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怎麼樣跟中國比較
1. 在經濟方面,中國和印度的差距顯著。以匯率計算的GDP來看,中國的GDP約為15000億美元,而印度大約為6000億美元,印度的經濟大約是中國的一半。
2. 若以購買力平價(PPP)計算,印度的經濟規模略超過30000億美元,中國則超過60000億美元,印度大約是中國的一半以上。
3. 在農業領域,印度的農業占其GDP的28%,而中國只佔12%。盡管如此,印度的糧食產量僅為中國的一半至四成五,印度的糧食產量大約為2億噸,而中國最高可達5億噸以上,去年為4.7億噸。
4. 在經濟作物和畜牧業方面,中國的產量遠超印度。中國每年生產的蔬菜超過3億噸,水果5000萬噸,水產品5000萬噸。此外,在肉類、糖、禽蛋、棉花等產品的產量上,中國也都大幅領先印度。由於印度教徒普遍素食,印度的肉類產量非常有限。
5. 印度的農業產值,在最樂觀的估計下,也不會超過中國農業產值的30%,而在悲觀估計中,可能只有20%到25%的水平。因此,實際上中國的GDP可能至少是印度的四倍。
6. 在工業生產方面,中國占其GDP的56%,而印度約為30%。實際上,中國的工業產出大約是印度的6到8倍。
7.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1978年的主要工業、農業、交通運輸、能源產業的產量就已經遠遠超過了2000年的印度。
Ⅱ 印度登月和中國對比
印度登月和中國對比:從登月工程的系統性和成功率來說,中國遠超印度;從探測器和月球車的數據對比來看,中國完勝印度。
1、從登月工程的系統性和成功率來說,中國遠超印度。
印度這次月船3號的成功只是中國龐大月球計劃中的一個環節,中國預計從2024年-2030年開始,陸續發射嫦娥6,7,8號,分別登陸月球南極,月球背面,月球北極,最後在8號任務結束後,會在月球表面進行載人登月任務,最終會在2050年左右在月球南極建立第一個月球基地。
首次載人登月的時間
首次載人登月是由「阿波羅11號」飛船完成的。當時飛船上載有三名航天員,當飛船與「土星5」火箭第三級分離,且飛船沿過渡軌道飛行2.5天後,便開始接近月球,此時飛船服務艙的主發動機減速,使飛船進入環月軌道。
接著,兩名航天員進入登月艙,並駕駛登月艙與飛船分離,這時飛船指揮艙內的一名航天員繼續駕駛飛船繞月球軌道飛行,而另兩名航天員則乘登月艙在月面著陸。
登月後航天員採集了岩石和土壤(22千克),展開了太陽電池陣,安裝了月震儀等。任務完成後,他們乘登月艙的上升級返回月球軌道,與飛船對接,最後返回地球。
1969年11月至1972年12月,美國又陸續發射了「阿波羅」12至17飛船,其中除「阿波羅13號」因故沒有登月(航天員安全返回地面),另五艘飛船均登月成功,「阿波羅」15至17飛船的航天員還駕月球車在月面活動,採集岩石。
航天員在月球上鑽取了三米的月球岩芯,發現多達57層,每層代表一次隕石沖擊,還測量了月球內部發出的熱流。「阿波羅」工程極為壯觀,它激動了無數人的心,使載人登月的千年夢想變成了現實。