 我國吹管樂器起源甚古,相傳在四千年前夏禹時期,就有一種用蘆葦編排而成的吹管樂器叫做『鑰』。

民國二十年,山西萬泉縣荊村發掘出三個新石器時代的『塤』。《詩經》中有簫、管、鑰、塤、笙等樂器的記載。後來興起的軍樂,又叫鼓樂、橫吹、騎吹等,是以排蕭、笳、角、笛等為主要樂器,常在行進時吹奏,也有用作儀仗隊或在宴會上演奏和其他娛樂之用。嗩吶的出現較晚,約在明代始有所記載。至今,在民間婚喪喜慶及民俗節日中,吹管樂器俱是主要樂器。約4500年前,有個叫仱倫的樂官發明了「律管」,將竹管一端以節封閉,由另一端直吹而發聲,這是簫的前身。到了漢朝前,京房再加一後孔,成為五孔,唐朝時傳到日本,叫做Shakuhachi (尺八)。到了魏朝又多開一孔,以後就沒再做多大變化。

簫為直吹管樂器,吹口成V字型,吹奏法與笛類似,音孔有六,前五後一,音色低沉,音域有二個半八度,常用的簫最低音為d′。


2.笙 Sheng


古時大笙稱為『竽』,小笙稱為『和』。西元前十五世紀殷代甲骨文上已有關於『和』的記載。西元前六世紀,中國的詩集經中也常提到這種樂器。


傳統笙一般為十三簧與十四簧,經過改良後有二十一、二十四、二十六、三十二、三十四、三十六簧等多種。

笙常用作伴奏樂器,由於它音色清晰透亮,音域寬廣,亦可用於獨奏。笙是以簧片振動發音,吹吸皆可演奏,且同時可吹出兩音以上,故可吹奏和聲。


3.嗩吶 Suona


嗩吶原是波斯(今伊朗),阿拉伯的樂器。嗩吶兩字為波斯語SURNA的音譯。我國自明代始有關於嗩吶的記載。至今在民間婚喪喜慶以及民俗節日中,它是主奏樂器。流傳各地的嗩吶有大的、有小的、有粗獷的、有柔和的,種類甚多,表現力很強。所有管樂器的技巧幾乎都可演奏,它還可以模仿唱腔,以管體、哨子、喇叭口拆開吹奏,各自模擬不同角色,如老生、花旦等。其常用音域為兩個八度,目前在國樂團中常用的嗩吶是筒音為g′的D調高音嗩吶。


4.彈撥樂器


彈撥樂器是用手指或撥子撥弦,及用琴竹擊弦而發音的樂器總稱。彈撥樂器的歷史悠久,種類形制繁多,是極富特色的一類弦樂器。遠在三千年前的周代,就已有「琴」、「瑟」等樂器,隨後陸續產生了或輸入了周末戰國時的築、箏、秦代的弦豉、漢代的箜篌、阮、隋唐的琵琶、元代的三弦、明代的楊琴等等。


5.根據樂器形制、性能和演奏方法的差別,彈撥樂器大致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以七弦琴為代表,包括琴、箏等樂器。這類樂器都有一個長方形木箱作為琴身,張以琴弦,平放著彈奏。除七弦琴都可以按弦取音外,其餘都只用其空弦音。


第二類以琵琶為代表,包括柳琴、月琴、阮、三弦等樂器,裝有四根、三根或兩根弦,左手按弦,右手彈撥,多放在腿上演奏。


6.第三類是揚琴。平置在木架上,用琴竹擊弦取音,約在明代由外國傳入。


彈撥樂器總類繁多,下面,依次介紹目前國樂團中最常用的樂器:琵琶、柳琴、楊琴、和箏、阮、三弦。


(1)琵琶 Pipa


最早「琵琶」是彈撥一類樂器的通稱。遠在西元三世紀,中國就有長柄、皮面、圓形音箱的琵琶,名「弦鼓」。漢代亦有十二柱的琵琶出現。約在西元三百五十年前後,通過印度傳至中國的的一種琵琶,梨形音箱、曲頸、四條弦,叫「曲項琵琶」,這是現代琵琶的前身。


它吸收了秦、漢琵琶的長處改造發展,並經後人不斷改進,由有相無品增至六相二十多品,音域擴大。演奏方法最初用木撥演奏,唐代中葉改用手指,彈奏技巧經長期發展,日趨復雜。表現力益豐富。現今傳遍中國南北各地。除作為獨奏、重奏、和奏等純樂趣的形式出現外,在戲曲、曲藝、歌唱等伴奏樂隊中也廣泛被應用,是我國相當重要的一種彈撥樂器。


(2)柳琴 Liuching


又稱柳葉琴、金鋼腿、土琵琶,狀如小型琵琶,原為山東柳琴戲、安徽泗洲紹興亂彈等劇種的重要伴奏樂器,裝有兩根或三根琴弦,改革後加裝為四弦,音域寬廣,半音齊全,音色優美,被用作獨奏及國樂團中彈撥組的高音聲部。


(3)三弦 Sanhsian


三弦又名「弦子」。由秦代的「弦鼓」發展而來,三弦名稱最初見於明代文獻中。如北方的「大鼓書」(亦稱說書)、南方的「清音」、「道情」等,三弦均為一種主要伴奏樂器,由於其聲音鏗鏘有力,在樂隊合奏中,常用來加強節奏效果。此外三弦也是一極富特色的獨奏樂器。


(4)阮 Yuan


阮在樂隊合奏中是相當重要的彈撥樂器。相傳晉時竹林七賢中的阮咸善彈此樂器,故又名「阮咸」。阮經改良後,現有大、中、小,即高、低音阮之分。在民間戲曲及說唱中常見。在現代國樂團合奏中,多參與伴奏。目前最常用的為中阮及大阮。


(5)楊琴 Yangchin


擊弦樂器約在明代才由波斯一帶傳入中國。最初在廣東省沿海地區流行,以後逐步遍及全國。揚琴具有清脆的聲音,寬廣的音域,又可同時奏出和音及快速琶音,在合奏中是一件極為重要的樂器,獨奏方面亦極有特色與表現。


(6)箏 Cheng


是一種古老的樂器,早在戰國時期以前(西元前四七五到前二二一),已在泰國流行。它的流傳甚廣,從嶺南至內蒙,幾遍全中國。尤以河南、山東、浙江、廣東、內蒙等地更以其被廣泛的採用而聞名。現經改良,由十三、十六弦不等而發展到二十一至二十五弦,性能大為提高,深受人們歡迎,被用來獨奏、重奏、合奏以及多種戲曲、曲藝和舞蹈等伴奏。


7.擦弦樂器


擦弦樂器是用裝在細竹弓上的馬尾磨擦琴弦,使之振動發音的一類樂器。我國常見擦弦樂器包括二胡、高胡、中胡、革胡、板胡、四胡等。


胡琴早在唐朝己有,散見文學作品中,當時名曰「嵇琴」,北宋時,在我國北方奚部民間廣為流傳,稱之為「奚琴」。宋代陳晹所編「樂書」(西元1099年)卷128中說:「奚琴,本胡樂也,出於弦鼓;而形亦類焉,奚部所好之樂也。蓋其別,兩弦之間以竹片軋之,至今民間用焉。」根據文字和畫中的圖形,奚琴與今日的胡琴非常相似,只是奏法不同。


近千年來,胡琴在我國民間廣泛流傳,不論在樂器上或樂曲均有顯著的發展,由於製作的材料和形制的不同,從胡琴的母型中又衍生出京胡、二胡、板胡和四胡等,民國以後為適應國樂隊和奏需要,又創制出中胡、大胡、低胡等,使這類型的樂器更為豐富。目前,各地方與各劇種所用的胡琴類樂器,不下數十種,它們不僅有優美的音色和鮮明的地方色彩,且有高度的演奏技巧與豐富的表現能力,尤其是二胡,在近幾十年中更有較大的發展。已成為極佳的獨奏樂器和重要的樂隊樂器。


(1)二胡(南胡)Erhu(nanhu)


二胡為我國流傳最廣,最有代表性的一種擦弦樂器,它廣泛地流傳在長城內外,大江南北,以至珠江流域。二胡這個名稱,在南方是專指獨奏用或在國樂隊用的一種,北方人稱為「南胡」。由於全國各地不同的習慣,也有稱為「二弦」、「嗡子」和「胡胡」的,名稱雖多,實際上是同一樂器。二胡音色優美,表現力強,既能演奏柔和流暢的曲調,也能演奏跳躍有力的旋律樂器,既用之於獨奏,也適於合奏或伴奏,在民間的戲曲的多種劇種中均為中要的伴奏樂器。


二胡普遍採用五度定弦法,最常用的空弦定音為d′a′。


(2)革胡 Gehu


革胡是一種音量較大,音域較廣的低音拉弦樂器,它是在二胡的基礎上參考西洋大提琴的演奏方式改革而成的。


它張有四條弦,設有指板,琴筒橫置,由於有指板,按弦極為方便,不僅能拉奏,還能撥弦彈奏。主要用於合奏,也可擔任彈奏。其空弦定音為CGDA。


打擊樂器


國樂器中,打擊樂器歷史最悠久,且佔有重要的地位。在傳統上,分為鼓、鑼、鈸、板和鍾五類,若依製造材料來分,又可分為金屬、竹木和皮革等三類。它們的演奏技能和表現力極為豐富,音響具有特色,不僅使樂器的節奏鮮明強烈,且具有極深刻的感染力,尤其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民間音樂中十番鑼鼓、潮州鑼鼓、蘇南吹打、河北吹歌和遼寧鼓吹等,俱是以打擊樂器見長。在現代國樂團中鍾類很少使用。


8.鼓類樂器


歷史記載中,打擊樂器以鼓的出現最早,殷墟甲骨文自已有「鼓」字。鼓類樂器種類繁多,各具特色,演奏方法也不盡相同,有豐富的表現力,除用以合奏或伴奏外,某些樂種中還作為獨奏樂器使用。


(1)大鼓 Dagu (Iarge drum)


大鼓也叫大堂鼓,為較大型的鼓,一般鼓面直徑在一尺半以上。由木製的圓桶上下端蒙以兩塊面積相等的牛皮而成。一般擺在四腳的木架上演奏,奏時用兩根木槌敲擊鼓面而發音。音色低沉而厚實。


(2)定音缸鼓 Dingyin Ganggu


定音缸鼓,為可定音的大鼓,根據缸鼓〈花盆鼓〉改良而成。樂隊中經常以兩個或三個為一組,兩個一組的多定為主音及屬音,三個一組的則增加下屬音、上屬音或下中音等其他音。


9.鑼類樂器


鑼是我國使用得最廣泛的打擊樂器之一,最初流行於中亞與東南亞一帶,於西元六世紀前期傳入我國,當時是叫「沙鑼」。隨著戲曲藝術的發展,經過長期的流傳和改進,使鑼成為具有豐富表現的樂器。鑼的種類很多,有的鑼具固定音高,有的鑼擊後音升高,有的鑼擊後音降低。


鑼是體振樂器,結構簡單,鑼身呈圓形弧面,通常四周有邊框,用槌敲擊中央部分,震動發聲。


(1)雲鑼 Yunluo cloud gong


雲鑼為有固定音高的打擊樂器,民間叫九音鑼。通用的雲鑼有十面小鑼,懸於木框之間,或將木框抵在桌上,右手用小槌敲擊之,(大型雲鑼,則用木架立於台上)其立位排列各不相同。


10.板類樂器


板類樂器使用在樂隊中有響板、梆子、木魚--------等。


響板又叫拍板,因常以檀木製造,又叫檀板,在六世紀的唐代已出現,其數目有六塊或九塊,由於使用目的不同,板的數目也不一致,現在通常使用三塊板所組成的。因適用范圍之不同,又可分為鼓板、書板、擊墜板三種,古板用於民樂合奏及戲劇伴奏,為主要的節奏樂器,經常與板鼓配合使用,書板及墜板則為曲藝說唱伴奏。

㈦ 我想知道民族樂器有哪些

馬頭琴
專業制琴師恩和近20年的制琴經驗,多年專門研究馬頭琴發聲原理及雕刻藝術,積累豐富的制琴,調琴技術,他所製做的馬頭琴做工精細,聲音醇厚,有真正草原的風格,適合各種場所的演出。他的馬頭琴銷往國內外,深得用戶的青睞。他多年搜集各種馬頭琴教學材料、演奏法、馬頭琴曲譜提供給馬頭琴使用者或初學者為大家提供了學馬頭琴的方便條件。

在蒙古民族音樂文化的百花園中,馬頭琴巧奪天工、光彩奪目。當您接觸到深情委婉的馬 頭琴,自然會被她純美的音色及草原風格的演奏所吸引,領悟到蒙古民族勤勞、朴實的品格。

馬頭琴,蒙古人稱之為"莫琳胡兒",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樂器。馬頭琴也具有構造精細、 攜帶方便的特點:一棵高傲的馬頭挺立在上方,細長的琴桿連著梯形的共鳴箱,兩支弦軸分立 在馬頭的左右,緊拉著兩根琴弦,還有一把與琴體分離的琴弓。正面看去琴體猶如一匹馬變了 形的半身像。 馬頭琴的音色純朴、渾厚,極貼近人聲。演奏時採用坐勢,將共鳴箱夾在兩腿之間。早期 的馬頭琴主要擔當史詩說唱及民歌的伴奏,一首民歌就是一支馬頭琴曲,人聲起便可琴聲合, 尤其是同蒙古民族的"烏爾圖道"(即長調民歌)相結合,更具草原文化的韻味。隨著社會的發 展,馬頭琴進入了藝術的殿堂。
蘆笙是苗族的主要樂器,用竹管製成,大小不一。蘆笙是古老的簧管樂器,約有兩

千多年的歷史,流行於南方各少數民族,其中以苗、侗族最盛。蘆笙雖由葫蘆笙演變而
來,但外形與笙已不相似,它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鳴筒構成。笙斗用杉木或梧桐木
刳空後製成,形體較長,細端為吹口,中間開有安裝整管的洞眼。傳統的蘆笙,笙管只
有6根,用長短不同的白枯竹製成,分兩排垂直插進共鳴箱中,在每根空管靠近笙斗處, 開有1個按音孔,在管的上端開有一個出音孔,插進共鳴箱的笙管內鑲有銅質簧片。吹奏 時,氣流從吹口進入,振動簧片,通過手指按孔而發音,音色清晰悅耳,兼有簧、管兩 種音質,在某種程度上又接近於西洋水管樂器的音色。 蘆笙與笙、葫蘆笙的顯著不同 點是,在笙管上端的出音孔處,套有竹製的共鳴筒或共鳴器,或用竹蔑片摺成三角形小 喇叭,它起著良好的共鳴作用,使音量擴大,音響宏亮,音色優美動聽。

葫蘆絲、巴烏都是雲南少數民族樂器,----葫蘆絲的歷史較為悠久,其淵源可追溯

到先秦時代,它是由葫蘆笙演進改造而成的。在構造上仍保持著古代樂器的遺制,簫管 數目正與三管之龠相同,兩支副管不開音孔也和古簫完全一樣,而發出持續的五度音程 ,則與古龠的「以和眾聲」維妙維肖。但它的主管已開有7個音孔,與後世的簫笛非常近 似,又顯示出它在歷史上的飛躍。----葫蘆簫常用於吹奏山歌等民間曲調,最適於演奏
旋律流暢的樂曲或舞曲,曲調中一般長音較多,合音豐富,樂聲柔美和諧,能較好抒發 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其中的六管葫蘆簫,可以吹奏單音、雙音、單旋律加持續音及兩個 和音旋律加持續音。既保持了原來樂器特有的音色和風格,又增大了音量、擴展了音域 、豐富了音響色彩和表現力。
三弦源於古時的弦鞀,元朝時是元曲的主要伴奏樂器。 三弦的構造較簡單,可分為

琴頭、琴桿和琴鼓三部分,由琴頭、弦軸、山口、琴桿、鼓框、皮膜、琴馬和琴弦等組 成,有些加裝轉調移位山口。琴頭多呈鏟形,是三弦的裝飾部分,一般都嵌有骨花或雕
出紋飾,中間開出弦槽,槽側開有弦軸孔,三個弦軸置於琴頭兩側。琴桿為半圓形的 柱狀體,平滑的表面是三弦的指板,上端膠有山口,下端呈方形插入琴鼓中,三弦最顯
著的特徵是琴桿無品格。 琴鼓又叫鼓子或鼓頭,是三弦的共鳴箱,鼓框橢圓形,兩面 蒙蟒皮(亦有蒙木板者,日本蒙貓皮,叫三味線)。琴馬置於蟒皮中央。琴弦使用絲弦,從
高音弦起依次為外弦、中弦和內弦,外弦用子弦,中弦用二弦,內弦用老弦。琴弦的一 端,都系在琴鼓下面的菱形木殼上,另一端分別卷繞在3個弦軸上。近年來三弦開始使用 尼龍鋼絲弦。
冬不拉
哈薩克彈奏樂器,主要有冬不拉,謝勒鐵爾,薩孜,節特根和皮克利等.
冬不拉是哈薩克民間最流行的傳統樂器.冬不拉的各種類繁多,大都有整塊松木或樺木製成,雕刻精細,鑲嵌美觀.冬不拉的形式,一種音箱是三角形,哈薩克以近代大詩人阿巴衣命名,叫"阿巴衣冬不拉"一種音箱是橢圓形以哈薩克民間阿肯江布爾命名,叫"江布爾冬不拉"這兩種冬不拉外型不同,音色也各有千秋.此外還應哈薩克族歷史,地域,部落,文化心理,生活習俗的差異,在民間還存在其它各種形制的冬不拉,據不完全統計其品種大約又有十幾種.
無簧哨管樂器「吐良」又稱「妥任」,
流行於德宏州。它是用一根約長四十五公分
的細竹管,中間開一方型吹孔製成,也有用
兩、三節竹管套接而成的。
演奏時,左手姆指置左管口,右手掌心
置右管口,兩手做各種悶、放組合,並配合
以吹氣的力度變化,可奏出兩個八度以上的
音。它多用於獨奏或民間集體舞伴奏。樂曲
如《豐收調》、《山鳥鳴》。多為景頗族使
用。
吃過田螺的大有人在,對田螺津津樂道的也不少。可你聆聽過用田螺殼製成田螺笛吹出聲音圓潤渾厚、韻律甜美的歌聲嗎?
田螺笛,原屬靖西壯族民間的兒童玩具,在靖西縣民族博物館陳列多年,而挖掘壯族擬聲田螺笛則是兩年前的事。2002年10月,靖西縣組織壯族博物館和當地民間藝人根據有關壯族民間口碑和地方誌記載,通過一段時間的艱苦摸索,從多試式樣、多試品種、多試音質等大量的策劃和改進工作,終於試制出音色渾厚韻律優美的田螺笛。
壯族擬聲田螺笛,在靖西等地歷史悠久,只是多年來沒引起人們注意。田螺笛的製法很簡單。只要選擇大個田螺,剪掉尾部尖端處為出音孔,去掉內肉,在離大口處約2厘米處開一笛孔貼上笛膜即可。吹奏時嘴貼笛口,模擬歌曲調子進行吹唱,聲音經笛膜震盪,變成笛音由出音孔傳出,音質既像男低音,又具有喉管樂器的聲音。田螺笛可吹奏民間曲調和壯劇、巫倫等曲調,與壯族馬骨胡、葫蘆胡、葫蘆琴搭配演奏音色更佳。
田螺笛�其實就是一種散發著泥土芳香的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間文化。2001年7月,韓國民俗文化考察團到靖西,還專門對田螺笛和葫蘆胡等民間民俗文化進行探討和交流。2002年11月,毛澤東的兒媳邵華將軍到靖西考察,拍下了田螺笛的照片,在京媒體上發表,引起了廣泛關注。
透過田螺笛圓潤渾厚的韻律,我們深深地感悟到壯族民間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豐厚的底蘊。
斯布斯額是哈薩克族古老的吹管樂器,它的前身是用草原上生長的「叢文依草」(類似蘆葦)製成,現在多用松木支撐。斯布斯額中空無簧,管開三孔、四孔或五孔,管外扎以細線,有的還套上羊腸用以保護木笛。吹奏時將吹口置嘴中,用舌尖堵住管口大部,留一小口為吹孔。在樂器發音的同時,還用喉頭發出一個持續低音,形成兩個聲部。樂曲大多由五聲音階組成,節奏較自由,高音靠氣息控制,能奏出泛音。它的音量較小,音色柔美。由於樂器沒有固定的規格,音域一般為f1-b2。有些牧民在寧靜的草原上演奏時,往往把遠處的鹿引來,遠遠靜聽斯布斯額的演奏,當他們發現不是自己的夥伴在召喚自己的時候,才慢慢地離去。哈薩克族的《額爾齊斯河》描寫了額爾齊斯河的自然景色,是一首有代表性的斯布斯額獨奏曲。

尺八的歷史尺八是我國古老的吹奏樂器,源於豎篴,竹製,長一尺八寸,在隋唐頗為盛行,自宋代後漸少使用。>>
尺八在隋唐之際東傳日本。

1300多年前,尺八東傳日本。

隋唐之際,日本曾屢派「遣隋使」和「遣唐使」前來中國,許多中國樂器,流傳東瀛。

據浙江省國際文化交流協會副研究館員孫以誠考證,日本尺八源於我國杭州。南宋時,日本名僧覺心來中國杭州護國仁王禪寺學習,在此期間向同門居士張參學會了吹奏「尺八」的技藝,回國帶回尺八及尺八曲《虛鈴》和《虛空》 等。後來,心覺創立普化宗,傳授「尺八」技藝,故將他所傳授的尺八稱為「普化尺八」。而至今仍保存在浙江省藝術學校校園內的護國仁王禪寺舊址就是日本「尺八」的祖庭。

最早傳入日本的尺八僅用於宮廷雅樂,稱為「古代尺八」,也常作為達官貴人的玩物,故也叫「雅樂尺八」。據傳,日本聖德太子特別喜愛尺八,他當時所用的中國尺八,如今還珍藏在奈良的法隆寺中。

在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里,現在也保存著我國唐代傳去的8支尺八。其中一隻刻雕尺八,長43.7厘米,管上端開口,管身前面五孔後面一孔。每一按音孔邊緣有圓形花紋。製作十分精美,通體雕花紋和仕女像。第一孔上刻有二女,一者俯而摘花,一者立其後作張袖狀。後面一孔下有一女立而手執扇,另一女坐彈琵琶。其餘部分均飾以花鳥紋。此外還有玉尺八、牙尺八、雕石尺八和樺捲尺八等。蘇州民族樂器一廠曾復制刻雕尺八一件。

1871年以後,「普化尺八」傳於民間。日本現在使用的尺八就是從「普化尺八」演變而來的,不限長短,一般多為3節、 5孔(前4後1)、不設膜孔。它是日本民間主要的吹奏樂器,既能吹奏古典樂曲,也能演奏現代樂曲;還經常與箏和三味線一起合奏,甚至還能與西洋管弦樂隊、電子風琴等合作。

此外,由我國傳入日本的還有「一節切尺八」。

20世紀70年代美國人海山(kaizan)將尺八從日本傳至美國。

侗笛簡介侗笛是侗族獨特的民間樂器,外形和洞簫相似,吹口裝有簧片,豎吹,音色清麗悠揚,富有山野風味,常用以獨奏或為歌唱伴奏。廣泛流行於侗族地區。

侗笛:侗族獨特的民間樂器,侗語叫「介各」或「濟各斯」。外形和洞簫相似,吹口裝有簧片,豎吹,音色清麗悠揚,既可表現婉轉抒情的情調,又可奏出熱烈歡騰的旋律。富有山野風味,常用以獨奏或為歌唱伴奏。流行於黔桂湘交界侗族居住地區,以貴州省黎平、榕江、從江最為盛行。

原始社會的塤,器形多樣。浙江餘姚縣河姆渡遺址陶塤,呈橢圓形,只有吹孔,無音孔,距今約七千年。陝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遺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欖,也只有一個吹孔,用細泥捏塑而成,是塤的原始形態之一,距今約六千年。山西萬榮縣荊村遺址出土三個陶塤,其中一個陶塤已有兩個音孔(《中國音樂史圖鑒》Ⅰ—22至Ⅰ—26)。山東維坊姚官莊、山西垣曲古城關東、垣曲豐村、太原市郊義井村、河南鄭州大河村、安徽汪洋廟遺址、江蘇邳縣大墩子遺址均發現新石器時代陶塤,分屬於不同的原始文化區域。

製作陶塤要選用土質純凈、不帶砂石雜質的粘土,顏色不拘,紅、黃或黑土均可。將粘土加清水,反復絞拌揉揣,和成軟硬適中的泥塊,經捏坯、整形、開孔、磨光和煅燒而成。中國音樂學院曹正教授自本世紀三十年代即製作仿古陶塤,積累了豐富的經驗。1979年以來,天津音樂學院陳重教授改進研製成九孔陶塤。

中央民族樂團杜次文,1984年隨團赴美國參加第二十三屆奧運會藝術節,後又在西班牙、西德等國家表演了塤獨奏曲《楚歌》、《唐樂》、《風》等。趙良山在《編鍾樂舞》中演奏了《八音齊鳴》,均贏得贊譽。九孔紫砂陶塤已在民族樂隊中較普遍使用

塞簫
塞簫,苗族吹口氣鳴樂器。苗語稱展尖,意為堵有軟木塞的竹管。漢族稱其為塞簫。流 行於貴州省興義、安龍,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西林、那坡和雲南省廣南、富寧等黔、桂、 滇三省區接壤的苗族地區。
管身竹製,多採用當地生長的苗語稱胸叮的竹子製作,這種竹材管徑較細而竹節修長, 是制塞簫的良材。管長一般42厘米,中間無節,兩端通透。上端管口外徑2.1厘米、 內徑1.5厘米左右,下端管口外徑1.7厘米、內徑1.3厘米左右。製作時,在上口塞進一個 長2.6厘米、直徑1.5厘米、劈去一側的軟木塞。木塞多用杉木或泡桐木製作,木塞紋理要 與竹管紋理方向一致。將木塞一側(圓周的1/4弧面)順紋劈去,然後塞入管首背面,劈 去的部分與竹管內壁就構成一個半月形進氣通道。在距上端管口3.7厘米正對氣道的背面管 壁上,開一個長方形發音哨孔,孔長1.1厘米、孔寬0.6厘米,孔的下方修削成向內的斜 坡狀,作為分氣閥。在管身正面中下部開有六個圓形按音孔,第一孔至下端管口為5.8厘米 , 在發音孔至第一孔的1/2處開第六孔,在第一孔至第六孔之間開第二、三、四、五孔,各按 音孔間距相等。
演奏時,管身豎置,右手無名指、中指、食指按第一、二、三孔,左手無名指、中指、食指 按第四、五、六孔。嘴含管首,氣流由氣道進入、沖激發音孔,一部分被斜坡狀分氣閥擋入 管內,使管內空氣柱振動,通過按孔改變空氣柱長短而發出高低有別的音。用平吹和超吹方 法,音域b—f3。平吹音色柔和、典雅,超吹音色干凈、明亮。c3以上的幾個音較難吹 奏。常用的有滑音、打音等演奏技巧。用於獨奏,所奏樂曲都來自民歌音調,但無固定曲牌 ,只有遠調與近調之分。遠調是為在遠處的戀人而吹的,起音較高,音色脆亮而悠揚;近調 是為身旁的戀人而吹的,起音較低,音色柔和而委婉。近調又有五指調、六指調兩 種,前者是固定按住第三孔,用另外五指開閉音孔發音,音域較寬;後者則六指均用,音域 只有十二度。每首塞簫樂曲都含有一定的詞意內容,有著獨特而完美的表達意境。
塞簫是苗族青年男女社交和戀愛生活中常用的樂器之一,多由小夥子吹奏。由於運氣方式、 所用指法和演奏樂曲的不同,每個小夥子的演奏都各具特色。即使在深夜,在兩人相距較遠 的情況下,姑娘也能從情人隱隱約約的遠調簫聲中,聽出他是在孤獨嘆息,或是在責怪自己 沒有赴約,還是呼喚自己快去相會。當兩個相愛的戀人依偎在一起的時候,低回婉轉的近調 簫聲,更使他們難舍難分、情似海深。每逢農歷正月初一至初八,在苗族盛大的跳坡節上, 吹奏塞簫更成了青年小夥子們表現才華和技藝的好時機,一個個興高采烈,一曲曲傾腹而出 ,它既是小夥子相互比賽,也是向姑娘們傳情,許多美滿的姻緣就是從這里開始的。�
〔小塞簫〕苗族吹口氣鳴樂器。流行於貴州省興義、安龍,廣西壯族自治區 隆林、西林、那坡,雲南省廣南、富寧等地。
管身竹製,外觀與塞簫相同,管長24厘米,上口外徑1.6厘米、內徑1.1厘米,下口 外徑1.4厘米、內徑0.9厘米。上端管口內置軟木塞,在管身背面的氣道下方、距管口3.1 厘米處,開一個長方形發音哨孔。管身正面開有六個按音孔,第一孔距下口3.3厘米。在發 音孔至第一孔的1/2處開第六孔,在第一孔至第六孔之間等距開第二至第五孔。
演奏時,豎吹,右手按下三孔,左手按上三孔。運用平吹或超吹,音域g�1—g�3。平吹音 色清脆、帶有哨音,超吹音色則較尖銳。用於青年男女社交和戀愛生活,多由男子吹奏。
〔大塞簫〕苗族吹口氣鳴樂器。流行於黔、桂、滇三省區相鄰廣大地區。�
管身竹製,外觀與塞簫相同,管長68厘米,上口外徑3.6厘米、內徑3厘米,下口外 徑3.1厘米、內徑2.5厘米。上端管口內置軟木塞,在管身背面的氣道下方、距上 端5厘米處,開有一個長方形發音哨孔。管身正面開有六個按音孔,第一孔距下口10厘米。 在發音孔至第一孔的1/2處開第六孔,在第一孔至第六孔之間,等距開第二至第五孔。
演奏時,豎吹,右手按下三孔,左手按上三孔。運用平吹或超吹,音域g—d�3。平吹音色 深沉、渾厚,超吹音色甜美、圓潤,富於表現力,擅長演奏優美抒情的曲調。用於青年男女 社交和戀愛生活中,多由男子吹奏。

民族奇葩姊妹篇 姊妹簫,又名小嗩吶、咪咪。苗語:「佔得息」、「力布」、布依族語:「布勒歪練」,它是花溪苗族,布依族同胞的主要樂器,是男女青年們談情說愛時傳遞愛情的一件最重要的工具。
姊妹簫的曲調很豐富,也很優美動聽,可分為三種:一是以民間的嗩吶調演變而成的,這一類的流傳地域相對廣些;第三種是姊妹簫的原始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首,這三首姊妹簫曲調充分表現了姊妹們在娘家時久別重逢的喜悅心情。
姊妹簫這個名稱的來歷,在廣大的民間流傳著不少動人的傳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座高山上居住著一家貧窮的人戶,夫妻倆已年過半百,身邊仍無一男兒,但是卻生下了七個聰明伶俐,如花似玉的姑娘,左鄰右舍都稱之為「七仙女」。他們家雖貧寒,但七個女兒的孝順和勤儉持家使一家九口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姐妹七個不但學會了紡紗織布,操持家務。七姐妹還有一付好嗓子,她們的歌聲甜美動聽,使青年後生們贊嘆不已。一年春天,七姐妹在樓上紡紗漿線,她們用從山上砍來的金竹把漿好的紗線穿在竹桿上晾曬,竹子和漿線的漿汁所散發出的一股股香氣引來了山上的野蜂,野蜂把一根根金竹鑽通了一個又一個的小孔,並在竹筒內安家落戶起來,一天,七姐妹正忙著綉花,徐徐輕風吹來,同時從樓上傳來一陣陣悅耳的音樂聲,她們還以為是外寨的後生悄悄跑來樓上吹奏簫筒向她們求愛,待她們上樓一看,樓上空無一人,細心的七妹仔細查看,才發現音樂聲是金竹上的蜂洞被風吹響而傳出的。這一發現使得精明的七妹得到啟示,她說:「各位姐妹,我們何不上山另砍一些最好的金竹來各人做一樣樂器來吹,這樣豈不可以消除我們的寂寞,增加我們的快樂嗎?」。七妹的提議得到六個姐姐的贊同,她們各自去砍金竹並按自己的設想做出了七件樂器,一看,七姐妹做的樂器一模一樣,吹出的音也一樣,她們感到很單調。後來,還是七妹有心計,她說;「我們是七姊妹,何不在竹桿上鑽七個孔,每個孔代表我們每一個人,這樣,孔多了聲音就多,就好聽了。」她就這樣做了一支七孔簫,一次能發出很多音,動聽極了,這是大姐提議:「為了體現我們七姐妹的團結和智慧,選兩支最好的聯在一起代表我們七姐妹,表示我們姐妹永遠不分離。」
樂器做好了,取什麼名字又成了大家討論的一個問題,這個說這樣,那個說那樣,意見一時無法統一,後來她們請來寨上的後生們幫助取名,有的說此樂器是七仙女發出的,應取名叫仙女簫,有的說仙女簫不好聽,提議取叫美人簫。這時生在一邊的父親對大家說:「依我看取叫姊妹簫最好,因為它像簫,又是你們七姊妹設想並共同做出來的,叫這個名字,紀念意義更大。」從此,人們就將這個樂器稱為姊妹簫。這個樂器便成了苗族,布依族同胞共有的一件最具代表性的樂器。據說,那三首主要曲調還是那七姐妹共同創造的呢。
要真正追溯姊妹簫的歷史和族屬,它應為漢代(約公元前77年--公元前37年)的北方民族羌族。由於該樂器來自羌民族,故將其稱之為羌笛。在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曾寫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絕句。詩中所指的羌笛便是今天流傳的民間的姊妹簫。今天,流傳在四川西北的羌笛無論它的形狀,體量,音樂旋律以及演奏方法均與貴州的姊妹簫一模一樣,這難道說四川的羌族與貴州中西部的布依族、苗族有其淵源關系?
姊妹簫這一苗族、布依族的樂器在中國民族樂器的大家族中是有地位的,在古代樂器分類中古人將它分在中國八大類樂器中的第四類(竹類);在近代,民族音樂家們將它劃分在中國民族樂器三大類中的第一類(管樂類);在今天的民族樂器分類中,民族音樂研究專家們將其劃分為中國民族樂器四大類中的第三類(氣鳴類)。無論音樂家們把它分入那一類,姊妹簫確是中國民族樂器和民族音樂中的一朵奇葩。
芒筒,是丹寨苗族同胞最為喜愛也最善長吹奏的一種樂器。

芒筒長短、大小不一,音高各異。中小型芒筒長30—70厘米,大芒筒長150厘米左右,最大者長達2米。其音高依次相隔八度。

民間芒筒依其大小組合在一起稱芒筒隊。大型芒筒隊由十五或二十一支組成,分為大、中、小和最小芒筒四組。每組三至五支,與各種蘆笙組成蘆笙樂隊。芒筒以圓潤雄厚的持續音加強主音,使樂隊音響豐滿。

[喉管]

喉管流行於我國廣東、廣西地區。竹製以雙簧哨子發音。樂隊中常用的是G調中音喉管和D調低音喉管兩著音高相差四度。喉管有七個音孔,只能奏出八個音,按七聲音階次序排列。可奏出音程的跳動,宜可演奏「滑音」、「疊音」、「花舌」、「顫音」等。

喉管沒有變音裝置,很少轉調,偶爾轉道屬調和下屬調。喉管多用於戲曲音樂的伴奏,在某些地區吹打樂隊中也有使用。在民族管弦樂隊中,喉管有是同其他中、低音樂其結合使用,以加厚樂隊的中、低音。

喉管音域很窄,使用受限制,音色不易於其他樂器融合,在樂隊中使用要慎重。

二胡

二胡是中國著名的拉弦樂器,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七至十世紀的中國唐代,當時主要流行在中國西北部的少數民族之中。在一千多年的發展史中,二胡一直是戲曲的伴奏樂器 。

二胡構造簡單,一根細細的木製琴桿,長約80厘米,琴桿上有兩根琴弦,琴桿下裝有茶杯形狀的琴筒,還有一把馬尾做的琴弓。琴師演奏二胡時採取坐姿, 左手持琴,右手持弓。二胡的音域可達三個八度。二胡發出的樂音有著豐富的表現力,它以接近於人聲的音色,成為一種富於歌唱性的樂器 ,有人還因此稱它為"中國式小提琴"。由於二胡的音色聽起來略帶憂傷,因而善於表達深沉的情感。

1949年後,二胡的製作、改革和演奏藝術得到了發展,它可以獨奏,也可以在歌舞和聲樂以及戲曲、說唱音樂中伴奏。在中國民族管弦樂隊中,二胡更 是一種主奏樂器,類似西洋管弦樂隊中小提琴的角色。

由於二胡製作簡單、廉價易學而又音色優美,因而深受中國人的喜愛,是中國民間普及率很高的樂器。

高胡

高胡是"高音二胡"的統稱,是在二胡的基礎上改制而成的。高胡的產生,和中國民間樂種廣東音樂有著密切的聯系。

"廣東音樂"是流行在中國廣東地區的一種民間器樂表演形式,它起源於當地的地方戲劇和民間音樂。起初廣東音樂中並沒有高胡這種樂器,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前後,"廣東音樂"作曲家和演奏家呂文成先生對二胡進行了大膽的改革,他把傳統二胡的絲弦改為鋼絲弦,提高了定弦,並用兩腿夾著琴筒進行演奏,這種音色清澈明亮的高音二胡,就被人們稱作高胡,並且很快成為"廣東音樂"中的靈魂樂器。

高胡的構造、製作和用料與二胡基本相同,最大的區別是琴筒較細。由於高胡產生的年代比較晚,因此,樂器製作家們在改造高胡的時候便少有顧慮和束縛。有的樂器製作家把早期高胡的圓形琴筒改為扁圓形狀,使音量加大;有的樂器製作家還把兩根弦的高胡改為三根弦,使樂器的音域向下擴展了五度。

高胡的音色清脆高亢,猶如女高音。它的這一特點加上低音區圓潤的特色,使它在樂隊中佔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因此,中國的民族管弦樂隊中一般都給高胡配備相當重要的席位。另外,由於高胡有著特別豐富的表現力,適於演奏抒情、活潑和華麗的旋律。因此,它在樂隊中經常以華彩的方式給樂曲的主旋律做伴奏,並且能把主旋律按照情感的需要加以裝飾。

板胡

板胡又稱作"梆胡"、"秦胡"等,它是伴隨著地方戲曲梆子腔的出現,在胡琴的基礎上產生的。板胡和中國其它的胡琴類樂器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音量大,音色清脆嘹亮,尤其擅長表現高亢,激昂、熱烈和火爆的情緒,同時也具備優美和細膩的特點。

板胡在中國大約有300多年的歷史,它的名稱是因為琴筒用薄木板粘成而得名的。

最初,板胡主要流行於中國的北方地區,當地的許多地方戲曲和曲藝,比如像河北梆子,評劇、豫劇、秦腔等都是用板胡作為主要伴奏樂器的。由於板胡和中國的戲曲、曲藝有著深厚的淵源關系,因此它在演奏戲曲、曲藝音樂時最能發揮自身的特長,在地方戲曲和曲藝伴奏中,各地區的板胡善於表現各自不同的風格,富有獨特的地方色彩。

板胡的結構絕大部分和二胡相同,但也有區別,主要區別在琴筒上。板胡琴筒的前口不像二胡那樣蒙皮,而是用桐木板,這就是板胡發音的關鍵。板胡的音色特別清澈響亮,富有鄉土氣息,在樂隊中它常是各種伴奏樂器的領弦,在弦樂中擔任高音聲部。

新中國成立以後,在音樂工作者和樂器製作者的努力下,板胡的製作技術也有了很大的發展,使許多新品種加入了"板胡家族"。其中有中音板胡、高音板胡,三弦板胡,竹筒板胡,秦腔板胡等等,都是"板胡家族"的"新成員"。

隨著板胡形制的發展,板胡的演奏技巧也在不斷地提高,表現力也更加豐富多彩,成為中國民族樂隊中不可缺少的特色樂器和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獨奏樂器,並為民族歌劇、民族歌舞和聲樂伴奏。

㈧ 樂器嗩吶原自以哪個國家的樂器

最初的嗩吶是流傳於波斯、阿拉伯一帶的樂器,就連嗩吶這個名稱,也是古代波斯諾Surnā的音譯。嗩吶大約在公元三世紀在中國出現,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第38窟中的伎樂壁畫已有吹奏嗩吶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時代,傳到我國中原地區。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嗩吶的記載: 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嗩吶已在我國普遍應用。明代武將戚繼光(1527~1587)曾把嗩吶用於軍樂之中。在他《紀效新書o武備志》中說:凡掌號笛,即是吹嗩吶。 較詳細的記載見於明王圻編《三才圖會》(1607年刊): 嗩吶,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銅為之,管則用木。不知起於何代,當軍中之樂也。今民間多用之。 明朝王磐《朝天子.詠喇叭》則是描述嗩吶最好的文章:喇叭,嗩哪,曲兒小,腔兒大。來往官船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裡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見得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得水盡鵝飛罷。 明代後期,嗩吶已在戲曲音樂中佔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過場曲牌。而在以戲曲音樂為基礎的民間器樂中,嗩吶也成為離不開的樂器。傳說明代宗室朱載在嗩吶八音孔的基礎上研製出眼管子,為我國民族管樂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據說他曾在九峰寺創建金鼓會,每逢農歷九月二十三,各地的嗩吶班都要在這里聚會。 明末清初時有同樂會、賈家班,清至民國時有麻金班、毛旦班、銀河班等嗩吶演奏組織,在當地影響很大。沁陽一帶有大花轎,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結婚,閨姑女、門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轎的俗語,正反映了這些嗩吶班的影響。依照地域和技藝風格,沁陽境內的嗩吶整體上可分為四大家兩大派。以沁河為界,分為沁北派和沁南派;沁北派以張家、賀家、馬家為代表,沁南派以賈家為代表。其繁盛之況,即此可見一斑。在四大家的影響下,沁陽境內的嗩吶班社和藝人隊伍規模不斷增大,數量十分可觀。 新中國成立至20世紀80年代,沁陽的嗩吶班已發展到三十多家,從事嗩吶演奏的人員達四百多人,呈現出鄉鄉有嗩吶、村村有樂聲的狀況。據不完全統計,沁陽嗩吶演奏的曲目達三百多首。在現當代民俗、藝術生活中,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民間藝術家創作了一些新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曲目,如《故鄉頌》、《九峰情話》、《沁陽春》。1997年12月,沁陽市被河南省文化廳授予河南省民間藝術之鄉榮譽稱號,後又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㈨ 西方民族樂派演奏樂器是什麼

1、鋼琴
鋼琴(義大利語:pianoforte)是西洋古典音樂中的一種鍵盤樂器,有「樂器之王」的美稱。由88個琴鍵(52個白鍵,36個黑鍵)和金屬弦音板組成。義大利人巴托羅密歐·克里斯多佛利在1709年發明了鋼琴。
鋼琴音域范圍從A2(27.5Hz)至 C5(4186Hz),幾乎囊括了樂音體系中的全部樂音,是除了管風琴以外音域最廣的樂器。鋼琴普遍用於獨奏、重奏、伴奏等演出。

2、圓號
圓號,唇振動氣鳴樂器。又稱法國號(英語:French Horn)。一種銅管樂器,銅制螺旋形管身,漏斗狀號嘴,喇叭口較大,有時可拆卸。通常有4個鍵,其中一個鍵用來轉換指法調性。
古典的圓號音高為F或降B調,有4個閥鍵(有直立式和旋轉式兩種),用增加管子長度的辦法降低圓號自然泛音的音高。閥鍵使得演奏者能夠吹奏從低音B到高音F之間的所有半音。
3、中提琴
擦奏弦鳴樂器。提琴族中的中音樂器,外形及結構與小提琴基本相同,只是形體略大。五度定弦為c、g、d1、a1,琴身長度一般為42.5厘米。
中提琴的音色比小提琴更厚實、溫暖而豐滿,指法和運弓與小提琴基本相同。在20世紀前,巴洛克主義音樂和古典主義音樂中有一些和中提琴相關的作品。
4、小提琴
小提琴是一種弦樂器。總共有四根弦。靠弦和弓摩擦發出聲音。小提琴琴身(共鳴箱)長約35.5厘米,由具有弧度的面板、背板和側板粘合而成。
小提琴廣泛流傳於世界各國,是現代管弦樂隊弦樂組中最主要的樂器。它在器樂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現代交響樂隊的支柱,也是具有高難度演奏技巧的獨奏樂器,與鋼琴、古典吉他並稱為世界三大樂器。
5、豎琴
豎琴,是一種大型彈弦樂器。豎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撥弦樂器之一,起源於古波斯(伊朗),據埃及古圖記載,此種樂器出現於公元前三、四千年。當時的形狀猶如一個有弦之弓。
豎琴與箜篌、古典吉他、魯特琴等古老的西洋彈撥樂器(箜篌與琵琶一樣,後由西亞國家傳入我國古代)都是由新石器時代的原始弦琴衍化而來,原始弦琴常在原始部落中扮演占卜、喪葬、祈雨等祭祀工具,可以認為它一切古典式弦琴的起源

閱讀全文

與伊朗常用民族樂器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怎麼老墜機 瀏覽:710
七百千越南盾是多少 瀏覽:247
2019中國礦業大學錄取分數線多少 瀏覽:324
伊朗最美季節是什麼 瀏覽:237
英國有多少人搬家 瀏覽:230
印度是如何治療精神病的 瀏覽:583
印尼是什麼名族 瀏覽:134
印度教老鼠什麼神 瀏覽:762
2021越南商務簽證多少錢 瀏覽:653
汶萊對中國如何 瀏覽:285
英國球員工資一般多少 瀏覽:945
為什麼甘肅人去伊朗多 瀏覽:984
在疫情中中國做了什麼 瀏覽:926
義大利dc是哪個牌子 瀏覽:726
中國經典學術如何在國外傳播 瀏覽:284
加拿大寄到中國多少錢 瀏覽:76
北京飛往印尼多少錢 瀏覽:901
越南戰爭多少年開始的 瀏覽:566
伊朗車牌是什麼意思 瀏覽:381
義大利凱撒是什麼年代 瀏覽: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